03.07 钟会为什么要谋反?

炎烈日炎炎


在三国人才鼎盛的璀璨夜空中,钟会无疑是相当耀眼的一颗星星。其亮度达到峰值之时,正是三国历史上值得特别记忆的公元264年,即曹魏景元四年。这年8月,平素以参谋见长的钟会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获得独立统兵指挥作战的难得机会:率兵20万与另一曹魏大将邓艾分道伐蜀。11月,魏军突至成都城下,蜀后主刘禅遣使奉玺请降。

就在权力、地位、赏赐、威名等荣誉和桂冠正以罕见的姿态、急速地朝着钟会扑面而来时,钟会却置若罔闻,断然作出令人瞠目结舌的惊险跳跃:“谋反”。众所周知,在古代社会的任何王朝,谋反都是顶级死罪,处刑极重,还殃及族人。既然成本如此昂贵,而钟会又敢于走这一着,想必他是经过了一番痛苦的反复折磨和来回掂量。不料,事与愿违。“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的钟会,这次却出现了漏着。由于一个不起眼的疏忽,本来已经掌握住的局面一发而不可收,内外骚动,乱兵蜂涌。在混战中,钟会被将军胡烈之子胡渊所杀,时年近40岁。

  对于钟会谋反的目的和动机,前人看法主要有二:一种观点认为,钟会野心太大。史称:钟会平蜀,“威振西土,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卒皆在己手,遂谋反。”“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另一种观点认为,钟会心存魏室,故“矫太后遗诏,使会起兵废文王”,即除掉司马昭。这两种观点差距甚远,孰是孰非,何为谜底呢?还是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钟会的家世、经历和心路吧。

  钟会出身权门世家。父亲钟繇曾历魏武、魏文、魏明三帝,官至相国、太尉、太傅等职,曹丕曾称之为“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钟会少时敏惠夙成,在严母管教下,雅好书籍,博览群书。及至成年,“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练名理,以夜续昼,由是获声誉”。魏正始年间,开始步入政坛,历任秘书郎,迁尚书中书侍郎。

  当时曹魏政权内弥漫着一股不正常的紧张氛围。曹氏集团同司马氏集团正在展开着时而激烈又时而缓和的权力之争,几乎所有官员都被卷进斗争漩涡。毫无疑问,像钟会这样瞩目的青年才俊早就被双方列入首选拉拢目标的“黑名单”了。

  曹爽当政时,邀钟会参预朝议,随皇帝左右。高平陵之变时,钟会是为数不多的魏齐王曹芳的从行者之一,高贵乡公曹髦即位,赐钟会关内侯。史载:“时高贵乡公好才爱士,(司马)望与裴秀、王沈、钟会并见亲待,数侍宴筵。”显然,在曹氏集团看来,依钟会的家世及其影响,他是不会跟司马氏集团走的。可是,司马氏集团也不示弱。司马师闻钟会“博学明识,无所不贯”,便约其面谈,“平旦入见,至鼓二乃出”,留给司马师的印象难得:“此真王佐材也。”司马兄弟相继率军东征淮南毋丘俭和诸葛诞时,钟会皆随从,典知密事,谋谟帷幄,建功甚多,“时人谓之子房”。司马昭尤其赏识钟会,亲待日隆,“以中郎在大将军府管记室事,为腹心之任”。应当承认,在司马氏集团麾下,钟会的才能确实得到相当的发挥。

  然而,司马氏集团的一些人仍然对钟会持怀疑态度。有人告诫司马昭“钟会难信”,司马昭之妻也认为钟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其实,钟会并非见利忘义之徒,史书称他少时“衣不过青绀,亲营家事,自知恭俭,然见得思义,临财必让。会前后赐钱帛数百万计,悉送供公家之用,一无所取”。看来钟会在生活和家事以及公私关系上,是无可非议的。不过,一些人看到钟会从失势的曹氏集团跳到得势的司马氏集团,步步高升,居以重位,故责其势利,想必也是不乏道理的。同时,还有一些人看到钟会对司马昭的几次提拔多番推让:“迁为太仆,固辞不就”,又“进爵陈侯,屡让不受”,感到司马师对钟会再好,恐怕也很难拴住钟会的心。

  钟会究竟是野心还是“魏”心?我比较倾向于后者。钟家深受曹魏大恩,他定会铭记在心。在司马氏集团的招招狠逼下,曹氏集团节节退让。钟会看在眼里,明在心里,绝顶聪明的他知道正面抵抗挡不住司马氏集团的凌厉攻势,只有暂且栖身,等待时机,一旦成熟,方可起事。事情正是如此,当钟会踌躇满志地率军伐蜀之时,他的“魏”心全然暴露无遗,其证据便是他当时发布的《移檄蜀将吏士民》一文。在这篇不大引人注意的檄文中,钟会指名赞扬曹氏三帝:“太祖武皇帝神武圣哲,拨乱反正,拯其将坠,造我区夏。高祖文皇帝应天顺民。受命践阼。烈祖明皇帝奕世重光,恢拓洪业”。而对执政20余年的司马懿父子却一字未提,只是含糊地称“宰辅”怎样。怪不得有人看到这种不合时宜的反常提法,立即嗅出不对味,马上报告司马昭,说钟会“谋反”。倘若钟会真的出于野心,他根本犯不上这样做。

  或许有人觉得钟会没选对时机,司马昭不是早就预言过吗?“灭蜀之后,中国将士,人自思归,蜀之遗黎,犹怀震恐,纵有异志,无能为也。”我想,这也太低估钟会的智商了,如果他连这点常识性的东西都看不出来,还搞什么兵变,岂不污了“子房”的名声?!钟会假托太后遗诏,一则为了表明“魏”心,,二则可以此加强号召力,使众将士团结一心,共同反对司马氏。

  钟会失败,关键在慎密不够,过于相信身边人,犯下了司马昭过于相信他的同样的错误。他欲杀胡烈,监军卫瓘不同意,二人相持不下。其间,卫瓘如厕,碰到胡烈旧属丘建,要丘建“宣语三军,钟会要反”。而丘建本是胡烈推荐给司马昭的,钟会征蜀时召其随行,任帐下督,颇受器重。谁知在这事关成败的千钧一发之际,丘建倒向胡烈一边,散布谣言,煽动将士不服从指挥。同时,伪装病倒的卫瓘也抓紧活动,“作檄宣告诸军,诸军并已倡义,凌旦共攻会”。就这样,钟会怀着深深的遗恨倒在乱箭之下,并且还背负着“谋反”的恶名。怅望千秋,有谁能够猜出钟会内心的真实意图呢?


历史都很二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就一句,钟会不反叛也得死。

钟会和邓艾当时联手攻占蜀国,各拥兵10万人。

钟会嫉妒邓艾,诬告他试图谋反。

多疑的司马昭早就对拥兵自重的大将不满,趁机利用钟会下手干掉了邓艾。

为什么之前不杀呢?主要钟会、邓艾还有利用价值。

但现在蜀国垮了,吴国灭亡就是必然的。

司马昭的实力是吴国的四五倍,打垮了当时暴戾失掉民心的孙皓自然不困难。

但邓艾一死,钟会就非常危险了。

当时邓艾的部下都归属钟会,他就有军队20万。虽然这些军队未必会听钟会的,但毕竟军权在他手上。

同时,当时蜀国天高皇帝远,如果钟会立即叛

乱,司马昭恐怕也要费一番心思才能收拾掉他。

所以,此时杀掉至少废掉钟会,也就是必然的。

这就是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可笑钟会也多少懂这个道理。

他不愿意坐以待毙,只能试试看反叛。

然而司马昭早就有部署,军队士兵的家属躲在司马昭的控制下。

这种情况下,士兵不可能冒着家人被斩杀的危险,和钟会一起去貌似叛乱。况且,有一半以上的部队,压根不是钟会的部队。

叛乱瞬间失败,钟会被斩成肉酱。

话说,在古代做武将,真的很难呢。


萨沙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钟会的谋反似乎让人看不懂。如果仔细阅读本文的话,你会发现钟会的谋反就是临时起意。

钟会出身颍川钟氏,他爸是太傅钟繇,曹操时代的司隶校尉,他哥是钟毓,司马昭时代的青州刺史。



钟会的升迁之路就是:才能+出身+博取司马氏的信任。尤其是最后一点,博取司马氏的信任,钟会在二次淮南之叛中,都有为司马氏谋划的身影,并且还有阻止魏帝曹髦夺权的行为,以此钟会获利司马昭的信任,随之权利地位大大提供,官至司隶校尉,居然还有权力插手尚书令的工作,干扰朝廷大小事务及官员任命权,要不是司马昭的默许,也没有别的原因了。

钟会的种种行为,在其它官员眼中,就是司马昭的亲信。而在司马昭提出的伐蜀建议上大力支持司马昭,也让司马昭对钟会更加信任,尤其是在邓艾等一大批名将都反对的情况下,钟会的支持让司马昭更加有了底气。



如果说钟会的谋反事先有预谋的话,则完全不可接收。

钟会可是出身世家大族的,其整个宗族全在司马昭控制之下,他谋反不就是坑了整个宗族,要知道钟会可不是马超,钟会是标准的文人士族,熟读经典,通晓玄学,他一个在蜀地谋反,然后把整个宗族几百口人坑了?换谁也不相信。



钟会谋反打的是魏国郭太后的旗号,郭太后是魏明帝曹睿的皇后,出身河西大族,可是钟会在伐蜀前后都没有见过郭太后,并且钟会在魏国是属于司马昭的亲信一派,他在魏国也没有同党和内应一起来反对司马昭,如何谋反?

谋反要有兵权的吧!钟会有吗?没有。看起来伐蜀有18万大军吧,可那并不是钟会的私人军队,而是司马昭的军队,虽然钟会先是夺了诸葛绪的兵权,可这事没有司马昭同意,钟会能成功吗?然后钟会接着诬陷邓艾,但是邓艾可不仅仅是钟会一个人说他谋反,包括邓艾的监军师纂,钟会的监军卫瓘一起上书司马昭的,并且邓艾有实实在在的谋逆行为,自作主张给蜀汉投降的君臣封官许愿。



伐蜀三大将领只剩下主帅钟会,可钟会要说谋反,虽手握兵权,可仍然没说服魏军大多数将领,包括钟会的死,最终就是死在没有收复魏军的军心,换句话说,他手下的军队并不愿意随他一起谋反,反而却听从卫瓘的话,斩杀了主帅钟会。

意思就是钟会没有谋反的基础,连兵权都没有搞定,哪来的谋反?难道要靠着钟会自已几百人的亲信谋反不成?这些人在乱军之中随钟会一起被杀。



别告诉我说姜维蛊惑的,钟会只是欣赏姜维之才,并没有完全相信姜维,直到乱军要冲进来的时候,钟会才给了姜维一点可怜兵权,可是为时已晚。

另外还有时间的匆忙,钟会是正月十五到的成都,然后正月十六召集军官开始谋反,正月十八被杀,如果这也算谋反的话,这简直是中国历史上预谋时间最短的谋反了,连衣带诏也比不上。

钟会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连兵权也没有巩固的情况下,举起了谋反大旗,实在让人不可理喻,但钟会的确又有谋反的意图,这个意图只能是临时起意,临时决定谋反,才能符合一切推测。



钟会为什么要临时起意谋反?

原因就是来自司马昭。

诸葛绪兵权被夺,司马昭同意了。邓艾兵权被夺,司马昭也同意了。那么伐蜀的18万魏军和蜀地投降的近10万蜀军兵权理论上都掌握在钟会手中,这可是28万大军,如果利用得当,建立政权也不是什么难事。

有一种罪,叫怀璧其罪。有一种谋反,叫被逼谋反。



钟会就是如此,钟会临时起意谋反最大的原因来自司马昭的猜忌,手握28万大军,无论这些大军是否忠心钟会,都会让司马昭睡不着觉,要知道司马昭的政权是怎么来的?靠的就是谋反,人家司马家可是谋反的鼻祖,这点小九九司马昭会不知道。

所以司马昭开始担心钟会独大,所以司马昭在钟会入蜀前写了一封信给钟会,信的内容是:我让贾充带了1万人驻守乐城,我在长安带了十万人马,就等着和你相见了。



所以就有了钟会赶紧向成都进发,接下来的事就是正月十五到正月十八发生的事,钟会接到司马昭的信在前,谋反在后,司马昭的信是什么意思?聪明人一眼就看得出来,是警告的意思,是防备的意思,钟会是个聪明人,他非常明白,从接到信的那一刻起,钟会起了谋反之心。钟会从有谋反之意,到被杀仅仅只有15天时间。

钟会了解司马昭的手段,也开始担心回去会不会被杀?又舍不得放弃到手的荣誉和兵权,于是临时起意,先谋他一反,当然了,钟会是仗着自已有谋略,有才能,同时钟会也是自负的、骄傲的,但最终失败。



从司马昭处理钟会谋反案的结果来看,司马昭并没有下狠手,仅仅处死钟会的养子钟毅和钟邕,包括钟邕的儿子,钟邕可是在成都随钟会一起谋反,而钟毅没有随军,钟氏家族其他人居然不受影响,有官爵的还是如同之前一样,如果真是谋反,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狠毒,然后对谋反手下留情,也只有另有隐情之说了。

而这个隐情就是,钟会之反是被司马昭逼反的。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事后看,钟会谋反也忒不靠谱了,但在当时,钟会绝对有足够的理由进行谋反的:

1.军权

我们知道,从司马懿开始,曹魏的军队大权就一直牢牢掌握在司马懿手里,此后司马师、司马昭都一样。他们干别的事情或许不那么积极,但一说打仗,那肯定没得说,直接拉着队伍就开打。

但是,这次为了攻打蜀国,司马昭居然把自己手下的20万部队交给了钟会;当然,为了制衡,司马昭还在长安周边放了10万大军。

2. 制衡

我们知道,古代将军出征,家属都必须要留在朝内的,结果钟会并没有留。因此谋反起来并没压力;其次是,谋反并不需要打下长安让老钟家的人上位啊!

在钟会的战略构想里:

打下成都以后自称”益州王“,走刘备的老路子不就完了。换句话说,团灭魏国做不到,但猥琐发育,在接刘禅的班,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毕竟司马昭一直防着钟会谋反,但自立为王这种事情,还是挺 方便的。

3. 反派

打下益州后,钟会模仿邓艾笔迹,写了一封信。也是因为这封信,邓艾就被监禁起来了。

邓艾是三国后期的第一杀神,就这么凋谢了?

4. 人心

在这个时候,姜维过来投降了。

实际上姜维和钟会就是大忽悠遇到了小忽悠,一个诈骗犯碰到了传销组织。但不管怎么样,没有邓艾,姜维还是相当不错的。而且姜维在成都的地位,也可以尽可能的减小钟会谋反的阻力。

那么问题来了:

现在是不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呢?

这时候不谋反才是怪事。






酒骑风


钟会出身名门,少年得志,灭蜀收姜维捕邓艾父子后,自以为不世之功,再加上姜维从旁鼓动,又手握重兵,以为谋反轻而易举,所以错误地发动了叛乱,最后落得身死乱箭之下的结局。

出身名门,少年得志

钟会是魏太傅钟繇的小儿子,由于是老来得子,钟繇又偏爱钟会的母亲,所以钟会应是从小就十分受宠。同时,钟会年少聪颖,天资过人,少幼年时随父亲觐见魏文帝,就有“战战栗栗,汗不敢出。”的妙语,得到蒋济等人的赞赏。在这种官二代加富二代的家庭出身,自身条件又好,所以钟会从小养成了孤高自傲、目空一切的性格。

平步青云,志得意满

钟会由于家庭出身加上自身的条件,纪稍长后因为博学勤奋获得了很大声誉,官场上更是一帆风顺,年纪轻轻就做到尚书这样的高官。在讨伐诸葛诞的时候,他曾多次巧出计谋,被人比作“小张良”,这样一帆风顺、众星捧月般的经历,使得钟会更加志得意满,自以为是。

常伴司马,野心初露

钟会早年就跟随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经常参与司马氏兄弟的多项出谋划策,为师马兄弟掌握曹魏实权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在司马氏兄弟这样的野心家手下耳濡目染,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政治经验,开始尚能掩饰自己的政治野心,慢慢地便不甘心了,其政治野心也逐步显现。

灭蜀捕邓,野心膨胀

公元263年,在钟会的一再鼓动下,司马昭决定出兵伐蜀,并封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各军,邓艾巧计偷渡阴平取得成功后,钟会马上赶到成都,统率大军,又用计搜捕了邓艾父子。到这时候,钟会野心膨胀到了极点,手握十多万重兵的他在蜀汉降将姜维的怂恿下,自以为功名盖世,威震天下,不愿再屈居人下,加之猛将精兵都控制在自己手中,于是错误估计形势,举兵反叛,最后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惯与长夜


钟会是曹魏后期的名将之一,也是消灭蜀汉的功臣之一,功劳仅仅次于邓艾。钟会谋反的原因我猜有以下几个:

第一,狼子野心。我们知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钟会出身很好,家族里父亲钟繇、兄长钟毓都是当时曹魏的名臣。钟会自幼聪慧敏捷,志向很高,当志向太高了,对于当时的曹魏而言就是野心家。

第二,嫉妒作祟。钟会是灭蜀的主将,率领主力部队进攻汉中,而邓艾、诸葛绪都是偏师,主要的任务是牵制姜维。钟会经过浴血奋战拿下来汉中,但是在剑阁和姜维相持不下,战斗非常惨烈。最厉害的敌人姜维是钟会在对付,最难打的剑阁是钟会在进攻,最严重的伤亡是钟会军队在承受,偏偏让邓艾捡漏,奇袭成都,头功被邓艾夺走了……你说憋屈不?

第三,姜维撺掇。姜维是蜀汉后期的顶梁柱,刘禅投降以后命令姜维投降邓艾,姜维为了复国,诈降钟会,天天在钟会面前煽风点火,让本来就有野心、嫉妒心的钟会终于向邓艾下手。只不过最后没有成功……


史学夹Louis


邓艾很有军事天才,他出奇不意,翻过阴山,穿过七百里无人区,在绵竹击败诸葛瞻,长驱直入进入成都。后主刘禅捆了自己,向邓艾投降了。邓艾立下入蜀第一功。

随后,刘禅向前线的姜维下达投降诏书。消息传到军中,全体将士都气得"拔刀砍石“。姜维遵旨,在绵阳向追来的钟会投降。钟会步邓艾之后,也立下了大功。

邓艾钟会灭了蜀国,二人的声望空前大涨,让司马昭隐隐有了二人功高盖主的威胁,心里开始琢磨怎么收拾这两个人。邓艾钟会带兵二十余万在外,且二人足智多谋,能征惯战,一旦这二人有不臣之心,联起手来,也的确够司马昭喝上一壶的。

司马昭不愧是搞阴谋鬼计的高手,他把整个事情权衡再三,决定对二人各个击破。首先是离间二人的关系,让他们二人彼此猜疑,无法结成同盟。他有意扬邓抑钟,升邓艾为太尉,增邑两万户。而对钟会只晋为司徒,增邑万户。这样一来,一个欢天喜地,好不得意;一个垂头丧气,满腹怨气。二人由此产生了矛盾,这正是司马昭想要的效果。然后,司马昭派心腹卫瓘到了钟会军中。不久,就发生了钟会举报邓艾的事情发生。邓艾被囚,半路被杀。

解决掉邓艾,司马昭便准备对付钟会。钟会前脚进了成都,司马昭后脚就亲自带十万大军到长安,并派贾充带五万大军由斜谷先行由汉中入蜀。司马昭的这一套,钟会一眼就看明白了,这都是冲着他来的。现在,摆在钟会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像邓艾一样,听凭司马昭摆布,是死是活天知道。一条就是扯旗造反,以魏国忠臣的名义,申讨奸贼司马昭。

钟会决定走第二条,而促使他下决心的人是蜀国降将姜维。姜维不是真心投降,他是有目的的。他要利用钟会造反,然而再杀掉钟会,恢复蜀国。他给刘禅写了一封密信,信中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在姜维的策反下,钟会准备起事。不料,一个叫胡烈的中级军官,利用魏军官兵怕受钟会牵连的心理,在军中散布说,钟会不再信任魏军将领,只信任姜维。又说钟会己经挖好了一个大坑,要将魏军将领全部活埋。于是,军中发生暴动,在混乱中姜维被杀,钟会也被杀了。

看到这一切,司马昭发出了冷笑:小样,玩阴谋耍鬼计这一套,你们还嫩着呢。


滨城老王


钟会谋反的动机,按说也只有他本人最清楚了,谋划过程,发动时机都是他自己决定的,以伐蜀的历程来看,钟会被姜维撺掇的可能性很大。

曹魏帝国伐蜀一战,起因也是司马昭为了想因功上位,提高自己的声望,好称公、登上相国之位。事实也是如此,钟会大军进入汉中之后,捷报传来,司马昭也等不及大军凯旋,就在洛阳兴冲冲的“接受”了魏帝曹奂授予的晋公、相国。

然后呢?钟会就借口粮食补给困难,夺了汉中也算是“完成既定战略目标”,大功告成,准备宣布撤军,可以说,在这时候,钟会是绝对没有动造反心思的。

要不是那个不识时务的邓艾非要提出自己带兵走阴平小道,后面的种种事根本就不会出现。邓艾自阴平入蜀地后居然像中了大奖一般,顺利过关斩将,一路杀到成都城下,蜀帝刘禅宣布投降,姜维也只得投降钟会,钟会的大军这才得以进入成都。

可以说,钟会谋反的种子从这时候才开始种下了。


钟会与姜维

陈寿写《三国志》是写了钟会谋反之时是让姜维领兵的事,此乱也导致了钟会和姜维相继被杀。而在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中,则写姜维是想利用钟会作乱,来杀害魏国将领,从而再除掉钟会,替刘禅复国。

《汉晋春秋》:(锺)会阴怀异图,(姜)维见而知其心,谓可构成扰乱以图克复也,乃诡说会曰:“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以见疑于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闇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着,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游乎?”会曰:“君言远矣,我不能行,且为今之道,或未尽于此也。”维曰:“其他则君智力之所能,无烦于老夫矣。”由是情好欢甚。

在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中,也写了这件事,甚至说姜维还私下给刘禅写信说:“请陛下再忍耐几日,我一定能够复国的。”

《华阳国志》:(姜)维教(锺)会诛北来诸将,既死,徐欲杀(锺)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密书与后主(刘禅)曰:“原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孙盛在《晋阳秋》中写自己入蜀后,在当地人口中打听这件事,当时的蜀人都说这件事是真的。

(孙)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钟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

如此看来,鼓动钟会谋反的心思,姜维是脱不了干系的。


钟会与司马昭

如我在前面所说,钟会在伐蜀一开始,是没有异心的,他想做的,无非是帮司马昭成就霸业,完成称相的政治目标。

——之前魏帝曹奂多次授予司马昭相国,司马昭都推辞不肯接受,实际上是司马昭明白自己的声望还有所欠缺,毕竟杀害前任皇帝曹髦的恶名,让他难以面对社会舆论的道德谴责。

所以,司马昭期望在伐蜀这件事上获得重大突破,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名声,纠转当时的舆论风向。

钟会就是帮助司马昭达成目的的心腹之人。

钟会在淮南三叛之寿春之战时,他就作为司马昭的首席谋士,出谋划策,甚至还会模仿伪造他人书信,破坏诸葛诞与孙吴盟军之间的联系。

诸葛诞灭亡之后,当时的人称钟会为“子房”(张良),司马昭还让钟会在自己大将军府掌管文书事,成为心腹。

《钟会传》:寿春之破,(钟)会谋居多,亲待日隆,时人谓之“子房”。军还,(钟会)迁为太仆,固辞不就,以中郎在大将军(司马昭)府管记室事,为腹心之任。

可以说,司马昭对钟会是相当信任的,所以伐蜀大军中钟会为主帅之一,也是这种信任的体现。

等到破蜀后,成都方面的各种流言四起,钟会和邓艾两人之间的不和的书信纷纷送达司马昭面前,司马昭按捺不住了,率军抵达长安,观望成都局势,并派贾充领军进入汉中,以备不测。


钟会与邓艾

在伐蜀大军中的另外两位主帅就是征西将军邓艾和雍州刺史诸葛绪。

在剑阁作战之时,钟会就秘密向司马昭诬告诸葛绪胆小怯懦,不敢进军,然后将他的兵马夺下据为己有,诸葛绪被用囚车送往朝廷。

在《三国志》原文中,陈寿明确写了钟会的动机是“欲专军势”,这算是曹魏官方后来的定论吧。

《钟会传》:(钟)会与(诸葛)绪军向剑阁,会欲专军势,密白绪畏懦不进,槛车征还,军悉属会。

再到邓艾破蜀之后,邓艾的功劳明显高于钟会,这一点是让钟会非常不爽的,邓艾后来获罪,钟会从中做了不少工作,例如发挥自己善于模仿他人书信的本领,他把邓艾的书信篡改成狂妄悖逆之词,以此激怒司马昭。

果然,司马昭下令将邓艾也用囚车征回长安(司马昭也率军进驻长安,观望蜀地形势)。

至此,钟会在成都,统帅所有的魏军,加上姜维的怂恿,他便动了谋反的心思。

陈寿写钟会的动机是:(钟会)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卒皆在己手,遂谋反。


结论

如上所见,钟会谋反就是仓促起事的结果,其动机也与自身的政治愿望有关,如果他没有野心,光凭姜维的嘴皮子也是难以说动他的心思。

也正因为他起事仓促,而魏军上下,人心思归,大部分人不肯参与,最终发生内讧,钟会死于乱军之中,也算是咎由自取了吧。


有一说一谈历史,不偏不倚话苍生。

欢迎喜欢三国故事的朋友关注我。


浔阳咸鱼



在三国后期,诸葛亮去世后,似乎三国豪杰已经全部陨落,再无看点了。实则不然,在诸葛亮去世后,诸葛亮学生姜维的北伐已经成为了当时政治军事的中心,而魏国足以与姜维相对抗的,只有新秀钟会和邓艾。


钟会是魏国重臣钟繇之子,是魏国朝野中文武兼资、头角峥嵘的新秀,也是陈群所确立的九品中正制下最为得利的世家公子。而他在南征蜀国胜利之后,除掉了灭蜀最大的功臣邓艾,手握军权,独享大功,可以说是春风得意,那他为什么却在这个时候谋反,最终使自己陷入深渊呢?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钟会形象


史书记载,钟会在伐蜀成功后已经有了反心,他命令降将姜维等带着投降的蜀军出斜谷,而自己带着大军紧随其后。此时的关中地区没有任何阻碍,他便可以唾手可得长安,从渭水和黄河顺流而下,五天便可到孟律,和骑兵在洛阳相会,一举而大事可定。


正在钟会筹谋之时,他却得到了一封司马昭的信,信中说司马昭担心邓艾不肯就范,于是派遣了贾充带着一万军士进驻乐城,自己带着十万兵驻扎在长安。钟会见信大惊失色,对其亲近的人说,只收拾邓艾自己是可以办到的,司马昭不会不清楚这一点。如今他却带着大军前来,必定是对自己起了疑心。

电视剧《虎啸龙吟》中的钟会邓艾形象


恰在此时,郭太后去世,钟会诈传太后遗诏,起兵讨灭司马昭。他召集了北来的诸将领,把他们都关在官署之中,要全部灭口。然而钟会犹豫之间还未能决断,他的部下中有一人受过一位将领的恩惠,于是请求钟放一个亲兵进来传递饮食,其余诸将领也援用此例,各放了一个人进来。结果消息就这样走漏出去,钟会和姜维都被乱军所杀。


钟会一直是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心腹重臣,颇多计谋,被司马昭视为像张良一样的人物。历史学家推测,钟会明知司马氏势大却还要谋反,根本原因还是忠于魏国。钟会是钟繇的幼子,其父亲受魏朝恩惠极深,才能位极人臣。钟会是钟家公子,当时的世家大族都推崇儒家的道德,钟会也应当是从小受这种观念影响很深,才决定谋反,除掉司马家族。

钟繇书法作品


钟会的谋反绝非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有着精心的考量的。钟会颇长于谋略,而且掌握了魏国和蜀国的大军,如果没有北兵的意外叛变,真恐怕的能够取得长安,直指洛阳,那么司马家族恐怕就岌岌可危了。史书上说,姜维投降后和钟会关系亲密,出则同车,坐则同席。姜维密谋诈降而恢复蜀汉,钟会密谋造反而灭司马氏,都是忠臣的典范,最终也死在一起,实在可歌可泣。


参考文献

《三国志》

吕思勉:《三国史话》


生猛历史


相信许多人在看三国历史时,都对钟会的横空出世,都会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这个人一出场就能成为司马昭的首席谋士,还能够领衔伐蜀?

其实,只要我们对李榷、郭汜之后的关中历史,有足够的了解,自然会知道钟会为什么能横空出世。 因为,李榷郭汜之后,关中的首席大佬,就是钟会的老爸。

后来曹操可以打败袁绍,就是因为钟会的老爸坐镇关中。钟会的老爸是谁呢?他叫做钟繇。

钟繇在历史上的地位实际上是被严重低估,他在曹操集团中的真实地位,虽然不能与韩信相比,但是也相差无几;甚至曹操自认为,钟繇的地位,与当年的萧何相似。

因为,钟繇独当一面坐镇关中地区,曹操才可以放心与袁绍相争;否则,曹操在官渡一线打的再好,那也是白搭。因为,袁绍如果席卷了关中,曹操一系当时就得崩盘。



据史书上记载,曹操曾经钟繇写信说:“得到你送来的马匹,很是应部队的急需。关右地区平定,朝廷没有西顾之忧,都是足下的功勋。当年萧何镇守关中,粮供充足,以至大军获胜,也不过与你功劳相当。”

因为钟繇这样牛逼,所以曹氏篡位时,自然离不开钟氏家族的支持。在曹丕即王位后,钟繇被任命为大理。等到曹丕称帝后,改任廷尉,晋升爵位被封为崇高乡侯。又升迁为太尉,转封为平阳乡侯。

当时钟繇和司徒华歆、司空王朗,直接被曹丕感叹道:“这三个人,都是一个时代的伟大人物,后世大概难以为继了!”

等到曹睿即位后,给钟繇晋升爵位为定陵侯,增加封邑五百户,连同以前共一千八百户,升迁为太傅。

钟繇有腿病,下拜起身不方便。当时华歆也因为年老患病,上朝进见时都让他们乘车坐轿,由卫士抬着上殿就坐。这以后三公有病,就把这种做法当成了旧例。



从相关内容,我们大约可以看出来,曹氏之所以能篡位,与钟繇等人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当然,司马家族想架空曹氏皇帝,也离不开钟氏家族的支持。只要我们知道这种基本的历史事实,看到钟会后来横空出世,自然就没有什么奇怪的。

因为,钟会作为钟氏家族的嫡系传人,自然有资格领衔伐蜀。而且因为钟会是标准的豪门贵族首脑,所以许禇虽然也是标准的大哥级人物,但毕竟是穷二代修成正果的;在这种背景下,钟会率军出征时,直接就拿许禇儿子的脑袋立威了。

当然,钟氏家族爬到那个位置上,实际已到了人臣的顶点。再向上是什么呢?

钟会很想看一看,于是在灭蜀之后,在姜维的怂恿执行,钟会终于忍不住打开了心中的恶魔,企图发动叛乱割据川蜀,结果被手下士兵杀死,钟氏家族遂也从此迅速由胜转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