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大基時代繼續

【“虛幻”出的“25萬億”!——對基建增速的系統測算】中泰證券 梁中華、吳嘉璐等:2020年部分省市公佈的“25萬億”的重點項目投資規模,其實只是一個“計劃”項目規模,並不會在2020年一年內全部落地,很多需要未來多年建設。實際上,如果按照總計劃規模進行比較,今年公佈的計劃項目規模不僅沒有增加,還有所減少。如果我們只看2020年將要付諸實施的投資規模,確實有所增加,但更多是投資節奏前移。

我們拆分基建主要資金來源進行測算,預算內資金的發力主要來自赤字率的上調和調入資金增加;自籌資金中,專項債和政金債可能成為今年基建發力的主要來源;受益於項目資本金比例的下調,基建領域貸款會有邊際改善。整體來看,主要的幾項資金或比去年增加1.5萬億,拉動基建投資增速回升至8%。

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新型基礎設施的概念,其主要特徵是高技術或補短板。雖然我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目前處於快速增長階段,但總體規模仍然有限。今年新增專項債中,包含補短板在內的廣義基礎設施建設約2400億,佔總體基礎設施建設約33%。PPP項目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佔比逐年提高,但目前約為13%左右。未來政策發力穩增長時,對新基建會有更多政策傾斜。

總結來說,我們認為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時候,基建肯定會發力,但融資端依然有很多約束,再加上疫情對開復工的節奏構成較大影響,對今年的基建總量增長也不應有太高的預期。更多應該關注結構上的基建機會,尤其是政策傾斜的新基建領域。往前看,房地產市場均值回落壓力仍較大,政策更多是減小經濟下行的斜率,以此為契機推進經濟、機制等各領域的深化改革,促進新經濟的發展,做長期正確的事,會是更長遠的考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