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一些之前很喪的年輕人為啥在此疫情中表現出生的渴望


一些之前很喪的年輕人為啥在此疫情中表現出生的渴望

摘要:死亡焦慮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和行為。

譯者按:平時看起來“喪”的年輕人,內心不見得就沒有“生的渴望”。可能是生活中的種種無奈,和內心的種種無力無助,讓一些年輕人看起來很“喪”。但是本次新冠病毒的爆發,強力提示了死亡的真實存在,也極大地激發了我們的求生本能。而且,當我們為抗擊疫情而貢獻自己的光與熱時,我們能感覺到自己是有價值有力量的,我們能感覺到自己並不孤獨。這對我們控制死亡焦慮至關重要。

意識到死亡是人類智慧的一個缺點。所有生物的生命都必須終結,但只有人類才能理解自己的存在意義。

理智上,我們可能會承認自己的死亡,但在內心深處,我們會否認它。對死亡的恐懼是如此的強烈,以至於我們對這種知識一無所知。對死亡信息的壓抑導致人們使用幾種認知策略來避免對死亡的存在性恐懼。

01

對死亡的恐懼是正常的。為了生存,我們能做任何事。當一個人的生命處於真實的危險時,自我保護的本能就會影響人們的行為。在野獸的攻擊下,我們不是戰鬥就是逃跑。飢餓的人會偷食物。這就是為什麼社會用獎章和獎狀來獎勵那些自律的人,因為他們最終超越了只顧個人安危的本能。

02

死亡焦慮是我們大多數恐懼症的核心。死亡焦慮通常被認為是最常見的恐懼之一。它似乎是幾種心理健康疾病的核心,如健康焦慮(疑病症)、恐慌症、廣場恐怖症、創傷後應激障礙、強迫症和抑鬱症(Iverach 等, 2014)。例如,患有恐慌症的人經常就心臟病發作而死亡的恐懼諮詢醫生 (Yalom, 2008)。退休後罹患抑鬱症有時可能預示著生命的最終終結。

03

恐懼是無意識的。這個令人不安的事實一直潛伏在我們的腦海中,並最終驅動著我們所做的一切。歐內斯特•貝克爾(Ernest Becker, 1973年)在其頗具影響力的著作《否認死亡》(Denial of Death)中指出,人們會做很多事情,從選擇去教堂、吃蔬菜、去健身房,到將財富傳給你愛和恨的下一代,再到創建公司。

我們很大程度上沒有意識到死亡恐懼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因為它太讓人不舒服了。正如拉羅什富科(La Rochefoucauld)所說的:世人唯太陽與死亡不能直視。沒有任何學習能消除我們對死亡的恐懼。正如溫斯頓·丘吉爾曾經說過的,“任何說自己不怕死的人都是騙子。”

04

自尊保護我們避免感受死亡焦慮。自尊是心理安全的關鍵。自尊意味著自我感覺良好,相信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感覺自己是善良的,有價值的,這對我們控制死亡恐懼至關重要。

獲得自尊的一個方法是讓自己與志同道合的人為伍。和有相同想法的人在一起可以緩解存在性焦慮。例如,提示死亡的存在,能引發人們對那些支持自己世界觀和自尊的人的好感,並增加對那些威脅自己文化世界觀的人的敵意(Pyszczynksi等,2004)。

研究也顯示,提示死亡的存在,會增加炫耀性消費和物質主義的慾望(Arndt et al.,2004)。消費可以增強自尊,也可以獲得社會認可,至少暫時是這樣。

05

儲存的願望存錢可以作為一種存在緩衝,保護人們免於死亡焦慮。存錢與對自己未來的掌控感以及內心的平靜有關。富足的心態(相對於稀缺的心態)和對未來的希望,可以有效地抵禦生存焦慮(Zaleskiewicz等人,2013)。這種心態讓我們看到可能性而不是侷限,並且能夠改變我們的前景。

總之,死亡焦慮是人類特有的困境,也是一個關鍵的治療問題。恐懼違背了理性的力量,有些人不能理性地面對它。已故精神治療師Yalom(2008)為治療死亡焦慮提供了一個全面的存在框架。這種治療方法承認對死亡的恐懼是焦慮的一個重要來源。治療的重點是鼓勵意義和目的,建立關係並提高應對技巧。

【譯者注:死亡焦慮是人類特有的困境,也是人類特有的行為動力。當年輕人在抗擊疫情中找到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在“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中建立了溫暖的人際關係時,我們就能夠理性的面對死亡焦慮了。】

(注:本文有對原文進行增刪。)

作者:Shahram Heshmat Ph.D.

翻譯:唐詩

來源:Psychology Today《How Do People Manage Death Anxiet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