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刷高分進入美國大學的學生,第一學期就被這三件事徹底打敗


刷高分進入美國大學的學生,第一學期就被這三件事徹底打敗

來源|精英說

有媒體曾採訪過一位被美國大學勸退的中國學生:這個通過刷題拿到SAT高分的學生,在進入美國大學的第一個學期,就被“做不出論文、無法融入小組討論、學期演講失敗”這三件事徹底打敗,讀完第一學期之後,他被學校以“學習能力和SAT成績不符”勸退。

面對媒體時,這個學生委屈之極:“我覺得自己不是因為語言失敗的,我知道很多日本和韓國朋友都沒過語言關,但他們總是知道怎麼在圖書館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料,寫出教授喜歡的論文。”

其實,中國學生寫不好論文,很重要的一點,是不會閱讀。

在美國學習,不論是美高黨還是美本黨,都需要全年幾乎不間斷閱讀,即使是工程類專業的學生,在一門課所花費的時間大部分也是閱讀和寫作。

以下是一位美高學生的閱讀清單。這28本書,一共9699頁。雖然書目從難度和學術性來說並不是很強,不少都是科幻類,但真讀起來,即使全年365天從不間斷,一天也至少要讀27頁。

刷高分進入美國大學的學生,第一學期就被這三件事徹底打敗

而到了大學更需要高強度的學術閱讀。下面是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開展的一項調查,排名顯示:人文類、社會科學類專業的學生每週花在閱讀任務上的時間是最長的,商科次之,工程類專業最少。

工程類的學生雖然花在閱讀上的時間是最少的,但他們花在一門課上的總時間(包括閱讀、寫論文、做作業、做實驗、分析數據等)是最長的。

刷高分進入美國大學的學生,第一學期就被這三件事徹底打敗

然而,對於成長於傳統應試教育、剛剛走出國門的中國孩子來說,這種閱讀挑戰是“可怕的”。

紐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Rebecca Karl曾在《華爾街日報》的一篇評論文章中說,許多考入美國大學的中國學生“極度準備不足”,“他們幾乎不知道對一段文本進行分析是什麼意思。”

刷高分進入美國大學的學生,第一學期就被這三件事徹底打敗

因此,

閱讀寫作能力的低下或缺失,直接造成中國學生學術能力表現差。這是中國留學生到美國大學後水土不服甚至被退學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國內外名校教授、知名作家、中學校長名師、牛爸牛媽、優秀學長學姐的獨家專訪,分享他們對閱讀寫作的觀點和方法,幫助中國家庭實現教育突圍。


刷高分進入美國大學的學生,第一學期就被這三件事徹底打敗

美高黨M. Adler

“頂尖美高教我‘分解’一本書”

M. Adler在美國排名前10的頂尖美高撒切爾中學讀書。這裡的高一學生必修一門 English I 課程,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融入該校的英語教學方式,也為高二更多的寫作課程打下基礎。

在這門課上,老師會提出很多寫作指導意見,並帶學生讀了大量好書。其中一種閱讀方法就是如何“分解”一本書。

撒切爾的English I 課程目的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在老師的眼中,學生能夠論述一個具有意義的話題,提出建議,並換角度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刷高分進入美國大學的學生,第一學期就被這三件事徹底打敗

▲撒切爾中學的圓桌探討課程

“解書”的基礎是:精讀+寫批註+討論。課前學生需要做到以下三點充分準備:

1)本章節的大標題。

2)人物表現。

3)任何對於書本的思考都可以寫下來,並去辯論。


所以有了這些準備後,第二天的課堂,不再只是老師給學生上課,而是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圓桌探討。

這門課具體是怎麼上的呢?

刷高分進入美國大學的學生,第一學期就被這三件事徹底打敗

“文理殺手”鄧清源

“循序漸進的閱讀教育體系”

對於許多中國留學生來說,學習美國大學的文科類課程可以說是最痛苦的一件事,動輒一週一兩百頁的閱讀材料令人望而生畏。

鄧清源高中就讀於上海一所重點高中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高二一次去美國高中交換的機會讓他發現,對於美國本土孩子來說,閱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們的能力是通過一個循序漸進的閱讀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

刷高分進入美國大學的學生,第一學期就被這三件事徹底打敗

參考所交換的美國高中的課程體系,他將高中閱讀學習劃為三個階段:

  • 基礎:非虛構,在九年級階段,主要是培養閱讀較初級的非虛構性寫作的能力。
  • 進階:挑戰經典,選取一些敘事方式傳統,不炫技、故事性強的經典作品,形成對閱讀的興趣
  • 高級:文學,選出一些精品讀本,幫助十七八歲的高中生了解世界的複雜性和人生的多樣性。

靠大量的閱讀積累,鄧清源也成功申請到了美國常春藤大學之一的哥倫比亞大學。他的閱讀秘籍是什麼?

刷高分進入美國大學的學生,第一學期就被這三件事徹底打敗

85後作家張怡微

“中國孩子最大問題是缺乏邏輯”

2004年張怡微獲得第六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自後便成為“獎項獵人”,拿下了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香港青年文學獎。如今她站在復旦大學的講臺教授創意寫作。

刷高分進入美國大學的學生,第一學期就被這三件事徹底打敗

▲ 張怡微

在帶教MFA(創意寫作專業)研究生的過程中,張怡微發現了這一代年輕學生在寫作上的通病:缺乏邏輯,思維跳躍,上下文寫得不是一回事。

而這個問題的根源,可能與他們從小未曾接受系統的“工具化”表達訓練有著極大的聯繫。

事實上,關於語文教育、閱讀和寫作,張怡微認為:

中學語文的目標不是培養作家,而是訓練“工具化”的準確表達。

多讀書、讀經典並非必要,讓孩子對文學有熟悉感比閱讀的載體更重要。

寫作歸根結底是對閱讀的模仿,但模仿的一定是結構。

現在的孩子並不缺寫作素材,只是世界變小、視野提升令他們見怪不怪。

在孩子記憶力最好的時候,適度的“填鴨”和背誦是必要的。

寫不好作文,可能是因為缺乏美育和自然教育,拓展文學的邊界很重要。


那麼關於閱讀與寫作能力如何從量變到質變?其過程中應該注意什麼?有什麼好方法?


刷高分進入美國大學的學生,第一學期就被這三件事徹底打敗

耶魯老師Emily

“寫作套路是大忌”

Emily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也曾在歐洲待過數年。本科畢業於達特茅斯學院,主修歷史和語言學。後又進入倫敦國王學院深造,獲得了英文文學碩士學位。回到美國後,她投身於中世紀文學和歷史的研究,獲得了耶魯大學的中世紀研究文學碩士和哲學碩士學位。

刷高分進入美國大學的學生,第一學期就被這三件事徹底打敗

Emily在耶魯攻讀Ph. D學位時,還承擔了另一個身份:教授耶魯本科生寫作課,尤其是大一新生的學術寫作入門。

在她看來,讀寫能力是所有教育的基礎,也是最難的一種抽象的批判性思維。 寫作之所以在美國高校的課程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幾乎每門課程都需要撰寫essay。

但是Emily發現,中國學生很愛用長句,喜歡用各種複雜的術語來重複同一種意思,喜歡詩意的、華麗的辭藻和句子,但美式寫作則會認為以上都是一種干擾,是在用非常華麗的辭藻來干擾讀者,使他們不能抓住文章的中心。

刷高分進入美國大學的學生,第一學期就被這三件事徹底打敗

因此,Emily花了很長時間教學生,把那些所謂華麗的句子,全都刪去,使得他們句子中最基本、最清晰的元素,立即可見。

這是中國學生在寫作上直接可見的一個問題,也是在形式上跟美國寫作要求不相兼容的一個問題。但在這些行文風格背後,還有更嚴重的能力缺乏,那就是學習能力和思維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