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徐达、常遇春这些草根出身的人为什么会精通兵法?

一个磊磊



我觉得,徐达、常遇春这些草根出身的人之所以精通兵法,是因为他们本身具有军事方面的天赋和自己在实战中经验的积累。

首先,徐达,常遇春都是草根出身,农民家的孩子,没有什么机会去系统的学习兵法,但是我觉得兵法不是从书本上就可以学到的。


比如刘邦项羽都不怎么爱读书,成吉思汗也和书本没有多大关系,朱元璋一开始都是文盲。

所以,我觉得徐达,常遇春这些草根出身的人会精通兵法,是因为他们具有军事方面的天赋。


其次,徐达常遇春都是农民起义军中脱颖而出的,都是从小兵做起,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可以说是经历了九死一生。

徐达,常遇春,他们能够从千千万万死人堆里爬出来,活下来,所以他们战斗经验非常丰富,见多识广,熟能生巧。


所以徐达,常遇春他们虽然是草根出身,但是他们有军事方面的天赋,通过无数次战争的洗礼,他们从实战中有了丰富的经验累积,所以他们能够精通兵法。


花开花落缓行客


徐达、常遇春这些草根出身的人为什么会精通兵法?

要说元末明初的最强将领,非徐达、常遇春莫属,这两位帮助朱元璋,攻城拔寨,所向披靡,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徐达的是难得的帅才,运筹帷幄,调兵遣将游刃有余,常遇春则是明军的利刃,所到之处锐不可当,没有攻克不下的城池。

徐达、常遇春都对兵法极其精通,在战场上对时机把握十分准确,能抓住敌人片刻破绽,毕其功于一役。如果说这两位将军都是名校毕业,经过专业学习培训,那估计也就不会那么惊世骇俗了。

实际上,徐达、常遇春都得野路子出身,也就是普通老百姓,什么后台势力也没有,更别说什么学习培训。

史料记载: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

徐达的家里世代务农,是个地道的农民,只是徐达长相不错,胸有大志,且孔武有力,还有一身好武艺。

史料记载:

“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初从刘聚为盗,察聚终无成,归太祖于和阳。”

常遇春是怀远人,力大无穷,善于骑射,曾经因吃不上饭落草为寇,之后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既然徐达、常遇春都是普通百姓出身,也没有什么深厚背景,为何他们打仗会这么牛?

天赋异禀,天生是打仗的料

在这个什么都要讲究天分的时代,努力好像就变得可有可无,然而事实就是如此。封侯拜相,率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也许是很多人的梦想,但真正能实现的少之又少。

很多人一生奋斗不息,都无法达到的境界,换做另一批人,可能很快就能突破。徐达、常遇春就是天生的战士,他们天生就是为了战争存在的,如果不是遇到朱元璋,徐达可能还在耕田,常遇春可能还在打家劫舍,朝不保夕。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金朝创始人完颜阿骨打,生在白山黑水之间,在宋、辽早已是封建社会的时候,完颜阿骨打还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

而当完颜阿骨打拿起武器,准备反抗辽国的时候,变成了一位孔武有力、智谋出众的战略家。仅仅用11年的时间,就灭掉了当时最强大的辽国,并令宋朝在金军的脚下颤抖。难道有人教过完颜阿骨打兵书战策,有人手把手教地教他排兵布阵,明显没有的。

打仗这事情很考验天分,如果不是这块料,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完颜阿骨打征战一生,创立的金朝,可谓一代豪杰。

在那混乱的元末,吃饱饭都是个大问题,从军成了很多人的饭碗,毕竟当兵得给饭吃,否则怎么打仗。徐达、常遇春能跟随朱元璋,大多也是被形势所迫,当时朱元璋造反之前还做过和尚,并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才做下决定。

没有人想打仗,也没有人想过那命悬一线的日子,而徐达、常遇春异于常人,他们的天赋过人,他们的武艺高强,命中注定他们就能名留青史,让后人记住他们的名字。

作战勇猛,悍不畏死

要想成为将军,必须从小兵做起,那么在军中要升官,要立威,依靠的是什么?是军功。如果统兵百万,取得战略性战争胜利,可能会改变改变整个历史进程,此将军必会青史留名。

而如果只是一个小兵,想要升官发财,那就得在战场上卖命,杀敌越多,立的功劳就越大,就越可能被领导看中,越有可能升官。这一切最起码的前提是不怕死,临终逃脱可能不仅不会升官,还会被杀头。

徐达、常遇春皆是悍不畏死的之辈,自从他们从军之后,就把脑都栓在裤腰带上,在战场之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只有不怕死的战士,才有可能活下来。

史料记载:

“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郭子兴是朱元璋最早的起义领导,而郭子兴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孙德崖也是红巾军领袖,原本郭子兴和孙德崖不睦。两军交战之时,朱元璋却被孙德崖抓住了,这个事情就难办了。在天下纷乱之时,杀几个起义军领袖也无关痛痒,如果当时朱元璋被杀,也就没有之后的大明了。

关键时刻,徐达挺身而出,替代朱元璋被俘,朱元璋转危为安。这样的结果是徐达将面前生死考验,换来的是朱元璋对徐达的重用。好在最后徐达也平安归来,说起来平淡无奇,事实则是生死时速,人的命只有一条,死了不会和游戏一样可以从来。

徐达不怕死,常遇春同样如此。徐达是个是智将,常遇春可以说是个猛将,当然同样不欠缺智谋。

史料记载:

“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敌接其戈,乘势跃而上,大呼跳荡,元军披靡。”

当时元兵陈兵采石矶,这里是渡江的必经之路,船离着岸边还有三丈多,无法靠岸。常遇春驾驭小船,直接冲向元军,手持矛戈,当敌人抓住他的戈头的时候,常遇春趁势跳上岸,就这么冲杀进敌阵,元军望风而逃,被杀得大败。

战场之上,领导在旁观看,正是立功的好时候,常遇春勇冠三军,单人冲进敌阵,杀退敌人。此时的常遇春是个小兵,正是因为他的勇武才受到重用。军中是勇者的天下,是强者的天下,要想加官进爵,不怕死是最起码的素质。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当徐达、常遇春从小兵升任部队中层干部,或者高层军官之时,他们的勇武就不一定能派的上用场了,其他一切都要依靠头脑。

此时的将领需要的不停地学习,徐达、常遇春从小没有学过兵法,而他们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战争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迅速让小兵变为将军,将军变为统帅。

史料记载:

“与大将军攻太原,扩廓帖木儿来援。遇春言于达曰:「我骑兵虽集,步卒未至,骤与战必多杀伤,夜劫之可得志。」达曰:「善。」会扩廓部将豁鼻马来约降,且请为内应,乃选精骑夜衔枚往袭。”

常遇春不仅武艺高强,还是个还神射手,多次用他的弓箭挽救战局。当大兵团作战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指挥布局,一旦决策失误,牺牲可能是成千上万条人命,所以必定要极为谨慎。

在明军进攻太原之时,扩廓帖木儿来救援,扩廓帖木儿元军中水平最高的将领,他面对的就是徐达和常遇春。常遇春对徐达说:“我军骑兵已经集结完毕,但步兵还没有到,如果直接开战可能损失严重,夜袭才是上策。”

开战之后,元军大败,徐达、常遇春用最小的代价赢得了胜利,并获得四万部队,太原被攻克。谁都不是一生下来什么都会,哪怕天赋异禀,也需要后天的学习,徐达、常遇春就是善于学习的将领,他们在战争中总结经验,磨练兵法,直至成为最强将领。

从一介平民到百万兵马的统帅,徐达、常遇春做到了,他们帮助朱元璋取得了天下,他们也被封为开国功臣。名将的道路并不平坦,需要勇气和智慧才能开创新的事业。

说到底,一代名将的养成,是踩着众多拦在他们面前倒下的人爬上来的,运气很重要,跟对人也很重要。


杨角风发作


解放战争后期,形势已经明朗,国民党败局已定。有人问朱老总,为什么国民党那么多黄埔军校毕业的会打不过解放军那些没有上过军校的将领?朱老总说,我们的将领也是军校毕业的,青山学校。意思是说,解放军的将领是在实战中成长的。

自古以来,特别是冷兵器时代,打战并不难。不会纸上谈兵的人,不一定不会带兵打仗。军事说白了就是打群架,不需要储备太多的知识,只要兵强马壮,积累一些实践经验,加上有伟大统帅运筹帷幄掌舵,带兵打仗真不需要多少文化知识。

汉代的卫青、霍去病,唐代的尉迟恭、秦琼,明朝的徐达、常遇春,都没有什么文化。他们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关键是跟对了人,大的方向有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决定,当手下执行起来就比较容易。不就是打群架吗?哪有那么难?刘伯承元帅经常讲的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具体带兵作战的人,勇敢才是第一位的。

经常说兵法,兵法其实并非绝对科学,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士气高昂、装备精良、组织严密的一支大军摆在你面前,你有没有本事吃掉?除非你实际上就那么强大。

明朝末年清军入关抢掠了五次,哪一次不是大摇大摆、来去自由?明军讲兵法有用吗?来一支吃掉你一支,实力就摆在那里。

徐达和常遇春确实能打,也确实没有什么文化,他们的作战计划都是朱元璋召集谋臣多次研判制定的。该怎么打,走哪条线路?朱元璋都制定好了。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等率大军出发平定云南。出发前,朱元璋召集他们多次研究作战计划,后勤保障怎么安排,在哪里要宿营,在哪里要布岗哨,在哪里要喂马,都交代清楚了。在这样伟大的统帅手下做事,你甚至无脑执行,也能胜利。


坐看东南了


为什么常遇春、徐达这些草根出身的人物都会精通兵法?这个问题问得本身就有问题!不是我咬文嚼字,你这本身就是带着有色眼镜在看问题!精通兵法跟草根出身有什么必然联系吗?草根出身和精通兵法有什么不搭配的吗?

精通兵法,简言之就是熟练掌握用兵技巧,在战场上挥洒自如。草根,通俗讲就是出身不高,普通老百姓子弟,而非贵族子弟。题主之议,潜台词就是贵族子弟天然具有优越性,天然就应该比普通百姓子弟更能干,更有用兵的能力。显然,这是错误的!

当然,题主也有可能是指,徐达、常遇春这样的草根没有机会接受系统教育,因而难以掌握熟练的兵法技巧。这显然也是一种误解。古人有一种说法叫作“百无一用是书生”,当然这个说法有点绝对,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读书作用的质疑,是另一种读书无用论。的确,有很多知识是仅靠读书不能掌握的。比如马云,读书并不多,但却创造了绝大多数读书人难以企及的财富。古代战场的用兵也是这样,关键在于实战,而非书本。关羽、张飞、赵云等历史名将,哪一个又是名门出身呢?俗语说得好,在实战的大风大浪中才能锤炼出真正的高手!

战胜白起,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但是却创造了长平之战的大胜,而且一辈子没有打过败仗!名将卫青,成名前当过马车夫,读书更是无从说起,但却打得匈奴人抱头鼠窜。反观那些出身高贵,接受了系统教育的人物,却往往难以创造伟大战绩。赵括就是这样,出身名将家庭,从小接受系统教育,纸面上的战术理论,用兵技术出神入化,名满天下。可是到了战场,却一把输得精光,英明扫地不说,关键是葬送了国家命运!可恼,可叹。

所谓实践出真知,没有接受实践考验的知识难说是真理。徐达也好,常遇春也好,这样的名将虽出身草根,但确实是在实战中成长出来的将领。

大浪淘沙,他们成为一代名将是历史规律决定的!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一下。



周周说古今


历史上有两个突出的例子,说的是成功夺取天下的开国皇帝,其主要助手骨干班子,天生就在他的身边周围,甚至就是相交于青萍之末的社会底层的邻里同乡,朋友。

如刘邦之于萧何,曹参,樊哙,周勃,卢绾,夏侯婴,雍齿等等;朱元璋之于徐达,常遇春,邓愈,汤和,华云龙,郭英,沐英,花云等等。

这些人,不是因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裙带私授,而皆因虽相交在先而后却都适有大才。这是为什么?不可能是作为主导者的领袖人物的刘邦朱元璋先发现他们个个身怀大才才起事开基立业,而是先有开基立业之势,而后才发挥出他们一个个的的大才。这不可能是临时培养或是主要在战争实践中亦步亦趋地锻炼出来的,那样早死了千百回了,而且是有一个算一个地都是大才而没有在频繁激烈的战火中淘汰身死。从起事第一天起,个个独挡一面,假如不是天才,第一次锻炼就全都挂了。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异的历史现象。

个人以为,这种特殊而又有类同的现象,只有天意的巧妙安排,没有其他更合理的解释。


风从东方来163590821


不得不说有些东西是学不会的,例如打仗,有些人天生就是这块料,这种人可以张嘴说出一箩筐,例如:霍去病、卫青、韩信、项羽、李勣、王阳明,包括题主说的徐达、常遇春等等。或者我们可以把这个领域扩充一下,不局限于军事领域,例如《计算机编程艺术》的作者高纳德,原本是学音乐的,就因为假期留校打工的时候看到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IBM650,偷偷溜到了机房里与之大战三天三夜,至此完全搞懂计算机编程原理。随后写出了程序员界的葵花宝典——《计算机编程艺术》系列丛书,连同有天才之称的比尔盖茨都要花好几个月才能研究完,并且还要加上一句感叹“谁要是搞懂了这本书别忘了给我打个电话”。

以上举得例子有点极端,大部分可能是本来就有这种才能再加上一定的所谓学习过程,注意这个学习过程不一定是学院式的系统学习,也可能是自己思考加实践,又或者种种让他这种才能能够系统表现出来的过程,随之就是飞快成长为该领域拔山扛鼎的领袖人物。但是前提是他得有这种潜力,否则即便如何努力学习也不过换来一句孟夫子的感叹“尽信书不如无书”。

所以会打仗的人一定是天生就有这方面的才能,他如果能够系统化的学习,那么当他看到那些精湛的战争艺术理论时就会会心的说一句果然如此,当他看到那些与现实已经不相适应的理论时也能够详加分别并使之能够指导实际作战。或者即便没有机会系统的学习只要是有需要他也能或者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通过对现有操作的观察飞快的成长为该领域的佼佼者。

而没有这种才能的人即便是系统化的学习,面对实际情况时也只能或者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或者生搬硬套纸上谈兵沦为笑柄。

诚如爱因斯坦所说:“没有那百分之一的天才,即便是付出99%的汗水也白费”

所以徐达和常遇春又或者任何一位没有经过系统学习而表现出战争天才的名将莫不如此,原本有此天赋,要是没有机会接触军事便罢,一旦实际需要便能飞快的通过各种对其他人可能根本没有帮助的过程成长起来,成为军界闪耀的新星,光耀千古。


盘达说


我们这个年代,用人很喜欢看出生:哪个学校毕业的?研究生导师是谁?然后一看到不是211或985的,就露出鄙夷不屑的神色,仿佛所有知识都必须是要名师名校才能传承。

可是我们如果回到最初,就会发现:人类所有知识都是从“无知”者那里出来的。比如说老子、孔子这些人,他们的老师是谁?就算他们有老师,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那请问他们的老师的老师是谁呢?或者他们老师的老师的老师……是谁呢?

所以,人类其实天生就有学习的能力。只不过我们被“现代化”的教育所局限了,使得我们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丧失了,没有老师,就不能学习知识了。

徐达、常遇春就是这样把天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到极致的人。不但他们,包括同是明朝的徐渭,春秋晚期的孙武,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鬼谷子,墨家掌门人墨子……他们无不是自学能力相当强的人。

有的人学习是靠“想”,比如老子;有的人学习是靠“看”,比如霍元甲;还有的人是靠“总结”,徐达、常遇春就是这样的人。

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精通兵法,他们通过在实践中快速而准确地总结出兵法的精髓,在实践中去检验,然后再次总结,最终成为优秀的军事人才。

正因为人类天生具有学习能力,我们的科技才会不断进步,否则,单靠老师教的知识,那岂不是一代不如一代?

不要怀疑,这个世界上有学习能力超强的人。或许,你自己就是,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73055185558737454"} --}

知行史话


徐达和常遇春都是大明王朝的开国武将,他们战功赫赫,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代名将。可如果说他们精通兵法,我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徐达和朱元璋是儿时最好的玩伴,他们的出生都很贫穷,连书都没读过,更别说熟读兵书了。

常遇春的情况更糟糕,因为穷得吃不上饭,干起了打家劫舍的行当,还成为了盗匪的头目。

应该说,徐达和常遇春都是没什么文化的人,在兵法方面的造诣应该不算高。可为什么徐达和常遇春依然能够成为明朝的开国功臣和一代名将呢?

首先,徐达和常遇春武艺高强。虽然他们从小贫穷,但却有勇于常人的身手,他们从小习武,没有过硬的本事恐怕早就被淘汰了。

徐达和常遇春投靠朱元璋后,他们成了统领军士的将领,他们武艺高强,而且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将士们对他们当然是心服口服。

其次,元末明初时期的战争其实在权谋方面的技术含量都不算高,基本上都是起义军之间,或者和和元军之间的战斗。

起义军之间(比如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战斗其实就是看谁人多,看谁更勇猛。而此时的元军已经被骄奢淫逸所腐蚀,没有太大的战斗力。

所以武艺高强、身先士卒的常遇春和徐达就用了用武之地。

当然徐达和常遇春也并非有勇无谋之辈,虽然他们没有读过兵书,但是他们在用兵方面讲究神速和出其不意。这一点和兵法上还是有一定的契合度。

值得一提的是,徐达和常遇春是猛将,他们在刘伯温和李善长这等智谋之士的指挥下表现更是事半功倍。

最后,徐达和常遇春擅于通过实践提升自己。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徐达和常遇春他们身经百战,擅长不断总结作战经验,懂得扬长避短,

他们只要一出手,那就是只奔敌人的要害!

历史上其实不乏熟读兵书和号称精通兵法的人,比如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赵括,他自恃熟读兵书、精通兵法,却只会纸上谈兵。

三国时期蜀国的马谡也是如此,他是诸葛亮的徒弟,对兵法了如指掌,但真正到了战场上却不会随机应变灵活变通,最终误己误国。

徐达和常遇春就像《亮剑》中的李云龙一般,他们是泥腿子出生,作战风格却非常勇猛,在带兵打仗方面从不生搬硬套,快、准、狠成为了他们致胜的法宝。

总之,我认为徐达和常遇春不见得精通兵法,却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明朝出色的统帅和名将。


醉爱侃足球


双方对阵首先不是依靠智力而是勇气。

徐达和常遇春都是猛将。将的带头作用会出现很多跟随者。这些人共同把军队士气高昂起来。战争的前沿需要士气比需要智慧更多。

以勇气为基础,以强大团队为核心,依靠执行力就是一种战胜对方的力量。

兵法是锦上添花的。很多时候双方互不了解。战情瞬间万变。上级的指挥也无法详尽的贯彻到一线。兵法的作用很小。你设想一下,到大街上找个大汉挑衅一下。对方很大程度是会逃跑躲避你的。


2019年的朱红兵


想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对兵法的理解,从知识角度上来说,兵法是前人的用兵总结出来的经验,被记录于纸上流传。

如:《司马法》、《六韬》、《尉缭子》、《卫公兵法》、《孙子兵法辑本》、《纪效新书》等,都是古代用兵总结出来的方略和战术。如果能够吸收前人的用兵经验,自然可以少走弯路,更快的成为一个用兵行家。

但徐达、常遇春等皆是农民出生,入军前大字不识一个,所以只能依靠自己战斗中得出来的经验,这也是一种财富,这是古代的名将成长的第二条路。

在战争中学习经验

不过这样的成长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条件,运气和上进心。

  • 运气:战争不比街头流氓打架,打伤打惨很经常,但是杀死的人比较少,而战场上动不动就是几万到几十万人的厮杀,刀剑如林、箭矢如雨,缺胳膊少腿是常事,一不小心命就没了。如果第一次上战场就牺牲了,那总结经验什么的便是来生的事情了。

  • 上进心:战场厮杀中如果只是想着如何保命、如何逃跑,就算运气很好,充其量不过是个老兵油子。想成为一代名将,带着手下赢得胜利,自己对于战后总结是必不可少的,每场战斗结束后都要仔细琢磨,哪里做错了,哪里该保持,这是名将必备的提升自己的方式。

须知,战场瞬息变化,最考验将领的应变能力和对战局的把握,这次指挥失误运气好没死,不等于下次还有这样的运气。

徐达便是具备着运气和上进心

  • 1353年,才22岁的徐达扔了手里锄头跟着朱元璋走上了他成为军神的道路。起初,徐达还只是个小头目,但在次年的徐州之战中,他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渐渐的受到朱元璋的关注,在往后的战场上,徐达运气还不错,经历多场恶战偶尔负伤,但并无大碍。

  • 1355年,一场危机跟上了朱元璋,而徐达凭借这场危机,凭靠自己的胆量和智慧,硬把危机转化成人生巅峰的阶梯。事情是这样的:与郭子兴一起反元的孙德崖,慢慢与郭子兴产生了矛盾,还曾囚禁了郭子兴。次年二月,郭子兴与孙德崖终于死皮脸皮兵戎相见,郭子兴抓了孙德崖,而孙德崖部队扣了朱元璋。得知情况后,徐达毅然自身进入敌营,劝服对方把自己作为人质,让朱元璋回营解决纠纷。

这次交换人质的事件让朱元璋感动不已,从此后对徐达表现出了无比的信任。徐达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他率军平采石、攻太平、夺集庆,连战连胜,硬是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上名将的宝座。


待1366年之时,徐达已然成为朱元璋手下第一个王牌,每次关乎命运的恶战都由徐达亲自率兵摆平。一路走来,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都成了他们的踏脚石。徐达从一个小兵开始,经历了步战、水战、骑战等各种战场模式,他没有什么仙人指路、没有师父带领,只有通过战争这种血肉磨盘来累积用兵经验,不断琢磨求精,才有以后的百战百胜,才被后人称为“军神”。

最后再说一句,战争是因时而变,兵书看的再多不如上战场厮杀一番,赵括倒是熟读兵书,经常说的他父亲赵奢哑口无言,最后的结局如何,大家都知道。

“在战争中学习经验”这才是名将之道,这条充满血与泪的路,徐达走过,毛主席也走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