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民國時期,為什麼要禁止中醫?

魯文泰濟


醫者,死生之數,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正是因為如此,醫學,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在中國,神醫扁鵲,醫聖張景仲,“外科聖手”華佗,“藥王”孫思邈,“文林郎”李時珍等等,他們著書立說,功蓋秦皇漢武,他們治病救人,德勝孔孟先師。他們支持和發展之下的中醫學,延綿數千年,為我們民族的發展和繁榮立下不朽功勳。

仁義禮信聖人行,者乎焉哉儒家經。
無仕杏壇稱國手,敵疾黃齏消百病。   
神奇宏論龍廷驚,醫術超群世人敬。   
謝卻功名身外物,雲間詩酒劍俠影。 
  ————題半仙《仁者無敵之神醫謝雲》

然而,這樣的曾經在中國古代立下赫赫功勳的中醫,拯救萬千百姓的中醫,卻在民國初年,受到一再的懷疑與排擠。甚至差點被禁止,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民國時期的“廢止中醫”案件

清朝末年的西醫東漸和民國時期西醫的大發展,使得民國時期的中醫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

在1913年,民國政府教育部公佈《大學規程》醫學、藥學兩門,醫科大學按照西方醫學科目設置,中醫沒有納入近代教育體制。引發有識之士的不滿。1914年初,中醫界糾合各地同業組成“醫藥救亡請願團”向北京政府請願,希望保存中醫中藥,但遭到了北京政府的拒絕。

新文化運動之時,一些狂熱的知識分子,更是將西中醫之爭變為大規模的爭論。當時社會上的很多名人,都為西醫的發展不遺餘力,而對中醫卻不屑一顧。比如孫中山,魯迅、梁啟超等等。

1916年,畢業於日本大阪醫科大學的餘雲岫,受明受到日本的影響,撰寫《靈學商兌》,次年出版《靈素商兌》一書,將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批得“體無完膚”:“醫錮於歧黃,鑿空逃虛,不徵事實,其中毒久矣。不殲《內經》,無以絕其禍根”,並稱其為“數千年內殺人的秘本和利器”。

1920年,時任《東方雜誌》主編的杜亞泉當即發表文章《中國醫學的研究方法》,予以回應。

1922年,《小說月報》主編惲鐵樵寫成《群經見智錄》,提出“四時五臟六氣”觀點,從方法論的角度闡示中醫理論,捍衛了其學術完整性。惲鐵樵承認中醫有不好的地方,但堅持“西方醫學不是學術唯一之途徑,東方醫學自有立腳點”。

1925年(民國14年),中國教育界先後在長沙、太原召開會議,通過了相關議案,決定將中醫納入學校體制中。被民國政府拒絕。

這時,中西醫之間變得越來越水火不容了。中西醫理論上的爭論,終於演變成了中醫生死存亡的爭論了。

1928年,在全國教育會議上,汪企張首次提出廢止中醫案,未獲通過。

1929年(民國18年)2月23日至26日,南京國民政府衛生部召開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圍繞著“廢止中醫”問題,餘雲岫、褚民誼等人先後提出了四項相關議案,最終通過了《規定舊醫登記案原則》,實際上主張廢除中醫。

這就是民國時期的沸沸揚揚的“廢止中醫案”。

“廢止中醫案”通過之後,引發廣大的中醫和中藥界人士的大規模抗議,在社會各界影響巨大。中醫界還組織人員到南京,向民國政府請願。

其實,廢止“廢止中醫案”在蔣介石政府內部也引起強烈的反對。為了不在無關緊要的問題上引發矛盾與混亂,蔣介石政府最終沒有同意這個方案。迫於輿論壓力和維持社會安定之考慮,國民政府最終表示“廢除中醫案”暫不執行。

▶“廢止中醫案”的餘波

“廢止中醫案”雖然沒有被執行,但是中西醫之爭還在繼續。由於“廢除中醫案”的巨大影響,中醫在民國時期生存艱難。與西醫的抗爭仍然持續著。


到了全國解放後,還有人向毛澤東提議廢除中醫,遭到毛澤東的駁斥。

1966年,“文化大革命”轟轟烈烈的開展,各種歷史遺產遭到大規模的破壞,“中醫”當然也不例外,遭到大規模的摧殘。

直至1982年,頒佈的憲法中提出“國家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這才給予了中醫和西醫同等的地位。

▶那麼。民國時期的中醫,為何會被排擠甚至差點被廢止呢?

我認為,主要有這些方面的原因。

第一、西醫巨大沖擊。

西醫東漸

在中醫得到大力發展的時候,西醫也得到巨大的發展。與中醫的零散、各自發展不同,西醫得到西方各國政府和教會的大力支持。發展迅速。並隨著西方的傳教士一起來到中國。因為很多的教士本身也是“醫生”。多多少少得到一點“真傳”。比如介紹西方腦神經學的利瑪竇、介紹血液循環的湯若望等等。

到了清朝末年,西方醫學在中國逐漸傳播開來。當然,這也跟西方的傳教士脫離不了關係。他們在中國大規模傳教,傳播西方的思想的同時,也大規模的傳播西方的醫學。他們紛紛建立教堂,設立診所,興建醫院。在1840年到1900年間,教會共建立醫院100多所。

西方教會還在中國興辦醫學校。傳播西方的醫學。比如博濟醫院設立的華南醫學堂,香港愛麗絲紀念醫院設立西方醫書院,等等。

西方教會還大規模翻譯西方的醫書和典籍,出版醫學刊物。

民國時期西醫的發展

在清朝末年,西醫在中國逐漸的傳播開來。但是,受到動盪的局勢、接受的群體。西醫東來的規模的影響,西醫在中國的發展還是比較緩慢的。

民國時期,西醫在中國則是得到大力的發展。

其原因有三:

1、腐朽的清政府被推翻,新生的民國政府,對西方的文化,西方的思想更加的崇拜。更易於西方的醫學的發展。

清政府被推翻之後,無論是新生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北洋軍閥,國民政府,其主體,都是曾經留學西方或者日本的留學士子。這些人物,他們大多對中國的封建體制深有牴觸,更有甚者,對中國的文化抱有抵制的態度,對西方的文化,則是非常的欣賞。當然,也包括對西方的醫學。

2、西醫的中國化

清朝政府時期的西醫,大多數是西方的傳教士。民國時期,隨著西方在華的醫學堂、醫學院的學生的成長和畢業,一大批留學國外的學生的歸來,這個時候的西醫,已經逐漸轉變為以中國的青少年為主了。也就是說,西醫已經中國化了。比如中華醫學會的會長,伍連德,就是一個劍橋大學的留學生。

3、中華醫學會的成立

中華醫學會的成立,使得中國醫學事業得到極大的發展,他的巨大作用,毋庸置疑。

不過中華醫學會的最初會員,大體都是留學西方的青少年。所以,中華醫學會成立之後,在中國大力興辦診所,學堂,翻譯西方醫學經典,聘請西方的醫學家、護士等等來到中國。這些,在客觀上使得西醫在中國得到更為全面的傳播。

而在西醫大規模發展的同時,中醫卻逐漸沒落了,這導致民國初年的中西醫之爭。

▶第二、當時的中醫的一些缺點

不可否認,在民國時期,中醫確實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缺乏西醫的系統化和規模化。

西醫之說以能大規模發展,跟醫院和醫學院的大規模的設立有很大的關係。

雖然,在中國,很早就有醫療的場所。但是,大部分的中醫,都是家族式的。設立大規模醫學院的並不多,也就是說,他們大體是零散發展的。

而西醫,特別是近現代的西醫,則進行精細的分門別類,理論基礎,設立大規模的醫院,這方面,是民國時期的中醫難以比擬的。

2、缺乏西醫的人員培養機制。

很多的中醫,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對一些藥方密不外傳,這就是所謂的“祖傳秘方”,造成一些中醫的秘方的失傳。而且中醫方面博大精深,對“經驗”的要求相當高,多年的學習,也不一定學有所成。

而在西方,則很早就建立門類齊全的醫學院,對醫學人才進行全面的培養和系統化的教育,使得西醫的培養人才的機制更加有效。

▶第三、當時的形勢的影響

清朝末年開始,隨著西學東漸,西方的思想、文化等等大規模的傳入中國。再加上當時的西方在軍事上打敗中國。導致一些人,對西方思想和文化的極度崇拜。這種思想在民國時期特別盛行。他們甚至連漢字都想要廢除。

廢孔學,不可不先廢漢字;欲驅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字”,“漢字的罪惡,如難識、難寫、妨礙教育的普及、知識的傳播”,“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須以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字,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
——錢玄同

漢字是古代與封建社會的產物,已經變成統治階級壓迫勞苦群眾的工具之一,實為廣大人民識字的障礙,已不適應現在的時代。——吳玉章

在這樣的一種狀況下,廢除中醫也就不足為奇了。

▶解放後,中西醫的融合與中醫的發展

中醫的巨大的優點

其實,相對於西醫,中醫還是有自己大放光彩的地方。

1、養生保健。

西醫的重點,是治病救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見效快。中醫不僅僅能夠治病救人,而且還能讓人延年益壽,這個可是西醫難以企及的。

2、中醫擅長於治療老年病慢性病疑難病。

這個可是中醫最為擅長的了。對於一些老年人的疾病,比如風溼啊,腰痠腿痛等等,西醫的療效不如中醫。

3、中醫不僅有中藥,中醫有許多非藥物療法,如氣功、導引、砭石、針、灸、拔罐等等,簡單易行,足以解決諸多常見病多發病,甚至急性病。

4、中醫可以使得問題得到根治,西醫則容易反覆。

對於一些疾病,西醫的見效快,但是失效也快,且副作用很大。而且西醫方面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特點,使得一些疾病,難以根治。而中醫則提倡陰陽調和,對各個部位能很好進行調理。

醫學方面的中西合璧的探索

清朝的末年,面對西醫的在中國的大舉宣傳,已經有一些開始主張中西醫合璧了。

第一個提倡中西醫學合璧的,是唐宗海,中醫七大派“中西醫匯通派”創始人之一。光緒年間舉進士,中年之後則轉而研究醫學,主張兼取眾家之長,“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學而能取長舍短”。

1892年唐宗海寫成著名的《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另一位代表人物就是朱沛文,他曾經西醫院觀察屍體解剖。他指出“中華儒者,精於窮理而拙於格物;西洋智士,長於格物而短於窮理”,因此中西醫應“通其可通,而並存其異”。朱沛文於在《華洋髒象約纂》,並逐一指正古人在論述臟腑上的不少疏漏。

之後,中西醫在理論和地位甚至在存亡方面展開激烈的爭論,中西合璧的聲音逐漸被埋沒。

直到新中國成立,中西醫合璧再次迎來了曙光。

1950年中央召開了第一次全國衛生工作會議。毛澤東在大會上,作了“團結新老中西各部分醫藥衛生工作人員,組成鞏固的統一戰線,為開展偉大的人民衛生工作而奮鬥”的題詞,為中西醫問題定調。會議確定了我國衛生工作的三大方針: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

中西醫的合璧終於提上日程。

之後,在毛澤東重視之下,中醫學也開始建立系統化的發展起來了。中醫學也開辦了醫學院。毛澤東還提倡西醫學習中醫,從中醫中學習一些醫學方法和醫藥。

文化大革命之後,中西醫學合璧有了法律的保障。

1982年新修訂的憲法規定“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標誌著中醫地位有了國家根本大法的保障。為中醫的發展和中西醫的合璧掃清了障礙。

2003年的非典,則使得廣大民眾重新認識了中醫的巨大作用。。。。。。

那是一場建立在無知基礎上的鬧劇。只有無知的人,才會把中醫藥在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上的輝煌作用一筆抹煞!
——中醫施小墨

其實,無論中醫與西醫,根本的目的,都是治病救人,而不是鬥爭個你死我活。在這個地球村內,中西醫應該攜手共進,才能共同取得偉大的進步!


填哥講史


題主好,不僅在民國時期,在醫學史之上一共有三次禁止。第一次是因為俞樾的妻子因病去世之後,他對自己請來的中醫不能讓她妻子藥到病除而生氣,所以第一次提出禁止中醫藥,寫了《棄藥論》。最後兩個禁令是因為已經有學生從美國和日本留學歸來,把西醫文化帶進中國。在目前的環境之下,個別江湖郎中治病的死亡率與外國人西醫的生存率進行了比較,很多人選擇了西醫。所以有禁止的理由和土壤。那我告訴你哪三條禁令。

1879,清末俞樾先生第一次提出廢除它。俞樾認為,中醫學的一切理論都是以陰陽五行為基礎,輔以一些重要的臟腑經絡學說,這是一件非常荒謬和愚蠢的事情。俞樾的倡議立即得到了晚清眾多學者的響應。例如,著名學者嚴復認為,“其立案依據是捏造,而不是實際測量”。也就是說,當時的學者對中醫的質疑基本上是從對中國古代“玄學、巫術”或“迷信”的質疑入手的。梁啟超狠狠地批評中醫:“學術界的恥辱,無足輕重!”

1912年,北洋政府第二次頒佈了《仁濟貴州教育制度》,將中醫藥排除在正規教育制度以外。”我們國家的醫學沒有科學依據,我決心今後廢除中醫藥,”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衛生會議第三次作出“逐步廢除中醫40年”的決定,這是第三次。

但其實縱觀全局,反對中醫並不是針對整個中醫。而是針對以中醫學為代表的不科學、不負責任的醫學方法。就像當時巫師的醫生畫了一張符紙燒完,讓你喝下去治療。反對應該是反對的這些。

如果你有不同意見,請在上面留言。


有李行天下


有人說中醫是中國的國粹,特別是現在走在大街上能看到很多的國醫館和中醫養生館。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在我國曆史上,曾有三次禁止中醫。就算是到如今,我國的中醫也還是遭到了世界上頂尖醫學院們的鄙視,他們根本就不承認中醫的地位。


那為什麼在我國延續了幾千年的中醫會遇到現在這種尷尬的局面呢?這就要和他的對手西醫對比來說明了。

一、相比西醫,中醫的診斷方法顯得並不怎麼科學。

打個簡單比方,如果一個人感冒了,去看西醫,西醫首先會去給你查體溫,然後再根據你的具體症狀讓你去查血或者其他項目,最後再依據你的眾多檢查結果來確定你的病症屬於哪一種,是風寒感冒、風熱感冒還是病毒性感冒。確診了感冒種類再給你開對應的藥。


如果是看中醫呢,中醫會讓你先伸出胳膊來,給你號脈,接著讓你伸出舌頭,看看舌苔顏色,再分析你的其他症狀,接著就開始開藥了,你要問你具體是風熱風寒那還好,但是你要區別你是不是病毒性感冒,那就沒轍了。

二、相比西醫,中醫給人治病的藥顯得稀裡糊塗。

還是用感冒這個事例來說明,西醫會根據患者到底是風寒、風熱感冒,還是病毒性感冒給患者開不同的藥。比如,患者確實是病毒性感冒,那麼西醫開的藥就會是針對該病毒的,並且我們很容易在網上查到該藥物是如何抑制並清除病毒的。總之,整個治療過程無懈可擊,讓人感覺就很“科學”。


可如果是中醫呢,你會發現不管是哪種感冒,藥物基本上都是那老幾樣。說個我親身經歷的事情,我有個同學大學學的中醫,我問他,為什麼甘草能止咳呢,他說那是祖輩傳下來了,他也不知道,後來我也去網上查了下,網友們也說不出一個令人信服的所以然來。

總之,中醫給人感覺很不靠譜,特別是我們這幾代,從小就只相信科學的人,中醫實在是沒有辦法令我們信服。

三、中醫是建立在陰陽及五行之上的,西醫是建立在大量科學研究之上的。


西醫的研究,每一步都有大量的事實可以證明,可是中醫的基礎陰陽和五行,就顯得晦澀難懂多了。兩相對比之下,中醫就顯得極不靠譜了。

四、我始終相信真正的中醫確實是我的國粹,但是,中醫界魚龍混雜,江湖騙子多也是不爭的事實,正是因為這些江湖騙子使得中醫越來越不被人們信賴。

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對中醫確實是持著半信半疑的態度。因為我確實曾經被中醫治好過某些疾病,但很顯然我更相信西醫,因為那些檢查單讓我相信西醫更有科學依據。


史海鉤沉


因為以汪精衛和褚民誼為首的國民黨等人對中醫素有惡感,認為中醫只講陰陽五行,不重人體解剖,在科學上毫無根據。

1929年2月27日,褚民誼主持中央衛生會議。會上醫師公會會長餘雲岫提出“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稱“舊醫一日不除,民眾思想一日不變,新醫事業一日不能向上”。

由於中醫已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難以一下子禁絕,會上通過了“規定舊醫登記案原則”,規定有現之中醫,由衛生部實行登記,除了年滿50歲而且行醫20年以上者,其他人都必須接受補充教育,不準診治傳染病,還禁止登報介紹中醫及開設中醫學校等等。

擴展資料

一、國民黨廢止中醫案經過:

1928年(民國17年),在全國教育會議上,汪企張首次提出廢止中醫案,未獲通過。

1929年(民國18年)2月23日至26日,南京國民政府衛生部召開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會議由西醫出身之衛生部次長劉瑞恆主持,參加者有中央執行委員褚民誼、中華民國醫藥學會上海分會會長餘雲岫、上海中央大學醫學院院長顏福慶、南京衛生局長鬍定安等14人,均為西醫界代表,且多主張廢止中醫。

中央衛生會議最後通過了廢止中醫案——《規定舊醫登記案原則》。該議案規定了廢止中醫之三條原則:“甲:舊醫登記限至民國十九年為止;乙:禁止舊醫學校;丙:其餘如取締新聞雜誌等非科學醫之宣傳品及登報介紹舊醫等事由,衛生部盡力相機進行。”

這一提案除了“一個‘醫學外行’次長和一兩個參事抱懷疑態度外,其餘是滿場一致通過”。隨後,該提案寫入2月25日的會議記錄。

二、國民黨廢止中醫案:

通過與廢止中醫勢力論戰,中醫藥界更加認清了中醫藥的科學價值和存在的不足,為了謀求自身之生存,不得不開始對中醫理論進行革新和改良,不得不接受中醫科學化主張,自覺地進行中醫科學化嘗試,加強了理論研究及實踐探索,促進了中醫藥學術交流與發展。

同時也促使人們對中醫藥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和公允的評價,獲得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普遍理解和支持。而中醫界謀自身科學化的同時,西醫界也注重研究中醫藥,以發明中醫新理,提高中國近代醫學的水準。20世紀30年代之“科學中醫化”運動,不僅僅是中醫界單方面努力之結果,也與西醫界之推動密切相關。


A視頻剪


民國時期,為什麼要禁止中醫?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重溫一下中醫的發展歷史。中醫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的基本理論就已經形成,傳世之作《黃帝內經》便是那個時候的產物,也是以後歷代中醫學發展的基礎。

數千年來,中醫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較為有利的保障。中醫是由中國漢族發明,在長達數千年的醫療實踐中不斷地豐富與發展。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華佗,扁鵲,李時珍等一代中華中醫名家。日本,韓國,越南等國的傳統醫學都是在中醫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在肯定中醫的實用價值的前提下,我們再回答民國時期,為什麼要禁止中醫這樣一個問題。我的答案就是,這只不過是民國時期,幾個不真懂中醫的歷史跳樑小醜,妄圖憑個人的喜好和偏見,就要封殺擁有幾千年醫療實踐歷史的中醫的,註定只是一場鬧劇的笑話而已。

清末民國前夕,西醫強勢登錄中國。西醫與中醫巨大的不同,讓很多人開始盲目崇拜起西醫,並開始懷疑起中醫的科學實用性。

1929年2月,南京民國政府衛生部召開成立後的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議 ,與會的衛生部門行政官員及當時的國內醫界名流共14人,會議討論並決議了由當時的西醫餘巖提交的《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障礙案》,該提案的核心內容就是鼓吹西醫,並要求限制並逐步廢止中醫,提案最終獲得通過。

提案公報以後,隨即遭到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對和抵制。1929年3月17日,全國醫藥代表大會在上海開幕,中醫界聯合起來共同發聲維護中醫的合法地位。

1946年,南京國民政府正式通過《中醫調理》,中醫的合法地位再次得到承認,這段民國時間由少數人發起的,旨在廢除中醫的歷史鬧劇就此草草收場。

結束語,中醫作為幾千年中華文明的歷史積澱,不僅廣受中國人喜愛,如今也受到越來越多外國人的肯定和喜愛,我輩應該為我們擁有這樣的優秀文化而自豪。








五洲歷史


歡迎走進文史工作坊!

首先申明一點,民國時期中醫並沒有完全被禁止,可以說是在艱難中前行。

民國之前,由於西方傳教士在華的醫療傳教使得近代的醫學發生分流,醫學呈現中醫和西醫二脈,西方醫術中以種痘、解剖、注射等醫術最令國人驚歎,西醫因其療效在民國肇始即為國人接受和認可。

民國對中醫的禁止最早開始於五四運動時期,當時的社會倡導民主和科學,中醫因為帶有很強的中國傳統封建文化的因素被那些積極倡導賽先生的人極力抨擊,很多人其實並不瞭解中醫,但是因為批判中醫就可以顯示自己的科學,所以中醫成了許多民國知識分子口誅筆伐的對象。

民國的北京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對中醫都是持一種保守,甚至是一種限制的態度。1912年北京政府就沒有將中醫納入學校教育的課程之中,而南京國民政府也曾多次頒發取締中醫學校的法令。

惲鐵樵畫像

但是民國的中醫學家們並沒有積極服從這種限制,惲鐵樵、楊則民、陸士諤、時逸等一批醫者積極吸納西醫中的有益成分,比如體溫測量,X光射線拍攝等,結合中醫的特點,推動了中醫的發展。


文史工作坊


自鴉片戰爭以後,清朝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後開始了西方長達幾十年的意識形態的輸出,然而隨著對西方的更加了解,東西方文化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其中爭論最大就是中、西醫之爭,這場爭鋒從1913年開始爆發,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才明確把中醫納入到大學課程裡,這場持續幾十年的中、西醫之爭才有了結果。

在1913袁世凱漏將中醫納入到現代大學教育體系,引發中醫界人士的不滿,之後自發組織請願前往北洋政府,然而卻遭到拒絕,這是中、西醫之間矛盾開始爆發的一個起點。

而之後的1916年,餘巖從日本學醫歸來,回國後擔任南京國民政府中央衛生院委員會委員,然後他寫了《靈素商兌》把《黃帝內經》尤其是中醫批的體無完膚,這直接引爆了中、西醫之間的矛盾。

而且在1928年,汪企張在全國教育會議上提出了要廢除中醫的提議,這項決議很快遭到了大量的抵制,最終並沒有通過。

西醫要打壓、禁止中醫的根本原因其實就是認為中醫的傳統技法不夠科學。

比如,一個人生病以後,根據西醫通過一系列的測試可以確診所得病症,然後再開藥治療,西醫有這一套充分的理論體系。而中醫就是傳統的望、聞、問、切,即便是確診後也就是按照醫書抓藥,至於為什麼是用這個藥,那也只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經驗之道,並沒有一套科學的理論支持。


這個歷史很正


我是老泰迪,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導語:

中醫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枝花”,有著數千年的輝煌歷史。但曾在列強入侵後遭受了史無前例的劫難,史稱“1929年中醫廢止案”,在回答為何禁止中醫前我們先看29年廢止案的過程。

1929中醫廢止案-中西醫鬥爭

西方列強入侵後,西醫逐漸傳入中國,西醫在開始的時候並沒什麼影響力,但是醫界逐漸出現“西醫一片倒”的情況,什麼意思?那就是越來越多的醫界大佬公開支持西醫,西醫逐漸落地生根,西方的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細菌學、臨床診斷學開始影響中國人對於“醫”的認知。


醫界一部分人開始對中醫進行質疑,認為中醫是古老的封建迷信,他們認為中醫已經落後於時代了。1925年中醫界請求將國粹“中醫”納入學校作為一門學習的學科,但西醫認為中西是落後的“醫療”,西醫是先進的“醫療”,於是直接否定了這種要求,從此中西醫矛盾開始激化。

行政性打擊中醫

1929年2月,衛生部召開第一次關於“廢止中醫”的會議,餘巖提出“不準辦學,不準學中醫,讓老舊的中醫自然消亡,後繼無人”,以此來遏制中醫的根本性發展,但衛生部考慮到這條決議太過於“狠毒”,於是又經過了討論,最終決定了較為緩和的方案,其方案如下:

“甲:舊醫登記限至民國十九年為止;乙:禁止舊醫學校;丙:其餘如取締新聞雜誌等非科學醫之宣傳品及登報介紹舊醫等事由,衛生部盡力相機進行。”《規定舊醫登記案原則》

這便是1929年利用行政之便打壓“中醫”的手段。

很快這一決議便激怒了中醫界,各地中醫界代表人物在報紙上刊登新聞公開指責西醫利用行政手段廢除中醫的“卑鄙”,各大報社看此事易發酵,於是爭相刊登,一時間社會各界輿論紛紛。

中醫請願

中醫專家認為中醫的療效絕不在西醫之下,於是於3月21日帶著一批請願團從上海到達南京向國民黨各級請願,而南京國民政府才剛剛統一全國,自然是不想惹惱民間,於是衛生部部長迫於輿論的壓力公開向大家說:“只要我在任,中醫就不可能廢除。”不久,請願團收到政府批示:“撤消一切禁錮中醫法令。”

這場關乎中醫生死的事件最終以“保存中醫”結束。

民國廢除中醫的理由:

1. 餘巖給出的廢除理由:餘巖就是前面提到的“激進化廢除”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中醫不科學,並不能用較為科學的觀點來解釋中醫。

2. 西醫剛剛落地東方,想要生根只能打擊中醫,這是毋庸置疑的,這也就意味著這件事和“利益”掛鉤。

3. 西方勢力進入中國,“西學東漸”導致人們盲從西方事物,盲目跟從改革派。

結語:

1929年中醫看似是勝利了,但是請願結束後依舊遭受到了社會某些人的歧視,甚至根本性的遠離中醫,而作為國寶的中醫至1929年起不得已,只能向科學舉步維艱得進軍。

【看歷史,長知識,歡迎關注@老泰迪講歷史】


參考:

https://baike.so.com/doc/10000206-10348018.html

《廢止中醫案》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老泰迪講歷史


禁中醫不是從民國開始,但是,民國時期禁中醫最給力。

民國時期,堅決廢止中醫,不是心血來潮,而是對北洋政府政策的繼承和延續。

早在1879年,清末國學泰斗俞樾,首次明確建議廢除中醫。俞樾認為中醫理論建立在陰陽五行之上,輔以一些肺腑經絡學說,非常荒謬且愚昧。

到了1912年,北洋政府頒佈《壬子癸丑學制》,並將中醫排除在正規教育系統之外。教育總長汪大燮公開表示:“吾國醫毫無科學概要根據、餘決意今後廢去中醫,不用中藥。所請立案一節,難以照準。”

北伐成功,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繼承了此前北洋政府的中醫政策,中央衛生會議做出“以四十年為期,逐步廢除中醫”決定,這便是第三次廢除“中醫”,而且還是以國家政策的行政手段廢止中醫的。

這是現代科學認知與傳統認知較量的結果。

1954年劉少奇在衛生部司局長座談會中提議恢復中醫,這才讓大陸的中醫有了現在的發展。

保留保護中醫藥,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當時來講,也許有必要。但從長遠來看,這個決定正確與否,需要認真分析和思考。

將來,會有個正確認識的。


三月森林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千年來中醫在治療和預防國人的疾病,延續中華民族的生存及發展等方面功不可沒。然而,晚清以降,西醫以及以解剖學、病理學、臨床醫學等為代表的西方醫學強勢進入中國,中西醫之間的巨大差異清晰地展現在國人面前。

初來乍到時西醫自然處於劣勢,但很快便發展成為西醫強中醫弱的一邊倒,最後又演變成中醫(最後被定名為舊醫)是否是科學的爭論。

有爭論,哪怕有點意氣用事都不可怕,因為真誠的討論是會促進中醫當然也包括西醫的發展。但問題是這一爭論從一開始就不侷限於學術範圍,背後始終暗含著巨大的利益爭奪。更有甚者,還有一些人試圖動用公權力來武斷地給爭論下個結論,希望以此將中醫趕出市場。

1929年2月,南京國民政府衛生部召開了成立後的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衛生事業發展的一些核心問題,與會成員共14人,除個別醫事領域的行政官員之外,均為當時國內醫界名流,如褚民誼、顏福慶、武連德等。

議案規定了廢止中醫之三條原則:“甲:舊醫登記限至民國十九年為止;乙:禁止舊醫學校;丙:其餘如取締新聞雜誌等非科學舊醫之宣傳品及登報介紹舊醫等事由,衛生部盡力相機進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