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 武功县情概况

武功县地处关中平原腹地,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置县至今已有2366年的历史。《国语·晋语》言:“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炎帝以姜水成,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姬水就是今武功境内的漆水河;姜水就是今宝鸡的清姜河。史书记载,炎帝部落曾在漆水河流域一带活动过,黄帝姬姓子孙自夏商以来也生活在漆水两岸;有学者认为黄帝陵位于今扶风县的揉谷乡(旧属武功),现在的黄帝陵只是一个衣冠冢而已。随着农业发展,炎帝的姜姓部族有邰氏与黄帝姬姓部族共同劳作,世代通婚,繁衍生息。帝喾娶姜嫄(有邰国君之女)为妻,姜嫄因外出踩巨人脚印而孕,生子“弃”。弃自小就喜种五谷麻菽,长大后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原始农业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人类从游猎转化为农耕,结束采撷渔猎的游牧生活,天下尽得其利。弃因有功被尧舜封为农官,封地于邰,赐姓姬,号“后稷”。后稷在今武功镇郑家坡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邦国“有邰国”(包括今扶风县中、南部,眉县全境、岐山南部和武功西北部),成为周民族的先祖。公刘乃后稷之曾孙,《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居于豳”。《史记·刘敬传》又曰:“公刘避桀居豳”。公刘迁豳后,秉承先祖之志,传播、宣扬农耕文化,其功德仅次于曾祖后稷。后公刘和儿子庆节在此建立豳国。豳国的范围东到子午岭,南到彬县、旬邑,西到泾川、灵台、镇原,北到华池、环县。成为当时西北势力较强的部落国,为周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商朝武乙年间(前111年),公刘九世孙古公亶父为避戎狄侵扰,率亲近部族从豳南迁。原打算迁往先祖后稷的领地有邰(今武功),因岐山水土肥沃,芳草茂盛,碧水悠悠,又有箭括岭做屏障,适合农牧、渔猎生活,经占卜大吉后在此定居,并自称周人。古公亶父率众整顿部落,大胆改革,营筑城廓、都市和村庄,设立官吏,建立国家机构。后壮大成为商朝的诸侯国,即“周国”。古公亶父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少子季历。按古代礼法,应传位于长子泰伯,古公亶父意欲传位给季历。季历之子姬昌有圣人瑞相,预料能兴盛周国,季历也希望能传位给姬昌(周文王)。后来“凤鸣岐山”之说验证了古公亶父判断是正确的。泰伯、虞仲明白古公亶父心思便出走荆楚,在夷蛮之地断发文身,失去消息,即使古公亶父去世也没回来。泰伯在江南无锡一带建立吴国,成为吴王,春秋时期曾称霸一时,吴越之地便尊泰伯为其先祖,并在今无锡梅里建有泰伯庙。周文王勤于政事,发展农业,礼贤下士,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为周武王伐纣灭商储备力量,开创周朝800年不朽江山。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建西周,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亲属和功臣,让其建立诸侯国,并封山、封水、封神。感泰伯禅让之恩,随将秦岭主峰最高峰命名为“太白(泰伯)”山;纪念其文治武功,将太白山次峰命名为“武功山”,将石头河命名为“武功水”。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实行郡县制时,考虑到武功是周民族的发源地、周武王文治武功有功,设武功(今眉县、岐山、周至和太白北部)为势力范围内的41个郡县之一。也就是说因“武王克商”而得武功山水之名,又因武功山水而得武功县名。从此,武功声震华夏,名播九州,自周代以来,历朝历代将武功归属于长安都城的京畿之地。【地理位置】 武功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咸阳市西部。地处陕西“一线两带”“西咸经济一体化”“关中——天水”经济建设圈中心地带。东接兴平市,南隔渭水与周至县相望,西靠杨凌高新区,北和乾县接壤。东距西安市87公里、咸阳市50公里,西距宝鸡市100公里。全县总面积39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5万亩。且人文景观丰富,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馆藏国家一级文物18件,二级文物4件。交通十分便利,陇海铁路、西宝高速、104省道、西宝中线横穿东西;108国道、杨临公路贯通南北。地势平坦开阔,地理位置优越,是关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武功县情概况

【建置沿革】 商鞅变法成功后,秦孝公大力推行郡县改革。据《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十二年(前350),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其中有武功县、邰县、美阳县。据《太平寰宇》云:武功古城,在今眉县东四十里,渭水之南。结合考古发掘,秦武功治所位于今天的眉县芽槐镇。《汉书地理志》载:武功有太壹山,古文以为终南。有垂山,古文以为敦物。皆在县东。斜水出衙领山北,至眉入渭。褒水亦出衙领,至南郑入沔。秦汉武功辖境相当于今眉县、岐山、周至和太白北部。邰县辖境相当于今天杨凌,武功和扶风南部。美阳县辖境相当于今天乾县东部、扶风和武功北部等。武功县因南有武功山(今太白山)、西有武功水(今石头河)而得名,是历史最悠久的古县之一。汉元始五年十二月,武功县为安汉公王莽采邑,名曰汉光邑。新天凤二年改为新光县。汉永平八年(65年),复武功县,邰县并之,治所迁邰亭(今扶风县揉谷乡)。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设武功郡领武功、美阳等十二县。北周天和元年秋七月戊寅(566年8月4日),筑武功城(武功镇)。建德三年(574年)废郡设县,治所迁至中亭川(武功镇)。后晋隋唐郡县州府频繁设置。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曾改为武亭县,蒙至元二十年(1283年)又复武功。明清时期,武功县并未发生变化。民国成立后,武功县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1934年,西北农林高等学府在杨陵成立。1936年,陇海铁路修建至武功,在杨陵设武功站。1961年9月,武功县建制恢复,县政府机关由武功镇迁至普集镇。1983年1月杨陵公社和杨陵镇划归杨陵区。1983年10月本县由宝鸡市改属咸阳市。1991年全县有3镇12乡,365个村民委员会和4个居民委员会。2011年,完成撤乡并镇工作,保留原游凤镇、苏坊镇、武功镇、贞元镇、长宁镇、大庄镇、普集镇和小村镇;原代家乡改称代家三农发展服务中心,隶属贞元镇;原河道乡改称河道三农发展服务中心,隶属长宁镇;原南仁乡改称南仁三农发展服务中心,隶属普集镇;原普集街乡改称普集街三农发展服务中心,隶属小村镇。2015年5月将原普集镇改称为普集街道办事处,原代家、河道、南仁、普集街4个三农发展服务中心改称社区,原隶属机构不变。

【地形地貌】 武功在关中盆地西部,地貌形态简冲积阶地:主要由渭河、漆水河、漠浴河、湋水河冲积形成。约在距今69万年(中更新世晚期)形成三级阶地。距今8万至10万年(中更新世早期)形成二级阶地。距今1万年左右(全新世时期)形成一级阶地。薛固至长宁一线,平坦开阔,包括普集、小村2镇和长宁、南仁、薛固、观音堂、大庄等地区大部积北营、普集街地区北部。其南塬有南仁至孔寨洼地为三级阶地。薛固、北营、大庄等地区北部和普集、小村2镇南部一小部分为二级阶地。大庄乡南立节至薛固乡陈家坎一线,西窄东宽长约14.9公里的平坦沃野。包括薛固、普集街、北营等地区中部及大庄地区的东南隅南边,受渭河曲流作用,呈现出大层漫滩和零星凹地及古河床。西北部由漆水河、湋河核漠峪河呈现“Y”形树枝状狭长不规则河谷地形形成一级阶地。漆水河、湋河、漠峪河有着同一、二、三级阶地相似的地貌。黄土台塬:西起观音堂乡北部,东经贞元、河道2乡南部,北与洪积扇前缘洼地衔接,南与渭河三级阶地相连。又比三级阶地高出20米至80米,海拔480米至560米。包括观音堂北部和苏坊、游凤、武功镇等地区及贞元、代家、河道等地区南部。塬西起伏,西北高,东南低,坡降2.5%至5.0%,分为武功西塬、金家塬、武功东塬。各塬面基本宽阔平坦、土层深厚,呈现有梁(岭)和槽洼等地形。深(岭)有西塬的晾马岭、东塬的邵家梁、代家梁。槽洼则有西塬的新村至腰小槽洼;东塬有西坡至宋家塬一线以东的槽洼,望人腰至上庄、强家至田家一线以东的碟形洼地;更大的有贞元至代家一线的槽形洼地、邵家寨槽形洼地、铺邑大堡槽形洼地和长宁、河道一线的碟形洼地。山前洪积扇前缘洼地:南边与黄土台原相接,分布于县西北苏坊地区的蔚村塬一带。地势南高北低,呈缓倾斜状。海拔490米至570米,地降2.5%至5%,有任曲、凹里等洼地,其前缘接金家塬。地表覆盖厚度10米至20米黄土。下层主要为冲积物。头道塬包括黄土台塬和山前洪积扇;二道塬东部包括渭河二、三级阶地,西部包括三级阶地;三道塬东部为渭河一级阶地,西部为渭河一、二级阶地及河漫滩。

【行政区划】 武功县下辖普集街道办事处,游凤镇、苏坊镇、武功镇、贞元镇、长宁镇、大庄镇和小村镇,代家社区、河道社区、南仁社区和普集街社区。全县190个村民委员会6个社区居委会。

武功县行政区划一览表

表—1

镇(中心)

行 政 村

自 然 村

社 区

游凤镇

11个行政村:游凤村、新村、岸底村、三合村、渠子村、张尧村、李堡村、腰子村、桂营村、董堡村、高庙村。

57个自然村

苏 坊 镇

16个行政村:凤安村、苏坊村、樊村、

铁陈村、代家村、凹里村、田庄村、周营村、金龙村、岗上村、尧庄村、佑所村、李家村、瓦腰村、金塬村、蔚村。

32个自然村

武 功 镇

21个行政村:羊圈村、桥东村、尚坡村、联合村、八一村、绿华村、积山村、武塔村、徐杨村、龙门村、坡底村、二水寺村、上营村、湋北村、新庄村、新寨村、凉马村、古凤村、松林村、洛阳村、聂村。

41个自然村

1个社区居委会:武功镇社区

代家社区

13个行政村:牛寨村、贾晁村、北晁村、李家村、代家村、南留村、小王村、仁义村、许家村、景庄村、邵寨村、韩坡村、大寨村。

38自然村

贞元 镇

17个行政村:望北坡村、桃园村、西川村、东川村、中川村、北杈城村、南可村、桃大村、马家庄村、宋家村、丁刘村、铺邑村、颜西庄村、西伊店村、马凤台村、余村、法牛村。

53个自然村

长宁镇

20个行政村:镇东村、寨阳村、镇西村、镇南村、镇北村、寨大村、孔雀村、田段村、田大村、田刘村、焦胡村、焦赵村、焦布村、上焦村、新城村、寺照村、金城村、岗子村、上庄村、葛家村。

32个自然村

河道社区

12个行政村:河东村、河大村、三马村、东马村、西马村、咬马村、青口村、庄子村、皇中村、皇西村、田南村、长兴村。

27个自然村

大庄镇

22个行政村:段王村、金店村、大东村、大西村、方寨村、乔寨村、张寨村、北韩村、贺家村、张堡村、坚强村、曹家村、布王村、许家村、圪崂村、枣林村、孟王村、南立节村、文徐村、观音堂村、北立节村、高村。

34个自然村

普集街道办

17个行政村:董朱村、义乐寺村、李大村、屈家村、田桂村、闫家村、史家村、营上村、营南村、营西村、洪寨村、南显村、北显村、令新村、半个城村、谭寨村、西高寨村。

40个自然村

4个社区居委会:文汇路社区、人民路社区、长青路社区、后稷东路社区。

小 村 镇

12个行政村:仁村、薛小村、水渠村、照官村、尼安村、薛祥村、金铁寨村、西崆峒村、东崆峒村、薛固村、烧台村、马坊寺村。

27个自然村

1个社区居委会:小村镇社区。

南仁社区

16个行政村:南仁村、何家村、弓家村、曹店村、肖马村、西何村、东何村、上显村、兴城村、凹里村、上寨村、下寨村、董辛村、倪远村、北坡村、赵村。

25个自然村

普集街社区

13个行政村:柳林村、正村、何家村、梅花村、黄家村、永新村、永丰村、永台村、香尧村、香西村、普中村、普东村、普西村。

39个自然村

镇办社区

190个行政村

445个自然村

6个社区居委会

【人口状况】 武功县地理特征为北高南低,大致分为一、二、三道塬。由东到西为小村镇、大庄镇以及普集街社区,属渭河之滨的下塬区称一道塬;南仁社区及小村镇部分区域属二道塬;长宁镇、武功镇、苏坊镇、游凤镇及河道社区、代家社区居上塬地区为三道塬。其中下塬地区人口稠密,占全县总人口33%左右,二道塬占县总人口的14%,上道塬占全县总人口的53%。普集街道办事处人口密度最大,其次是小村镇、普集街社区、大庄镇、武功镇、长宁镇及及南仁社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的有苏坊镇、游凤镇、贞元镇以及代家社区、河道社区。县域内属汉民族聚居区,汉族占总人口的99.9%,分布在境内各地。少数民族比较集中,多居住在城镇,仅占全县总人口的0.1%,少数民族中90%为回族。2016年,武功县公安局户籍年末132860户448146人。其中:城镇人口164870,乡村人口283276,分别占总人口的35%和65%。总人口中男性为232976人,女性为215185人,性别比为108.11。其中:0~17岁为88837人,18~34岁为131910人,35~59为151008人,60岁以上为76391人。新生5626人,其中男性2836人,女性2790人;死亡3590人,其中男性1799人,女性1761人。省内迁入人口1158人,省外迁入人口669人;迁往省内人口1984人,迁往省外人口988人。全年常住总人口为42万人,出生率为11.05‰,死亡率为6.39‰;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6‰,城镇化率35.3%。

附:

2017年普集街道办和各镇、社区人口基本情况统计表

单位:户、人 表—2

办、镇、社区

总户数

总人口

城镇人口

乡村人口

出生

死亡

迁入

迁出

普集街道办事处

23659

62941

48284

14657

828

369

263

546

游凤镇

7380

24520

6293

18227

272

258

142

225

苏坊镇

8716

29648

6938

22710

356

197

75

131

武功镇

14955

46683

15739

30944

574

569

154

460

贞元镇

10270

37385

15233

22152

446

290

212

272

长宁镇

8570

33295

11560

21735

424

252

147

148

大庄镇

12465

47162

10292

36870

595

289

181

143

小村镇

14447

46355

14180

32175

574

367

159

273

代家社区

9267

32380

7058

25322

476

242

124

237

河道社区

8229

28405

5040

23365

304

220

75

119

南仁社区

7413

27941

17990

9951

385

212

180

123

普集街社区

7399

31431

6263

25168

393

238

97

95

合 计

132860

448146

164870

283276

5626

3590

1827

2972

气候水文

【水文特征】 地表水:武功县的地表水主要指引渭工程和过境河流。引渭工程干渠有3条,总干渠位于头道塬,境内渠长18.7公里,流量40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9万亩。渭高干位于本县中部二道塬地区,境内渠长21公里,流量23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2.3万亩。渭惠渠位于本县中部二道塬南部的二级阶地上,境内渠长20公里,流量27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0.8万亩。过境河流主要有渭河、漆水河、漠浴河、湋河。渭河从本县南部横穿而过,为本县最大河流。境内流长20.7公里,年平均流量300立方米/秒,水量季节性变化较大,6、7、8月为洪水期,最大流量达1100立方米/秒,10月至翌年4月为枯水期,最小流量65.5立方米/秒。其次是漆水河,流经本县西部,由北向南,流长24公里,从县正北入境,向南途经武功镇,由大庄镇注入渭河。漠浴河和湋河,流程短,水量小,干旱季节常出现干谷。地下水:武功地处关中盆地,系断陷水系发育地区,这种结构给降水和地面水渗入储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富水区主要分布在渭河、高河漫滩,一级阶地为强富水区。水埋深2米~4米,含水深度20米~40米,影响半径260米,单位涌水量10吨/时/米~20吨/时/米,水质良好,矿化度小于1克/升。渭河二级阶地为中富水区,水埋深8米~20米,承压水20米~40米,影响半径200米,矿化度小于1克/升,单位涌水量1~5吨/时/米。水稳性良好。渭河三级阶地和黄土台塬区为弱富水区,地下潜水埋深50米左右,承压水70米~120米,影响半径160米,单位涌水量0.5吨/时/米~1吨/时/米,矿化度小于1克/升,含水性较差。

【主要水系】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它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全长787公里。自扶风县入境,流经大庄镇和普集街社区,从小村镇出境入兴平。在武功过境段20公里,流域面积13.43平方公里。境内年平均流量147立方米/秒,年均径流46.4立方米。漆水河是境内第二条过境河,古称杜水、武亭水和中亭水,源于麟游县招贤镇宁里沟,经永寿、乾县,由游凤镇岸底村入境。沿东南方向南行,流经游凤镇、苏坊镇、武功镇,过大庄镇南流注入渭河。境内流长24公里,流域面积157.2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4.32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3623.6万立方米。湋河是境内第三条过境河。古称沮水,俗称后河,发源于凤翔县北老爷岭,经岐山自扶风县入境,东流武功镇南汇入漆水河。湋河全长100公里,境内流长10公里,其流域面积和年径流量曾均站漆水河的60%左右。此处为周代早期活动的中心地带,农业水利开发较早。漠浴河,是境内第四条过境河。发源于永寿县麻亭岭,自乾县城西峡谷南流入武功境,民间称梅河沟,至武功镇城东北处汇入漆水河。漠峪河因其岸边有二水寺显得神秘莫测。

【气候特点】 武功属温暖带半湿润性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春寒冷少雪,四季区别明显。气温:本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是从2月10日开始至12月15日结束,全年无霜期315天;稳定通过10℃的日平均气温是从4月5日开始至10月28日结束,历时206天;全年≥10℃的活动积温为4184℃,与全省2000~4900℃相比处于中间状态。光照:武功县光能资源比较丰富,历年平均日照时数2094.9小时,年辐射总量114.86千卡,其中生理辐射57.43千卡,占年辐射总量的50%。现光能利用率一般为2.45%,高产田块为5%,生产潜力较大。降水:本县地处关中偏西,年降水量633.7毫米,最大降水量97.97毫米,最小降水量327.1毫米。而且降水的季节性强,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占年降水量的50%以上。每隔2~6年常出现一次干旱年份,9月份的连阴雨天气,几乎年年发生,常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

资源物产

【自然资源】 武功县地下水储量一般,含水层较深。按岩性及厚度可分为渭河一级、二级、三级阶地和漆、湋川道,黄土台塬及洪积扇6大类型。渭河一级阶地含水层大都埋深为10米以内,少数含水深度在10米至20米,单位涌水量大于30立方米/小时/米。含水层北薄南厚,一般厚度10米至40米。二级阶地含水层埋深10米至60米之间,水位深为20米至40米,单位涌水量在20立方米/小时/米至30立方米/小时/米,含水层西厚东薄,南厚北薄。三级阶地含水层埋深变化较小,水位深20米至40米,单位涌水量10立方米/小时/米至30立方米/小时/米,含水层是冲积物交错组成,出水量较小。漆、湋川道区含水层埋深10米至40米,水位埋深7米至20米,单位涌水量10立方米/小时。黄土塬区含水层埋深在80米至100米,水位埋深40米至100米,单位涌水量10立方米/小时/米至30立方米/小时/米。洪积扇区含水层埋深20米至30米,有2米至5米的沙砾石含水层,单位涌水量40立方米/小时/米至50立方米/小时/米。境内肥水主要分布在7个镇4个社区1个街道办的190个行政村,成份为硝态氮、亚硝态氮、铵态氮及少量钾、磷,面积2.258万亩。肥水井集中分布在渭河二、三级阶地和黄土塬积漆、湋川道一带。含氮量一般最低为15克/立方米至30克/立方米,最高达1500克/立方米.肥水垂直分布多为浅层,埋深在10米以内占42.8%;11米至30米占50.18%;31米至50米占2.15%;50米至100米占4.83%。肥水富积层的厚度,在渭河一级阶级为5米至10米,二级阶地为10米至15米,三级阶级和漆、湋、川道为15米至20米,黄土塬一般为15米至30米。境内粘土分一、二、三道塬主要为粘土所覆盖,深度最浅约10米,最深可达千米左右。分类有塿土、黄土、潮土和沼泽土等6大类型。优良的土壤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粮食产量高、质量好,粘土又是制硅制瓦的好材料。境内地热资源比较丰富,热储地质条件优越,地热田井口水温较高,含有铁、锰、锌、锶等微量元素和放射性元素,出水量大,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武功地热为中、低温地热。500米深地热水温41.33度至51.59度,1000米深地热水温为46.18度至65.19度,1500米深地热水温为65.40度至78.78度,2000米深地热水温为91.31度至95.87度,2500米深地热水温为120.89度,平均水温度4.27度/100米。地热水温随深度增加而加大。县城7.78平方公里范围内三门组热储可开采量为0.0687108立方米,地热流体可开采净储量总计为0.43108立方米。砂石主要产于渭河流域和漆水河流域,以渭河流域为主。含土量少,干净均匀,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设,道路桥梁建设等。境内已被利用的植物中农作物58种,果树10种,林木68种。农作物中粮食作物11种,现以优质小麦和玉米为主要品种;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油菜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多在坡地旱塬种植;大棚设施农业以反季蔬菜为主,果树以苹果、油桃为主,猕猴桃、优质核桃规模化种植初见成效。林木树种有针叶用材树5种,阔叶用材树40种,庭院风景树7种,灌木11种。已被利用的动物中,饲养畜、禽15种,50多个品种。大家畜以黄牛、奶牛为主,小家畜以猪为主,奶山羊次之。家禽有5种,以鸡为主。鱼类有10种。

【旅游资源】 武功远古时期是炎帝和黄帝两部族融合之地,古有邰氏国之女姜嫄在此养育了周民族的祖先弃。弃以其超人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开创了农耕文化之先河。所以,武功钟流毓秀、人才辈出,文物古迹异常丰富,地表文物随处可见,新石器时代的石、骨和陶器俯拾皆是。经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全县登记在册不可移动的文物点有146处。其中:国保单位3处,省保单位12处,县保单位23处;可移动馆藏文物共2576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8件,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206件。郑尚坡遗址、城隍庙和报本寺塔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典故

【农耕文明的原点】 武功教稼台,是我国古人从依靠自然的采猎向改造自然的农耕飞跃的标志,是我国农业文明的发祥原点,农耕文明的种子就是在这个原点上生根发芽,并繁衍蔓延。农耕始于后稷,兴于古公,盛于姬昌。后稷因地制宜,教民稼穑,被舜帝封赏得邰(武功杨陵)。古公仁慈避战,从豳邑迁国岐阳(扶风美阳镇),并营筑城郭,设立五司,完善行政,初步具备了国家的雏形。姬昌继位后,遵循后稷之业,则守古公之法,国力强盛,迁国至酆(长安斗门镇),完成了渭水流域统一,聚集了高浓度的社会能量,势必辐射繁衍发展。武王姬发完成伐纣大业,封建诸侯,首先封周章于吴,虞仲于虞。虞吴两姓,都是姬周繁衍蔓延的分支。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三公是最具影响的典型代表。姬旦被封于鲁,采邑周城(扶风美阳镇),又称周公,主管陕东。其子伯禽就封鲁国,子孙臣民以国为姓。周公黑肩欲杀周庄王而立王子克,阴谋败露被杀,其子孙以周为姓。可见周鲁两姓源于一脉。姬奭封于燕,以长子燕伯就封。召公奭采食召邑(今扶风召公镇)。燕为秦所灭,燕王公子孙以国为姓,姬奭是燕召(邵)两姓始祖。毕公高封于毕(今杨陵毕公村)。毕国为犬戎所灭,后人以国为姓。至裔孙毕万,因功被晋献公封于魏,后被秦国所灭,魏人因国得姓。另外,属于姬周同姓的诸侯有55国。其中较大分支有晋、韩、管、蔡、卫、康、毛、郑等。今百姓十之六七出于姬姓,漆水流域可谓是文明发祥核心之一,周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渭河平原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楚汉争霸的焦点】 周秦汉唐时期,渭河平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甚至是立国发展之根基。楚汉争霸之初,汉王刘邦剿灭雍王章邯,平定三秦之战就是决定成王败寇的焦点之战。秦失其鹿,群雄逐之。怀王曾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各诸侯进入武关,平定关中,本应王关中。项羽凝恐刘邦夺天下,狡辩说:“巴蜀道险,秦人迁居,巴蜀亦关中地也 。”于是三分关中,王秦降将。另封刘邦为汉王。汉元年(前206),刘邦采纳韩信建议,派周勃、樊哙率偏军明修栈道出武功斜谷,自己亲帅大军暗度陈仓袭雍王章邯。周勃、樊哙率领汉军攻占眉邑(眉县)、邰城(杨凌),与韩信大军会师于武功东原(戴家、贞元)。汉军围攻雍王章邯弟章平于好畤(永寿)南。赵贲率秦军救援好畤。两军大战于高壤(观音堂高庄),秦军败守废丘(兴平市南佐村)。韩信引渭水灌城,雍王章邯城破自杀,章平乞降。壤乡大战是刘邦歼灭雍王,威震塞翟,平定三秦,建立和巩固根基的关键一战,也是楚汉争霸的开篇之战。

【诸葛寿星的落点】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遣赵云、邓芝为疑军,出斜谷佯取眉邑,亲帅大军走古道攻祁山。结果马谡街亭违命,赵云箕谷不戒,导致首次北伐失败。建兴十二年(234)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据武功五丈原(今岐山五丈原),进行第五次北伐。司马懿与诸葛亮隔斜水,对阵渭南。司马懿指出了诸葛亮的战略缺点:“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果然诸葛亮垒于渭水南原(岐山五丈原)。司马懿在给三弟司马孚的书中分析了其军事缺点:“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蜀军劳师远寇,利在急战,而魏军坚守不出,以逸待劳。诸葛亮使人送巾帼妇人之饰激讽司马懿。司马懿在询问使者时发现了诸葛亮性格缺点:“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过数升。”司马懿本无心应战,假借曹丕天子杖节,示士武于众,以候其变。蜀魏对垒百日后,有长星坠落蜀营,天下奇才诸葛亮病逝于武功五丈原。

【平叛安史的拐点】 据《唐书》载: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丙寅,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率兵十余万,自幽州谋反。十五载五月辛卯(6月13日),潼关失守。玄宗出城幸蜀。行至马嵬驿,诸卫顿军不进,兵士诛杀杨国忠,玄宗赐死贵妃。銮发马嵬,且幸扶风,徐图所向。途中,武功父老遮路乞留太子,愿戮力破贼,收复京城。玄宗以为天启,因留太子李亨收拢流散官兵。七月甲子,李亨即皇帝位于灵武,史称肃宗。被迫暂降安贼的京兆尹崔光远和长安令苏震(苏武之后),闻听太子即位,率众百余人,弃家奔趋灵武。肃宗嘉之,任光远为御史大夫、京兆尹,苏震为御史中丞。流散官兵,纷纷效仿,归拢天子。至德二年二月戊子,肃宗亲临凤翔,主持收复长安大计。五月初,兵部尚书郭子仪与贼将安守忠战于潏西(长安西),官军溃败。叛军又攻清渠(普集镇北),子义败守武功,郭英乂和王难分守两原。安守忠再攻东塬(代家)。郭英乂苦战中箭,官军败退扶风。叛军乘胜偷袭凤翔,天子危机。幸好安禄山死讯传至阵前,叛军回防武功。御史大夫、京兆尹崔光远见叛军西进,长安空虚,命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率军收复高陵、咸阳,夺取中渭桥(咸阳东),直捣长安城下。武功叛军闻之慌烧营寨,东撤回援。王李二将腹背受敌,伯伦血战而死,李椿力穷被执,然自是叛军不敢越过武功西侵。武功在政治上父老乞留肃宗,在军事上叛军西侵难越,成为平定叛乱,实现中兴的拐点,在大唐帝国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转折性标志。

【靖国大旗的终点】 1917年7月1日,张勋扶持溥仪复辟,解散国会。段祺瑞再造民国,拒不恢复国会。8月,孙中山在广州联合西南军阀开展护法运动。陕西靖国军是北方惟一响应护法运动的军事武装,也是最后一支树立护国旗帜的政治力量。1921年8月,冯玉祥督陕后,用军事力量压迫靖国军改编。第三路曹世英所属第一支路杨虎城反对改编。1922年春节,杨虎城趁他军疏于防范,率部一千多人,从临潼栎阳出发西进,于元宵节(2月11日)凌晨突袭武功县城,守军误认为是民众鞭炮被杨部缴械。随后,杨虎城攻占扶风、岐山等县。3月23日,杨虎城敬请于右任抵县重举靖国军旗,设靖国军司令部于凤翔。杨虎城在乾县临平铁佛寺截获甘军枪支弹药后,部队发展至3千之众。于右任趁冯玉祥率军出关参加直奉大战之际,命杨虎城东取西安。4月22日,杨虎城从东扶风突击马嵬坡之阎治堂20师两营。23日,敌军反扑,杨部退守于大王、插柳、西岭、史村一线。两军激战十日后,杨虎城趁四月初八佛诞日(5月4日),悄撤武功转战陕北。至此,轰轰烈烈的陕西护法运动的靖国大旗终于落没。

【历史名人】 武功这块风水宝地,不仅锦天绣地,厚德仁爱,而且钟灵毓秀,满目俊才。六千多年来,这块历史悠久而又灵性充溢的土地上,涌现出的人才个个美誉神州,卓尔不群。那些如苍松翠柏的名门望族和传业世家、英武之才、奇人名士灿若星汉,他们或游宦商贾于外,或建业修身于内。那些以武略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杰和以文韬修身治国的功臣模范,为后世所推崇:人文始祖炎黄,流芳千载孕育先贤的圣母姜嫄,教民稼穑的农业始祖后稷,隐家眉邑嬴凡,流芳百世皓首归汉的节臣苏武,织就超今迈古哀怨缠绵回文诗的晋女苏蕙,力改时弊强国富民的苏绰、苏威父子,德才兼备的忠臣苏亮,旷世明君李世民,开国重臣军事家刘文静,直面谏言、正直刚烈的宰相苏世长、苏良嗣父子,勤政廉洁、才华横溢的苏瑰苏珽父子,誉为“姚武功”的县尉姚合,雄才大略的游师雄,忠义之士马京,博学多才、力压群芳、誉满文坛、修撰《武功县志》的明状元康海,勤政为民、清廉做官的张玉树,关西夫子、海内大儒孙景烈,国民革命元老焦易堂,光复武功的清末廪生张师渠,创建武功第一个中共支部的吴德印等等,与现代社会的杰出贡献者一起成为后稷故里的光荣和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