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崔允漷教授語錄1,教書容易,育人難~

崔允漷教授曾以“四個有”來概括理想教育家的特質,即教育家要有一種致力於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專業精神;有一個統率性、先進性的大觀念;有一套自洽的教育概念或命題;有一套與上述觀念相一致的課堂教學的精湛技術。

以此對照崔教授在基礎教育課程領域,特別是教師教學設計方面的貢獻,崔教授的教育研究可謂處處洋溢著教育家的特質,或許這就是他的知行合一。另外,非常難得的是,作為新課程專家,崔教授的文章和講座總是金句爆棚,妙語迭出,讓原本抽象的學術理論在“接地氣”的表達中化為形象生動的教育思想,令人印象深刻。

本文綜合整理自崔教授已發表的多篇文章,聚焦在新課標和核心素養上。限於篇幅和水平,難免掛一漏萬,惟願大家受益。


崔允漷教授語錄1,教書容易,育人難~

崔允漷

  • 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教授,
  • 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修訂綜合組核心成員


關於新課標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

(2017版)普通高中課程修訂有以下六個方面的特色:

  • 一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問題導向;
  • 二是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釐清學科教育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的獨特貢獻,凝練學科核心素養,建構完整的目標體系;
  • 三是針對2003年版課程標準的不足,首次研製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學業質量標準,為學科學業質量評價、考試、命題提供依據;
  • 四是響應國家國際化戰略的號召,加強外語教育,在原先英語、日語、俄語課程標準修訂的基礎上,新增德語、法語與西班牙語三門課程標準;
  • 五是在課程標準研製堅持科學性的基礎上,強調開放性與民主性,除了研製專家團隊內的持續對話與協商,在三年研製過程中,還有三次在不同層面徵求意見,最後一次是在全國範圍徵求意見;
  • 六是創新課程標準修訂過程的組織機制,將專家團隊分成兩類:一是綜合指導組,二是學科修訂組,便於在專家內部開展有效而深入的討論與對話。這些經驗極具國際意義。


如何通過課程改革讓更多的人受益,特別是讓學生受益,這是我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崔允漷教授語錄1,教書容易,育人難~

▲“普通高中新課程資源系列叢書”編委會

  • 顧問:張民生 朱慕菊
  • 主任:崔允漷 陸志平
  • 副主任:楊向東 張鐵道 劉紅雲 楊曉哲

關於育人目標


教師的業績不是教書,而是育人。教書容易,育人難。把我們教的東西,留在學生身上,留下的那個東西是“素養”,這是很難的一件事情。

育人目標不斷升級:

  • 1.0版,1952年從蘇聯改變過來的,叫做“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 2.0版,2001年新課程出現“三維目標”,這是革命性的進步。
  • 3.0版,2016年提出學科核心素養。這是“育人”,育人和教書的觀念是不同的。
  • 4.0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增加了一些原來沒有的新內容:
  • 1、學科核心素養,每個學科育人育些什麼。
  • 2、明確學業質量標準,高中課標確定之後,考綱就沒有了,就是要依據課標來命題,學業質量標準就是命題的依據,高考中考命題的依據。


崔允漷教授語錄1,教書容易,育人難~


關於課程目標


課程……問題,目標是靈魂,它既是課程邏輯的起點,也是課程邏輯的終點,決定著後續的三個問題。因此,清晰的目標是關鍵。沒有清晰的目標,就沒有明確的依據來處理教材和選擇方法,也就沒有標準來評價學生到底學會了什麼。然而,要確立清晰的目標,除了自下而上的學情研究、教師的專業判斷、目標敘寫的技術之外,還需要自上而下的教育目的具體化的推論,從應然的“目的”走向實然的“目標”。這是課程作為一個獨立領域出現的標誌,是課程走向專業化的第一步。

課程因兒童而存在,沒有兒童,就沒有課程。課程既要為兒童明天的生活做準備,也要為兒童今天的愉快生活做貢獻;既要為兒童參與社會生活做準備,也要為兒童個人的幸福生活做貢獻;既要教育兒童“生得偉大,生得有意義”,也要教育兒童“活得精彩,活得快樂”。

我們提倡課程育人,就是說,教師不只是教學生學會讀書(知識與技能),還要教學生學會做事(能力),更要教學生學會做人(素養)。

學校教育最核心的專業要素是三個東西:學生、教師與方案。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