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求生“零售化”增信機構分羹消金市場

本報記者 李暉 北京報道

消費金融市場水大魚大,曾經主要活躍在債券發行鏈條上的增信機構也試圖從紅利中分一杯羹。

近期,《中國經營報》記者獲取的一份中證信用增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證信用”)面向合格投資人的公司債募集說明書(以下簡稱“募集書”)顯示,其大量新增金融業擔保客戶來自消費金融領域,此外還大舉參與擔保之外的消費金融“助貸”產業鏈。有行業人士透露,截至去年12月,中證信用涉及個人消費金融增信業務累計放款已超過600億元。不過這一數字未得到中證信用方面的確認。

隨著新金融領域監管鉅變,去年以來金融科技公司出於合規壓力紛紛佈局融資擔保牌照,另一方面,不只中小擔保機構,背景雄厚的頭部機構亦在加速進入消費金融等零售下沉市場。

記者採訪發現,即使中證信用這樣具有較強背景並持續盈利的機構一定程度上仍需面臨客戶集中度高、對投資業務過於依賴的模式轉變壓力,零售擔保和金融科技,會成為讓其商業模式從“賺錢”到“值錢”的好出路嗎?

“逆行”消金市場

中證信用成立於2015年5月27日,定位於信用科技綜合服務商。其股東背景雄厚,由東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安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保資產管理公司、恆生電子、東方財富等35家機構股東共同出資成立,目前實繳資本45.9億元。擁有融資擔保、資產管理、企業徵信、資信評估、金融科技、保理業務等多家一級控股子公司。

2012年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信用增進機構業務規範》對信用增進公司業務定位於:以保證形式提高債項信用等級以及通過金融產品創設和交易實現信用風險分散分擔。擔保和投資是該類機構主要的營收模式。中證信用此前主要活躍在債券增信、評級市場,隨著近年來消費金融市場爆發,其也開始逐步滲透消費金融業務。

上述募集書顯示,作為公司主營的擔保業務,2016年至2019年1~9月,擔保餘額分別為212.19億元、479.00億元、436.77億元和622.37 億元,擔保業務收入分別為1.46億元、1.94億元、3.21億元和2.22億元,複合增長率保持在4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三年及一期末,擔保業務中的債券擔保業務佔比從75.17%下降到57.09%,金融產品擔保業務收入快速增長,擔保餘額從40億元上升到250億元,佔比從18.63%上升到40.32%,主要增量發生在2019年。

上述募集書信息顯示,這一爆發性增長來源於對螞蟻金服消費金融信託計劃的擔保業務,截至2019年9月,該計劃擔保餘額達到208億元,佔公司金融產品擔保餘額的82.88%。而新增金融業擔保客戶也主要為從事個人消費貸款業務的消費金融類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擔保業務“零售化”之外,中證信用亦開始滲透進消金信貸產業鏈前端,參與貸前環節起對資產的風險識別和解決方案輸出,分羹金融科技市場業務,與金融科技公司爭奪融擔牌照形成“逆行”態勢。

募集書顯示,中證信用參與消金類業務主要依託子公司中證信用雲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證信用雲”),該公司於2016年底設立,註冊資本1億元。截至2018年末,中證信用雲總資產1.58億元,營業收入為3663萬元,淨利潤947.6萬元,是中證信用子公司中為數不多的利潤為正的公司。

其業務模式與市場主流金融科技類公司頗為一致。上述募資書中,公司即對中證信用雲的發展目標有所明確:要求信用雲與優質持牌機構進行消費金融對接,摸索聯合風控的商業化路徑,輸出數據風控能力;調整現有“助貸”模式,與眾安保險、平安普惠等公司對標;進一步篩選有場景、有合規客群和放貸資質的頭部公司;通過做大數據體量,培育獨立輸出數據風控的能力。

增信機構參與消費金融市場此前並不多見,to B基因和消費金融市場to C的流量打法邏輯不同,擔保項目由“大額低頻”到“小額高頻”轉變需要不同的能力支撐,因此尚未成為擔保行業普遍的趨勢。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傳統擔保機構的模式很難下沉服務到200萬元以下信貸額的普惠金融人群,而涉及到消費金融場景的科技輸出就更具挑戰。

中證信用雲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核心經營理念在於打造針對消費金融類業務的數據風控能力,需通過小而分散的資產特徵來緩釋底層資產風險,重點發力數據分析、模型及算法、產品設計以及風險管理能力。

一位與中證信用有擔保業務合作的金融科技公司高管向記者透露:雖然公司已經持有融資擔保牌照,但機構之間的牌照含金量大不相同。3A級別融擔機構主體信用好,在與一些國有大行和頭部股份行合作時是標配。此外,融資擔保對槓桿率的要求嚴苛,對助貸機構自身資本金約束極大,也需要資本金雄厚的3A融擔方來進行兜底。

對於增信機構進入金融科技風控輸出領域的競爭,該高管認為,其業務定位和體制機制不同,對C端流量把握、營銷特點摸索還需要時間,對於流量爭奪的響應速度上會受到體制限制。“我們這類公司可能每月要投放幾千萬元在流量上,他們不可能這樣運作,雙方分工本質不同。”

主業模式仍待均衡

近年來,隨著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債券市場違約常態化,即使一些背景雄厚的增信機構亦開始尋找多元化空間,特別是擔保行業監管政策中對資產分級的要求將使這類公司面臨投資收益的下行壓力。

中證信用亦是在此背景下開始適度控制債券類擔保業務的數量和規模,轉而圍繞消費金融及中小企業金融等創新領域。

募集書顯示,中證信用主要業務包含擔保業務、投資業務以及其他業務(資產管理、信用風險管理、資信評級等)。其中,擔保業務和投資業務主要提供現金流支撐,資產管理、數據風控和資信評級等業務為公司拓展發展空間。

財務數據顯示,最近三年及一期末,中證信用營業收入分別為4.77億元、7.96 億元、11.54億元和 8.24 億元,淨利潤分別為2.20億元、2.96 億元、3.31億元和3.24億元,增長勢頭較猛。但在收入結構中,公司投資業務收入較之主營業務收入(擔保收入+其他收入)佔比較高,最近三年及一期的數據分別為60.19%、58.21%、47.04%和 53.05%,仍是公司利潤的最主要來源之一,顯示長期業務及盈利模式有待進一步探索。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監管不斷增強對融資擔保行業的監管力度,根據《融資擔保公司資產比例管理辦法》第九條對融資擔保公司Ⅰ級、Ⅱ級、Ⅲ級資產比例進行了嚴格規定,這也將對融擔機構投資收益產生衝擊。

對此,中證信用向記者表示,已在監管規定的期限內完成了包括資產比例在內的監管指標的調整,融擔條例及其配套制度的出臺對公司業績影響較為有限。

此外,在擔保客戶主要為政府融資平臺、金融機構及房地產公司。截至2019年9月末,最大單一客戶的擔保餘額佔母公司淨資產達到82.52%,客戶集中度較高,不利於公司分散代償風險。中證信用方面表示,其原因主要是公司前十大擔保項目以大型金融機構和地方融資平臺項目為主,項目擔保金額較高,但股東背景較強且反擔保措施充分,整體風險相對可控。

在上述金融科技公司高管看來:大型擔保機構滲透消金市場與信託公司佈局消金市場邏輯類似,該領域需求大,風險分散,起量快,雖然絕對比例上不會成為營收主力,卻可以成為類似機構探索零售化和科技轉型、提升估值的抓手。雖然這類頭部機構“賺錢”,但如果盈利模式單一,則很難變得“值錢”,涉足消費金融和金融科技領域是一條通路,通過迅速積累個人數據,帶來外延價值。

對此,中證信用方面表示:公司將積極拓展“小額高頻”的中小企業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等創新擔保業務,未來也將逐步實現擔保項目由“大額低頻”到“小額高頻”轉變,並通過採取再擔保、信用保護工具等方式將擔保責任分散給其他機構,以降低公司客戶集中度較高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