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以漢代服飾中紋飾的變化,淺談與之相關的漢代禮儀和生活習俗


以漢代服飾中紋飾的變化,淺談與之相關的漢代禮儀和生活習俗


01關於漢代服飾

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時期的上升時期,在這之上一些工藝美術卻有著卓爾不凡的體現,恰如漢族服飾。在整個漢代歷史長河400餘年裡,漢代服飾的這種美術作品,增加的不僅僅是數量上的體現,更多讓後人垂涎三尺的就是藝術欣賞。

漢代文學作品中可以窺見人物的服飾描寫可謂是數量繁多,漢代服飾作為那個時代的一種外在顯現的文化,在裝飾和美觀上面,進一步被賦予了一種種族、生活習俗及其外在的表現,更容易通過服飾的變化發現背後所蘊含的審美觀和文化內涵。

但是縱觀漢代歷史,漢代服飾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演進的過程,在漢朝初期,人人經歷過長久的戰爭,各式各業百廢待興,而漢朝服飾在繼承戰國楚服和秦代服飾的基礎上,經歷過黃老之術和楚風文化後,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相對的紋飾文化。但是服飾文化並沒有止步不前,幾乎在不同的時期,服飾文化也發生了不同的變化。

以漢代服飾中紋飾的變化,淺談與之相關的漢代禮儀和生活習俗


02漢代服飾紋樣變化及動因下的漢代文化

(一)楚風和道家文化的融合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變化直接導致了服飾紋樣的變化

大家都知道,漢初的經濟實力是很讓人揪心的話題,百姓在秦朝暴政和楚漢戰爭之後,社會經濟凋敝,即便結束了戰爭,整個西漢初期還是存在諸侯叛亂和匈奴的不斷挑釁。這種內憂外患的狀況下,漢初不得不採用“黃老之術”來鞏固經濟,而服飾的發展也必須仰仗這種社會整體生產力的發展情況。

所以昔日的苦難,讓西漢初期人們對於這種生活的來之不易處處顯示出拘謹,所以這個時期的服飾,更是一種“小心”的創作,最顯著的特點便是衣裳整體呈現不露體膚為主。比如漢代男子服裝——袍,袍服式樣大多以大袍為主要的創作對象,這種大袍多以袖口收緊,領子為袒領為主。

這個時期的服飾整體樸素簡單,就連服裝上的紋飾也有著拘謹、內斂之美,似乎更能明確的展示出服飾和自然整體結合,比如

漢代服飾中經常可以看到的幾何紋樣,多半以“菱形”、“六角形”、“回紋型”為主,中間在加上多種自然紋樣輔飾,就構成了漢初人們的服飾特點,但服飾整體風格略顯沉悶。

這種風格的形成一方面是由於漢初人們生活來之不易的一種體現,更多的是一些學說對於服飾的影響,在前期文章《 》有所提及,這裡就不再贅述。

以漢代服飾中紋飾的變化,淺談與之相關的漢代禮儀和生活習俗


(二)外來文化和儒家文化間接的促就了漢代服裝飾樣的變化

·外來文化的影響

任何一種文化都需要創新,服飾作為一種文化藝術,其發展也要不斷的創新和汲取,這種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受社會整體風氣和外來文化的薰陶,在漢初,可以說出楚風文化對於漢初整體審美力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後漢武帝積極抵禦匈奴,開拓了西域的絲綢之路。也將這些外來文化整合成了西漢中期的審美觀,為漢族對於服飾的創新契機。東漢晚期隨著佛教的傳入,服飾或多或少也因此而改變從整體看來,中國的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和邊疆地區這幾種不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交融,為服飾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點子。

在西漢中期,承平已久,對邊疆諸族戰爭又節節勝利,匈奴的敗退,和西域眾國的對於漢廷的仰慕,讓漢朝人民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也許是心境的擴大,人們對於服飾上更能體現出寬遠宏大,比如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乘雲繡”這種紋飾中就有云彩圖案,雲彩作為一種高高在上的東西,來睥睨世間萬物,這種流動的弧線,上下左右隨意不受拘束,轉折處又刻意將線條加粗,藉此來突出一種動態的美,這種風格是通過此來增強裝飾表現力。

經過“絲綢之路”之後,漢代的衣服面料如絲綢、綺、紗、絹、縞、縑、素、綾、錦、羅等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刺繡工藝也得到了進步,這種刺繡的針法多半輔助精巧和花色多樣來展現,列如漢代服飾不在遵循商、周時期崇尚的中心對稱和反覆連續圖案,通過以一系列的重疊纏繞加以表現。

以漢代服飾中紋飾的變化,淺談與之相關的漢代禮儀和生活習俗


·儒家學說的影響

漢武帝時期國家內外上下一致推崇儒家學說,漢武帝以人心來鞏固政權,在“君權神授”這種大背景下,漢代服飾風格的形成與等級差別開始加劇體現,漢初由於國民經濟趕不上,再加上帝王將相皆都是出身草莽,對於一些皇權思想還沒有本質的崇尚,所以對於服飾西漢並未作嚴格的規定,為了象徵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也只能為通過冠帽及來體現的,那個時期的服色總體上仍遵循秦黑。

待到服飾文化等級的確立之後,百姓不管多有錢,也不得僭越去穿不屬於自己的衣服。為了進一步確定這種關係,衣服上的圖案和顏色開始進行明文規定,在不同的官職之後這能固定幾種圖案,服飾圖案除了十二章紋樣的繼續延用外,其他的都開始規劃作為一種地位的象徵,意義更加濃厚。

通過這種形式,一方面抬高了士子的地位,更多的還是體現君權。為此,一些官辦的手工業者為了儘可能的滿足統治者審美,在服飾飾樣的設計中更加體現出藝術的視覺,

在眾多的圖案造型中,更加集中運用龍、鳳的寓意。

以漢代服飾中紋飾的變化,淺談與之相關的漢代禮儀和生活習俗

龍鳳紋飾


(三)“名人效應”這種方式,進一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讓漢代服飾飾樣成為一種潮流趨勢

漢代改變了生產設備之後,漢代的紡織業的產量大大提升,為了迎合這種趨勢,新的服飾面料和織繡工藝的推陳出新,使人們開始追求“美”。

而這種“穿在身上的美”是要滿足穿著者內心的認可和別人對於他的外在表現的一種認可,故而個人的審美喜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漢朝時期的穿著變化。

想必大家聽過“林宗巾”的故事,在東漢後期,郭林宗偶然出去,天公不作美,路上就下起了大雨,雨水將他佩戴的頭巾淋成兩角,這本是極為尷尬的一幕,人們見,覺得新奇而好玩,開始一傳十,十傳百,紛紛效仿,而後人也將這種戴法稱為“林宗巾”。

從上面這個列子我們可以看出,服飾在一定程度上的推動還是來自於一個“名人”的宣傳。

以漢代服飾中紋飾的變化,淺談與之相關的漢代禮儀和生活習俗


《後漢書·馬廖傳》中有記載:

長安語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大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廣袖,四方全是帛。”

從以上記載看,“名人效應”對與漢代服飾舉重若輕的地位,這些紋飾中小細節也在不斷的影響那時期的人們,女子髮式也由低垂髮髻漸漸變為高髻,除過體現出整個漢朝漸進的自信狀態,也慢慢展示出另一個弊端。西漢漢武帝時期為了實現君權,不斷削減丞相一家獨大的權利,開始提攜身邊的宦官,這種弊端,讓當時的士子普遍受到冷落,宦官開始輪番干預,再加上地主土豪不滿等級制度,在西漢末期和東漢末期這種社會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正是在這種君臣不分,尊卑不明的大社會下,人們對於服裝的固有的審美觀打破,個人追求美的權利,所以東漢的時候,服飾的品種增多,這種不斷的推陳出新,終於結束了以善、合禮為美的倫理等級的服裝特點,為魏晉時期服飾自由的創作風格奠定了基礎。

以漢代服飾中紋飾的變化,淺談與之相關的漢代禮儀和生活習俗


03小結

漢代服飾紋樣和一些等級制度並不是一蹴而就,在整個漢朝歷史上,漢代的服飾文化在各個方面都有了更充實的體現,在實用性方面,通過一些改變的紋飾來增加美觀性,在倫理道德方面又通過紋飾來反應等級之分,在自然方面,通過紋飾的安排又有哲學的體現,這些在點點滴滴中體現出來漢代文化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總之,漢代服飾這種內在和外在的蘊含,是歷史上一個不容忽視的一章。

-END-

參考文獻:

《後漢書》、《史記》、《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漢代裝飾紋樣的意象設計》

特別提示:文章創作不易,煩請轉載其他平臺請提前告知,未經允許私自轉載其他平臺,後果自負。

人海茫茫中,你我溺逝於人潮擁擠中,相聚片首,還好與你共烹茶飲酒。

以漢代服飾中紋飾的變化,淺談與之相關的漢代禮儀和生活習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