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 武功縣情概況

武功縣地處關中平原腹地,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自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置縣至今已有2366年的歷史。《國語·晉語》言:“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炎帝以姜水成,黃帝以姬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姬水就是今武功境內的漆水河;姜水就是今寶雞的清姜河。史書記載,炎帝部落曾在漆水河流域一帶活動過,黃帝姬姓子孫自夏商以來也生活在漆水兩岸;有學者認為黃帝陵位於今扶風縣的揉谷鄉(舊屬武功),現在的黃帝陵只是一個衣冠冢而已。隨著農業發展,炎帝的姜姓部族有邰氏與黃帝姬姓部族共同勞作,世代通婚,繁衍生息。帝嚳娶姜嫄(有邰國君之女)為妻,姜嫄因外出踩巨人腳印而孕,生子“棄”。棄自小就喜種五穀麻菽,長大後教民稼穡,樹藝五穀,原始農業逐漸產生並發展起來,人類從遊獵轉化為農耕,結束採擷漁獵的遊牧生活,天下盡得其利。棄因有功被堯舜封為農官,封地於邰,賜姓姬,號“后稷”。后稷在今武功鎮鄭家坡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邦國“有邰國”(包括今扶風縣中、南部,眉縣全境、岐山南部和武功西北部),成為周民族的先祖。公劉乃后稷之曾孫,《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夏道衰,而公劉失其稷官,變於西戎,居於豳”。《史記·劉敬傳》又曰:“公劉避桀居豳”。公劉遷豳後,秉承先祖之志,傳播、宣揚農耕文化,其功德僅次於曾祖后稷。後公劉和兒子慶節在此建立豳國。豳國的範圍東到子午嶺,南到彬縣、旬邑,西到涇川、靈臺、鎮原,北到華池、環縣。成為當時西北勢力較強的部落國,為周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商朝武乙年間(前111年),公劉九世孫古公亶父為避戎狄侵擾,率親近部族從豳南遷。原打算遷往先祖后稷的領地有邰(今武功),因岐山水土肥沃,芳草茂盛,碧水悠悠,又有箭括嶺做屏障,適合農牧、漁獵生活,經占卜大吉後在此定居,並自稱周人。古公亶父率眾整頓部落,大膽改革,營築城廓、都市和村莊,設立官吏,建立國家機構。後壯大成為商朝的諸侯國,即“周國”。古公亶父有三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少子季歷。按古代禮法,應傳位於長子泰伯,古公亶父意欲傳位給季歷。季歷之子姬昌有聖人瑞相,預料能興盛周國,季歷也希望能傳位給姬昌(周文王)。後來“鳳鳴岐山”之說驗證了古公亶父判斷是正確的。泰伯、虞仲明白古公亶父心思便出走荊楚,在夷蠻之地斷髮文身,失去消息,即使古公亶父去世也沒回來。泰伯在江南無錫一帶建立吳國,成為吳王,春秋時期曾稱霸一時,吳越之地便尊泰伯為其先祖,並在今無錫梅里建有泰伯廟。周文王勤於政事,發展農業,禮賢下士,拜姜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為周武王伐紂滅商儲備力量,開創周朝800年不朽江山。周武王姬發滅殷商建西周,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親屬和功臣,讓其建立諸侯國,並封山、封水、封神。感泰伯禪讓之恩,隨將秦嶺主峰最高峰命名為“太白(泰伯)”山;紀念其文治武功,將太白山次峰命名為“武功山”,將石頭河命名為“武功水”。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實行郡縣制時,考慮到武功是周民族的發源地、周武王文治武功有功,設武功(今眉縣、岐山、周至和太白北部)為勢力範圍內的41個郡縣之一。也就是說因“武王克商”而得武功山水之名,又因武功山水而得武功縣名。從此,武功聲震華夏,名播九州,自周代以來,歷朝歷代將武功歸屬於長安都城的京畿之地。【地理位置】 武功縣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中部、咸陽市西部。地處陝西“一線兩帶”“西鹹經濟一體化”“關中——天水”經濟建設圈中心地帶。東接興平市,南隔渭水與周至縣相望,西靠楊凌高新區,北和乾縣接壤。東距西安市87公里、咸陽市50公里,西距寶雞市100公里。全縣總面積397.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2.5萬畝。且人文景觀豐富,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館藏國家一級文物18件,二級文物4件。交通十分便利,隴海鐵路、西寶高速、104省道、西寶中線橫穿東西;108國道、楊臨公路貫通南北。地勢平坦開闊,地理位置優越,是關中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

武功縣情概況

【建置沿革】 商鞅變法成功後,秦孝公大力推行郡縣改革。據《史記秦本紀》載:孝公十二年(前350),作為咸陽,築冀闕,秦徙都之。並諸小鄉聚,集為大縣,縣一令,四十一縣。其中有武功縣、邰縣、美陽縣。據《太平寰宇》雲:武功古城,在今眉縣東四十里,渭水之南。結合考古發掘,秦武功治所位於今天的眉縣芽槐鎮。《漢書地理志》載:武功有太壹山,古文以為終南。有垂山,古文以為敦物。皆在縣東。斜水出衙領山北,至眉入渭。褒水亦出衙領,至南鄭入沔。秦漢武功轄境相當於今眉縣、岐山、周至和太白北部。邰縣轄境相當於今天楊凌,武功和扶風南部。美陽縣轄境相當於今天乾縣東部、扶風和武功北部等。武功縣因南有武功山(今太白山)、西有武功水(今石頭河)而得名,是歷史最悠久的古縣之一。漢元始五年十二月,武功縣為安漢公王莽采邑,名曰漢光邑。新天鳳二年改為新光縣。漢永平八年(65年),復武功縣,邰縣並之,治所遷邰亭(今扶風縣揉谷鄉)。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設武功郡領武功、美陽等十二縣。北周天和元年秋七月戊寅(566年8月4日),築武功城(武功鎮)。建德三年(574年)廢郡設縣,治所遷至中亭川(武功鎮)。後晉隋唐郡縣州府頻繁設置。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曾改為武亭縣,蒙至元二十年(1283年)又復武功。明清時期,武功縣並未發生變化。民國成立後,武功縣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1934年,西北農林高等學府在楊陵成立。1936年,隴海鐵路修建至武功,在楊陵設武功站。1961年9月,武功縣建制恢復,縣政府機關由武功鎮遷至普集鎮。1983年1月楊陵公社和楊陵鎮劃歸楊陵區。1983年10月本縣由寶雞市改屬咸陽市。1991年全縣有3鎮12鄉,365個村民委員會和4個居民委員會。2011年,完成撤鄉並鎮工作,保留原遊鳳鎮、蘇坊鎮、武功鎮、貞元鎮、長寧鎮、大莊鎮、普集鎮和小村鎮;原代家鄉改稱代家三農發展服務中心,隸屬貞元鎮;原河道鄉改稱河道三農發展服務中心,隸屬長寧鎮;原南仁鄉改稱南仁三農發展服務中心,隸屬普集鎮;原普集街鄉改稱普集街三農發展服務中心,隸屬小村鎮。2015年5月將原普集鎮改稱為普集街道辦事處,原代家、河道、南仁、普集街4個三農發展服務中心改稱社區,原隸屬機構不變。

【地形地貌】 武功在關中盆地西部,地貌形態簡沖積階地:主要由渭河、漆水河、漠浴河、湋水河沖積形成。約在距今69萬年(中更新世晚期)形成三級階地。距今8萬至10萬年(中更新世早期)形成二級階地。距今1萬年左右(全新世時期)形成一級階地。薛固至長寧一線,平坦開闊,包括普集、小村2鎮和長寧、南仁、薛固、觀音堂、大莊等地區大部積北營、普集街地區北部。其南塬有南仁至孔寨窪地為三級階地。薛固、北營、大莊等地區北部和普集、小村2鎮南部一小部分為二級階地。大莊鄉南立節至薛固鄉陳家坎一線,西窄東寬長約14.9公里的平坦沃野。包括薛固、普集街、北營等地區中部及大莊地區的東南隅南邊,受渭河曲流作用,呈現出大層漫灘和零星凹地及古河床。西北部由漆水河、湋河核漠峪河呈現“Y”形樹枝狀狹長不規則河谷地形形成一級階地。漆水河、湋河、漠峪河有著同一、二、三級階地相似的地貌。黃土臺塬:西起觀音堂鄉北部,東經貞元、河道2鄉南部,北與洪積扇前緣窪地銜接,南與渭河三級階地相連。又比三級階地高出20米至80米,海拔480米至560米。包括觀音堂北部和蘇坊、遊鳳、武功鎮等地區及貞元、代家、河道等地區南部。塬西起伏,西北高,東南低,坡降2.5%至5.0%,分為武功西塬、金家塬、武功東塬。各塬面基本寬闊平坦、土層深厚,呈現有梁(嶺)和槽窪等地形。深(嶺)有西塬的晾馬嶺、東塬的邵家梁、代家梁。槽窪則有西塬的新村至腰小槽窪;東塬有西坡至宋家塬一線以東的槽窪,望人腰至上莊、強家至田家一線以東的碟形窪地;更大的有貞元至代家一線的槽形窪地、邵家寨槽形窪地、鋪邑大堡槽形窪地和長寧、河道一線的碟形窪地。山前洪積扇前緣窪地:南邊與黃土臺原相接,分佈於縣西北蘇坊地區的蔚村塬一帶。地勢南高北低,呈緩傾斜狀。海拔490米至570米,地降2.5%至5%,有任曲、凹裡等窪地,其前緣接金家塬。地表覆蓋厚度10米至20米黃土。下層主要為沖積物。頭道塬包括黃土臺塬和山前洪積扇;二道塬東部包括渭河二、三級階地,西部包括三級階地;三道塬東部為渭河一級階地,西部為渭河一、二級階地及河漫灘。

【行政區劃】 武功縣下轄普集街道辦事處,遊鳳鎮、蘇坊鎮、武功鎮、貞元鎮、長寧鎮、大莊鎮和小村鎮,代家社區、河道社區、南仁社區和普集街社區。全縣190個村民委員會6個社區居委會。

武功縣行政區劃一覽表

表—1

鎮(中心)

行 政 村

自 然 村

社 區

遊鳳鎮

11個行政村:遊鳳村、新村、岸底村、三合村、渠子村、張堯村、李堡村、腰子村、桂營村、董堡村、高廟村。

57個自然村

蘇 坊 鎮

16個行政村:鳳安村、蘇坊村、樊村、

鐵陳村、代家村、凹裡村、田莊村、周營村、金龍村、崗上村、堯莊村、佑所村、李家村、瓦腰村、金塬村、蔚村。

32個自然村

武 功 鎮

21個行政村:羊圈村、橋東村、尚坡村、聯合村、八一村、綠華村、積山村、武塔村、徐楊村、龍門村、坡底村、二水寺村、上營村、湋北村、新莊村、新寨村、涼馬村、古鳳村、松林村、洛陽村、聶村。

41個自然村

1個社區居委會:武功鎮社區

代家社區

13個行政村:牛寨村、賈晁村、北晁村、李家村、代家村、南留村、小王村、仁義村、許家村、景莊村、邵寨村、韓坡村、大寨村。

38自然村

貞元 鎮

17個行政村:望北坡村、桃園村、西川村、東川村、中川村、北杈城村、南可村、桃大村、馬家莊村、宋家村、丁劉村、鋪邑村、顏西莊村、西伊店村、馬鳳台村、餘村、法牛村。

53個自然村

長寧鎮

20個行政村:鎮東村、寨陽村、鎮西村、鎮南村、鎮北村、寨大村、孔雀村、田段村、田大村、田劉村、焦胡村、焦趙村、焦布村、上焦村、新城村、寺照村、金城村、崗子村、上莊村、葛家村。

32個自然村

河道社區

12個行政村:河東村、河大村、三馬村、東馬村、西馬村、咬馬村、青口村、莊子村、皇中村、皇西村、田南村、長興村。

27個自然村

大莊鎮

22個行政村:段王村、金店村、大東村、大西村、方寨村、喬寨村、張寨村、北韓村、賀家村、張堡村、堅強村、曹家村、布王村、許家村、圪嶗村、棗林村、孟王村、南立節村、文徐村、觀音堂村、北立節村、高村。

34個自然村

普集街道辦

17個行政村:董朱村、義樂寺村、李大村、屈家村、田桂村、閆家村、史家村、營上村、營南村、營西村、洪寨村、南顯村、北顯村、令新村、半個城村、譚寨村、西高寨村。

40個自然村

4個社區居委會:文匯路社區、人民路社區、長青路社區、后稷東路社區。

小 村 鎮

12個行政村:仁村、薛小村、水渠村、照官村、尼安村、薛祥村、金鐵寨村、西崆峒村、東崆峒村、薛固村、燒臺村、馬坊寺村。

27個自然村

1個社區居委會:小村鎮社區。

南仁社區

16個行政村:南仁村、何家村、弓家村、曹店村、肖馬村、西何村、東何村、上顯村、興城村、凹裡村、上寨村、下寨村、董辛村、倪遠村、北坡村、趙村。

25個自然村

普集街社區

13個行政村:柳林村、正村、何家村、梅花村、黃家村、永新村、永豐村、永臺村、香堯村、香西村、普中村、普東村、普西村。

39個自然村

鎮辦社區

190個行政村

445個自然村

6個社區居委會

【人口狀況】 武功縣地理特徵為北高南低,大致分為一、二、三道塬。由東到西為小村鎮、大莊鎮以及普集街社區,屬渭河之濱的下塬區稱一道塬;南仁社區及小村鎮部分區域屬二道塬;長寧鎮、武功鎮、蘇坊鎮、遊鳳鎮及河道社區、代家社區居上塬地區為三道塬。其中下塬地區人口稠密,佔全縣總人口33%左右,二道塬佔縣總人口的14%,上道塬佔全縣總人口的53%。普集街道辦事處人口密度最大,其次是小村鎮、普集街社區、大莊鎮、武功鎮、長寧鎮及及南仁社區。人口密度相對較小的有蘇坊鎮、遊鳳鎮、貞元鎮以及代家社區、河道社區。縣域內屬漢民族聚居區,漢族佔總人口的99.9%,分佈在境內各地。少數民族比較集中,多居住在城鎮,僅佔全縣總人口的0.1%,少數民族中90%為回族。2016年,武功縣公安局戶籍年末132860戶448146人。其中:城鎮人口164870,鄉村人口283276,分別佔總人口的35%和65%。總人口中男性為232976人,女性為215185人,性別比為108.11。其中:0~17歲為88837人,18~34歲為131910人,35~59為151008人,60歲以上為76391人。新生5626人,其中男性2836人,女性2790人;死亡3590人,其中男性1799人,女性1761人。省內遷入人口1158人,省外遷入人口669人;遷往省內人口1984人,遷往省外人口988人。全年常住總人口為42萬人,出生率為11.05‰,死亡率為6.39‰;全縣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6‰,城鎮化率35.3%。

附:

2017年普集街道辦和各鎮、社區人口基本情況統計表

單位:戶、人 表—2

辦、鎮、社區

總戶數

總人口

城鎮人口

鄉村人口

出生

死亡

遷入

遷出

普集街道辦事處

23659

62941

48284

14657

828

369

263

546

遊鳳鎮

7380

24520

6293

18227

272

258

142

225

蘇坊鎮

8716

29648

6938

22710

356

197

75

131

武功鎮

14955

46683

15739

30944

574

569

154

460

貞元鎮

10270

37385

15233

22152

446

290

212

272

長寧鎮

8570

33295

11560

21735

424

252

147

148

大莊鎮

12465

47162

10292

36870

595

289

181

143

小村鎮

14447

46355

14180

32175

574

367

159

273

代家社區

9267

32380

7058

25322

476

242

124

237

河道社區

8229

28405

5040

23365

304

220

75

119

南仁社區

7413

27941

17990

9951

385

212

180

123

普集街社區

7399

31431

6263

25168

393

238

97

95

合 計

132860

448146

164870

283276

5626

3590

1827

2972

氣候水文

【水文特徵】 地表水:武功縣的地表水主要指引渭工程和過境河流。引渭工程乾渠有3條,總乾渠位於頭道塬,境內渠長18.7公里,流量40立方米/秒,灌溉面積19萬畝。渭高幹位於本縣中部二道塬地區,境內渠長21公里,流量23立方米/秒,灌溉面積12.3萬畝。渭惠渠位於本縣中部二道塬南部的二級階地上,境內渠長20公里,流量27立方米/秒,灌溉面積10.8萬畝。過境河流主要有渭河、漆水河、漠浴河、湋河。渭河從本縣南部橫穿而過,為本縣最大河流。境內流長20.7公里,年平均流量300立方米/秒,水量季節性變化較大,6、7、8月為洪水期,最大流量達1100立方米/秒,10月至翌年4月為枯水期,最小流量65.5立方米/秒。其次是漆水河,流經本縣西部,由北向南,流長24公里,從縣正北入境,向南途經武功鎮,由大莊鎮注入渭河。漠浴河和湋河,流程短,水量小,乾旱季節常出現幹谷。地下水:武功地處關中盆地,系斷陷水系發育地區,這種結構給降水和地面水滲入儲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富水區主要分佈在渭河、高河漫灘,一級階地為強富水區。水埋深2米~4米,含水深度20米~40米,影響半徑260米,單位湧水量10噸/時/米~20噸/時/米,水質良好,礦化度小於1克/升。渭河二級階地為中富水區,水埋深8米~20米,承壓水20米~40米,影響半徑200米,礦化度小於1克/升,單位湧水量1~5噸/時/米。水穩性良好。渭河三級階地和黃土臺塬區為弱富水區,地下潛水埋深50米左右,承壓水70米~120米,影響半徑160米,單位湧水量0.5噸/時/米~1噸/時/米,礦化度小於1克/升,含水性較差。

【主要水系】 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它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全長787公里。自扶風縣入境,流經大莊鎮和普集街社區,從小村鎮出境入興平。在武功過境段20公里,流域面積13.43平方公里。境內年平均流量147立方米/秒,年均徑流46.4立方米。漆水河是境內第二條過境河,古稱杜水、武亭水和中亭水,源於麟遊縣招賢鎮寧裡溝,經永壽、乾縣,由遊鳳鎮岸底村入境。沿東南方向南行,流經遊鳳鎮、蘇坊鎮、武功鎮,過大莊鎮南流注入渭河。境內流長24公里,流域面積157.2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4.32立方米/秒,年徑流量13623.6萬立方米。湋河是境內第三條過境河。古稱沮水,俗稱後河,發源於鳳翔縣北老爺嶺,經岐山自扶風縣入境,東流武功鎮南匯入漆水河。湋河全長100公里,境內流長10公里,其流域面積和年徑流量曾均站漆水河的60%左右。此處為周代早期活動的中心地帶,農業水利開發較早。漠浴河,是境內第四條過境河。發源於永壽縣麻亭嶺,自乾縣城西峽谷南流入武功境,民間稱梅河溝,至武功鎮城東北處匯入漆水河。漠峪河因其岸邊有二水寺顯得神秘莫測。

【氣候特點】 武功屬溫暖帶半溼潤性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冬春寒冷少雪,四季區別明顯。氣溫:本縣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0℃是從2月10日開始至12月15日結束,全年無霜期315天;穩定通過10℃的日平均氣溫是從4月5日開始至10月28日結束,歷時206天;全年≥10℃的活動積溫為4184℃,與全省2000~4900℃相比處於中間狀態。光照:武功縣光能資源比較豐富,歷年平均日照時數2094.9小時,年輻射總量114.86千卡,其中生理輻射57.43千卡,佔年輻射總量的50%。現光能利用率一般為2.45%,高產田塊為5%,生產潛力較大。降水:本縣地處關中偏西,年降水量633.7毫米,最大降水量97.97毫米,最小降水量327.1毫米。而且降水的季節性強,多集中在6、7、8三個月,佔年降水量的50%以上。每隔2~6年常出現一次乾旱年份,9月份的連陰雨天氣,幾乎年年發生,常給農業生產帶來一定的影響。

資源物產

【自然資源】 武功縣地下水儲量一般,含水層較深。按巖性及厚度可分為渭河一級、二級、三級階地和漆、湋川道,黃土臺塬及洪積扇6大類型。渭河一級階地含水層大都埋深為10米以內,少數含水深度在10米至20米,單位湧水量大於30立方米/小時/米。含水層北薄南厚,一般厚度10米至40米。二級階地含水層埋深10米至60米之間,水位深為20米至40米,單位湧水量在20立方米/小時/米至30立方米/小時/米,含水層西厚東薄,南厚北薄。三級階地含水層埋深變化較小,水位深20米至40米,單位湧水量10立方米/小時/米至30立方米/小時/米,含水層是沖積物交錯組成,出水量較小。漆、湋川道區含水層埋深10米至40米,水位埋深7米至20米,單位湧水量10立方米/小時。黃土塬區含水層埋深在80米至100米,水位埋深40米至100米,單位湧水量10立方米/小時/米至30立方米/小時/米。洪積扇區含水層埋深20米至30米,有2米至5米的沙礫石含水層,單位湧水量40立方米/小時/米至50立方米/小時/米。境內肥水主要分佈在7個鎮4個社區1個街道辦的190個行政村,成份為硝態氮、亞硝態氮、銨態氮及少量鉀、磷,面積2.258萬畝。肥水井集中分佈在渭河二、三級階地和黃土塬積漆、湋川道一帶。含氮量一般最低為15克/立方米至30克/立方米,最高達1500克/立方米.肥水垂直分佈多為淺層,埋深在10米以內佔42.8%;11米至30米佔50.18%;31米至50米佔2.15%;50米至100米佔4.83%。肥水富積層的厚度,在渭河一級階級為5米至10米,二級階地為10米至15米,三級階級和漆、湋、川道為15米至20米,黃土塬一般為15米至30米。境內粘土分一、二、三道塬主要為粘土所覆蓋,深度最淺約10米,最深可達千米左右。分類有塿土、黃土、潮土和沼澤土等6大類型。優良的土壤資源為農業生產提供了保障,糧食產量高、質量好,粘土又是制硅制瓦的好材料。境內地熱資源比較豐富,熱儲地質條件優越,地熱田井口水溫較高,含有鐵、錳、鋅、鍶等微量元素和放射性元素,出水量大,具有較高的開發利用價值。武功地熱為中、低溫地熱。500米深地熱水溫41.33度至51.59度,1000米深地熱水溫為46.18度至65.19度,1500米深地熱水溫為65.40度至78.78度,2000米深地熱水溫為91.31度至95.87度,2500米深地熱水溫為120.89度,平均水溫度4.27度/100米。地熱水溫隨深度增加而加大。縣城7.78平方公里範圍內三門組熱儲可開採量為0.0687108立方米,地熱流體可開採淨儲量總計為0.43108立方米。砂石主要產於渭河流域和漆水河流域,以渭河流域為主。含土量少,乾淨均勻,主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房屋建設,道路橋樑建設等。境內已被利用的植物中農作物58種,果樹10種,林木68種。農作物中糧食作物11種,現以優質小麥和玉米為主要品種;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經濟作物油菜種植面積逐漸減少,多在坡地旱塬種植;大棚設施農業以反季蔬菜為主,果樹以蘋果、油桃為主,獼猴桃、優質核桃規模化種植初見成效。林木樹種有針葉用材樹5種,闊葉用材樹40種,庭院風景樹7種,灌木11種。已被利用的動物中,飼養畜、禽15種,50多個品種。大家畜以黃牛、奶牛為主,小家畜以豬為主,奶山羊次之。家禽有5種,以雞為主。魚類有10種。

【旅遊資源】 武功遠古時期是炎帝和黃帝兩部族融合之地,古有邰氏國之女姜嫄在此養育了周民族的祖先棄。棄以其超人的智慧和堅韌不拔的毅力開創了農耕文化之先河。所以,武功鍾流毓秀、人才輩出,文物古蹟異常豐富,地表文物隨處可見,新石器時代的石、骨和陶器俯拾皆是。經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全縣登記在冊不可移動的文物點有146處。其中:國保單位3處,省保單位12處,縣保單位23處;可移動館藏文物共2576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8件,二級文物4件,三級文物206件。鄭尚坡遺址、城隍廟和報本寺塔被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典故

【農耕文明的原點】 武功教稼臺,是我國古人從依靠自然的採獵向改造自然的農耕飛躍的標誌,是我國農業文明的發祥原點,農耕文明的種子就是在這個原點上生根發芽,並繁衍蔓延。農耕始於后稷,興於古公,盛於姬昌。后稷因地制宜,教民稼穡,被舜帝封賞得邰(武功楊陵)。古公仁慈避戰,從豳邑遷國岐陽(扶風美陽鎮),並營築城郭,設立五司,完善行政,初步具備了國家的雛形。姬昌繼位後,遵循后稷之業,則守古公之法,國力強盛,遷國至酆(長安斗門鎮),完成了渭水流域統一,聚集了高濃度的社會能量,勢必輻射繁衍發展。武王姬發完成伐紂大業,封建諸侯,首先封周章於吳,虞仲於虞。虞吳兩姓,都是姬周繁衍蔓延的分支。周公旦、召公奭、畢公高三公是最具影響的典型代表。姬旦被封於魯,采邑周城(扶風美陽鎮),又稱周公,主管陝東。其子伯禽就封魯國,子孫臣民以國為姓。周公黑肩欲殺周莊王而立王子克,陰謀敗露被殺,其子孫以周為姓。可見周魯兩姓源於一脈。姬奭封於燕,以長子燕伯就封。召公奭採食召邑(今扶風召公鎮)。燕為秦所滅,燕王公子孫以國為姓,姬奭是燕召(邵)兩姓始祖。畢公高封於畢(今楊陵畢公村)。畢國為犬戎所滅,後人以國為姓。至裔孫畢萬,因功被晉獻公封於魏,後被秦國所滅,魏人因國得姓。另外,屬於姬周同姓的諸侯有55國。其中較大分支有晉、韓、管、蔡、衛、康、毛、鄭等。今百姓十之六七出於姬姓,漆水流域可謂是文明發祥核心之一,周文化的發展奠定了渭河平原作為中華文明發祥地的歷史地位。

【楚漢爭霸的焦點】 周秦漢唐時期,渭河平原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甚至是立國發展之根基。楚漢爭霸之初,漢王劉邦剿滅雍王章邯,平定三秦之戰就是決定成王敗寇的焦點之戰。秦失其鹿,群雄逐之。懷王曾與諸將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劉邦先各諸侯進入武關,平定關中,本應王關中。項羽凝恐劉邦奪天下,狡辯說:“巴蜀道險,秦人遷居,巴蜀亦關中地也 。”於是三分關中,王秦降將。另封劉邦為漢王。漢元年(前206),劉邦採納韓信建議,派周勃、樊噲率偏軍明修棧道出武功斜谷,自己親帥大軍暗度陳倉襲雍王章邯。周勃、樊噲率領漢軍攻佔眉邑(眉縣)、邰城(楊凌),與韓信大軍會師於武功東原(戴家、貞元)。漢軍圍攻雍王章邯弟章平於好畤(永壽)南。趙賁率秦軍救援好畤。兩軍大戰於高壤(觀音堂高莊),秦軍敗守廢丘(興平市南佐村)。韓信引渭水灌城,雍王章邯城破自殺,章平乞降。壤鄉大戰是劉邦殲滅雍王,威震塞翟,平定三秦,建立和鞏固根基的關鍵一戰,也是楚漢爭霸的開篇之戰。

【諸葛壽星的落點】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遣趙雲、鄧芝為疑軍,出斜谷佯取眉邑,親帥大軍走古道攻祁山。結果馬謖街亭違命,趙雲箕谷不戒,導致首次北伐失敗。建興十二年(234)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據武功五丈原(今岐山五丈原),進行第五次北伐。司馬懿與諸葛亮隔斜水,對陣渭南。司馬懿指出了諸葛亮的戰略缺點:“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果然諸葛亮壘於渭水南原(岐山五丈原)。司馬懿在給三弟司馬孚的書中分析了其軍事缺點:“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蜀軍勞師遠寇,利在急戰,而魏軍堅守不出,以逸待勞。諸葛亮使人送巾幗婦人之飾激諷司馬懿。司馬懿在詢問使者時發現了諸葛亮性格缺點:“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已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過數升。”司馬懿本無心應戰,假借曹丕天子杖節,示士武於眾,以候其變。蜀魏對壘百日後,有長星墜落蜀營,天下奇才諸葛亮病逝於武功五丈原。

【平叛安史的拐點】 據《唐書》載: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丙寅,范陽節度使安祿山以誅楊國忠為名,率兵十餘萬,自幽州謀反。十五載五月辛卯(6月13日),潼關失守。玄宗出城幸蜀。行至馬嵬驛,諸衛頓軍不進,兵士誅殺楊國忠,玄宗賜死貴妃。鑾發馬嵬,且幸扶風,徐圖所向。途中,武功父老遮路乞留太子,願戮力破賊,收復京城。玄宗以為天啟,因留太子李亨收攏流散官兵。七月甲子,李亨即皇帝位於靈武,史稱肅宗。被迫暫降安賊的京兆尹崔光遠和長安令蘇震(蘇武之後),聞聽太子即位,率眾百餘人,棄家奔趨靈武。肅宗嘉之,任光遠為御史大夫、京兆尹,蘇震為御史中丞。流散官兵,紛紛效仿,歸攏天子。至德二年二月戊子,肅宗親臨鳳翔,主持收復長安大計。五月初,兵部尚書郭子儀與賊將安守忠戰於潏西(長安西),官軍潰敗。叛軍又攻清渠(普集鎮北),子義敗守武功,郭英乂和王難分守兩原。安守忠再攻東塬(代家)。郭英乂苦戰中箭,官軍敗退扶風。叛軍乘勝偷襲鳳翔,天子危機。幸好安祿山死訊傳至陣前,叛軍回防武功。御史大夫、京兆尹崔光遠見叛軍西進,長安空虛,命行軍司馬王伯倫、判官李椿率軍收復高陵、咸陽,奪取中渭橋(咸陽東),直搗長安城下。武功叛軍聞之慌燒營寨,東撤回援。王李二將腹背受敵,伯倫血戰而死,李椿力窮被執,然自是叛軍不敢越過武功西侵。武功在政治上父老乞留肅宗,在軍事上叛軍西侵難越,成為平定叛亂,實現中興的拐點,在大唐帝國曆史上具有一定的轉折性標誌。

【靖國大旗的終點】 1917年7月1日,張勳扶持溥儀復辟,解散國會。段祺瑞再造民國,拒不恢復國會。8月,孫中山在廣州聯合西南軍閥開展護法運動。陝西靖國軍是北方惟一響應護法運動的軍事武裝,也是最後一支樹立護國旗幟的政治力量。1921年8月,馮玉祥督陝後,用軍事力量壓迫靖國軍改編。第三路曹世英所屬第一支路楊虎城反對改編。1922年春節,楊虎城趁他軍疏於防範,率部一千多人,從臨潼櫟陽出發西進,於元宵節(2月11日)凌晨突襲武功縣城,守軍誤認為是民眾鞭炮被楊部繳械。隨後,楊虎城攻佔扶風、岐山等縣。3月23日,楊虎城敬請于右任抵縣重舉靖國軍旗,設靖國軍司令部於鳳翔。楊虎城在乾縣臨平鐵佛寺截獲甘軍槍支彈藥後,部隊發展至3千之眾。于右任趁馮玉祥率軍出關參加直奉大戰之際,命楊虎城東取西安。4月22日,楊虎城從東扶風突擊馬嵬坡之閻治堂20師兩營。23日,敵軍反撲,楊部退守於大王、插柳、西嶺、史村一線。兩軍激戰十日後,楊虎城趁四月初八佛誕日(5月4日),悄撤武功轉戰陝北。至此,轟轟烈烈的陝西護法運動的靖國大旗終於落沒。

【歷史名人】 武功這塊風水寶地,不僅錦天繡地,厚德仁愛,而且鍾靈毓秀,滿目俊才。六千多年來,這塊歷史悠久而又靈性充溢的土地上,湧現出的人才個個美譽神州,卓爾不群。那些如蒼松翠柏的名門望族和傳業世家、英武之才、奇人名士燦若星漢,他們或遊宦商賈於外,或建業修身於內。那些以武略建功立業的英雄豪傑和以文韜修身治國的功臣模範,為後世所推崇:人文始祖炎黃,流芳千載孕育先賢的聖母姜嫄,教民稼穡的農業始祖后稷,隱家眉邑嬴凡,流芳百世皓首歸漢的節臣蘇武,織就超今邁古哀怨纏綿迴文詩的晉女蘇蕙,力改時弊強國富民的蘇綽、蘇威父子,德才兼備的忠臣蘇亮,曠世明君李世民,開國重臣軍事家劉文靜,直面諫言、正直剛烈的宰相蘇世長、蘇良嗣父子,勤政廉潔、才華橫溢的蘇瑰蘇珽父子,譽為“姚武功”的縣尉姚合,雄才大略的遊師雄,忠義之士馬京,博學多才、力壓群芳、譽滿文壇、修撰《武功縣誌》的明狀元康海,勤政為民、清廉做官的張玉樹,關西夫子、海內大儒孫景烈,國民革命元老焦易堂,光復武功的清末廩生張師渠,創建武功第一個中共支部的吳德印等等,與現代社會的傑出貢獻者一起成為后稷故里的光榮和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