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上海究竟屬於春秋時期的吳國,還是越國?

唐朝481


上海市位於我國東部沿海,上海當地的縣誌記載說,上海,“古吳之裔壤也”,也就是說在春秋時期上海是吳國的屬地。

當然了,那個時候的上海和現在的上海還是由區別的。眾所周知,長江三角洲是由泥沙沖積而成,如今上海的大部分地區,在春秋時期還是一片汪洋。

至於吳國的由來,傳說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生有三子,太王希望傳位於文王,而按照傳統當由嫡長子繼承,於是太王的大兒子和二兒子為了順遂父親的心意,便接著為父親採藥的名義跑到了江南無錫一帶。

其後裔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便形成了吳國,而上海所在的土地也就在吳國的征伐擴張之中歸屬了吳國。


先秦時期中原地區乃是天下的中心,江南地區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等方方面面都不及中原發達,而位於長江三角洲的上海在當時不過是一片澤國,遠沒有如今這般繁華景象。

所以也就並非什麼兵家必爭之地,各國頻頻亮劍交鋒攻伐大多都是在黃河流域,沒有了戰亂外敵的威脅,更何況吳國以蘇州為都城,上海不過是邊境郊野,雖然沒有繁華的都會和高聳的城牆,但吳國對這一邊陲地帶的統治就得以長期而又穩定的得以延續。

但嚴格意義上來說,吳地並沒能長久地享有和平,南方的越國便是吳的死敵,婦孺皆知的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說得便是吳越兩國之間的攻伐恩怨。

春秋末年,越王勾踐成功復仇,滅了吳國,從此上海之地也就歸為越國所有,而後戰國期間又被楚國佔領.

在戰國後期,這裡乃是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所以上海的別稱,也叫做“申”。


白話歷史君


上海在春秋時期屬於吳國,但是春秋末年,越國滅了吳國,這樣上海當時又屬於越國。

然而,到了戰國時期,楚國又滅了越國,當然,還有很多越人部族的殘餘力量生活在吳地,與楚人抗衡。直到楚考烈王十五年,一代權相,楚考烈王的叔叔,春申君黃歇被轉封到了吳地,管理包括上海在內的這一片江東地區。雖然春申君只是派他的兒子坐鎮吳地自己沒有去,但這也算是對越國的殘餘造成了巨大威脅。

但是,強韌的越人不肯放棄,依然與春申君纏鬥,《越絕書》就有一條記載:“西岑城,越王孫開所立,以備春申君,使其子受之,子死,遂葬城中。”王孫開大概是越王無疆的孫輩,而“西岑城”在江蘇崑山附近,距離春申君的封地不遠,可見楚人對越國故地的佔領很不穩固。另外,此時的越人,也有不少出海遷居到了舟山群島、玉環島等地區,這些人被稱為“外越”。有傳說稱上海的建城之始,是春申君所築的“黃歇浦”,後來還演化成了“黃浦江”這一河流名稱,但實際上,春申君的時代,上海市主城區僅有浦西一小塊地方成陸,其餘部分大多都還在海面以下,即使春申君有意建一處“浦”(碼頭),恐怕也是防備“外越”做海盜式偷襲的海軍基地,可能這個“黃歇浦”,離城市還差得遠。

圖:黃浦江外灘

不過,雖然春申君對越人的武力征討算不上特別成功,但春申君父子對吳地的建設,倒是大大有功,建立了市場和糧倉,還在無錫興建了水利工程“無錫湖”方便灌溉農田。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平沙無垠”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千古名將英雄夢


春秋時期,現今上海的土地既不屬於吳國,也不屬於越國,而屬於東海龍王。

因為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現今上海的大部分地理範圍,還是一片茫茫的大海。

今天的長江三角洲主要由長江和其他的支流帶來的泥沙淤積形成,經過了極為漫長的時間。

春秋時期的吳國,雖然擁有太湖流域的廣大區域,但此時長江和蘇州河等還沒帶來足夠的泥沙,因而沒有沖積形成今天的上海的地盤。

即便是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打敗了吳王夫差,吞併了吳國過後,長江等水系也仍然沒有沖積形成今天上海的土地,上海仍然是在海上。

上海被稱為申城,據說因為戰國時期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地,曾經靠近在今天的上海附近而得名,但當時上海的主體部分還遠遠沒有沖積形成。

但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長江流域的開發越來越深入,自然植被覆蓋率也在下降,長江把流域內的大量泥沙帶到了長江三角洲,到了三國兩晉時期,太湖東面的海岸線已經到達了今天的寶山—周浦一線。

到了唐代,海岸線已經推進到今天的川沙—惠南—大團一線以西地區。而這時的唐政府開始設立華亭縣,所轄範圍大約為是今天上海吳淞江故道以南的範圍,但是今天的上海的主體沒有完全沖積形成。

隨著2000年來長江和蘇州河等水系不斷帶來的泥沙,在泥沙不斷的淤積之下,到了鴉片戰爭後,也就是在上海開埠的時期,已經基本上衝積形成了大致今天的上海地理範圍,上海也逐漸的形成今天的格局。

當然,這一百多年來,上海並不是沒有變大,上海的海岸線仍然略有擴大,尤其是崇明島仍然在不斷的變大。

雖然上海所處的土地,兩千多年前是海洋,但是兩千多年來一直在變化,無中生有,從小變大。這是大自然的奇蹟!更有人類開發長江流域的功勞。

未來,上海可能會進一步變大,也可能又歸零為海上。

因為持續的溫室效應將導致海平面升高,那時全球許多沿海地區將不復存在!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啊!


一丹流青


上海在春秋時期屬於吳國。

春秋時期的上海一帶的海岸線差不多是現在的嘉定—莘莊—南橋一線,以西已經成陸,以東也就是現在上海市區的大部還在海中。

但是,松江的廣富林、 湯村廟、姚家圈,青浦的崧澤等文化古遺址顯示出此地有新石器文化以及商周時代的遺址遺物,不能在總體上說當時的上海還在海洋之中。

綜合歷史上的各種說法,今天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吳越界碑、今天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國界橋、今天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石門界,都是吳越兩國的國界,這幾個地點位置基本在一條線上,大致可以勾勒出吳國與越國的邊界。

無論在那種情況下,春秋時期的上海地界在行政區劃上都屬於吳國。


談古論金


上海在春秋時期既不是吳國,也不是越國,應該還是大海。上海市區最早的縣治是元代的上海縣(今閔行區一帶),上海郊區最早的縣治是唐朝的華亭縣(今松江區一帶)。當然華亭的名字之前就有了,東吳大都督陸遜就被封華亭侯,不過這裡沒有縣治,還屬於吳縣,證明還是人跡罕至之地。而再往前推到六七百年前到一千年前的春秋時期,整個上海應該都是沒有陸地的。所以也不存在屬吳還是屬越了。

而且當時吳國和越國之間,應該有大量的無人區。包括吳國和越國本身,也只能佔領都城和附近幾個據點。所以很多空白之地,也很難說屬於哪個國家。吳國曾攻打越國並在檇李(今浙江嘉興)發生戰爭,那麼上海(如果存在的話)屬嘉興以北,當然是吳人控制更強。雖然關於上海的簡稱“申”有個說法是因為春申君,但此說並不可靠,今天江陰有個申港鎮,更可能是春申君當年的封地。


林屋公子


反正我家這在海底[流淚]


抬槓專業研究生


吳越國!不接受反駁。


一般般的過客


上海,全球四大魔都之一的超大城市,儼然已成為全國的航運與金融中心,由於位居中國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的交匯點,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然而,在距今2500年之前上海是怎樣滴?



上海在古代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妥妥的屬於東周諸侯的吳國,儘管彼時的上海許多地方還是一片灘塗溼地和海洋,然據史料記載,當時的海岸線是靠近於現在的嘉定—青浦—閔行—南橋一帶,並且史學家在青浦的趙巷一帶發現了當時的上海已有近3千年種植稻穀的歷史(可謂全世界種稻最早之地了),就行政區域而言屬於吳國。吳之國土包括現今江蘇、安徽的江南、環太湖浙江以北等;國都位於姑蘇(今蘇州),是春秋中後期最強諸侯國之一。



不過在春秋末期的公元前510年起,吳越兩國前後進行了持續35年的爭霸戰,中有吳軍統帥吳子婿率10萬大軍在洞庭湖旁的夫椒大勝越軍,一路殺至越都會稽山下,迫使越相文種獻美女西施及越王勾踐投降,從而出現了史上著名的“臥薪嚐膽”—勵精圖治的精典故事;公元前479年,越國經多年養兵蓄勢後乘吳國兵力北上戰齊魯國的後防空虛+吳國大面積饑荒之際,出兵伐吳,經蘇州南邊的笠澤決戰大勝後,將吳國主力嚴密圍困姑蘇之城達三年之久,終於以吳滅越勝而告終,越國挾滅吳之威,北渡淮河與各諸侯會師,成就春秋最後一位霸主,時已至戰國初年的公元前475年,上海也隨之歸於越國所管轄。

有意思的是,雖然呉國滅亡,但江南的吳文化卻得以擴展流通,如當時以上海話為共通語、以蘇州話為標準音的吳語(又稱吳越語),也隨著吳越合併而得以互通,一直傳承至今,其吳語的使用範圍恰好同吳越兩地幾乎吻合,(即浙江大部、江蘇東南、皖南與江西東北等地)。

在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的始皇統一前,華夏進入歷史上大戰亂的分裂時期,上海依次屬於了越國與楚國。


Sea城


上海原稱申,屬楚國,後有變化,,,


大花貓210171961


偽命題,“上海”這個名字啥時候有得?以前叫松江府,從屬過蘇州,也從屬過嘉興。後來蘇州河至松江以外有了灘塗,越來越大,大海上長江下游衝擊來的灘塗變大了,就叫上海灘,慢慢就叫上海!現在的上海是總稱,你要講歷史,松江地區有的是幾千年的歷史,你要講沒歷史,海上衝擊的灘塗確實沒歷史。“上海”這個名字是地理變動的活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