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鲜为人知的云南三线建设-深山小城,庞大兵工厂,生产鱼雷炸药

云南处于援越抗美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国防一线,同时又是我国地缘国防战略的大后方。

既是“一线”又是“三线”的特殊地缘政治环境,赋予了云南三线建设独特的面貌和经验。

鲜为人知的云南三线建设-深山小城,庞大兵工厂,生产鱼雷炸药

在1964年至1980年的云南三线建设历程中,经历了两个建设高潮。

1964~1969年

20世纪60年代初、后期,我国周边地区东西南北四面都不太平,地缘政治环境极其复杂,特别是1964年,美国制定了对中国发动突然袭击的计划,引起了中国的高度警惕,由此掀起了以备战为主要目的三线建设的第一次高潮。

云南三线建设的总体规划,集中表现在1964年8月6日省计委批准的《关于省内三线建设划分与工业布局问题的初步设想》。

鲜为人知的云南三线建设-深山小城,庞大兵工厂,生产鱼雷炸药

1964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将云南全省划为一、二、三线3种地区。第一线地区文山、红河、思茅、临沧以南,保山、德钦以西的35个县;第三线为罗平、路南、易门、双柏、巍山县以北,漾濞、中甸等县以东的58个县;介于一线与三线之间的地区,加上目标大的昆明市,划为二线,共41个县区。

从1965年起,云南新建的大中型企业和小型骨干企业主要布局在三线地区的滇黔线、成昆线、东川支线、昆明至大理公路沿线地区。

1964年9月开始,云南在一线建设紧迫、支前任务重的同时,担负了攀枝花地区2094.55万元投资建设任务。从成都、昆明运往攀枝花的各种建设物资共150万吨,平均每日近700吨。

鲜为人知的云南三线建设-深山小城,庞大兵工厂,生产鱼雷炸药

1965年,国务院决定在云南布点17个规模较小的地方军工企业和5个生产军用通讯设备的电子工业企业,建设研制、生产步兵团以下使用的常规兵器。

从1966年开始,先后开工的有:楚雄至墨江、元谋至永仁、石屏至建水:漾濞至永平等8条国防、边防公路和经济干线,修整昆畹公路、昆明至勐腊公路。

1969~1980年

1969年3月至1972年,珍宝岛武装冲突,将全国推向紧张的战备状态。云南十余年三线建设中的大部分项目是在这一时期开工和完成的。

将全省其它地州分为6小片,发展地方“五小工业”,以适应战时的需要。在1969~1973年期间,省革委把约70%的基本建设投资集中于3大片地区。

1969年,在战争威胁下,云南共担负国家下达的8项工程,总计新建改造国防公路1188公里、大桥四座494米。

鲜为人知的云南三线建设-深山小城,庞大兵工厂,生产鱼雷炸药

在原有356、298两个老厂的基础上,又建设投产了一套地方军工厂,生产轻武器,装备民兵。造船工业,积极发展水中兵器,重点发展潜艇鱼雷,很快建成了云南昆明鱼雷生产基地。

电子工业1969年以来,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发展起来,已能生产无线电军用通讯设备、计算机、有线通讯设备、广播电视发射与接受设备、电子管、半导体器件等,至1971年全省已有53个厂点。

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随之中国在联合国恢复了合法席位,对外关系的改善,改变了对我国构成严重威胁的国际环境。

鲜为人知的云南三线建设-深山小城,庞大兵工厂,生产鱼雷炸药

就在全国三线建设即将结束,从1979年2月17日开始,人民解放军云南边防部队进行了前后长达十年之久的对越自卫还击和坚守防御作战。致使云南三线建设的收尾阶段,较其它省延长至1980年。

​在整个战争中,云南人民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靠肩挑马驮,修建公路73条3071公里,仅在1978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为支援前线,5600民兵抢修20条边防公路1200公里。改造、架设通讯线路1847公里,生产配备各种通讯器材5100吨。

1980年,以第五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标志,云南三线建设宣告结束,开始转入国民经济的调整和三线调整改造时期。

鲜为人知的云南三线建设-深山小城,庞大兵工厂,生产鱼雷炸药

历时17年的云南三线建设,经历了援越抗美、对越自卫还击战,以及后来的十年中越边界冲突,共新建和扩建了以国防工业为主体的各种三线企事业单位164个。

其中,军工企事业单位38个,民用企事业单位126个。国家先后用于云南三线建设的资金达150.95亿元。

鲜为人知的云南三线建设-深山小城,庞大兵工厂,生产鱼雷炸药

这场特殊的“备战经济”建设,为保卫边疆安全、巩固国防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同时也为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大局大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