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造反,如果消息不泄露,有姜维参加,能击败司马昭吗?

用户64324579


钟会是三国晚期魏国非常有名的谋士,出自颖川钟氏这个世家大族,是曹操时代司隶校尉钟繇的小儿子,自幼文武全才、谋略过人,钟会靠着帮助司马昭谋划了不少计谋,取得了司马昭的信任,最终成为司马昭的心腹。

钟会谋反建立在魏国伐蜀胜利的基础之上,没有灭亡蜀汉,就不会存在钟会谋反,但发生于公元263年的魏伐蜀之战,在事前基本上没人相信这会是一场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战争,包括司马昭本人。

此战唯有钟会一意迎合司马昭的心意,因此钟会也得到伐蜀大军主帅一职,在司马昭的三路大军中,钟会是主帅,但司马昭并没有将兵权全部交给钟会,另外两路的统帅是邓艾和诸葛绪,虽然钟会是主帅,但三路大军也有相互牵制之意,况且军中还有卫瓘等监军率领的独自部队。

但在战争过程中,钟会首先以铺路不尽力为由斩杀了许褚的儿子许仪,接着又以畏惧不前为由夺了另一路将领诸葛绪的兵权,身在后方的司马昭眼见钟会一步步的聚权过程,虽然没有怀疑钟会有异心,以司马家的阴谋鼻祖之名,也不免怀疑钟会有独立建功之嫌,但是说到谋反,司马昭此前并没有认为钟会有谋反之心,否则也不会让钟会成为主帅。

真正让司马昭起到疑心的是钟会、卫瓘、胡烈等人诬告邓艾谋反开始的,蜀汉政权投降之后,魏国的18万大军掌握在钟会和邓艾手中,其中15万人掌握在钟会手中,3万人掌握在邓艾手中,另外投降的近10万蜀汉军队,也处于钟会和邓艾的控制之中。

现在邓艾被控谋反已经被抓,整个益州最高军政领导人就是手握28万军队的钟会,无论是谁,都会对钟会有所怀疑,古话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钟会本来是无罪的,但一下子他手有这么多军队,任谁当政也会有所怀疑,也就是这个时候司马昭开始怀疑钟会。

但是怀疑归怀疑,司马昭暂时拿钟会是没有办法的,钟会谋反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仓促起事,并且没有绝对控制军队,如果钟会的谋划能够成熟一点,做事风格能够果断一点,钟会的谋反并非没有成功的机会。

钟会在谋反之际,把魏军所有中层将领全部召来开会,商议反叛司马昭之事,事后又将这些将领全部囚禁,又放走了卫瓘,让卫瓘有机会逃到城外召集魏军攻入钟会大营,魏军乱兵听说自已的将领被钟会囚禁,才会听从卫瓘命令杀了钟会,再终钟会、姜维等人被杀。

钟会正确的做法就是将所有不服从于自已的魏军中层将领全部杀害,再派出自已亲信掌握各支军队,稳住魏军,同时利用姜维在蜀汉军中的影响力,控制蜀军,先进行内部整顿,把魏军中不服从的士兵全部杀掉,再用时间消化这支军队,并赏赐所有军中士兵财物,拉拢人心,同时在蜀汉广招民心,施行恩惠,获得蜀地百姓支持,才有资格与司马昭较劲。

作好了内部整顿,同时出师要有口号,钟会以魏国郭太后名义起兵攻打司马昭,也可以打着恢复曹魏权力、为曹魏皇帝曹髦报仇的旗号讨伐司马昭,对于蜀汉,钟会可以出兵北伐司马昭之机统一中原的旗号进行安抚,毕竟姜维是一心北伐,钟会也可以利用姜维或者与姜维联盟。

司马昭的弱点在于他的权力是通过武力抢夺了曹魏的正统,如果钟会能从这个方面下手,总能唤起一些曹魏旧臣的同情,同时司马昭是弑杀了曹魏皇帝的,这事在封建社会是绝对的大逆不道,如果被钟会利用,司马昭也不好过。

钟会在军事上的谋略不亚于司马昭,当时邓艾已死,魏国方面能够制衡钟会的人并不多,即使是司马昭,当时已处于人生晚年,是否有足够的精力应对钟会的谋反还真不一定。

再说了,蜀汉的地势险要,钟会又手握28万军队,而司马昭在长安的军队只有10万人,再包括贾充率领一万在汉中军队,在军队人数上,司马昭都是处于劣势的。

钟会谋反如果没有泄漏消息,又成功地控制了所有军队,那将是重新洗牌三国的机会,成为三国之中势力第二大的政权,钟会可以让姜维为前锋率领军队出战司马昭的前锋,自已率领大军在后方进攻,这会对司马昭造成很大的危害,甚至都有可能击败司马昭,夺取关中。

如果钟会心够狠,手段够毒,未尝不能击败司马昭,毕竟钟会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帅,再加上实力足够强大,有很大的可能性击败司马昭。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引言:这个假设非常值得探讨,钟会造反之时,邓艾已被收押,如果消息不泄露,还有蜀汉的名将姜维参加,能否击败司马昭?这种成功的几率非常小,钟会一直很忌惮邓艾,邓艾被污蔑谋反被收押回洛阳,等候发落,这时的钟会大权在握,接手了邓艾的军队和蜀汉的降军,实力不可谓不强大,还有姜维的加盟,这些条件加在一起,让钟会误以为自己有出兵讨伐司马昭,问鼎关中、甚至天下的机会,如果失败,还是可以像刘备一样占据蜀汉自立。钟会在灭蜀后,不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部署做的。那么钟会为啥会失败呢?

谋反消息的泄露令人始料不及 确又在清理之中。

钟会到成都前,监军卫瓘已经按照司马昭的旨意先前一步去成都收押邓艾,邓艾父子被押往洛阳,听候司马昭的处置。钟会到成都后,谋反之心越胜,于是召请手下的将领以及蜀国的旧官,在蜀国朝堂为魏明帝和郭皇后发丧。并趁机假借郭太后遗诏,起兵讨伐司马昭。钟会让众将士在诏书上签名同意,委派亲信率领各路军队, 而手下的将士并不愿顺从。 于是,钟会把他们都关在益州各官府中,派兵严加看守。


这时候关键的人物出现了,钟会有一个器重的部下叫丘建,是胡烈旧属。

他对钟会说:应派一名亲信为胡烈端饭倒水,诸将也应按例备一员侍从。丘建和 胡烈趁机编造谎言说,钟会已挖好大坑,想把将官一个个打死,埋在坑中。"众将的亲兵们也把这个谣言口口相传,一夜之间大家都有所耳闻,人心浮动。这时候有人建议钟会把牙门骑督全部斩杀殆尽,钟会犹豫不决。到了这个时候,钟会已经快控制不住局面了。随后,众将士在卫瓘与胡烈等人的带领下包围了钟会的府邸,并趁机杀了钟会。


这个叫丘建的家伙是胡烈推荐给司马昭的,但一直跟随在钟会身边,可以说这个家伙就是司马昭安插在钟会身边的间谍,这样的一个细作,钟会加以重用,可以说太不知道谨慎了,要知道很小的失误和一个细节完全会导致全盘皆输。钟会在紧急状态下,不能下狠手杀掉不顺从的将领,结果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时机选得不成熟,司马昭并没有给钟会反击的机会

钟会在诬陷邓艾谋反之时,司马昭早已察觉钟会的谋反意图,所以就以邓艾不肯听从命令的理由,一方面派心腹贾充率领一万将士出斜谷、屯兵乐成,占据汉中,另一方面司马昭亲领十万大军屯长安,目的很明显,钟会也知道,这是司马昭对自己的防范。钟会相应的做出的部署。



<strong>欲使姜维等皆将蜀兵出斜谷,会自将大众随其后。既至长安,令骑士从陆道,步兵从水道顺流浮渭入河,以为五日可到孟津,与骑会洛阳,一旦天下可定也。

可以说两人的想法惊人的一致,但司马昭做得更要高明,把握时机更加准确,迅速出兵,不给钟会准备的时间。加上蜀国刚降,蜀汉人心未稳,投降的蜀汉大多数上下官员,只想安身立命,不愿再跟随钟会谋反,同样钟会手下将士大多是魏国人,不愿再反叛,只想建功立业,好返回故乡。只占据成都的钟会是守不住的,等司马昭大军进入到汉中,钟会毫无悬念会败。

姜维的归降是不得已,姜维真实的想法借助钟会除掉大敌邓艾 再趁机除掉钟会 最后复国

姜维等将领投降是迫不得已,是得到蜀汉后主的投降诏书,才去投降钟会的。钟会非常敬佩姜维,并时常听从姜维的建议。但姜维归附钟会的目的是要复国,并不是真心投降的,只可惜消息走露,姜维与钟会在乱军被杀。



结语:如果钟会在灭蜀后,迅速培植自己的亲信力量,把忠心司马昭的将领杀了,比如卫瓘与胡烈师簒和邓艾等人,抢先占据汉中,并封锁汉中的道路,加上姜维如果真心帮助钟会,那么司马昭面对司马昭,依然可以立于不败之地,钟会说不定就会成为第二个刘备,占据益州和汉中,可以与司马昭一较高下。但历史哪有那么多假设,钟会从一开始开始伐蜀就没有完全得到司马昭的信任,司马昭一直在提防着钟会与邓艾的一举一动,所以钟会不会成功。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欢迎朋友点赞、留言、评论和转发哦,当然如果能关注我就极好的了。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钟会造反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消息泄露,而是因为当时司马昭已经察觉到了问题,至少怀疑钟会会造反是确定的,至于是否肯定他要造反目前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是司马昭表示要到成都“视察”工作,或许是想借着视察工作的名义直接把钟会拿下,又或者是当时还只是怀疑,所以要到成都看下到底什么情况。

所以题主的问题应该是司马昭没有察觉钟会造反的情况下,会如何发展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魏国灭蜀事件说起了。

魏国灭蜀,姜维无力回天

熟悉三国史的人都应该知道,蜀国到了后期基本没了大将,以至于有“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说法,当时蜀国唯一能与魏国对抗的大将也只有姜维,可惜姜维九伐中原皆无功而返,尤其是蜀国灭亡前一年也就是公元262年的北伐,被邓艾打的打败而归。大败的消息传到成都,这对于当时国力本身就最弱的蜀国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一时间流言四起,很多人都说姜维其实没什么本事,也有人说他劳师动众之类的,姜维当时很清楚,一旦他回到了成都肯定是凶多吉少,于是便上书刘禅表示要吞并沓中,这个建议得到了刘禅的允许。

▲姜维是蜀汉后期唯一能与魏国抗衡的大将

魏国灭蜀

姜维吞并沓中,主要是为了防范魏国的进攻,同时也可以使自己远离政治中心成都,得以保全性命。姜维在屯兵的同时也不忘关注天下的动向,为此他曾经上书刘禅,告诉他有几个险要的关口要派兵把守,而当时的刘禅沉迷在花天酒地当中,也没看他说的。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63年,魏国起兵16万,分兵三路进攻蜀国,发动了旨在一举攻灭蜀国的战役。

▲魏国兵分三路进攻蜀国,蜀国岌岌可危

自西往东魏国三路大军分别为:西路的邓艾从临洮出发进攻阴平,旨在牵制住姜维;中路的诸葛绪从临渭出发,进攻关城,同时分兵包抄姜维的后路,并配合进攻汉中;西路为主帅钟会,他亲自从长安出发主公汉中。

姜维在沓中与邓艾交手后发现了当时情况的不妙,于是迅速撤到了剑阁,与廖化合兵一处抵御魏军,此时的魏军也顺利拿下了汉中,主力由钟会率领在剑阁与姜维对峙。

就在战争处在了僵局的时候,邓艾率领一支奇兵,翻山越岭直接绕过了姜维的剑阁防线,进入到了成都平原。此时的刘禅才如梦初醒,赶忙翻来去年姜维的奏折,才发现如果按照姜维的建议在几处险要地带设置守兵,邓艾也绝对不可能出现在成都平原,到了这个时候没办法只好让诸葛瞻组织了一支兵马与邓艾决战。

诸葛瞻与邓艾决战的结果就是全军覆没,诸葛瞻和诸葛尚父子都在战斗中阵亡。此时的刘禅面对着强大的魏军不得不选择了投降,就此蜀汉灭亡。

姜维的计划

刘禅投降,此时守在剑阁的姜维及其五万大军就成了一支孤军,经过权衡姜维决定向魏军主将钟会投降。不得不说当时已经59岁的姜维看人还是看的非常准的,他看出钟会不是一个甘于居于人下的人,按照我们的俗话就是这个人有相当皇帝的野心。他之所以选择投降钟会,也就是看中了这点,姜维的计划就是先投降钟会,帮钟会去造反,然后乘着这场变乱相机恢复蜀国。

▲其实姜维早就看出钟会是个野心家

公元347年恒温平定了蜀地,发现了当时姜维写给刘禅的密信,也证实了姜维当时的真实想法: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那么钟会会按照姜维的设想行动吗?当然会。因为钟会确实是一个想当皇帝的人,他一生当中能够当皇帝的机会可能只有这次了,毕竟他是16万伐蜀大军的主帅,只要他好好运作,就能掌控这16万魏军。当时来说,魏国总共440万左右的人口,征兵的极限大概在44万人左右,去掉他手上的16万人(而且多为精锐),就只有28万左右的军队了,这28万还要有大概20万人防守东吴,剩下的部队当中还要防守北方那么广阔的领土,那么如果他带着大军进攻长安,长安能有多少部队呢?恐怕最多也只有5万人。

当然他知道要起兵的话还需要得到蜀中势力的支持,现在有了姜维,这个问题也解决了。他手上的部队加上姜维手上至少5万人马,加在一起有21万人之多!这绝对是当时三国最大的兵团,没有之一。再加上他本身就是魏国的高级官员魏国的情况他一清二楚,所以有了姜维的支持他起兵的成功率极高!至少在他看来是这样的。

▲不知此时乐不思蜀的刘禅会不会知道姜维的心呢

在姜维向钟会进言要他先控制蜀中的魏军,然后出兵长安的计划后,两人迅速一拍即合,就开始着手行动了起来。他们先是用计除掉了邓艾,其实方法也简单,就是劫住了邓艾发到长安的信件,更改了信件的内容,改的极为傲慢,尤其是对司马昭充满了蔑视的言语,司马昭大怒,钟会也就乘机上书说邓艾有谋反之心,于是魏国朝廷就下旨拿下邓艾,钟会和姜维便来到成都捉拿了邓艾,在送往长安的路上就除掉了邓艾。

事件败露,钟会与姜维双双死于兵变

当然,老谋深算的司马昭也肯定从这些事情当中看出了什么,毕竟没了邓艾,整个在蜀中的魏军集团基本也就只有钟会了,诸葛绪基本是搞不定钟会的,也就是说在蜀中的大军当中钟会已经一家独大,如果他起兵反叛就很麻烦了。或许是察觉到了钟会会反叛,或许是起了疑心,总之怀疑钟会是肯定的,于是司马昭表示要到成都视察下工作。

▲老谋深算的司马昭怎能不会看出端倪呢?

接到信报的钟会和姜维明白事情可能败露了,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果要起兵的话他们实际上还需要一段时间,把军队中不听命于自己的人都换掉,换成听命的,但是这需要时间,现在时间来不及,便召集了在成都的魏军将领,打算逼着他们起兵了。钟会和姜维也是运气不好,那些将领没人想起兵,毕竟一家老小都在魏国,于是纷纷反对钟会,由此引发了兵变,钟会和姜维也双双在兵变中身亡。

▲姜维为蜀国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好了,这就是事件的大概经过,不过按照题目的假设来说,应该是司马昭没有发现钟会和姜维会谋反的情况,那么如果司马昭脑子进了水,当时没有察觉会如何呢?

如果司马昭没有察觉到情况的推演

如果司马昭没有察觉到情况,那么钟会和姜维就会按部就班地执行自己的计划,逐步把军中的将领都换成是自己人,进而控制整个蜀中的魏军兵团。那么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蜀中的16万魏军再加上姜维手上至少5万蜀军,这是什么概念?他们一旦起兵进攻长安,能集结的兵马估计能达到20万,而长安地区的魏军数量之前也分析了,最多5万人,估计是挡不住钟会和姜维的进攻的,那么长安地区归于钟会是肯定的了。

变数就在姜维什么时候会再反叛,恢复蜀国,这个情况也就不好推演了,不过新的三国一定会出现,那就是钟会、魏和吴。

但至少能肯定的是,如果钟会真的反叛成功,司马昭肯定玩完。


老威观史


钟会拘押魏将,如果消息不泄露,有姜维助力,能击败司马昭吗?



恐怕不行。据《三国志.姜维传》:【 会厚待维等,皆权还其印号节盖。会与维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谓长史杜预曰:“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会既构邓艾,艾槛车征,因将维等诣成都,自称益州牧以叛。欲授维兵五万人,使为前驱。魏将士愤发,杀会及维,维妻子皆伏诛。】



这里说,姜维投钟会之后,钟会对姜维很看重,出行同乘一辆车,议事则同坐一张席。简直就是当年的刘备、关羽、张飞三结义第二。钟会对秘书长杜预说,姜维的才能,比起中原名人,像诸葛诞、夏侯玄都一点不差。钟会构陷邓艾,把邓艾打入囚车,押送上路,带姜维进入成都,准备给姜维五万兵,作为先锋。魏将士愤怒发作,杀死姜维、钟会,姜维妻子同时遇难。



所谓泄露消息,是指钟会假借郭太后名义,以讨伐司马昭为名,在蜀地举旗造反,令姜维带兵,逼迫被拘押的魏将,在义状上签名画押,如果不服从,胆敢抗拒的,就地正法。也就是把反对的魏将全干掉,按姜维的想法,那时,钟会成了光杆司令,自己就可以控制钟会。可是,魏将干掉了,不过百把人,还有数十万魏兵啊!这才是关键。这些魏兵远离家乡,深入蜀地,敌国已经平定,士兵们都盼着返回家乡,会见亲人,领取奖赏,怎么会跟上一个原敌国将军,莫名其妙的去造反啊?



就算当时严守机密,姜维行动顺利,把那些魏将都杀了,钟会给姜维五万大军,那姜维如何领导这五万兵,怎么交代、分派任务?去把守剑阁、汉中,拒绝司马昭大军进入?这种强迫下的军队,就算勉强逼上前线,监军卫瓘的部队一到,估计不用攻打,在城下只要几句劝说,讲清利害,这些关门就会自动打开,全军就会立时反水。



当时的军队主力,包括原钟会部、邓艾部,诸葛绪部,总共有十多万,姜维如何改编、重组、安插自己亲信掌控部队?保守秘密只是暂时的,终究要对官兵讲清楚,作战目的,对手,任务等等。虽然那时士兵们文化低,但基本的是非、前景是能看得清的。还有,蜀国残余部队与魏兵的融合、矛盾平息,都是难题。所以,兵变分分秒秒都会发生,这是一个坐在火山口的谋划,只不过爆发迟与早罢了。



别的不说,上面提到的秘书长杜预,就是后来灭吴的统帅。杜预会支持钟会吗?钟会的一些密谋,能瞒过杜预吗?钟会能把杜预也杀了吗?以杜预的才干、年龄,钟会不一定是对手。这还是以钟会、姜维同心筑梦为前提,如果二人不慎反目,就更不好说了。这一系列问题,都没有答案,所以,这个谋划基本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曾经批注 : 姜维欲先杀诸魏将,然后杀钟会,而重立汉帝,其计不谓不深,其心不谓不苦矣。且除邓艾,而假手于会,将除卫灌,而又假手于艾,是谋杀诸将者姜维。虽然毛先生对姜维的费尽心机,颇为赞许,但这个策划太过理想,缺乏理性推敲,一旦付诸行动,就会遇到拦路虎,难以逾越。(1505)


流誉后


钟会之所以反叛失败 原因不在于消息透露,而在于司马昭并不信任钟会,早就防备手握十万大军的钟会

《三国志 钟会传》:

“会得文王书云:"恐邓艾或不就徵,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相见在近。"”

也就是说,就算钟会能够控制10万曹魏士兵,占据蜀地,司马昭早就部署两道保险:

1、贾充1万步骑驻扎在汉中;

2、司马昭10万大军驻扎在长安。

一旦钟会反叛消息传出,贾充即刻防守汉中,而司马昭立即率领10万大军进攻钟会,根本就不给钟会站稳脚跟的机会和步伐。

钟会想要得以稳定,除非东吴大举进攻,逼迫司马昭不得不撤军恢复。

钟会的原计划是:

“欲使姜维等皆将蜀兵出斜谷,会自将大众随其后。既至长安,令骑士从陆道,步兵从水道顺流浮渭入河,以为五日可到孟津,与骑会洛阳,一旦天下可定也。”

即以凯旋班师和押送蜀汉军俘虏的名义,偷袭洛阳,进而控制曹魏。

这个计划要成功必须有两个前提:

1、计划密不透风,没有泄露;

2、司马昭等完全信任钟会。

但事实是,司马昭以协助有着10万大军的钟会拿下邓艾为名驻守长安,就是对钟会的不信任:

在派遣钟会灭蜀之前,司马昭就对担心钟会的邵悌分析了可能的钟会反叛:

“若蜀以破,遗民震恐,不足与图事;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若作恶,祗自灭族耳。卿不须忧此,慎莫使人闻也。”

蜀汉刚被灭,蜀汉人心不稳,不会铁心跟着钟会反叛;曹魏将士一心想要回家,加上若反叛家人就要被处死,自然也不肯跟随钟会反叛。

在钟会上书说邓艾要谋反时,司马昭率军前往长安时,又说:

“卿忘前时所言邪,而更云可不须行乎?虽尔,此言不可宣也。我要自当以信义待人,但人不当负我,我岂可先人生心哉!近日贾护军问我,言:'颇疑锺会不?'我答言:'如今遣卿行,宁可复疑卿邪?'贾亦无以易我语也。我到长安,则自了矣。”

司马昭这是小心驶得万年船,步步设防。因此即便钟会能够让10万曹魏军跟随反叛,也不能夺取洛阳,控制曹操,最多就是夺取蜀和汉中,一如蜀汉。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公元263年八月魏国集结十八万人伐蜀。分三路,诸葛绪和邓艾各率三万人攻打在沓中的姜维,钟会率十余万人攻汉中。大约九月时姜维和张翼、廖化、董厥会师在剑阁。钟会通过阳安关攻打剑阁。诸葛绪的军队也归了钟会。邓艾提出通过阴平进军涪城的计划。无论姜维回不回援都有利于魏军。邓艾通过阴平七百里攻下江油,诸葛瞻弃涪城退守绵竹。诸葛瞻被邓艾所击败。姜维得知诸葛瞻战败,传来消息讲刘禅奔南或者奔吴。姜维于是弃剑阁回师。钟会本来就因为粮草不继准备退军了。现在姜维弃守剑阁,钟会也进军至广汉。十一月刘禅向邓艾投降。姜维到钟会军前投降。



魏国封邓艾为太尉,增邑二万户,封两个儿子为亭侯,各食邑千户。钟会封司徒,封县侯,增邑万户。封两个儿子为亭侯,邑各千户。奖赏上两个人差不多。太尉和司徒虽然都是三公。不同之处在于太尉为军事最高长官,司徒管行政。蜀汉投降后邓艾骄傲自大,独断专行。擅自大肆封赏蜀汉投降人员。邓艾还给司马昭的书信中建议封刘禅为王,其子为公侯。司马昭让监军卫瓘告诉邓艾要等到朝廷商议再说。邓艾反而再次给司马昭写信讲如果等朝廷商议时间太久了,应马上实行。司马昭对邓艾独断专行大为不满。钟会、胡烈、师纂等向司马昭告邓艾犯上做乱,魏国因此下诏收监邓艾。钟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诏书槛车徵艾。



姜维跟钟会交往时觉得这个有异志,于是想引诱钟会造反,这样他趁机光复蜀汉。姜维对钟会讲:你现在是功高震主,以前韩信、种大夫都是因此而死。为何不效仿陶朱公全身而退。钟会讲:你考虑的真长远,但现在还没有到那地步。钟会跟姜维的关系越来越好。我认为钟会是听进去了,也想姜维助他。但姜维的打算是引诱钟会造反,然后他再杀掉钟会。即使姜维真心相助,钟会一样是失败。原因后面会讲到。


邓艾被收监后,钟会计划派姜维率五万人出斜谷,自己率大军随后。先攻占长安,然后再进军洛阳。这样天下可定。而在此时司马昭却带着魏主和十万大军到长安。派贾充率万人进入乐城控制整个汉中。司马昭是写了信告诉钟会,目的是帮他制服邓艾。钟会对亲信部下讲:拿下邓艾,我的力量就能搞定。现在司马昭率军而来,肯定是觉察到了。应该赶紧行动。事成能得天下,不成也是占据蜀汉。像刘备那样建立割据政权。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便当速发。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


第二天钟会在蜀汉宫殿中召集魏军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官员和蜀汉旧臣为魏国郭太后发丧。对他们宣称郭太后有遗诏让他钟会讨伐司马昭。把将军们都扣留起来,另派亲信掌军。胡济通过丘建告诉他的儿子胡烈,钟会已经准备要把诸将都杀了。一下子所有将领的亲兵都知道了,纷纷来救。丘建会帮胡济,一方面胡济对他有知遇之恩,另一方面我认为丘建不支持钟会。当时姜维和钟会的亲信已经劝说早点杀掉诸将,钟会犹豫不决。等到诸将亲兵来救时才忽忙派人去,但已经迟了。即使钟会尽诛诸将,那他们的亲兵和子弟也更不会相助。


这时所有士卒只想着班师回朝,成都内外都有骚动,人们心里都很担心惧怕。钟会把卫瓘留在身边商量此事,在木片写上“欲杀胡烈等”给卫瓘看,卫瓘不答应,两人便开始互相猜忌。卫瓘去上厕所时,碰到胡烈原本的亲将丘建,便告诉他,要他把消息传到军中。 钟会逼迫卫瓘作出决定,当夜他们两个不能合眼,各自握刀于膝盖上。第二天,城外有些得到消息的军队已经准备要攻进钟会,因为卫瓘还在里面而不敢出兵。在外诸军已潜欲攻会。瓘既不出,未敢先发。

钟会想让卫瓘出去慰劳各军,卫瓘打算趁此机脱身,故意跟钟会说:“您是各军的统帅,应该自己前去。”钟会说:“你是监军,应该先让你先去,我随后就到。”卫瓘于是下殿离开,钟会后悔便派人去,叫他回来。卫瓘称说自己生了病,并假装仆倒在地,后来抵达城外,钟会派几十名亲信去追。卫瓘便拿盐水来喝,让自己大吐。由于卫瓘本身就瘦弱,所以看起来像是重病假象。钟会派亲信带着大夫去看,也认为卫瓘确实病人,重不起。卫瓘等到晚上城门关闭后,向诸军宣告钟会反情。瓘至外解,服盐汤,大吐。瓘素羸,便似困笃。会遣所亲人及医视之,皆言不起,会由是无所惮。及暮,门闭,瓘作檄宣告诸军。



第三天卫瓘和胡烈率领诸军攻打城。钟会问姜维怎么办?姜维说现在只能迎战。钟会并派人去杀掉扣留的魏将,因魏将顶住门一时间未能杀掉。这时城外魏军已经攻入城中救援被扣留魏将。他们率领亲兵攻击姜维钟会,并将其斩杀。监军卫瓘、右将军胡烈攻会,斩之。姜维率会左右战,手杀五六人,众既格斩维,争赴杀会。



早在司马昭派钟会伐蜀前就有人劝阻讲钟会有异志不能派他去。司马昭还是坚持派钟会去。司马昭认为只有钟会赞成伐蜀,所以要派他去。成功灭蜀后即使钟会造反也不必担心。首先来说灭蜀后,魏军将士都想要回家了,肯定不会相助于钟会。而蜀汉旧人也不会相助。所以即使钟会有异志也不能成功。帝笑曰:“取蜀如指掌,而众人皆言不可,唯会与吾意同。灭蜀之后,中国将士,人自思归,蜀之遗黎,犹怀震恐,纵有异志,无能为也。”


我认为钟会失败在于过妄想魏军会相助,即使是姜维真心助他也不能成功。因为司马氏已经尽得魏国人心。魏军将士为何要相助?钟会初入蜀汉,无恩德于蜀汉,那他们又为何要相助。即使相助钟会又能得到什么?何必要去冒险?司马懿四朝元老,两度为顾命。司马懿父子执掌朝政军事多年,军中尽是司马氏门生故吏。

公元263年魏国伐蜀时有人问张悌:“司马氏自从掌权以来,屡有祸变,虽然有足够的才智和勇力,但百姓没有服从他。现在又倾其财力,远征蜀汉,士兵和人民疲惫不堪,又不知体恤,败日不远,怎么能成功?当年夫差伐齐,不是因为交战失败,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不考虑自己的根本,何况他要争夺土地呢!”张悌说:“不是这样的。曹操尽管功盖华夏,威震四海,崇尚权术,征伐无度,百姓害怕他的严厉,但不感怀他的德行。曹丕、曹叡继承,想要依靠残忍暴虐维系他们的政权,在内兴建宫室,在外害怕雄豪,东西边境不停被侵扰,没有一年是安宁的,曹魏失去民心,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已经很久了。而司马懿父子,重权在握,屡建奇功,他们废除了繁重的苛捐杂税,施恩于民,百姓归服于他们也已经很久了。所以淮南三叛而他们的腹心未遭到侵扰,曹髦死了,周边也未受到惊动,摧毁强敌如折断枯枝,荡平叛贼易如反掌,任勇贤能的人,让他们各自尽心尽力,如果不是智勇超群,谁能够像这样啊?他们的威武得以宣扬,治政之根本得以巩固,百姓之心得以归服,野心得以确立啊。襄阳记: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威震四海,崇诈杖术,征伐无已,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叡承之,系以惨虐,内兴宫室,外惧雄豪,东西驰驱,无岁获安,彼之失民,为日久矣。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张矣,本根固矣,群情服矣,奸计立矣。


小鸿哥


景元四年(263年)秋,魏国伐蜀,兵分三路,派邓艾率三万多人向甘松、沓中等地牵制姜维,诸葛绪率三万多人向武街、桥头等地截断姜维的退路,命钟会为主将,统兵十余万,分别从斜谷、骆谷进兵。

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然后,刘禅下令让姜维向钟会投降,当时,姜维等人听到消息,将士们都很愤怒,纷纷拔刀砍石,以发泄心中的不满。前线将士们浴血奋战,结果皇帝先投降了,换谁能不生气?

但是,也没办法,事已至此,只能接受皇帝的命令投降了。

姜维投降,心中是不甘心的,虽然姜维以前是魏国将领,但是,因为诸葛亮很器重姜维,姜维一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多次北伐。

虽然按照后主刘禅的命令投降对自己名誉没有什么损失,但是,姜维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他不甘心投降受辱。

于是,姜维暗中给刘禅写信,想策反钟会,利用钟会杀死邓艾,再等待时机杀死钟会,趁机恢复蜀汉。

然而,正当钟会收了邓艾父子,兼并其部队,准备起兵造反,讨伐司马昭时,却因为消息泄露,愤怒的魏军杀死了钟会,姜维也一起被杀。

试想,如果消息不泄露,姜维帮助钟会,齐心合力,能成功吗?姜维有机会恢复蜀汉吗?

当时,钟会想谋反,忌惮的只有邓艾,邓艾兵力少,只有三万,钟会有十万大军,兵力上有绝对优势,钟会抓了邓艾之后,没有了后顾之忧,钟会打算派姜维率蜀兵出斜谷,占领长安,再派骑兵经陆路、步兵经水路夺取天下。

而司马昭继承了他老子司马懿的老谋深算,早有准备,他看出钟会想谋反,于是,亲率十万大军驻扎在长安,静观其变,钟会得知司马昭驻军在长安后,心里有所恐惧。

钟会正月十五日到成都,先将邓艾父子打入囚车送走,然后心生一计,十六日召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的将士以及蜀汉的旧官,在蜀汉朝堂为魏明帝郭皇后发丧,假借郭太后遗命,起兵讨伐司马昭。

钟会让众将士写下凭证,而手下的将士并不服从。 于是,钟会把他们都关起来,派兵严加看守。

这时,钟会有一个器重的部下叫丘建,是胡烈的旧属,他对钟会说,应派一名亲信为胡烈端饭倒水,诸牙门将也应按例备一员侍从。胡烈趁机编造谎言说,钟会已挖好大坑,想把众将官一个个打死,埋在坑中。众将的亲兵们也把这个谣言口口相传,一夜之间军中都知道了,人心大乱动。有人建议钟会,应把牙门骑督以上的官吏全都杀死,但钟会犹豫不决。

十八日中午,胡烈部下与胡烈的儿子出门敲鼓,各路军士也没人统领,都涌向城门。当时钟会刚给姜维铠甲兵器,听外面有兵作乱,钟会惊慌失措,忙问姜维如何是好?姜维说,但当击之耳。

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八日,钟会与姜维兵变失败,姜维亲手杀死了五六个人,但最终被乱兵杀死,钟会也被杀。

钟会手握十余万大军,和姜维一起讨伐司马昭,能成功吗?

虽然钟会兵多,但是,经过伐蜀之战,士兵们都立了大功,都想着回魏国去领赏,加上妻儿家人都在魏国,归心似箭,大家都想着赶紧回去,谁还有心思跟着钟会卖命作乱?

因此,钟会就算人多,也不会成功,虽然有姜维帮助,但是,魏国的士兵,怎么会听姜维的呢?姜维只能指挥自己原来的蜀汉部队,但是,蜀汉已经灭亡了,人心早已离散,很难再凝聚起来,再加上刘禅昏庸,导致了亡国,谁还愿意再给刘禅这个昏君卖命?因此,钟会和姜维都不会成功。


距离的轨迹


不能,因为钟会的部队是司马家族的,并且手下将士的家眷全都在大后方,没有人愿意冒株连九族跟他造反,如果钟会是一个四海征战,到处招兵买马,有自己的部队,有自己的幕僚班子,并且手下将士的家眷并不在皇城,不受司马家族控制,手下将士与你荣辱与共,发难起事,才有可能成功,可惜钟会并不明白这个道理


惆怅满天涯


钟会谋反绝对不可能会成功的,司马昭早就做好了防范钟会谋反的准备,可以说钟会的一举一动几乎都在司马昭的掌握之中的。而且钟会如果伐蜀魏国将领听他的,如果反魏的话,很多人都不会跟着他干的!而且姜维和钟会根本不是一条心,两个人迟早是要翻脸的!


魏国兵将不愿反贼

蜀国投降之后魏国的将领和士兵都是想尽早回家的,他们都想着尽快回到魏国接受封赏,尽早和家人团聚。所以此时的士兵和将领根本不愿意跟着钟会反魏的。

而且极大多数魏国将领和士兵的家眷都在司马昭的掌握之中,如果他们谋反,他们的家眷必定会死无葬身之地的。他们不谋反的话即可以接受封赏,又可以和家人团聚,而谋反的话没有什么好处可言。

而且钟会在出征的时候司马昭就料定如果钟会谋反的话,魏国的将领和士兵必定不会跟随他。事实证明钟会就是因为谋反败露被自己人给干死的。

退一步说,钟会谋反的消息是很难瞒得住的,因为司马昭必定在钟会身边安插了很多眼线的,所以钟会是玩不过司马昭的。

司马昭掌握着魏国的天子和兵马

虽然钟会有十万兵马,但是司马昭手中的兵马更多的。而且钟会一旦谋反,那么魏国将不会给他供给粮草,而魏国粮草充足。所以即便钟会没有给部下杀害,即便是有魏国士兵跟着他谋反,他也是打不赢司马昭的。

而钟会第二个打算就是偏安一隅,守住蜀国的地盘,当第二个刘禅。蜀国本身就是处在动荡不安之中的,以前的蜀汉政权在这边稳固几十年尚不可保,钟会又怎么能守得住呢?

所以说钟会也是志大才疏,在军事上或许也有一定的造诣,但是在权谋方面钟会相比较司马昭还是太嫩了!

姜维并不是真心跟随钟会的

姜维和蜀汉之间有些难以割舍的感情,所以姜维是大权利用钟会去打魏国,等到钟会成功的时候,姜维再干掉钟会的。

姜维的计策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但是姜维没有想到的是,黄雀后面还有一个猎人,这个猎人就是司马昭。

所以说无论是姜维还是钟会,其实都是在司马昭的算计之中的,他们不可能战胜司马昭的!


唐朝的长老


肯定也无胜算:一天命难违,正所谓“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二众怒难犯。在司马氏代魏不到最后地步的情况下,一大群与司马家有千丝万缕联系的魏将,不可能仅凭钟会一句“郭太后临崩有遗诏”就“从逆”造反!何况有敌国降将参与其内?仅以职场资序先后心理惯例揣之,估计众将对钟会倚重姜维早已不满。而且钟会只是司马昭任命的伐蜀统帅,大军不是他的私人袍泽武力,这是基本事实,也是他在魏将中的合法性之所在,一旦悖离于此,必然相当孤立,“大事”难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