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约束式供弹是如何实现的,有哪些优缺点?普及率似乎不高,盼详解?

莫非4162


约束式供弹(Controlled Feed)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毛瑟98系枪机,其结构的关键就在于抽壳钩。毛瑟98系枪机的抽壳钩很大,在供弹时能紧紧地抱住弹壳底缘,防止枪弹脱落。即使把枪机单独抽出来,扣上一枚子弹,子弹也不会从枪机上掉下来。

约束式供弹

而与约束式供弹相对应的推进式供弹(Push Feed)就不一样了,他在供弹的时候抽壳钩不会抱住底缘,直到把子弹完全推进弹膛抽壳钩才会扣住底缘。推进式供弹的抛壳挺是弹性的,位于枪机上,如果把枪机单独抽出来,子弹也扣不到枪机上,会被抛壳挺弹出来。

推进式供弹

这么一说这两者的优缺点就可以看出来了。约束式供弹允许步枪以任何角度供弹,比如枪口垂直向下,或者抛壳窗向下等,而推进式供弹在这种奇怪的角度下枪弹可能会从抛壳窗掉出来。而且约束式供弹也能很大程度上杜绝双弹故障的发生,所谓双弹就是弹膛里已经有一发弹的时候又上膛一发弹,因为约束式供弹时枪机上始终固定着一发弹,而推进式供弹的步枪如果前一发弹没有完全推进弹膛,又将枪机向后拉上另一发弹就有可能发生双弹故障,当然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是很小的,除非是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这是约束式供弹爱好者常用的一个论点。

倒着供弹会导致子弹掉出来

但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约束式供弹的加工更加复杂,因为要在枪机上装一个形状复杂且不随枪机旋转的抽壳钩,机匣上也要安装刚性抛壳挺。并且一般约束式供弹只有两个闭锁凸笋,开锁必须要旋转90度,而推进式供弹的步枪很容易设计两个,三个甚至更多闭锁凸笋,以减小开锁角度。

现在普遍认为约束式供弹和推进式供弹各有千秋,可靠性几乎没有区别。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是轻兵器爱好者,热爱轻武器与战术文化,期待与你一起走进狂野的轻武器世界!


轻兵器爱好者


和约束式供弹(Controlled Feed)相对应的是直推式供弹(其实是我瞎翻译的,英文是Push Feed)

区别在于约束式供弹有个非常粗♂壮的抓壳钩,代表作就是毛瑟枪机。

而直推式的枪机则只是在枪机闭锁面上有个小抓壳钩,比如雷明顿700。这个抓壳钩还就是个小C夹镶在闭锁面里边。

区别的话,看动图

从字面意思去理解约束式供弹就好,这种枪机在推弹入膛之前就牢牢抓住弹壳底缘直到打完、退壳为止。

而反观直推式供弹,它是将子弹推入弹膛,旋转枪机闭锁的时候抓壳钩才抓住弹壳底缘。

然后会出现一个问题,因为在直推式在进弹途中并没有被牢牢抓住。因此如果手欠的往回撤一下枪机再前进的话就会导致双重进弹(Double Feed)

除了双重进弹问题,约束式供弹对弹壳的咬合力更牢、而且抓壳钩与枪机不随动旋转。抛壳也更为干净利落,可靠性高。但是毕竟多出这么个大零件导致成本会比简单的直推式要高,而且也会导致机匣室更臃肿。

现在少见约束式供弹只是因为约束式供弹的优势并不明显,毕竟没多少傻子会2到回撤一下枪机,导致双重进弹的概率很低。另外两者在准确性上没区别,而现代栓动基本都以高精为主,实在没必要为了双重进弹这个罕见的而且又不难解决的问题去增加成本。


疯狗的轻武


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关注原创回答,分享原创知识。读者朋友们通过阅读本文将学习到枪械“约束式供弹”以及“约束式供弹”技术应用在在步枪、机枪等枪械上的相关知识。

所谓“约束式供弹”指的是枪械上应用的一种供弹方式,西方国家称之为“ Constrained charge ”,即受约束供弹,表示子弹在枪械供弹过程的动作状态中受到枪机的约束。

我们以采用约束式供弹的栓动步枪为例,当射手拉动枪机柄做推弹上膛的射击准备动作时,枪机的取弹器在射手旋转枪机柄时从弹仓内勾住子弹底缘,使子弹牢固地固定在取弹器内。

当射手拉动枪机后退时,子弹跟随枪机后退;射手推动枪机复进时,取弹器将子弹推入膛内;射手旋转枪机柄复位后,取弹器松开子弹,枪机同时完成闭锁动作,推弹上膛的射击准备动作完成。

以上便是“约束式供弹”在栓动步枪上实现供弹的工作原理,至于它的优缺点以及普及率,我们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下图为采用“约束式供弹”的栓动步枪枪机特写,枪机抓取子弹以及束缚子弹的方式是抓住子弹底缘。

“约束式供弹”技术并不适合应用在步枪上

“约束式供弹”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使用弹链、弹带、弹板供弹的机枪上,而在步枪上体现的不明显,甚至可以说“约束式供弹”技术是步枪应用的致命缺陷。

我们以意大利军队在二战时期装备“卡尔卡诺”M41型栓动步枪(以下简称M41步枪)为例:该型步枪口径7.35mm,配用卡尔卡诺7.35×51mm步枪弹,有效射程400米,最大射程1000米,采用弹仓供弹,弹仓弹容6发,可使用散弹装填,也可使用6发弹夹装填。

该枪的枪机应用了“约束式供弹”技术,因此在使用弹夹装填时弹夹连同子弹一起被塞入弹仓内,第6发子弹(也就是最后一发)射击完毕后,枪械在抛壳的同时也会将空弹夹一同抛出枪外。

M41步枪在应用“约束式供弹”技术后表现出一个重大缺陷,即射击准备动作相对复杂,一般的自由式供弹步枪装填完子弹后,射手在推动枪机复进闭锁过程中就完成了推弹入膛的射击准备动作,射手可以立即扣动扳机开火。

但是M41步枪在装填完子弹以后并不能立即开火,因为“约束式供弹”机构必须在枪机闭锁过程中才能完成取弹,所以包括M41步枪在内的所有应用了“约束式供弹”技术的枪械在完成子弹装填后必须重新拉动一次枪机,便于取弹器在二次回转时从弹仓中抽取一发子弹推弹上膛。

可见应用了“约束式供弹”技术的步枪不但在操作上相对于自由式供弹的步枪来说比较繁琐,而且“约束式供弹”的枪机结构也更复杂,因此不论该技术有何优缺点都注定它不适合应用在步枪上。

▼下图为M41“卡尔卡诺”步枪在装填6发弹夹,装填完毕后需拉动两次枪栓,否则取弹器无法抓取子弹,也就无法实现“约束式供弹”,甚是麻烦。

“约束式供弹”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机枪等自动火器上

相信很多读者至今仍然搞不清楚采用弹链、弹带、弹板供弹的机枪究竟是何取弹的,在这里咱们就着这个话题将这个问题一并解决了。

我们以光大读者最熟知的二战日军92式重机枪为例:92式重机枪是日本军队在二战中最有名的重机枪,口径7.7mm,射速每分钟500发,空枪重27.6 公斤,枪架重27.7 公斤,合55.3 公斤。

一挺92式重机枪需要一个班的兵力操作,即4名机枪手、4名弹药手,其中弹药手各运输个4甲弹药箱,弹药箱22公斤540发子弹;还有2名机枪手负责背运2个20公斤乙弹药箱和备用枪管,共3160发子弹。

该型机枪采用保弹钣供弹(以下简称弹板),弹板长约42厘米,容弹30发,射击准备时供弹手将弹板插入机枪的进弹口,当射手拉动枪机柄时抓弹器从弹板上抓取第一发子弹并随枪机后缩,此时这发子弹便被枪机约束起来。

当射手松开枪机柄后枪机在复进弹簧的作用力下将这发被约束的子弹推进膛内,在完成枪机闭锁动作的同时解除对子弹的约束。

当射手扣动扳机击发膛内子弹后枪机后缩,同时驱动弹板向前前进一格,抓弹器顺势抓起弹板上的第二发子弹将其约束起来跟随枪机后缩,以此循环完成连续射击动作。

使用弹链和弹带供弹的其他机枪工作原理与上述的日军92式重机枪基本相同,比如美军的M60通用机枪,子弹被抓弹器从弹链上抓取以后将被枪机束缚起来,直到送入枪膛完成闭锁就才会被释放。

以上就是采用弹链、弹带、弹板供弹机枪的供弹原理,同时也是“约束式供弹”技术应用在机枪最直接的体现,目前包括机枪在内的90%的弹链供弹自动火器均应用了“约束式供弹”技术,比如25mm高射炮、40mm榴弹发射器等等,该技术应用十分广泛。

▼下图为已经插入30发保弹钣的日军92式重机枪特写,枪机抓弹器将在上膛时抓取第一发子弹推弹入膛,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约束式供弹”最直接的体现。

辨别使用“约束式供弹”技术的枪炮的方法

送上述中我们已经知道“约束式供弹”技术只适合应用在弹链、弹带和弹板供弹的自动火器中,因此辨别枪炮是否应用了该项技术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其是否采用了弹链、弹带、弹板供弹。

比如我军装备的74式37毫米双管高射炮,该型火炮采用5发弹桥供弹(弹桥的作用与弹板一致),当炮手拉机上膛时同样由抓弹器从弹桥上抓取第一发炮弹,余下的动作过程就跟92式重机枪一样了。

还有1130近防炮(即H/PJ-11型11管30毫米舰炮),尽管射速高达166发/秒,但是其工作原理仍然与机枪的“约束式供弹”基本相同,炮弹都需要抓弹器从弹链上一发一发地抓取逐一塞进炮管内,然后击发。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用使用弹链供弹的自动火器都应用了“约束式供弹”技术,比如我军曾经装备的56式班用机枪就没有应用该技术。

56式班用机枪所使用的弹链属于不可散式弹链,子弹并非镶嵌在弹链内,而是以“半包”的形式在弹链上固定起来,因此可以使用自由式供弹枪机直接从弹链上推弹入膛,无需像“约束式供弹”枪机那样使用抓弹器抓弹入膛。

▼下图为美军M134多管机枪使用的可散式弹链,每一环弹链由一发子弹做为插销连接起来,当抓弹器抓取子弹推弹入膛后这个位置的弹链环就会自动脱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约束式供弹是以枪机中的抓弹器(也称取弹器)在枪炮上膛或复进时抓住弹药底缘的形式实现对弹药约束的。

它的优点是适合自动火器从弹链、弹带、保弹钣中抓取弹药抓弹入膛,以实现火器连续射击;缺点是不适合栓动步枪应用。

现代弹链供弹式的自动火器中约90%都应用了“约束式供弹”技术,普及率非常高,是现代自动火器必不可少的弹药发射技术。

▼下图为水兵正在为1130近防炮的弹鼓装弹,由于近防炮射速非常高,因此只能以“约束式供弹”的形式实施供弹。


兵器知识谱


前面回答中对两种供弹方式的优缺点分析是中肯而客观的,也认同结论中对两种供弹方式可靠性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差别的论断。在此仅稍做补充:

1、战斗中人始终是最宝贵的决定因素,在各国战士勤操苦练的基础上,高手对敌、战场相争,胜负存亡只在毫厘瞬间。别看工艺上的精简、成本上的节约也许对可靠性只造成万分之零点零几的差别,以战场上动辄投入成千上万名战士、消耗数十上百万发弹药计算,就要多出好些例因枪械故障造成的战斗失利甚至人员伤亡。且不臆断就必定会影响到整体的作战进程甚至胜负,单就人而言,不论牺牲的是高级将领还是普通战士、是精英特战兵还是预备役民兵,都是甘于冲上前线的人民子弟,是国家苦心培育的忠诚卫士。军心士气民心与设计工艺成本取舍,孰重孰轻一目了然!

2、枪械是残酷战斗中的杀人武器,评价其效益不能单纯只考虑杀伤效能、成本规模等物化指标,还应考虑与使用者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以色列梅卡瓦坦克始终坚持火炮的下射界要大于阿军,因为在沙丘背坡探头射击时可以为战士争取到一点点先敌开火的时机,就是俗称“我能打到你但你还打不到我”。有用吗?当然有用,战场上能用到吗?那可不一定,这就和强制供弹只在仰射或抛壳口向下时射击有着特殊的优势一样。但这种优势所争取到的战斗先机给士兵们带来的心理鼓舞是巨大而不可忽略的,这也是当年北越游击队敢于潜伏于泥水直接投入战斗、而美军却要丢开M16去捡AK47的原因。

3、以科技进步带动设计理念的创新、材料的改进、工艺的改良,为搏命的战士提供更精良更可靠的装备,既是国防工业的根本任务,在国家制造业现代化进程和提倡“工匠精神回归”的大背景下,既是必然趋势也具备现实的可行性。能在和平时期解决的事情不要留到战斗中解决,应是后方设计生产时考虑的情况不要放到前线战场战壕里考虑,该用经费Money弥补的问题不该用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来弥补。从规划者、设计者、生产者和维修者的角度来说,这应该是最基本也最必备的“业界良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