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阎崇年被打是因为长期以来的明清之争吗?

潇湘夜雨l


是,也不是。

黄海清掌掴阎崇年,此事发生在2008年10月5日,当时阎崇年在无锡新华书店签售,谁知签着签着,突然窜出一个人对着他,“啪啪”地猛扇了两个耳光。

阎崇年顿时愣住了。

所有人也都愣住了,咱是不是眼花了?

当时已经74岁的阎崇年也不愧是老江湖,什么场面没见过?所以,即便被扇了两个耳光,他也只是惊愕了一下便恢复了过来,然后继续给买书的读者签名,总不能耽误了挣钱不是?也不得不说他确实很敬业,这事换成了别人,恐怕已经退场了。

那么,黄海清为何会掌掴阎崇年,难道真的只是因为所谓的“明清之争”,真的只是因为黄海清是一个铁杆“明粉”,所以容不得阎崇年这样的“清粉”?

实际上,所谓的“明清之争”只是黄海清和阎崇年之间的一个火药桶,但却不是促使黄掌掴阎的导火索,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因为“明清之争”。

对于掌掴阎崇年一事,黄海清虽然拒绝道歉,可是事后他也自己也发帖陈述了原因,总结起来也就两个原因:一个是黄海清认为阎崇年的言论已经过度美化了清朝,一个则是他没办法向阎崇年和公众发出自己的声音。

阎崇年确实有过不少美化清朝的言论,这一点毋庸置疑。

他说,清朝入关掳掠人口一事“很难说悲,也很难说喜”,诚然,此事对于清朝而言是喜,对于明朝而言是悲,但是他这么说出来确实很刺耳。

阎崇年之所以会有如此感慨,是则是因为他已经站到了“犯罪者”一边,一个犯罪嫌疑人去抢劫,并且他在抢劫过程中对受害者进一步施害以满足自己,这事对于犯罪嫌疑人而言是喜,对受害者是悲吧?可如果因此便说成犯罪嫌弃人施害,受害人被侵害是一件难说喜也难说悲的事,恐怕不妥。

虽然历史不会这么黑白分明,但是人在读史或者解说历史的时候还应该秉持人性为好,总不能因为清朝抢了人又入了关就说被抢的人被抢是他们的幸运吧?

此外,阎崇年对于汉、满之间的“文化融合”解读也颇耐人寻味。

他说,中原的汉族是农耕文化,满族是牧猎文化,蒙古是草原文化,满族的牧猎文化和草原文化融合了,但是和汉族的农耕文化融合时却产生了冲突,“扬州十日”就是满、汉文化融合时所发生的一个冲突。

不可否认,战争是文化融合的一条捷径。

但是,清军制造的“扬州十日”真的是因为文化融合所产生的文化冲突吗?这显然不是,当时史可法率军死守扬州,以至于清军屡攻不破,多铎诱降史可法也不成,所以多铎和清军心中积蓄了很多气,气史可法和扬州守军、百姓为什么这么难打,让他们打得这么辛苦,所以当清军攻破扬州之后,开始了十日不封刀的屠城。

可见,“扬州十日”只是一次纯粹的报复性行为,只是一次纯粹为奸淫掳掠而发动的犯罪性行为。

如果只是为了阎崇年口中的“文化融合”,清军攻占扬州城后,战争行为的目的便已经达到了,便不应再继续使用战争手段,而应该使用政治手段或者文化手段。

所以,“扬州十日”从来不是什么文化冲突,哪怕说是冲突也不行。

也正是因为阎崇年不断地美化清朝,清朝能够享国276载,确实也有它的优点,可如果为了美化它而将它所犯下的罪行和过错包装成优点的话,则未免也太过可耻了一点,所以他也激怒了不少人。

阎崇年可耻地过度地包装和美化清朝的行为,为黄海清所不齿,但却还不至于会让黄海清诉诸武力,为此付出被拘15日,让案底陪伴自己一生的代价,这也是我说“明清之争”只是黄、阎之间的火药桶的原因。

那么,引爆这个火药桶的导火索又是什么呢?我在上面也已经说过了,这个导火索实际上是黄海清没办法向阎崇年和公众发出自己的声音。

黄海清说他曾经试图和阎崇年沟通,但是遭到了拒绝,因为阎说:“凡是在学术平台和我讨论的,有三个条件,一是清史专业,二是在清史研究领域上有学术专著,三是必须有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经历。”

然后,阎又补了一句:“如果你不研究清史,我们不在一个平台上,怎么讨论?”

后来,黄海清在上海浦东图书馆再一次现场向阎崇年发出质疑,却只换来了阎气呼呼地站起来说了句“这不是学术问题”。

阎崇年的意思已经说的很明显了,我是清史专家,我是权威,你一个不入流没名气没才气的货色有什么资格质疑我?你有什么资格和我讨论?

阎话里话外透露着高人一等的傲气,你不够格!

这一下,彻底激怒了黄海清,虽然说黄不是什么专家,也不是什么权威或者名人,可是他有感觉自己人格受到了侮辱,你阎崇年不想和我讨论可以回句“以后再讲”之类的话,何苦出言伤人?

黄海清和阎崇年辩驳不成,又受到侮辱,他作为诸如我们一样在浩瀚网络中的“一粟”又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为自己辩驳,为自己伸冤,当年不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中,实际上都还没有如今这般敢于向所谓的“权威”发出质疑和声讨。

所以,他的一口怨气便化成了落在阎崇年脸上的两个巴掌。

诚然,打人不对,但是也有很多是时候是被被打的人逼出来的结果,黄海清出了气,也付出了代价,但他也仍然觉得值得,这多少也有点无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