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什么要在即位第二天杀光给他办秘密差事的人?

凌星36


不知道在《雍正王朝》里面那一处明说了雍正继位之后杀光了给他办秘密差事的人?

如果是那样,粘杆处的人不是死了一拨又一拨了。图里琛,李卫,邬思道,不是死过十次八次了么?

阴谋论不足以治国,这是邬思道的原话,也是事实。总是以一种阴谋家的态度去推度历史是不科学的,也是站不住脚的。况且,雍正皇帝本身又不是一名昏君,在《雍正王朝》立,他也不是一名滥杀无辜的皇帝。

像年羹尧,飞扬跋扈,拥兵自重,干涉朝廷人事,贪污纳贿,你说该杀不该杀,换做是现在,只怕也被法律判处死刑若干次了。

像隆科多,就算有擎天保驾之功,但是贪污索贿,推立弘时起二心,危急雍正统治,你说他该杀不该杀?

而对于雍正继位后,没有再出现的雍王府旧人,像高无庸等,就推断说被雍正杀害了,是不是缺乏有力的证据证明啊?

在雍王府,除了高福背叛被胤禛杀死,好像没有第二人被他杀啊。邬思道,也被很多人说成是雍正要杀害的谋臣,除了以阴谋论来推断,真是一点点证据都没有。

请问,邬思道是帮助雍正继位的首席,雍正用得着自毁长城去杀一个小小的邬思道么?况且,之后在李卫处,田文镜处,甚至在年羹尧处,都还为雍正出谋划策,难道,邬思道与雍正的君臣之道没有一点点信任可言吗?

不要总以阴谋论的观点占据理性分析的高地,帝王之术固然存在,但是并非帝王之术都是阴谋。

如果翻阅一下事实,有一个人可能是《雍正王朝》里面邬思道的写照。这个人就是雍王府的旧人戴铎,著名的《戴铎十启》是雍正继位夺嫡的纲领性文件,可谓是雍正当初夺嫡的真正谋士,胤禛也是采用了戴铎的建议,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戴铎这人有个缺点,就是嘴不把门儿,时刻以胤禛心腹谋臣自居,以图将来得到雍正大用。这恰恰最为雍正多忌讳,所以在雍正继位后不久就把戴铎给收拾了。

雍正害怕邬思道的地方,大约就怕邬思道如同戴铎一样,拿着皇帝的信任四处招摇,反而造成对皇帝不好的影响。

如此说来,李卫,田文镜,张廷玉,邬思道,胤祥等人,几乎都是实心为雍正办事的人,他又怎么会无缘无故打开杀戮呢?更何况高无庸这样忠心耿耿的人。

只要他还是皇帝,就一定会有秘密差事要办,就需要有人去办。当今世界,美国这么横,这么讲公平正义,为什么还有窃听门事件?都杀了吗?杀了谁还会去办事?

雍正不傻,也不是暴君昏君不讲理的皇帝,相信我,他不会滥杀无辜。


青灯问史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在继位第二天就杀光了为他办秘密差事的人,连被雍正倚为心腹、贵为雍王府总管的高勿庸也在劫难逃,邬思道如果不是使用了手段,大概也会是这个下场。



《雍正王朝》作为一部经典的影视剧,好就好在它对于细节的把握上做到了滴水不漏,电视剧里,通过邬思道对十三阿哥胤祥的规劝,告诉观众雍正在继位第二天杀光了所有办秘密差事的人。

其实雍正最大的秘密无非是利用诡计挤掉了根红苗正的太子,自己做了皇帝。

太子第二次被废彻底失去了夺嫡的资格,而造成这一事件的幕后黑手正是雍正,雍正借高福之手将太子写给任伯安索要《百官行述》以要挟众官员的信件交给八爷胤禩,而八爷党不知是计,转而将信寄给康熙皇帝。

雍正这一石三鸟之计,既不获罪于康熙,又促成太子被废,还遗祸给八爷党。

而这件事之后,高福就被雍正派去的高勿庸灭口了,而高勿庸在雍正继位的第二天也被秘密处死。



很多网友质疑雍正的做法,处死高福尚可理解,因为高福背主在先,但是高勿庸却一直忠心耿耿的为雍正办事,雍正刚继位正是百废待兴急需用人之际,为何频出昏招杀掉了自己倚为心腹的高勿庸等人?

难道是因为雍正仓促继位之际智商不在线?



之所以会有这种疑问,恐怕跟不了解当时雍正继位之初的政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有人还举唐朝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之后依然重用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的例子来证明雍正的错误。

但是玄武门政变之后的形势跟雍正继位之初的形势迥然不同,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被诛杀,李世民彻底的除去了绊脚石。

可雍正继位时面临什么样的局面呢?大将军王胤禵陈兵西北,八爷党煽乱于内,朝野内外也都在议论雍正得位不正。



这个时候只要有居心叵测的人将雍正陷害太子的事捅出来,必定会朝野震动,那么腹背受敌的雍正,其继位的合法性也就受到质疑,更甚者雍正不忠不孝的罪名一旦坐实,那么千方百计得来的皇位也会坐不安稳。

狠如狼狡如狐的雍正怎么会坐视这种情况发生?虽然刚继位急需自己的班底,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只要自己的皇位稳固,那么就有一大批忠于皇室忠于先皇帝康熙的老臣会坚定的站在自己一边,成为自己巩固皇权最大的助力。

相反,如果自己的秘密被泄露出来,这些人也就不再支持自己,甚至倒戈逼宫。



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消除这一隐患除掉这些知晓秘密的人,这也是损失最小的方案。因为谁也不能保证他们会不会为利益而被八爷胤禩收买。

所以原先办秘密差事的旧人就不得不死,虽也跟雍正多疑猜忌的性格有关,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大势所趋,他们注定成为雍正固权夺位道路上的弃子。


大雅视界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雍正杀光给他秘密办差的人,虽然《雍正王朝》中没有演绎出来,但从邬思道的口中说出,确实是让人比较信服的,而且雍正府中的高勿庸的确是再也没有出现,但没有出现并不代表真如邬思道所言,就一定是被杀了。


高勿庸在"粘杆处"的地位

高勿庸这群为雍正秘密办差的人,是“粘杆处”的人。“粘杆处”这个特务组织,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已经创立,雍正表面上与世无争,一副我对皇位没兴趣的样子,整高福天闭门不出,以炼制丹药为乐,几乎瞒过了所有人,但暗地里却广招江湖人士,同时还训练自己的家奴,到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雍正王朝》中,高福因为做了出卖雍正的事情,就被高勿庸他们杀死,邬思道直言是自己害死了高福。


邬思道与高勿庸的区别所在

雍正之所以有杀邬思道的想法,其实原因在于,邬思道和高勿庸这群人不一样!一个是自己请来的老师,以礼待之;一个是自己的忠心奴才,任凭差遣!一个是有思想有想法的,而另一个完全是听自己的命令行事!在雍正心里,根本没有把邬思道当成自己的奴才,不是自己的奴才又知道自己这么多事,你说雍正会放心吗?

史书上记载:雍正当上皇帝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也同时为了答谢这些人,在内务府之中专门设立“粘杆处”,里面的“粘杆侍卫”地位最高,是有功勋的特务头子担任,这些人基本上都是雍正府邸的包衣奴才。

《雍正王朝》中的高勿庸在“粘杆处”地位只高不低。更为重要的是,雍正当上皇帝之后,把“粘杆处”的总部设在了自己之前的府邸雍亲王府,后来雍正把雍亲王府改为雍和宫,定为"龙潜禁地",听这名字就觉得即神秘又牛叉。


为什么高勿庸没有再出现过?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高勿庸之所以没有出现,其实还是在暗地里为雍正服务,监视朝中大臣,搜刮情报,就像邬思道所说的“阴谋诡计”和“正大光明”两条道路,高勿庸显然在“阴谋诡计”上更合适这条路。

康熙的贴身奴才李德全和图里琛这两人,早已被雍正收买了,而且还是死心塌地的那种。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不然雍正即位后不可能再继续把他们留在自己的身边,一明一暗,为雍正所用。


灯下萤火学历史


在《雍正王朝》里实际上并没有具体交待雍正夺嫡当夜回潜邸的真实目的,也没有给出是否真的在第二天将潜邸给他办过秘密差事的人都杀光?


的确原著《雍正皇帝》里,是杀掉了办秘密差事的人的那个逻辑。但是在电视剧种,这一切实际上都是从邬思道谋身的角度,以及坎儿的例子予以推理的,始终都是以邬思道的忧虑之辞来展现的。

唯一给人产生这种感觉的,就是高勿庸后来不见踪影。按道理来讲,高勿庸作为雍王府几十年来的管家,最终结局是应该交待一下的,但是这人莫名失踪了。

但是以高勿庸为代表的这一批在潜邸干过秘密差事的人真的都被杀了吗?会不会有另外一种可能?


雍正进宫之后,身边的人似乎都没有带进宫来。而起用的都是康熙的旧人,比如李德全、图理琛、张五哥,等等。他们这些人似乎非常顺利地就接班了此前高勿庸这样的角色。

可是有一个最大的不合理就出现了。如果说,同样要办秘密差事,对于雍正而言,他是更愿意相信高勿庸还是更愿意相信图理琛呢?

虽然邬思道说“天子行的是正大光明之道”,但实际上康熙在的时候,各种秘密情报机构那就不在少数。不然康熙如何把握晚年飘飘欲坠朝局?不然康熙如何对户部欠款的事情一清二楚?


所以图理琛真的能接手高勿庸的差事么?然而对于雍正而言,高勿庸是决计不能带进宫里去的。带进宫,有两大劣势。

首先,不利于团结宫里的旧有势力。毕竟康熙是留着一个巨大的情报体系的。这个体系能不能被自己所用,关键看自己是否对他们“大度”。

其次,把高勿庸带进宫,实际上就是自缚手脚。自己原有的情报系统将完全失去作用,困迹紫禁城内。

那么高勿庸如果没有被杀,他会去哪里了呢?

十三爷给邬先生送行的时候,邬先生提醒道,“天子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十三爷表示“四哥难道也会是这样的人?”邬先生则说道“雍王府进进出出的人少了很多。”的确少了很多,但是真正涉及核心机密的人又能有几个?少了并不意味着是死了。


的确这一路走来,死的绝对不止坎儿一个,应该有很多人。但是能够活着走到最后的,又有哪个不是铁杆亲信呢?更何况胤禛即位之后,就真的不需要他们了吗?所以“少了”并不等于“死了”。

李卫的出路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当初胤禛放出去的只有李卫一个吗?显然不是,而应该是胤禛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在不同批次、不同数量地外放一些自己的嫡系人马。而年羹尧、李卫只是比较出色的那一类。


而更多的人可能只是埋在了秘密部门和职位上,他们身份、职务或许高低不同。但是背后都有同一个秘密背景。否则,雍正即位以后,如何能够非常详细地掌握年羹尧的消息?如何能够掌握邬思道和李卫的消息?

图理琛在雍正前期的重要性不会太大,这是客观规律决定的。

很显然雍正并没有实际动用图理琛那个粘杆处的力量来监控他们。至少在前期没有深入磨合的情况下,图理琛还不能真正地替雍正做这些秘密差事。而且很大程度上,图理琛这个粘杆处在剧中实际上更像是象征意义的存在。


几乎很多关键问题上,图理琛其实都失职了。这是不是意味着前期的图理琛,只是领导了一个假“粘杆处”?

那真正掌握这个粘杆处的人是谁呢?很显然便是那高勿庸,而且真正的指挥部应该还在雍王府。



炒米视角


《雍正王朝》里雍正刚刚登基内有八阿哥胤禩八爷党党羽遍布,外有十四阿哥虎视眈眈。年羹尧虽然表明上一直忠心耿耿但是首鼠两端的性格在潜邸时期就已经显现。在雍亲王府里替他办差的奴才们几乎知道他在九子夺嫡时,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汹涌的运筹谋划。包庇先帝罪妃郑春华仅仅这一则就够雍正喝一壶的了,如果其夺嫡过程被八爷党等有心人抓住了把柄,四处宣扬做文章,自己不稳当的皇位,很可能屁股还没做热,就很可能要退位让贤。


所以雍正决定狡兔死,走狗烹,在登基的当天夜里他没有留在被十三爷保护起来,十分安全的皇宫,而是径直回了自己的雍亲王府。小说里这一段描写的非常明确,雍正准备好了一桌好饭,招待众人,决定在酒酣之际动手,毕竟高福的无意背叛,这是雍正不能接受的。但是邬思道感人肺腑的一番话说动了雍正的恻隐之心,所以雍正放走了邬思道。

电视剧中的处理手法明显要比小说高明,并没有明确的指出雍正要卸磨杀驴。导演和编剧通过十三爷和邬思道送别时,明日雍亲王府里办秘密差事的人的命运如何,自有验证。一句话配上几声乌鸦叫的渲染,将最是无情帝王家,“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凄凉呈现给了观众。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但是收敛了锋芒的十三爷,不知去向的高无庸等等事情都似乎在验证这我们不太相信的事实。



电视剧《雍正王朝》把雍正推的太高,他似乎没有缺点,爱民如子(摊丁入亩),疼爱兄弟(如果八爷不逼宫,感觉他都能活到乾隆朝),任用贤能(王文昭,尹继善,刘墨林)。年羹尧那么作死,雍正一直舍不得杀他,似乎雍正要得罪天下人也要保下他。要不是李卫和张廷玉开口,年羹尧恐怕还能守挺长时间的城门洞。


所以电视剧《雍正王朝》在雍正登基第二天是否杀光了给他办差事的人。我想很多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又不愿意相信的。他的原因自然是让自己的皇位更稳定,新政权更牢固,龙椅更安稳。这些奴才都是定时炸弹,如果哪天被抓住了把柄,雍正必然是首当其冲的。当然这些不能摆在台面上的事情,电视剧并没有表现,而是通过渲染和衬托的方式给观众想象分析的余地,这也是《雍正王朝》经久不衰,越看越有趣的原因之一。


红雨说历史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韩信被杀前的哀嚎,同样也是历代帝王行事风格的写照。《雍正王朝》中的胤禛,做法无非是效仿先辈们,并非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如果他不这么做,反而是帝王中的另类了!


帝王们除掉曾为自己效力的人,无非两个原因,一是怕臣子居功自傲无法控制,二是怕自己曾经的隐私泄漏于世,影响自己的光辉形象。《雍正王朝》的的胤禛,对曾经办秘密差事的人下手,无疑是第二种原因。



从整个剧情来看,康熙晚年九子夺嫡异常激烈,皇权的每个竞争者都无所不用其极。大阿哥为了扳倒太子,买通了胤礽身边的太监,暗中对他进行魇镇(通过迷信手段让对方失去神志或性命);三阿哥投康熙所好,一门心思做文章功夫;八阿哥收买朝臣打造贤王形象;十四阿哥另起炉灶展示自身能力。在这其中,互相派出耳目对其他人进行刺探和卧底,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胤禛虽然表面以孤臣自居,但想必也不能免俗。

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雍正王朝》里有一个最关键的人物,最后杳无踪迹,他就是雍亲王府原来的管家高无庸。

作为雍亲王府的总管,在胤禛登基后,本来势必要跟着飞黄腾达的,最起码也会在皇宫里有一席之地。但我们奇怪的发现,胤禛继位成为雍正皇帝之后,所用的太监总管还是康熙朝的老人李德全,高无庸从此消失无踪。

高无庸的下落,必然如同邬思道所说的那样,已经被雍正灭口了。因为他所做的事,正是“替四爷办秘密差事”。而所谓的秘密差事,无非是替胤禛刺探他的政敌,除掉对方的暗桩等等罢了。这些事情必须要有人做,而在胤禛成为皇帝后又不能被别人知道,而在帝王们看来,只有死人才能保守秘密,所以除掉他们也就正常不过了!



就连邬思道,也是深通明哲保身之道,最后承诺“半隐”,将自己置身于雍正心腹大臣的眼皮底下监控起来,才逃得了性命!

当然,历史上的帝王,也并非都如影视剧中一般做法,李世民大帝带着心腹干掉了哥哥和弟弟,最后在玄武门之变中出力的众人,基本都得了善终,也间接证明了李世民的胸怀:做了就做了,还怕别人说吗?


李飞叨


只有死人才不会说话!


胤衡财经


《雍正王朝》是少有的电视剧超过原著的经典之一,其深度堪比红楼、水浒。

不过《雍正王朝》也有一个不合情理的地方,算无遗策邬思道就是最大的bug。什么事都被他算准,所有人都在他算计中,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所以,雍正即位后就早早地让他退二线了,免得沦落到“雍傲天”、《甄嬛传》、《琅琊榜》、《康熙王朝》的层次。

以前论述过,说雍正即位后怕泄露脏活就要灭口邬思道,就跟刘备登基后怕泄露阴谋诡计,就要杀诸葛亮一样,锐志得不可理喻。

为什么《雍正王朝》里邬思道在雍正继位后要跑?在此不赘述。

常言道,你撒一个谎,就要用三个谎来圆它。在《雍正王朝》里的表现就是,让邬思道退居二线,你要扯淡雍正为了灭口;为了让这个淡更圆,你还要继续扯邬思道离别时给胤祥说,〖府里专一替四爷办秘密差事的 恐怕就。。。〗。当然了,据说原著中是“庆功宴后一个不留”。很多人根据此,推断出高毋庸也被灭口。不少人被唬得一愣一愣的,都说雍正心狠手辣腹黑什么的。



事实上,雍正要灭口给他办秘密差事的人,不是因为他心狠,而是因为他脑参。咱们都知道,现实中争个科长,都各种阴谋、阳谋使上了,局长使用的阴招就更多了,再往上就更不用说了,到了皇帝那级别,不想当傀儡不想被杀,睡觉都得睁只眼。即便如此能享受正常死亡待遇的皇帝连一半都不到。

拿《雍正王朝》里的例子来说,就是老八联合隆科多、四旗主、弘时密谋调兵逼宫,仅差一点,雍正就被废杀了。


所以,皇帝都要广设耳目,刺探消息,把大臣摸清楚,一有风吹草动,提前准备好。诸葛亮在《将苑》里就说过,“人无耳目则亡,无腹心则亡,无爪牙则亡”。没有东厂、锦衣卫之类的特务机构,皇帝会很快被大臣当傻子耍。


那些原来给雍正做秘密差事的人,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百战老兵,业务熟练,手段高明,感情深,忠诚度高;是自己可以依赖的重要资本。现在倒好,一登基即位就把他们全杀了?这不是锐志,还是什么?

你说因为他们做过太多脏活,雍正怕他们泄露出去,所以要灭口。以前秘密活再脏,能比得过,杀父、逼母、改遗诏篡位、偷陈家人当自己儿子,更耸人听闻?雍正没做过,不一样传出去吗,人也不辩真假,照单全收。传出去,也一点也没影响他坐皇帝啊。没了耳目,打探不出隆科多要逼宫的消息,雍正可是要领盒饭的。

崇祯以前没当皇帝培养过,刚上台杀了魏忠贤这条恶狗,情有可原。雍正可是“六部当差,外省民间闯荡”几十年的皇阿哥,连这点头大眼小都拎不清,实在不能让人信服。

拿历史上著名的李世民来说,他跟属下发动军事政变,杀兄杀弟逼父,这程度不比雍正跟人在组织程序内“文斗”脏多了。也没见他把房玄龄、杜如酶、尉迟敬德等人杀人灭口了啊,反倒一个个加官进爵。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多去了。


具体到《雍正王朝》里,康熙第二次要废太子,他的几个手下急了,去找太子密谋发动政变,囚禁康熙。这也比雍正做的那些“脏”多了,按邬思道的逻辑,那成功了就更应该灭口了。那他们乖乖受罚估计只是丢官,顶多蹲号子,你造反成功了却要掉脑袋,图啥呢?

可大家都要跟太子孤注一掷,因为大伙都明白。那点虚名算什么,成大事的谁没有一堆见不得光的事,太子以后可能因为以后争权夺利杀他们,但绝不会因为这点破事灭他们的口 。

都说邬思道跑是怕雍正灭口,其实他跑了两次——所以我说第一次跑是退居二线——从雍正身边离开之后,还要帮田文镜破知府破不了的案,帮年羹尧打将军打不了的仗。第二次从田文镜那跑是因为,官绅马上要联合闹事了,你让邬思道给田文镜解决了吧,那太假了,解决不了吧,那有损他神机妙算的形象,所以让他彻底消失了。

所以,雍正为什么要杀高毋庸,杀办秘密差事的人,因为为了情节需要,所以雍正要暂时得下病——急性短暂性智力障碍。

当然了,剧中也没明说高毋庸被杀,很可能李德全管宫里,让他继续留守潜邸。毕竟杀高毋庸这个淡太扯了,比这更扯的只有邬思道劝胤祥拼死辞掉铁帽子王,这是想把胤祥往死里坑啊,在此不赘述了。


待我施为地煞变


这是小说,文学作品的东西。与正史,是两回事。因而不值得认真讨论。

但雍正王府的旧人,断不会杀了。他们有的通过一些途径做官。有的还是从事原来包打听的角色,收集上报情报的总部,还是原来的雍王府。

不过,这些八只是包打听,没有朱明朝时的锦衣卫,可捕人杀人的权力。


安平144796971


皇上即位后行的是光明正大之道,用的也是光明正大之臣。在潜邸时用的一些手下人虽然小有才具,但始终是阴谋为体,登不得大雅之堂。况且不是所有人都有邬先生那般的智慧和好运气,故逃脱不了被清理的悲惨结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