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三人为何要联手废掉阿思本舰队?对此你怎么看?

苏枫樱


出手废掉阿思本舰队的其实不止曾国藩他们三个,清政府从上到下都想废了他,因为李泰国做事太不地道,没人能容忍。

两次鸦片战争战败以后,清政府以后终于意识到了和西方列强存在差距。虽然此时清政府还只是认为这只是西方武器先进,不过至少愿意从西方购买武器了。李鸿章因为正和太平军交战,加上上海是通商口岸,所以他的淮军首先装备了大量的西式枪炮。此后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也陆续给自己的部队装备了而西式枪炮。

清政府自然也不甘落后,考虑从西方购买军舰,以直接沿长江攻打南京,一举消灭太平军。当然清政府也有借机加强海防,防止西方再次从海上入侵。李鸿章等人对此自然也是非常欢迎,并纷纷表示自己也需要军舰,希望能把新买的军舰划归自己所有。一时间清政府和几个地方实力派之间为了新军舰的归属闹的不可开交。

然而出乎清政府和曾左李等人意料之外的是,受命经办此事的总税务司英国人李泰国却把这当作控制中国海军的大好机会,和驻华公使普鲁斯、英国海军部串通一气,不仅直接任命英国海军军官阿思本为舰队司令,士兵全部从皇家海军抽调,还规定阿思本舰队只接受李泰国转达的清政府命令,而李泰国则有权决定执行哪些命令。

阿斯本舰队归阿斯本管辖,以后中国所有的西式军舰,都必须交由阿斯本管辖;阿斯本只执行李泰国转达的中国皇帝命令,李泰国有权决定是否转达这些命令,即阿斯本舰队可以拒绝中国的指挥;阿斯本舰队所有人员由阿斯本选择聘用;阿斯本舰队是外国舰队,所以悬挂外国国旗。

这么一来,清政府事实上根本指挥不了这个阿思本舰队,成了一个清政府出钱的英国舰队。消息一出,不仅清政府愕然,曾国藩等人也是大为不满,加上此时曾国藩指挥湘军已经日益逼近南京,他不愿意再有人来争功,所以联合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一起上书,要求解散阿思本舰队。

清政府一开始还试图加以挽回,恭亲王奕訢亲自出面和李泰国进行谈判,试图收回控制权,但是遭到了李泰国的拒绝。最终清政府自己也觉得这事实在不像话,于是最终决定把阿斯本舰队解散。

所以虽然一开始是曾国藩等人要求解散阿斯本舰队,不过清政府自身也不会容忍一个完全不在自己控制下的阿斯本舰队出现,因此解散阿斯本舰队是大家合力的结果。


不沉的经远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阿斯本舰队”,购买这支舰队以及废掉这支舰队的原因又是什么,下面就由我个人来简单描述一下这个“阿斯本舰队”的前因后果。

首先,当时的历史背景是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取得胜利,充分的显示出海军舰队实施海上机动作战的巨大优势,毕竟清朝当时长期实行海禁,在海军力量方面简直是不好描述。面对列强一次又一次从海上入侵成功的局面,创建海军以御外敌被列入清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然而,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清政府重金购买外国近代化舰船的行为并非一帆风顺,反倒是在购舰过程中屡次遭到算计,交了不少学费。一个是“亨利·华尔购舰”事件,另一件则就是题目中所出现的“阿斯本舰队”。

阿斯本舰队

在清军与太平军的作战中,英、法、俄、美等列强为巩固其在华利益和进一步扩大侵略,主动提出了要派兵船助剿太平军。时任晚清海关代理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他极力怂恿清政府购买英国小火轮船及枪炮来增强清军水师的实力。在赫德的积极怂恿下,致使清政府下定决心向英国购买舰船。



1862年2月27日,清政府代表在广州与赫德商议,购买中号舰船三艘,小号舰船四艘以及船上的火药、枪炮器械,定价共计65万两白银,交货期限为一年。并在英国招募舵工、炮手、水手约160余人,以后再添配中国水勇400人,同时准备聘请英国海军管带前来中国训练水勇。其后,赫德又致函在英国休假的中国第一人海关总税务司的李泰国代为办理,并就近在英国招募人员,李泰国也随即向英国政府提出让曾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到华参加海战的海军上校阿斯本为舰队司令,这也就是阿斯本舰队的由来。而此时的英国政府却希望利用这支“中英联合舰队”来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并非由清政府自己统一管辖。



1862年8月30日,英国政府同意了李泰国的提议。很快李泰国就订购了七艘舰船,分别以中国的城市名命名,此后又购买了一艘供应船。原来商议的65万两白银根本就不够用,李泰国又向清政府请求拨款15万两白银,总计费用达到了80万两白银之多。为了使这支舰队全部掌控在英国手中,李泰国和阿斯本这两名英国人决定,舰队人员全部聘请英国人,并在英国招募了舰队官兵600余人。为了避免引起英国国内的压力,对外则谎称此舰队是为清政府缉捕海盗,称之为“中英联合舰队”,并自行设计舰队旗帜。

也就是说清政府自己花钱请外国人帮忙购舰,但整个舰队基本上全是外国人且也不受清政府的统一管辖。这清政府也不是傻子,在1862年10月赫德来京时,才知道订购的舰船已经在制造,便赶忙与赫德研究舰队配备中国官兵等事项。但李泰国为了直接控制这支舰队,无视清政府的存在,竟以中国全权代表的身份于1863年1月16日擅自与阿斯本订立了“合同十三条”,也称“李阿合同”。

合同的内容自然是让阿斯本全权控制此舰队,但清政府的本意则是这支舰队中的外国人用来教中国水勇练枪炮与行驶轮船,并非控制整个舰队,且舰队官兵也不能全是外国人,可李阿两人的“合同十三条”中规定,事事都由阿斯本做主,不需听命于清政府。


无可奈何之下的清政府只能制定“轮船章程五条”来遏制李阿二人的“合同十三条”,轮船章程五条中规定,由清政府选派武官来负责总统,阿斯本只是清政府请来担任“帮同总统”,任期四年,舰队一切事宜由两名总统协商办理,舰队作战应听从驻地的督抚的节制调遣,行兵进止由中国主持,可随时挑选中国人上船练习。

1863年9月18日,阿斯本本人率领整个舰队抵达天津后,对清政府规定的“轮船章程五条”大为不满,李泰国也出尔反尔。于是,二人一起要求清政府同意他们“合同十三条”的无理要求,但清政府又不是三岁小孩,这两人想控制整个舰队的想法也遭到了清政府的断然拒绝。经过反复辩驳,清政府始终不肯放弃舰队的指挥大权,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也坚决反对阿斯本控制此中国舰队的阴谋,曾国藩更是提出,中国人购买的舰队必须完全由中国人指挥,否则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解散这支舰队。


当时的清政府在创办近代海军之初,就尝试到了艰难的滋味。一支花巨款打造的舰队竟然悬挂外国国旗,且不受清政府的直接统一管辖,真是令人气愤。

1863年11月2日,清政府以“中国兵权不可假于外人”为由,拒绝了阿斯本的要求,并照会英国政府将舰队解散,全部舰船由英国变卖出售,所得款项交还中国。另外,清政府也承担了阿斯本以及部下等600余人9个月的月薪和回国路费,共计4.75万两白银。1864年,英国政府将最终变卖舰队的57万两白银交还中国,阿斯本舰队事件也终以清政府损失70万两白银的高昂代价而结束。


至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何抗议要解散“阿斯本舰队”,这可想而知,一支清政府花重金打造的近代化舰船,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倘若这样一支舰队都不受清政府控制,又谈何增强海防力量,抵御外敌入侵?

解散了这支舰队,不仅粉碎了李泰国阿斯本以及英国殖民者妄想控制整个舰队的阴谋,同时也维护了晚清时期中国军事以及外交的安全,也为之后晚清政府创办海军加强海军力量建设提供了参考意义。

(原创不易,谢绝其他平台创作者抄袭洗稿!)


宇泽历史


阿思本舰队是清政府在外交史上的笑话之一,因为清政府当时不信任汉人,八旗子弟又不懂水师,所以直接买了支舰队。

这支舰队耗费百姓三百五十多万两,直接买了一整支的舰队,舰队官兵都是英国人,有点类似雇佣兵的意思。


而且这份合同,摆明了就是英国坑清政府,因为没有那个国家会犯傻到把海防交给其他国家,这支舰队说到底就是白费。

因为这支舰队编制不属于清政府,且遵从的法律是英国法律,对于清政府的命令,并不是绝对要服从。

所以这支舰队,就像是请来看门的打手,可偏偏这些打手,清政府还镇不住,使得其成为了英国钳制清政府的存在。

当时五口通商之后,清政府并没有交出治外法权,也就是英国人在清国领土上,需要遵从大清律。

这对于英国人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何况当时英国认为清朝百姓未开化,势必会对洋人行商等活动造成影响。

所以阿思本舰队一到清国,清政府立马知道上当了,知道受骗了,可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合同写着也只能履行。


最后还是李鸿章等人从合同上找到不合法之处,利用英国的法律,废除了这支舰队,且不要赔偿让他们滚蛋。

而后便是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开始了北洋水师建设,等到1881年的时候,清政府才算是有了一支近代海军。

可惜的是北洋水师的建设,随着其成军就结束了,七年未添置一艘新舰,没有更新武器装备。这就说明清政府的思想,依旧是没有长远的改变。

所以最后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被后起之秀的日本所打败,此后便是再也没有建立起强大海军。


小司马迁论史


首先,提问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其次,曾左李三人确实都反对该舰队。因为各位答友对于该舰队的来龙去脉都已经交代清楚了,所以,我只谈谈曾李左三人为何要联手反对“阿斯本舰队”,以及这件事的影响。

(1)“阿斯本舰队”是清廷在“正确”意见下,被英方欺骗而造成

不是曾左李联手废掉“阿斯本舰队”,而是清廷和地方官员一致反对该舰队。无论起初,清廷的奕䜣想将控制权放在由其控制的北洋大臣手中;还是曾国藩、李鸿章控制的湘军、淮军手中,同时,曾国藩还想让左宗棠的楚军水师人员加入,这样,曾李左三人就连成一体。

无论怎样,从清廷到地方都希望将这只舰队控制在中国人的手中,其性质都是中国人购买战舰、雇佣英国军人、为清朝的利益服务。

所以,该舰队的组成是清廷委托地方官员进行谈判而成形的。清廷的主要目的有两个:

其一:“借师助剿”剿杀太平天国。为了让英国雇佣兵有打仗的动力,清廷甚至答应,如果帮助收复南京,可以将三成五的战利品交给英国人。

其二:请英军帮助训练清军形成海战战斗力,让清军学会驾驶造船、使用武器等。如此,就可以提高清军的国防能力,为日后外国入侵者从海上入侵中国做好迎战准备。

当然,第二点不会这么明确地说,但英国人鬼得很,清廷的目的被他们一眼看穿。从而利用操持者奕䜣、两广总督劳崇光等经验不足而造成大错。

(2)我方两大失误,最终坚定了左宗棠用合同约束外国人的思想

我方在购买过程中,过于“迷信”英美法等国的“诚信”。地方政府如此,清廷也是如此,过多地委派英国侵犯中国主权的代言者赫德、李泰国等人。

另外一个失误就是我方毫无技术,连会驾驶轮船的人都没有,更不要说灵活使用战舰上的各种武器,如何使用阵法等更有技术含量的事情了。也就是说,“雇佣军”可以用,但必须要掌握主动权。

因为这件事儿的刺激,曾国藩对建造我国自主的战舰比较用心,而左宗棠更是1864年“阿斯本舰队事件”结束,我国赔了70万两白银买了个教训后,便开始为筹建福州船政局及其马尾造船厂而准备着。

1866年6月25日,左宗棠向清廷递交了《复陈洋务事宜折》,该奏折中就以此事为案例,向清廷指明:自从1839年英国就对中国进行侵略。即使关系好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他们的本性是不会变的。例如阿斯本舰队、亨利·华尔骗舰就是证明。我们只有自主掌握技术,会驾驶、会造船、会指挥才能够避免屡被欺负地境遇,我们才会更安全。

虽然,左宗棠没有看到马尾造船厂开工建设就急急忙忙地前往西北,但是,福建马尾造船厂作为中国近代海军最早的专业造船厂,为我国海军硬件和软件的自我知识积淀都打下了基础。

福州船政局及其马尾造船厂,为现代海军的强大也提供了或多或少的贡献,更为我们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供了历史动力!


坐古谈今


在北洋舰队之前,清廷曾在名义上拥有另外一支近代舰队,史称“中英舰队”、“中英联合舰队”,同时也被西方资料称为“吸血舰队”,但是不久即宣告计划流产,清廷自是吃了大亏,但英国人也勾起了国际舆论的一致谴责。

在当时,整个清廷,除了吃里扒外的外聘人员李泰国以外,没有人不想废掉阿思本舰队。

参与人士:

皇权阶层包括慈禧、同治帝和维多利亚女王;

名臣包括了奕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帕麦斯顿、罗泰;

英国内阁和中方内阁包括各地督抚那太多了就不一一赘述了。

舰队的购买,包含两个进程:

一、清廷各派系内斗;

二、清廷各派系联合起来一致对外。

1862年,太平军兵势迅猛,在攻克宁波、杭州等军事重地,直至上海城下,“师夷长技以制夷”不光洋务派们懂,太平军也晓得,所以他们喊出了一个口号“取百万,置买火轮二十个”,所谓火轮就是当时被人们成为火轮船的洋军舰。

这个口号可把清廷恶心坏了,本来战局走势就不好预估,如果太平军有了火轮船,那曾国藩的那些木帆板就划回家哄孩子玩去吧。

当时清廷有两位洋大人:

一位是大清首位总税务司李泰国,因见识过太平军初期的威猛,预估着清廷要完,所以朝廷召他进京将要委以重任的时候,他称病回到了家乡英国,不干就交差辞职呗,那不行,要脸的事绝不能干,工资照拿,疗养照旧。

另一位是“临危受命”的总税务司临时代理赫德,脏活累活没人干?其实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还有好多人削尖脑袋往里钻呢。

临时工赫德先生从中看到了英国商机和本人油水,所以就威逼恐吓清廷:

曾国藩和胡林翼的部队是很强,但是军费紧张,舰船大炮也一般,够呛打得过太平军,而一旦太平军拿下上海,那洋枪洋炮洋船要什么有什么,到时候把你揍得不要不要的,你可别怨我不罩着你。

▲巴夏礼,时任英国驻上海领事,曾被清兵俘虏,39人到交还俘虏的时候仅剩18人,其中《泰晤士报》记者被分尸八块。对清廷极其仇视,两次会晤太平军高层,以期达成所谓的“互惠”协议,所以赫德所说的太平军能够购置所需要的武器,并非危言耸听。

说是威胁清廷,确切的说就是威胁总理衙门的恭亲王奕訢,奕訢当时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比较洋化,喝洋酒抽洋烟,就差烫头了,和洋人关系也比较好,沟通上几乎没有障碍。

虽然哥哥一直没断了防备自己,嫂子对自己也无非就是利用,但也不能让大清就这么完事呀,于是马上奏报给两宫太后,都知道落后就要挨打,所以直接购买先进舰队的提议马上就被通过。

剩下的就是钱的问题

当是的清廷财政已经捉襟见肘了,奕訢踌躇之际,曾国藩上书:

购买洋船洋炮是现在紧迫态势下的第一要务,火轮船船速快,大炮射程远,都被英法列强掌握在自己手里,在中国则很罕见,无不震慑于它的威力。如果能够陆续购买,转化为自己的战力,甚至成了中国司空见惯的武器,那么英法武器优势,相应的也会降低。

奕訢看了战报也非常着急:

宁波、杭州相继失守,如果太平军从宁波直接跑到海上就麻烦了,火轮船一定要买,在船到之前,也只能命令各地督抚予以拦截了。

赫德给清廷勾勒的美妙未来是什么呢?

立刻购买的话,明年四月份左右会有至少一般的船只到位,八月份全部交货验收,清廷则需要在四月份第一批船只到达后开始募集人手参加为期一年的训练,你们所购买的舰只,六天就可以了到达南京。

什么效果呢?与曾国藩的“陆军”配合,南京城破,仅需一天。

太诱人了,清廷马上同意了一切条件,问题是赫德只是个代理职务,头上还蹲着个李泰国呢,所以这个差事最后落在了李泰国手中,谁能和钱有仇呢,李泰国马上找到了外相,要求成立“中英联合舰队”,前提是不会在任何方面阻碍英国政府在中国的利益和行动,决议通过,同时李泰国也得到了海军部的支持,一切准备停当,只待开工大吉。

舰只内部争夺战

参与纷争的主要有三个利益集团,曾国藩、李鸿章、奕訢。

曾国藩:

船要开到安庆或者汉口;

配以楚军水兵;

其余一切事宜我和胡林翼商量着办。

慈禧、奕訢:

舰队只能驻守上海,袭击南京。以清廷的名义直接控制舰队。

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借助洋人架空曾国藩等人对船只的控制权,分拆实力,北洋南洋各半,尤以天津为重。

李鸿章:

曾国藩求势力扩充,李鸿章则是以钱为主,二人关系莫逆,掎角之势共同对付奕訢,哪怕奕訢诱惑李鸿章说舰队归他调度,李泰国和赫德也听李鸿章调配,李鸿章又不傻,当然知道这是挑拨离间,他和曾国藩死磕以后,最后还是慈禧和奕訢获利,至于舰队,还不是要归清廷管理,一句话就收回去了。

大洋彼岸的筹谋

第一批八艘过了时的舰只聚集后,英国招募了海军官兵600人,并聘请了海军上校阿思本为“总统”(舰队指挥)。

阿思本同时也了解了英国女王的底线,这只舰队只能在英国军官的统辖之下,否则它将不具备存在的必要,也就是说根本使用、指挥权在英国,而非清廷,并且要借此控制清廷海军。

如何控制清廷海军?加入中国海军,并向清廷提出要求,掌管清廷海军所有兵权。

一直消极怠工的李泰国终于显示出了积极的工作态度,在清廷并没有授权的情况下,私下签订了可耻又可笑的“李阿合同”,捡紧要的列举如下:

①阿思本为舰队司令。

②阿思本为清廷海军总司令。

③阿思本掌握官兵人事管理权。

④只接受皇帝一人调遣,其他一律无视。

⑤皇帝对阿思本的调遣只能由李泰国一人传达。

⑥船上都是英国水兵,要悬挂英国国旗。

⑦李泰国拥有“一票否决权”,意为:皇帝同意,但李泰国不同意的话,皇帝的命令无效。

这种合同完全推翻了购船伊始的初步协定,清廷自然不能答应,并一一驳斥了英国领事、李泰国的种种可笑的借口。

并借用了英国驻华公使的一句话:“中国兵权不可假予外人”,英方哑口无言。

可惜,据理力争得来了还是“傀儡”控制权,而奕訢却还在洋洋得意自己占了上风。

变数:李鸿章登场

李泰国找到李鸿章要款12万,含船只欠款和军人工资,而且每月费用不会低于3万两白银,狮子大张口,李鸿章可不吃这套,他始终觉得这钱应该清廷直接掏,干嘛总是惦记“我的税收”。

李泰国一急眼,李鸿章说了,我手下拥兵十万,我可控制不好,万一走火,那就打起来看吧。

结果,阿思本和李泰国一起找到总理衙门的奕訢,坚决认为NO MONEY NO GOOD,并且撕毁了以前与奕訢达成的五项约定,坚决要求清廷执行“李阿合同”十三条,谈判陷入困境。

阿思本更是恼羞成怒直接宣布,如果两天内没有答复,他将解散舰队,一切后果清廷自负。

终局站队

曾国藩还盼着呢,结果就是舰队和他完全没关系,在听了英方的条件,直接提出:要么给湘军水师,要么卖给其他国家算了,170万又不多,即便白给其他国家都行,借机杀杀李泰国的傲气。对李鸿章则说:这船的实际指挥权其实在李泰国手中,就算你我得手,也没法有效使用,管理上无从着手。

李鸿章当然选择站在曾国藩一边,他也知道没法控制,英国水兵600多人,人船不离,清兵也不会操控,以后发生问题,面对一群洋人也不好处理。而且当时对南京已经形成了合围之势,舰队也没什么用了。

左宗棠虽然与阿思本舰队关联不大,但是一直在与曾国藩、李鸿章沟通协调,他当然不愿意让英国人得逞了。

奕訢则说,阿思本舰队有害无利,这是非常明显的事情,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清廷开始了外交斡旋,提出人走,船留下,英国当然不干,这些大杀器哪能留给清廷,花钱也不行。

无奈中,清廷支付官兵遣散费38万两,阿思本遣散费1万两,李泰国被开除,但恩赏14000两银子返回英国,英国官兵458人归国,150人沦为驻华盲流,兵工设备卖给了李鸿章。

一年八个月,阿思本舰队耗资173万两,收回106万两,钱船两空,买了一个天大的教训。


.


古今通史


“北洋水师”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铁甲舰队。但是,早在北洋水师创建之前,中国还曾有过一支在名义上仅存在5个月就“夭折”了的铁甲舰队,这就是所谓的“阿思本舰队”。“阿思本舰队”事件,可谓1862~1863年中英政坛上的大事件。从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到中国的慈禧太后,从英国首相帕麦斯顿、外相罗素和其他内阁成员,到中国清廷首辅议政王奕沂、军机处和总理衙门一千大员,从英国最活跃的对华外交官之一李泰国及海军军官阿思本,到中国最有实力的督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都卷入了这一事件。从组建到解散都是匆匆了之,到头舰队还是被解散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建立缘起——“安内”与“攘外”的双刃剑

首先,“安内”,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是导致清王朝构建阿思本舰队的主要原因。

1856年初,太平军锐不可挡,清政府试图通过购买外国舰炮进行镇压。四月初,上海英方税务司李泰国向清方建议:“宜买此轮船数只,扫除狂寇。”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朝内部“攘外”呼声高涨,此事未达成协议而暂行中止。1860年5月,代总税务司赫德屡次向奕诉等建议:“购小火轮船十余号”,“现在派人前往英国购买,到明年四、五月内有一半可到中国,其余一半明年可以全到,约一年的时间练练华兵,等到咸丰十三年三月内,即可将此项兵丁全数载人火轮船,前往长江,六月之内可到南京:步军由山路攻打,轮船由水路攻打,两路夹攻,一日之内可侯成功”。

1862年,形势剧变,太平军攻克宁波后拟购建轮船舰队,上海形势十分危急。太平军攻克上海的目的之一是“取百万置买火轮二十个”。这种情况使清政府受到很大震动,于当年2月27日,由广督劳崇光与赫德议定:购中号兵船3只,小号兵船4只,雇英国人130名左右,急欲组织舰队。其实赫德自作主张,写信寄回英国托人代办。3月14日,奕诉向赫德正式发出委托购舰方案。6月29日,奕诉从上海得知:赫德已雇定该舰队管带阿思本,“所有各船舵工、炮手、水手及看火人等,均由该员雇募”。在英国,阿思本舰队于1862年12月购建停当。赫德的代理人是在英休假的总税务司李泰国,此人命名该舰队为英中舰队。命名其8艘舰艇为“中国"号、“江苏”号、“北京”号、“广东”号、“厦门”号。“天津”号、“遐荒”号、“巴拉莱特”号。清方曾命名其中的7艘为“一统”号、“金台”号、“广万”号、“得胜”号、“三卫”号、“百.粤”号、“镇吴”号。内驱逐舰6艘、炮艇1艘、供应船1艘,离英时英籍乘员600余名。

由此不难窥清,该舰队应运而生的主要原因来自太平天国运动的急风暴雨。在长毛拥有火轮船舰队的魔影之下,在长毛舰队开赴夭津的雷梦之前,清王朝惶恐万分地要抢先购建西式海军舰队。为其次,仅仅指出它是清王朝波不急待的“安内”之举,显然不够全面,他还是清王朝“隐然驭外”之策。

1861年8月23日,曾国蕃接悉购舰上谕后画龙点睛地奏复:“仰见皇上圣虑周详,安内攘外之至意。”图把“安内”与“攘外”并列,道出了这一决策的双重性。确实,上谕中写明:“内忠既除,则外国不敢轻视中国,实于大局有益”,奕诉的原奏中也披露甚明:“中外同心,以灭贼为志。诚恐机会一失,则贼情愈张,而外国之情必因之而肆”,要亟乘此时,卧薪赏胆,“为国家谋久安之策,则防患正不可不深。”话讲得有点吞吞吐吐,但意思是清清楚楚。倒是李鸿章讲得干脆:“此次购备轮船,近以剿办发逆,远以巡哨重洋,实为长驾远驭之良策,利不仅在一时。”即两个目的:一个对内,一个对外,一个明,一个暗。这柄双刃剑并非双刃同时都剑光逼人,它的对外的一面暂时似不露锋芒,易给人以不存在的错觉。这是因为对清王朝与英国侵略者来说,当时两者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而两者同太平天国革命之间的矛盾则更为突出。


二、角逐——舰归谁手的龙争虎斗

清王朝内部有反对使用洋船的政治力量,各个洋务集团则为夺取该舰队的控制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当时最具实力的是曾国藩集团,曾氏从一开始就坚持3条:其一轮船驶至安庆、汉口,其二,配用楚军水师的勇丁,其三有关事宜由曾国藩与官文、胡林翼商定。由其部下盛永清、袁俊、欧阳芳、邓秀枝、周文祥、蔡国喜等管带,兵丁150名全为两湖人。曾国藩驳斥方案为:“虽系因材器使,究嫌参差不齐”,上述等人须“由蔡国祥于所部弁勇中豫为派定”。对此,清廷也只得让步,上谕表态,赞曾国藩所筹均甚妥当。

得地利的是李鸿章集团。李鸿章的淮军抵沪后,与上海的买力、官绅势力结合,羽翼渐丰,上海相对优越的条件使他颇为踌躇。奕䜣最早的中方经办人是李鸿章的前任薛焕,薛焕有权决定该舰队的租买。他指定上海道吴煦经管有关财务,最后所有经手的轮船簿据及余剩银两现在都存放在上海,奕䜣“行知李鸿章查照办理”。在关键的1862年5月,总理衙门不敢与李泰国、赫德交涉,奕䜣致函李鸿章:“应由阁下与李泰国、赫德两税务司会商”,“勿庸饬令北来”。李鸿章接办后,对其占有舰队的使用权更为有利,因为上海的买办官绅势力已有10余年自办小型近代海军的经历,而且李鸿章手下还有一批近代海军人员。这使他胸有成竹,可以轻而易举地接收管理该舰队,而不必像曾国藩那样事事从头做起,忙于开创。

更为重要的是,李鸿章掌握了上海这个财富重镇,并同曾国藩联系密切,结成了“湘淮一家”式的联盟。上海当时仅海关税收就占袭国海关总税收的一半以上,李鸿章“当暴富之名”,奕䜣不得不对他折腰请助。但李鸿章对曾国藩特别照顾,常拨饷银接济。他们二人一个求势,一个求钱,又都想控制这支舰队,所以能心志不一地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奕䜣。奕䜣集团同样也想得到阿思本舰队。他身为先帝之弟,当今皇叔,又肩负议政工大任,主持军机处、总理衙门、内务府、宗人府,为臣者无出其右,清廷外交、内政、`军事以至皇室事务,皆归其秉持,可谓军国枢纽在握,生杀大权己操。如此说来,奕䜣集团完全可以代表清廷名正言顺地控制该舰队。然而,周室式微,诸侯僭越,奕䜣却并非曾国藩、李鸿章的对手。

在此事件中,拉拢李鸿章是奕䜣集团的重要措施,奕诉告诉李鸿章:经费上不能只令江海关一关支出,行政上要李泰国、赫德都听候李鸿章的酌定,此事办成,回上海听候拨用。奕䜣还私下通知李鸿章:“带兵十数人或数十人,于该轮船到时立即上船,都是阿思本办事,以分其权。”奕䜣暗中扬李抑曾,并不是真的要把舰队交给李鸿章,在很大程度上是着眼于李鸿章采取进一步行动,即将该舰队的船只转送北洋。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清朝内部大肆角逐之时,阿思本舰队尚未离开英伦三岛。清方为“安内攘外”而购建海军,好不容易与洋鬼子串通一气,连舰船的汽笛声还未听到,就已悄悄地龙争虎斗起来。


三、中国绝不走印度化之路

1863年1月16日,李泰国擅自代表中国政府与其擅自选定的舰队司令阿思本签订一份合同。该合同以《十三条》之称著名。十三是个不祥的数字,该合同对中国意味着灾难。该合同规定阿思本拥有骇人听闻的“完全指挥之权”:“阿思本充任管带时对欧洲创造之船只,以及由欧洲人充当船上官兵之中国船只,不拘为中国皇帝所雇用,或在皇帝授权下为当地行会所雇用,均应有完全指挥之权”。阿思本荣任了指挥全中国洋船或有洋人在船的舰只的海军总司令。

该合同规定李秦国有传达、解释与否定中国皇帝谕旨之权,而该舰队直属中国皇帝管辖,中国皇帝只能通过李泰国实施此种管辖。合同中有两条保证这一规定:一是除李泰国传达的谕旨,其他任何谕旨可置之不理;二是任何谕旨都要李泰国本人认为满意。李泰国荣任了为所欲为的中国海军大臣。

李泰国对《十三条》的解释十分发人深省:“它是经过长时期深思熟虑而决定下来的行动计划,可以不致在今后迷失方向”,是为了不让有一丁点权力给“中国官员所滥用”,是为了“把中国皇帝牢牢束缚住。”毫无疑问,中国皇帝应当像印度莫卧儿帝国最后几代皇帝那样在宫廷中睡睡懒觉就行了。其主要目标是控制中国的海军、舰队、新式船只。

荒谬的“十三条”送达清廷即遭到清政府官员一致的强烈反对。1863年5月初,清政府与先于“阿思本舰队”到达中国的李泰国,以所定合同“十三条”是由李泰国和阿思本专定,不肯听命于中国,尤为不符合中国体制,难以照办为由展开激烈辩论。经过“严词驳诘”,李泰国理屈词穷,同意收回“十三条”。双方议定由中国派武职大员为舰队的总统,以阿思本为帮总统,舰队听命于中国地方督抚的节制和调遣等五条章程。但对于清廷来说还是不公平的。曾国藩,和李鸿章,奕䜣私下都反对。

虽然有这一协议,但后来并未实践,如果这个协定付诸实现,那么中国的命运和中国的行政权就等于交托在列强手里。


四、“阿思本”出师未捷身先死

1863年5月下旬,阿思本率舰队到达中国。此时,李泰国竟突然变卦,将五条章程全部推翻,要挟清政府,必须按他们制定的“十三条”办事。英国也与其一唱一合,威胁清政府,“非以此合同不能照办”。

当初,曾积极支持购买英国舰船的曾国藩是想把这支舰队的指挥权掌握在他的手中,以加强其军事实力。然而,当发现这支舰队已不能归他指挥后,极为愤懑。他提出主张:要么拨数船给湘军水师蔡国祥统带,要么将这些舰船变买给其他各国。李鸿章权衡利弊后,同曾国藩站在了一起,主张将舰船遣回英国,中国收回购船资金。

对此,阿思本恼羞成怒,威胁道:如果清政府在48小时内不接受“合同十三条”,就宣布解散这支舰队。这时,清政府迫于国内压力,照会英国政府:留下舰船,遣散船员。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却坚持“既不用其人,则船应交还本国”的无理要求。在屡次交涉毫无结果的情况下,清政府屈服侵略者的压力,同意将舰队遣散,舰船由英国变价出售。


五、巨大的拨款开销,清王朝赔了夫人又折兵

从购舰船到遗散舰队的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喧嚣一时的“阿思本舰队”计划,耗费清政府白银172万两。舰船遣散变卖后仅收回一百零二万一千余两,清政府白白损失白银六十九万九千余两。在组建阿思木舰队时,清廷耗费了巨大的银两。这笔巨款包括三次拨款、轮船月费、遣回经费和零税银等如下图(单位:两):

从图中可以看出,舰队开支是一笔巨款,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财政压力。高比例的遣回费用看出了清廷的无奈与弱小,落后就要挨打,受人欺负。


浮人语

就这样,历时一年多的“阿思本舰队”计划流产了,清政府钱船两空。这是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一次重大挫折,为以后中国国防建设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历史教训。

阿思本舰队是清政府试图建立的第一支海军舰队。它的破产不仅使清政府筹建海军的计划化为乌有,且造成清廷财政亏空和日后海军建设的艰难。它清楚表明:英国“帮助”清国筹建舰队,完全是出于殖民意图:控制舰队进而控制清政府的海军大权。阿思本舰队的遣散,对刚刚起步的洋务运动是一个不小的刺激,它清楚地表明单靠列强购船炮创办近代化海军是不可能的,由此清政府走上自己设厂遣船,自创海军的道路。


参考文献:

《筹办洋务始末》

《洋务运动》

《吴煦档案》

《太平天国史》

《李文忠公全书》

英国蓝皮书《英中舰队》


海浮人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得知道前因后果!

1860年鸦片战争结束后清王朝与列强签订了《北京条约》,当时英国开始维护清王朝对中国的统治,与其说维护,还不如说是英国人的小算盘!




那么在当时,中国的军事力量是相当薄弱的,人家洋枪大炮配置齐全,再看咱们的大清军队,虽然在明朝之前就已经有了火枪,但是并没有全员配置!还在用刀枪棍棒斧钺钩叉。怎么打都不可能战胜!鸦片战争结束以后,英国建议清朝政府组建一只舰队并从英国购买一批战舰,用来针对太平天国,此时的太平军已经打到了长江中下游,用西方的舰队来打压再好不过!

那购买这批战舰需要多少钱呢?据史料记载为六十五万两白银。这还只是购买几只军舰,还要自己建造一些,需要八十万两白银!还要招募几百名军官及水手(都是用英国人)。说到这里其实大家已经是心知肚明了,英国人的算盘做得很好,自己一分钱不花就能得到一批舰队,以后再找个借口跟清王朝闹翻,再把舰队开回英格兰,或者直接用舰队来攻打中国。妙,实在是妙!

然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阿思本舰队是用一位英国人名叫舍纳德·阿思本的名字命名的,舰队的军官和水手绝大部分都是英国人!但是建造经费却全部要清王朝来出,那时的清王朝经过内战和外战已经国库空虚,再综上考虑,李鸿章,曾国藩和左宗棠当然要反对。

所以最后,因为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英国和清政府并没有洽谈成功,这件事情就这么不了了之!

其实,我们应该庆幸没有合作,因为黄鼠狼给鸡拜年肯定没安好心。


稀里糊涂图


其实“阿思本舰队”最开始是大家争抢的目标,只不过这种明显坑人的生意,清政府实在没法接手了。

先看看阿思本舰队的来历吧。话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列强们都想在中国谋取最大的利益,控制清政府,其中英国人最急迫。

当时的英国人赫德代理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为了帮助大英帝国攫取更大的利益,赫德联系了恭亲王奕欣,推销英国的军舰。

那时候太平天国还在威胁着大清,而且有传言称太平天国准备购买英国人的军舰,清政府于是着急了,赶紧商量着花钱买军舰的事情。


这个事情的最终执行者,是远在英国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李泰国这个人是从小生活在中国的英国人,是个中国通,当时正在英国休养。

(李泰国)

这家伙听到这件事情,异常兴奋。他不顾清政府的意愿,自称清政府的全权代表,不仅超过预算买船组建舰队,还招募了英国皇家海军600多人,更是把舰队的统帅权给了英国人阿思本。

更扯的是,李泰国还签订了相关的协议,这支舰队由英国人阿思本负责,只听从李泰国传递的,直接来自中国皇帝的命令。舰队的一切事务,都由阿思本决定。船员只用洋人,清政府还要负责“发工资”……

这不是摆明了,清政府花钱帮英国人打造了一支舰队吗?还有比这更扯的事情吗?


其实在这期间,曾国藩、李鸿章以及奕䜣,都想着能控制这支舰队,扩充自己的实力,所以清廷内部也是吵吵嚷嚷。

(曾国藩)

这些可好,舰队开过来了,大家发现和自己完全没关系,都受不了了。

于是,清政府最终没有接收这支阿思本舰队,赔偿了几十万两银子的损失,让英国人又把船开回去了……

阿思本舰队事件,不要说曾国藩李鸿章,任何人听了都不会愿意的。英国人想赚钱可以理解,但是你让清政府花钱帮你养一支舰队,太扯了吧。


七追风


其实现在许多人的看法是受课本民族主义的影响,客观来说当时英国人的做法符合西方观点,最关键的分歧是舰队司令的任命,英国人认为应该由懂行的英国职业军人担当,否则是对几百名英国雇佣军人性命的不负责,而清政府认为舰队是我的,必须由我来任命,哪怕这个司令一点不懂海军(这个由太平天国降将丁宇昌任北洋舰队司令可以看出),只要忠于朝廷就成。再清政府是准备拿这只舰队去对付太平天国的,而英国人反对舰队介入中国内战(当年各国都没派兵支援任何一方),只可用于国家防御,这个清政府当然不同意,当时太平天国肆虐,清政府政权都岌岌可危,从财政中挤出巨额资金来搞舰队就是准备用来平叛的,不攻打太平军根本没必要去花钱。

其实当年如果这只舰队建好了,后来甲午战争日本压根没法打赢中国,其它方方面面只要涉及海权的(比如训练出海军人才),这只舰队都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只是跟英国的战争它们应该会站在英国一方。


我们生而平等


第二次鸦片结束之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准备向英国购买一支舰队,这就是后来的阿思本舰队,这支舰队清政府总共花费92万两白银共七艘主力舰,1863年舰队抵达天津,清政府要求水手从英国招募,但是舰队指挥权必须和舰队司令必须由清政府掌握,遭到阿思本的拒绝,同时期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正在江南地区和太平天国作战,阿思本就向清廷提议派舰队直接攻击南京,这一计划是清廷解除阿思本舰队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海关税务司赫德向恭亲王奕建议购买英国军舰用来剿灭南方的叛乱,购买舰艇的经费由海关拨发,舰队人员由李泰国在英国招募,舰队在1863年9月18日在天津成军,但是舰队虽然成立了可是在舰队指挥官的问题上双方发生严重分歧,清政府的要求是必须让中国人担任舰队指挥官,同时挑选中国海军学员上舰学习,但是阿思本并不想让清政府来统管这支舰队,双方围绕这一问题陷入严重的分歧,这为解散阿思本舰队埋下了伏笔。

当时太平天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李鸿章的淮军已经攻陷南京的门户苏州,而南京也被曾国藩和曾国荃的湘军围困,太平天国的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但正巧在这时李泰国和阿思本向清政府提出建议,由阿思本率领舰队南下和曾国藩的湘军会和,一起加入对南京的战斗,这一建议遭到曾国藩和曾国荃的严厉拒绝,倘若阿思本率舰队共同进攻南京那就严重触及了湘军的利益,这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到嘴的肉怎末可能让外国人分一杯羹呢?

后来李泰国和阿思本亲自前往北京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谈判,并威胁到如果清政府不答应他们的条件那他们就把舰队解散,清政府在给他们的回复中说中国花费数百万白银组建的舰队却不能对舰队进行指挥,我们的兵权怎么能让你们外国人掌控呢?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并照会英国政府撤除阿思本舰队。之后舰队被阿思本带回英国进行了公开拍卖,至此这支舰队消失在历史的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