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清军多次重创武昌起义军,大获全胜后,为何还保不住溥仪的皇位?

韦如杰


先说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可以说是辛亥革命的开端,当时武昌作为重镇,新军众多,由于四川突发的保路运动,清政府急于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从湖北调走部分新军,湖北的军事实力大大减弱,间接导致了武昌起义的发生。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次日,汉阳,汉口起义,武汉三镇掌握在革命党人手里,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并号召全国起义。

武昌起义发生后,1911年10月12日,清政府令陆军大臣荫昌迅速赶赴湖北,所有湖北各军及赴援军队均任其节制;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海军和长江水师,迅速开往武汉江面。

面对这一形势,新成立的湖北军政府于1911年10月15日决定首先扫荡汉口敌军,然后向北推进,以阻止清军南下。从10月18日出战汉口,到1911年11月27日汉阳失陷,前后战斗41天,史称“阳夏战争”。这场为时长达41天的战争,是辛亥革命期间最大的一次战争。虽然这场战争最终以革命党人失败告终,却有力的拖延了清政府的军事力量。

而在此期间,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浙江、贵州、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等省市,先后获得独立。虽然清军重创了武昌起义军,但是军事力量被拖延在武汉,使得其他各地纷纷独立,面对这样的大势所趋,谁也没法改变,怎么也改变不了溥仪退位的结局。





爱运动的五华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最初是派荫昌前去平叛。但是,荫昌始终调不动北洋军,所以他也一直没敢投入战斗。

这期间,北洋军诸将领也一直保持着与袁世凯的联络。别看袁世凯天天在河南老家悠哉游哉的,其实他才是能够决定清政府命运的人。

所以,无奈之下,清政府只好厚着脸皮,再次起用袁世凯。应该说,清廷不是不知道起用袁世凯的风险,但此时除了袁世凯,清廷几乎再无可用之人。



而袁世凯则以足疾未愈为由迁延时日,一是想要权力,二是在观望时局发展。

当然清政府终于还是下了大本钱,把摄政王载沣撵回了家,给了袁世凯重组内阁的权力。

这时,北洋军才倾巢而出,连续拿下汉阳、汉口两镇。起义军内部又出现了分歧,黄兴被迫出走,武昌危在旦夕。

但袁世凯此时想的不仅仅是平叛而已,清政府卸磨杀驴的本事他可没忘。当年他练出一支骁勇善战的北洋六镇,却轻易地被慈禧太后收归国有。慈禧前脚刚死,后脚载沣就把他轰回了老家。经过了这么多教训,袁世凯才不会舒舒服服地帮清政府完成平叛。



贼要都杀没了,军队也就可以歇了。袁世凯了解个中三昧,所以他要打一会儿歇一会儿。于是他撤换了敢打敢拼的冯国璋,替上聪明的段祺瑞,两人心照不宣,按兵不动。

而如果此时仅仅是湖北一省独立,其实倒也好说,但问题是,武昌起义成了南方各省官绅离心主义倾向的总爆发。清末新政,政府做的太绝情了,载沣本意是要建立一个大政府,所以他独霸着军权,而且留给各地立宪派官僚的自治权又太小,于是地方势力借武昌起义爆发之机各自宣布独立,南北遂形成对峙。

此时袁世凯如果帮着清政府平叛,胜算大小先不论,北洋军肯定是要跟革命军鹬蚌相争。到时候自己的家底拼光了,再让清政府再渔翁得利,卸磨杀驴,太不划算。



所以此时能让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办法,就是以武力促成南北谈判,然后逼迫清帝逊位,建立民国。这样既可保住清室,又对革命党和立宪派官僚有利,自己也可成为共和元勋。

既然是对三方都有利的事情,那袁世凯为何还要一根筋地去死保溥仪的皇位呢?想来这也不是他的风格啊。


达摩说


先介绍下武昌起义背景,清朝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武昌城内的29标的蔡济民和30标的吴醒汉亦率领部分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起义人数只有3000多人。

为消灭这三千多人,清廷居然无人可以指挥,八旗早已腐败不堪,北洋新军却尾大不掉,逼得摄政王载沣不得不起用老对手袁世凯,老袁上台后三下五除二就能解决了新军叛乱,可是他先不解决,为什么呢?因为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他要利用这场战争为自己博取政治筹码,载沣是皇帝皇帝的父亲,皇上不可能灭了他,所以他只有自己做老大,他对南方的革命党采取压,对满清皇室采取吓,这一压一吓就成就了袁世凯的大总统之位。

为甚么清军大胜了,还保不住溥仪的皇位,原因就是:1.这里的清军已经从袁世凯小站练兵起,就慢慢的不再是清朝的兵了,而是袁世凯的兵;2.保不住溥仪的皇位,不是清军保不住,而是袁世凯就没想保,他想的是利用这个战争,保证自己的最大利益,所以说袁世凯就是个野心家。


古代人2017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事实上,武昌起义所起的作用只是点了第一把火而已,在清王朝倒台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在武昌起义之后所发生的一连串的政治事件。

首先是武昌起义后,南方各省接连发生“宣布独立”,即脱离清王朝统治。实际上在清末新政过程中,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省地方士绅想要掌握更大的自主权,由此地方和清王朝中央本就处在一种争权的暗战中,而武昌起义后,给了各省的官绅以“起哄”的机会,随着武昌战事的久拖不决,湖南、江苏、浙江、福建等省相继发生独立,这对清王朝统治的破坏力要比革命军的造反大得多。

其次就是南方各省独立后,眼见着南北大战不可避免。作为北方军政大佬的袁世凯则另有主张,即利用麾下的军力作为底牌,借着天下大乱的局势,向孤儿寡母的清王朝实施暗中逼宫。此时的清王朝,在外各省独立风起云涌,在内又遭军头逼宫,缺乏拥有足够政治智慧和手段的人物来挽救改变这一局面,于是最终只得下诏退位。

而由此看,事实上革命党一腔热血发动的起义,最大的得益者是南方的各省官绅,以及北方的军头们。


海研会


从某个角度来说,辛亥革命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有太平天国运动的功劳。

清朝嘉庆帝时代,大清朝廷的军队就处于松弛状态,清军的腐败程度,和靖康之变前夕北宋禁军的腐化情况极为相似,军队吃空饷,已经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情况了。

因此清军在和英军交战的过程中,才会出现让人掩面的伤亡交换比,这一交换比,一定程度上,可以和西班牙人对付石器时代的印第安人相提并论。

而鸦片战争后不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席卷了大清帝国半壁江山。清朝咸丰帝无奈之下,只好让各地乡绅组织乡勇,弹压太平天国。在清朝和太平天国交战的过程中,来自欧美的洋人也前来助拳,打击太平军。

就这样,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但是,清朝朝廷的权威性也不复存在,对于地方的号令,大清帝国也有些力不从心的表现。

而这种状况,无能但是不糊涂的慈禧太后深深知道,因此慈禧太后主政期间,通过多次政治斗争,从地方手中抢夺权力,而随着慈禧一死,继任的隆裕太后和摄政王,都不精于此道,因此,地方权力开始膨胀。

而辛亥革命爆发以后,南方各省利用革命为名,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清朝统治,而北方各省的北洋系军阀(以袁世凯为首领)对清朝的态度并不比南方军阀要好。

因此,辛亥革命的后期,已经有了南北方军阀讨价还价、争夺利益的属性,清朝朝廷,也在当时成为了北洋系手里的砝码。

而这些,归根结底,是太平天国运动为清朝留下了灭亡的伏笔。


人文之光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取而代之。并且当时的舆论,袁世凯的支持率相比孙中山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就是说,袁世凯能当大总统,除了孙中山的礼让外,其实也算众望所归。

袁世凯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人气?一个大胖子老头长得又不帅,还是老官僚出身。凭什么?

其实说来简单,就是因为辛亥革命假如没有袁世凯,中国不可能那么顺利的走向共和。说白了就是假如老袁不死不休忠君爱国,别说保住溥仪,大清朝说不定还能多几年苟延残喘的时间。

作为我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重要的改朝换代革命,辛亥革命除了推翻封建专制外,还有一个非常值得说的成就,就是辛亥革命是一场“和平”的权力交接。革命党建立了民主政权,而旧贵族也得到了新社会的善待。而不是新旧政权通过双方不死不休的战争流血,最后把某一方拼到弹尽粮绝、穷途末路的地步。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战争的破坏力远高于任何一种斗争。比如:中日战争,其结果哪怕是以中国的胜利告终,但所付出的人力、经济消耗是巨大的。日本更是如此,侵华战争造成日本经济的大崩溃,一夜回到解放前。


中华民国能顺利成立有两个关键点:1、清帝和平退位。2、袁世凯支持南北议和。而所谓的清帝退位,也靠得是袁世凯的逼宫。所以,辛亥革命的成功,袁世凯是关键。大清朝能否继续姓爱新觉罗,袁世凯也是关键。但很可惜,袁世凯是个不折不扣的投机分子,他在整场的革命运动中,其所作所为就是待价而沽,清政府利润大,他就帮清政府。革命党开价高,他就倾向革命。而袁世凯两面派的调性,在南下督军平乱时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袁世凯在获得清政府统领水陆全军的全权授命后,从河南彰德启程南下督战,到了湖北孝感后,命令冯国璋所率领的第一军进攻汉口,之后,收复汉口。可占领汉口后,袁世凯并没有一路吹古拉朽兵发汉阳,而是命令军队停止前进,一面跟清政府说兵力不足。另一面秘密与黎元洪表达了协商的态度。在革命党没有给予明确意见后,袁世凯再次兵发占领汉阳。武汉三镇,汉口、汉阳、武昌,只剩一个武昌没被清军占领。之后,袁世凯故技重施,部队停止前进。在汉阳龟山架起重炮隔岸轰炸武昌城,再次当起了两面派。明面跟清政府告急,背地里又跟革命党暗通款曲交涉条件。

所以,如上可知。袁世凯其实是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占领武汉三镇的,只不过他之所以按兵不动。无非是在拿武昌当筹码,给自己谋求更多的政治利益。如果溥仪隆裕这对孤儿寡母想要把大清朝的基业再多传承几年,只能给予袁世凯远超革命党民国大总统的报酬。抛开她们未必能拿出这么大利益不说。当时的大清国,22个行省,14个宣布起义,灭亡早已大势所趋。即便袁世凯勘定湖北,也只是在延缓清政府覆灭的时间。凭袁世凯的调性,摇摇欲坠的清政府除了当他和革命军的交换条件以外,一无是处。


王老先僧


在清朝末年,八旗军队早已不堪重用。支撑晚清危局的主要是北洋新军,北洋新军的统帅是袁世凯。而袁世凯就是大清的掘墓人。这也正好应了那句话:“以摄政王始,自摄政王终。”在清朝末年,中央已经无力控制北洋新军,同样也对南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无能为力。


当时的形式是这样的:北洋新军,南方革命党,清廷三方势力。袁世凯虽然是清朝命官,实际上谁都知道,哪方赢,就看袁世凯站在哪一方。

武昌起义,也就是辛亥革命的爆发有一个偶然的因素。1911年,清廷颁布“铁路国有法案”,宣布把此前商办的铁路收归国有。于是四川爆发了“保路运动”,武昌新军都调到四川镇压叛乱去了,兵力空虚。所以武昌起义成功了。当时,孙中山还在美国筹集起义款项,直到年底才被请回来当了临时大总统。但是,孙中山手里没钱,无法保证新政府的运转,在这一点上,他有求于袁世凯。



在和革命党军队激战时,部下冯国璋,张勋作战勇猛,差点就要摆平了革命党军队。这时,袁世凯体现出了他的政治头脑。立即停战,开始谈判,和孙中山,和同盟会谈判。

谈判的结果就是,同盟会答应由袁世凯劝说清帝退位,而以支持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交换条件。

1911年11月底,此时的摄政王,隆裕太后已经完全作不得主。虽然对袁世凯出而反而的态度切齿痛恨,但也无可奈何。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宣布接受南京参议院通过的《清室优待条约》,并发布《逊位诏书》,宣布溥仪退位。从这一刻起,大清帝国走到了历史尽头。


品读春秋001


近代热兵器时代打仗就是打钱,晚晴由于税收和金融问题财政常年入不敷出,打仗一缺钱只能停战,中法战争 甲午战争都是如此。

武昌起义晚晴虽然打了几场胜仗占领了武汉并且有能力占领南京但是不管是孙中山和袁世凯都没钱了,孙中山一开始就没钱 晚晴是因为外债和赔款太多了借不来外债 对内又筹不到足够的税收供应战争需求,晚晴的国有化矿山和铁路已经彻底得罪商人阶层向他们借钱更是不可能。

大规模持续战争是对中国财政的严重考验,清和北洋的垮台背后是当外债过多西方不肯再借时往往意味着垮台,武昌起义西方原本指望晚晴抵押铁路和矿山借钱给晚清可是没有实施造完成就爆发了武昌起义,北洋借不来外债导致北洋中央羸弱垮台前冯玉祥 张作霖和阎锡山轮番在北京建立中央政府,民国正好赶上央行统一货币和金本位垮台可以滥印纸币应付,即便是新中国应付战争国内还要实施票证政策应对战争消耗。


用户83859908181


近代北兵沒有共产制度激力活血下、全是不折不扣酒桶飯袋!用历史实战实事例來说出实情!滇军六千北伐击溃北洋五万先锋后全望风归正、袁下台!六万广西完成统一大业!张宗昌一千人击溃哈尔浜五万东北正規兵!袁不知知人善用、將好武器全给一觸即溃、例如918、军人守土有责各部可以拒絕伥学良投降荒謬命令!袁六国高利货款军火以为必胜卻……惨敗!日俄虎視躭耽、袁重北兵將不堪日本一击!当然空军烈士也有东北多、吾甚钦佩!


从557234846378


这么给你说吧,洪水来了,如果大堤已经坏透了,只要有一个缺口,你堵已经堵不住了。再者说了能堵缺口的是袁世凯,而不是清朝。

秦末的时候,陈胜吴广先起义,结果陈胜吴广先被干掉了。然后项梁起来了,项梁被干掉了,项羽起来了,还一个比一个厉害。隋末的时候,杨玄感第一个反叛,结果他被干掉了。杨玄感的军师李密跑到瓦岗寨继续干军师,继续他的造反大业。瓦岗寨最开始也是被张须陀追着打,最后呢?自己活活累死了不说,各路反王都起来了。明末的时候,明军也是追着农民起义军打,结果呢?到头来他们发现剿不完的匪。




他们是不把皇帝拉下马,不罢休。清末的败亡导火索其实是四川的保路运动。宣统三年五月,清朝以铁路国有为由把民办铁路收归国有,但是你收就收吧,反正中国人在这方面吃亏吃惯了,你说国有就国有呗。但是你转手卖给了外国人,这就过分了啊?于是各地纷纷组织保路会,结果四川总督逮捕保路代表,枪杀请愿群众,激起民变。

武昌起义的爆发

清政府下令镇压,四川荣县宣布独立,清政府调集湖北新军入川。湖北一时空虚,然后当时的革命党人决定趁机起义。新军毕竟是接受过新观念的人,新军中有很多革命党人。虽然都是一些低级军官,但是毕竟是军人,手里有枪,上过战场,说干就干,没有领导就抢领导,于是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黎元洪被用枪逼着做了都督。最后人家还当上了大总统。



再看清军打胜仗是什么战争,清军第一次大胜是阳夏之战,阳夏之战历时一个多月,从10月18日到11月27日,刚开始进行的其实进行的还挺顺利,两天就占领了刘家庙,但是到了10月26日形式陡然转变,清军陆,海两路夹击,战斗异常惨烈,冯国璋下令焚城。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10月27日袁世凯终于到了信阳,任钦差大臣,统领所有北洋军。自从袁世凯上任,战争形式就发生转变,仅用3天时间,11月1日汉口便告陷落。11月27日,革命军被迫撤出汉阳,革命军损失惨重。



但是袁世凯的胜利并不以为意着清朝的胜利,同样革命军的失败也不意味着革命的失败。在阳夏之战发生的这一个半月里,已经有十四省宣布独立,关内十八省只剩下河南,甘肃,直隶,山东四个省没有宣布独立。这仗还有法打吗?袁世凯即便想效忠清朝,最后也只能落得和张须陀一样的下场,陷入起义军的汪洋大海之中,活活累死。

何况袁世凯根本就没想过想过效忠清朝,在武昌起义前他就和革命党有过接触,并且在袁世凯的暗中授意下,冯国璋等北洋军将领施行的就是姑息养奸的策略。袁世凯在得到革命党承诺由其出任大总统后,袁世凯转手就开始对清政府逼宫。革命党成了袁世凯与清廷谈判的筹码。溥仪焉能不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