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互联网+医疗健康能玩出什么?

想碗bCqp4647


“2018年之前的互联网医疗是蛮荒之地,根本没有路,凭着一点基础逻辑,看着微弱的光芒往前摸索。”一位做了六七年医疗投资的合伙人这样描述她曾亲身经历的互联网医疗投资市场。

  2014年互联网医疗开始兴起,其间走了不少弯路,春雨医生几经转型发展艰难,更有一批创业公司死在了烧钱的路上。有投资人算了一笔账,从2014年开始,四年时间中,互联网医疗融资总额近2000亿。

  可是2000亿烧完了,谁“买单”还是个问题。在整个互联网医疗产业链中,医院、药企、保险的支付能力有限,普通人的刚性需求在于看病,而非“互联网”。找不到“金主”的互联网医疗目前仍看不到清晰的商业模式。

  四年烧了2千亿,互联网医疗都干了什么?

  2014年互联网医疗迎来了爆发期。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11年互联网医疗融资额约20亿美元,投资机构约315家,而到2014年,对应数字分别为70亿美元和602家机构。之后,又快速冷却,到2016年,融资额降到39亿美元。

  “这四年可以说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探索期,粗略统计的话,期间投向互联网医疗的钱有近2千亿。”上述投资人表示。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烧的BAT的钱。

  当年,BAT的投资策略各有千秋,最后取得的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2014年1月,阿里联合云峰基金耗资10.37亿收购中信21世纪,正式吹响进军医疗行业的号角。2014年9月2日,腾讯耗资7000万美元投资医疗健康互联网公司丁香园,刷新了国内互联网医疗行产业单笔融资记录。“腾讯的投资路线就是买买买,基本当时行业内里最好的投资项目,腾讯都投了一遍。”一位业内人士笑称。

  百度是最早入局的,可是却没有成为互联网医疗第一大入口,原因是“做挂号”这一战略定位的失误。2017年,成立仅仅两年的百度医疗事业部宣布裁撤,中国互联网巨头进入医疗领域的一次新尝试已失败告终。

  巨头尚且如此,创业企业更是几经波折。成立于2011年的春雨医生,赶上了2014年的互联网医疗热潮,但是其深陷在自身商业模式困境中一直无法摆脱。“企业最大的道德就是能够盈利。”这是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生前曾说过的一句话。从做付费问诊被证伪,再到推行线下诊所失败,之后又重新聚焦问诊,春雨医生一直找不到稳定的盈利点。

  春雨医生还能翻盘重来,部分走错路的企业再也没有走回头路的机会了。“有些创业企业想学习美国模式,把社交元素融入到互联网医疗中,为患者或医师打造在线社交网络平台,但这种模式并不符合国人的传统心理。”一位投资人表示。2015年开始,此前做社交的大部分公司都死在了烧钱的路上。“因为中国不具备这方面的土壤。”

  商业模式不清晰,“羊毛出不了猪身上”

  时隔四年之后,互联网医疗似乎有重振之意。5月4日,平安好医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今年香港资本市场第一只“科技独角兽”。不久,微医也被曝出正在拆分“微医疗”,或于今年年底登录港股。

  不过上市光鲜的背后,是互联网医疗依然面临盈利困境的现实。平安好医生连续三年亏损20亿,招股书显示,2015年至2017年,平安好医生分别亏损3.24亿元、7.58亿元、10.02亿元。亏损额度逐年增加,上市首日平安好医生市值一度超过600亿港元备受质疑。而微医斥资1.5亿在宁夏打造的互联网医联体则前景莫测,“医联体怎么联”这个问题仍在探索中。

  2014年就开始致力于网上预约挂号、诊疗等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在完成多轮融资后,至今没有找到清晰的盈利方式。“跟一般互联网公司不太一样,医疗领域真正的刚性需求是看病,除此之外的附加需求不是那么强烈。虽然有些互联网医疗企业真正开始看病开药,通过AI技术进行问诊并收费,但是整体商业模式仍不清楚。某医疗领域投资人告诉投资界。

  在该投资人看来,这是“羊毛”到底要出在哪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医疗领域真正具有支付能力的主体有三个,医院、药企和保险公司,其他主体支付能力比较弱。普通老百姓看病主要靠医保,真正自己花钱看病的话负担相对重一些。”她表示。

  鼎臣医药咨询创始人史立臣也曾表示,目前中国的互联网医疗处境都很艰难,主要原因是中国百姓已经养成了看病不花钱的习惯,这种思维让医院、互联网平台都很难盈利。

  对于一些提供互联网解决方案的互联网医疗供应商,医院也没有很强的支付动力。投资界了解到,一些做移动端应用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更多是对病人进行日常监护管理,有些医院可能愿意做,但是并不会成为医院的主流需求。

  相对封闭垄断的中国医院系统,决定了想从医院收钱的模式可行性不高,互联网医疗企业开始寻求和医院更多的良性互动。张锐的接班者张琨上任后,将春雨医生此前“颠覆医疗”的战略调整为“拥抱医疗”,定位“赋能医院”,即把春雨的互联网技术和运营能力赋予实体医院。

  对盈利模式的继续探索已成为互联网医疗业内共识。健康160CEO罗宁政称,“目前行业还处于极早期”。好大夫在线CEO王航也同意这一观点,“互联网医疗的收获期还远着呢。”


投资界


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疗平台的主要连接对象包括医院、医生、医药和健康资讯四大类,功能包括诊前咨询、预约挂号、在线医疗、线下陪护、送药上门等。

主要的互联网医疗类创业项目有微医、39就医助手、百度医生、春雨医生、平安好医生、金蝶医疗、杏仁医生、掌上医生、好大夫在线、寻医问药、健康云、小熊带诊、阿里健康、健客、U糖等。

当前互联网医疗整体还处于布局推进阶段,不同的医疗平台虽然在医前、医中、医后有所侧重,但从长期来看,都会趋向综合性医疗服务平台,除了需要线下实操部分,其他医疗信息类业务都会向线上转移。

几乎所有领域的平台模式都在解决信息的有效匹配问题,医疗领域的两个问题,医疗资源不足和医疗资源不均衡分布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模式得到部分解决。但互联网对医疗更大的贡献可能还不仅仅实现两边的连接,而是大数据医疗。

一方面是整合归纳已发生病例,一方面是对病人的数据收集,根据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实现大数据诊断。当前的互联网医疗更多仅限于第一阶段,就是两边的连接,而未来真正比拼的其实是互联网医疗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大数据医疗。


有趣的卡卡伦


实际上互联网+医疗没有达到我们原来的行业预期,如果就是为了方便挂号,方便拿药,省点纸,那互联网医疗这步子也走得太小了。如今很多大医院已经非常信息化了,信息化一旦已经拥有,那么未来提升的空间在哪里呢?个人认为要理清楚两样事情,一个是患者电子病历跨医院使用问题,另一个是患者数据被医疗机构使用的时候,是否需要问询这些数据的所有者也就是患者的主观意愿,又或者,如何有偿的调用患者健康数据。

电子病历跨医院使用的问题:这个医院照了CT,转院,还要来一遍。住院的时候,一个骨科病,从血液验到B超、心电图。医生说这是谨慎小心。可问题是几天前我刚刚验过一回,这CT是有辐射的,一年多照几次可能问题不大,但是内心纠结一点的人群,心里的感觉是自己体内细胞死了好几回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如今的互联网医疗,也就是远程在线看病,依然是需要让你上传各种检查图,对面的医生看不到人,也不知道之前医院医生的判断,在线的医生怎么给建议?最终大约基本上,都是医学常识科普为主。所以能不能让2号医生一打开电脑,从出生开始的每一次入院记录,包括遗传病都历历在目?这一点很重要,当然这回损伤医院的收入,特别是如今医药加成取消,诊疗收费为主要收费的来源。但是你也要考虑到,我们要照顾的,其实不是各种CT仪器,医院加成照顾的本身就是医生。让医生挂号费再涨一涨,而医疗器械使用更加合理不要过度,只要合理一点,这并不难。

关于病人数据:如今的医院都有数据中心。个人其实不知道最终这些数据有没有交予第三方研究,至少部分基因检测的公司是有将基因运用到科研临床。的确,科研很重要,但是电子病历数据,诊疗档案或者基因数据有时候对于一个人也是十分重要的。当年就是某基因公司董事长说了句:“员工基因有缺陷就是耻辱。”之类的,个人立马开始全力看空这家公司。原因很简单,基因数据比我们的电话地址更加要命。理论上基因数据是可以制造专人的病毒的。如果不管这些科幻,就是一个基因缺陷,也足以让你在工作生活婚姻上四处碰壁遭受歧视。况且,部分基因片段的解读如今还很娱乐化,还有人和犯罪可能性关联,各种精神疾病关联。这方面,我们能够随意使用吗?再说,数据本质上应该是患者的。

说到底,还是患者是否能够支配自己的健康数据的问题。互联网+医疗,说白了就是远程诊疗和治疗,科幻点,可以远距离手术,如果延迟够低的话。但是任何治疗都必须依赖各种诊疗历史,这些历史是连续的,不是一个个医院的,而是每一个患者自己的。医生应该是在你允许的情况下调用病历,那些隐私疾病,也不应该人人可得。

信息管理上面的确需要加强,有妈妈抱怨,其在医院生个孩子,母婴产品的电话一天五六个,还好只是电话泄露了。


凯恩斯


在现在的中国,互联网+似乎已经不是一个热词了,各个领域都可以“互联网+”。其中互联网+健康,可以在养老方面玩出很多新花样,玩出了智慧养老,智能养老,金融养老,社区智能养老等等,都是互联网+健康的产物。

还有能玩出的东西就是以此来举办活动,不少企业利用互联网+健康的热度举办相关的活动,就例如“2019健康养老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以“智联时代下的诚信康养新模式”为主题,将艾媒咨询(

https://www.iimedia.cn/

)主办,围绕养老机构、养老地产、养老社区,健康保险、健康运动、康护及人才培训等领域创新发展进行探讨。大会将对养老领域的企业进行奖项评选,海量网民进行投票,提升企业的宣传效果。

是我是我就是我


互联网+医疗完全可行,应为我在五年前都有这种想法,互联网+医疗=民生,应为现在依然是互联网为巨头衍生~衣食住行,但是唯独医疗这个行业迟迟不见成果,不是老百姓不用互联网医疗而是业主没有更好展现老百姓的便捷,比如微信是聊天,那为何不在微信上添加医疗咨询?医疗求助?一键呼救?那么QQ呢?以及其他的社交软件呢?而现在的各大医院只会自己只做app但是有用么?微乎其微,老百姓不会专门去下载一个医疗app,要想做成互联网+医疗那么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便捷!2:价格!3:精准!这三点做到在加上推广想不成功都难!


-不是事的的事-


不好玩,现在人看病还是想通过医保刷卡报销药费。但是各地医保卡五花八门,我一直没有搞懂马云怎么整合各地五花八门的医保卡?难道让各地的医保都把钱存放在支付宝里吗?比较现实的是当地药铺现场就诊买处方药、报销药。对于非社保药、保健品等完全可以实现现有物流方式。处方药、报销药,互联网还差的远。医药配送要求会不会与其它要求一样呢?


活的自在点


互聯網+醫療健康,首先要區分開來「醫療」與「健康」還是兩件不同的事,在互聯網+上做醫療是應該比較接近類似遠程醫療會診的應用,而互聯網+健康更多的是健康數據的採集,做為健康管理與預防的應用,要能採集有效且長期穩定數據,才能真正達到健康分析價值,現在市面上相關產品繁多,但多因老人使用習慣、數據不具備醫療級別可信度,很難有效為健康管理提供服務,目前了解上海上源物聯網開發的一款床腳式的感應器,唯一以不干預、不接觸採集體徵數據,通過醫療團隊的臨床實驗證明數據可以作為診斷參考,今年產品已經取得醫療器械認證,計畫2017年開展老人居家養老健康管理服務,具消息來源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已簽約共同投入十萬片感應器推動為獨居與高齡老人健康大數據應用項目暖身。


探索新知


超越马云的事情再议,不过先来谈谈我对于未来互联网医疗的一个创想吧。

这是我在大学二年级时的创新竞赛作品《“医点堂APP”——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我在其中担任项目的主负责人。

这个项目的灵感来源于一个发生在我身边,却轰动全中国的事件——魏则西同学的去世。这件事件给我的冲动很大,魏同学与我是校友,我们共同就读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这是我更加意识到这起医疗事故的危害性。事情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搜索引擎上给予大众的医疗信息的不确定性。

所以,在这件事情对我的冲击下,我决心做一款医疗领域的“大众点评”。这个产品旨在打造更透明化的医疗服务市场,患者可以通过这款软件对就医的医院以及医师进行服务评价,而评价内容将对外公开。以用户体验与评价,来直接影响医院的声誉评分,从而引导患者通过这个医疗服务信息平台,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医院。我想打破传统搜索引擎对于部分不良医院的“神化”,使医疗领域通过互联网,真正回归到平民百姓的利益层面。

其实自己也是受困于找不到优质医院,找不到对口医院的困境之中,这也便是我做这款产品的初衷与思路。


苏格拉底Lyx


自2015年以来,人工智能成为热门风口,AI技术的革新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在医疗领域的推进更是引发国内外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成熟大企业开始带头深耕。

目前来讲,中国在医疗行业的人工智能介入还是相当成功的。

2018年5月31日,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余新光、陈凌教授团队完成了一台将混合现实,也就是MR技术,多模态手术导航系统应用于神经外科术前定位的脑膜瘤切除术。据文献和网络检索,这项技术应该是国际首例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团队于术前将患者的MRI、CT等二维影像资料进行了高清重建,构建了患者个体化的全息三维多模态解剖影像,混合叠加到患者头部及现实手术环境,实现了数字化的匹配,并同时应用德国博医来(Brainlab)导航系统进行了同步对照,验证结果显示,混合现实多模态导航系统与德国博医来的导航系统匹配达到100%。

以我们现在的发展路径,后面机器人肯定会参与到(医疗手术)过程中。我们现在的机器人,还是主从式的机器人,不会自主地去做一些动作,它最终还是需要人来控制它。然后通过混合现实的技术,把结构上的关系,让医生认识得更清楚,让机器人操作的时候更准确,最后肯定混合现实技术,也要用于机器人上,其实也还是人在操作。我们可以通过混合现实的结合,来操作机器人,告诉它该怎么做,给它一个路径指引,让机器人来做这个手术,或者是其他类型的操作。


AI时刻


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未来趋势一是医药电商或将迎爆发:随着处方药电子商务销售和监管模式的创新以及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的应用,处方药网售权限有望开放,医药等企业也将更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医药电商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医药分离的实现,通过互联网有效降低药品销售对医院渠道的依赖性,从而打造完整的购药电商平台生态,医药电商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二是资本关注精准医疗,医疗大数据价值提升:我国精准医疗尚处起步阶段,在国家基因库组建、基因科普教育及基因数据安全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随着资本开始关注精准医疗,医疗的大数据有望进一步提升。在这一点上恒大集团适时推出养生谷项目已经走在了很多企业的前面。三是个人健康监护更到位:随着互联网因素的渗透,医疗健康的发展将由临床向预防转变,由仅在医院就诊向健康全方位管理过渡。利用“移动医疗”让有限的资源惠及更多民众将成为互联网经济的一片新蓝海。而通过医疗基础信息整合与共享,智能硬件、大数据等技术的充分应用,将有效实现对个人健康的全面监护。四是移动医疗越趋个性化:针对需求人群的个体差异,融合文化、技术、产品、服务等,将会衍生出多维度、多角度的服务形式和发展机会。健康医疗呈现垂直多元化,这也相应增加了产业的参与机会。同时,健康医疗将向更加注重患者参与的方向发展,并脱离传统医疗环境。这让用户不管身在何处,家里、办公室、健身房或是车里,医疗与健康管理都能变得触手可及。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用互联网+的思路构建新的服务模式,是创新医疗的必然手段。开放平台及服务生态的打造,将为优化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传统医疗在互联网+战略下的转型之路向前迈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