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黃巾起義,給東漢敲響了喪鐘、然而東漢朝廷卻依然我行我素

文:雪峰居士。本文乃雪峰居士“三國史話”第一節,歡迎批評指正!

講黃巾起義,不得不先講一個神秘的人物來開場,那就是于吉。這個于吉是東漢末年黃老道的代表人物,也就是《三國演義》裡面被孫策殺死的那位老道,是東吳人們口中的“活神仙”,以後在有關孫策的篇章中雪峰居士還會講到這位神秘的人物。為什麼講黃巾起義一定要先講于吉,因為于吉這個人將一本奇書《太平經》傳給了一位叫張角的人,而張角正是黃巾起義的發起人和黃巾起義軍的領袖。張角因何而遇到于吉、為何傳給張角《太平經》,不得而知。說不定張角可能就是于吉的徒弟,但無證據不可考證。

張角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他得到《太平經》後,就發現這裡面有大學問,不僅僅是指裡面的天地、陰陽、五行、十支、災異、神仙等內容,這裡面還包含了各種對明君清官的嚮往、譴責昏君貪官的思想,反對剝削、提倡平等的社會政治思想。

黃巾起義,給東漢敲響了喪鐘、然而東漢朝廷卻依然我行我素

黃巾起義漫畫

因此,張角就利用這其中的宗教觀念和社會政治思想,創建“太平道”。當然,張角傳道並不是獨行,還帶著弟弟張寶、張梁從旁協助。他利用自身醫術在救治貧苦農民時進行傳道,大肆宣揚《太平經》裡面的社會政治思想。由於當時東漢朝廷連年在邊疆對西羌用兵、對內大肆徵稅徭役,加之地方豪強土地兼併日益嚴重,造成失地的貧苦農民愈來愈多。這就為張角的“太平道”的教眾來源和傳播區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通過十餘年發展,勢力壯大的張角開始意圖推翻漢朝,建立“太平道”統治的新天下。當時,張角的太平道擴張到什麼程度呢?歷史上並沒有確切的數據。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正史記載來進行預估。據記載,截止到公元184年黃巾起義前,“太平道”教眾已經遍佈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張角還把這些教眾分成三十六方,分大小方。大方約一萬餘人、小方約五六千人,一方設一名渠帥,歸張角直接指揮。由此,可以預估當時的“太平道”教眾在三十餘萬左右。不過這麼大規模的傳道活動,能夠輕鬆騙過當時的東漢朝廷也證明了張角以“太平道”為幌子進行的反漢活動非常成功,讓東漢朝廷放鬆了警惕。

公元184年,漢靈帝光和七年,那一年是甲子年。張角計劃興兵反漢,與三十六方渠帥約定起義日期,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張角準備起義功夫做的很充足,一方面讓太平道教眾統一服飾,即全部頭綁黃巾,故而這次起義史稱“黃巾起義”;另一方又派人與朝廷宦官勾結,期待裡應外合。這裡要講一下張角手下的馬元義,他是大方渠帥,專門負責太平道在洛陽的裡應外合計劃。可見,馬元義聯合朝廷宦官是張角計劃起義的重要一環,張角可能深知農民起義軍不太可能是東漢朝廷正規軍的對手,故而在洛陽期待裡應外合,對東漢朝廷實施雷霆一擊。不得不說這個計劃非常妙,想到打通內部,從敵人的內部進攻。可以這麼說,這個計劃一旦成功,東漢朝廷將會在公元184年就被張角連根拔起,那也就沒後來三國那些風雲人物什麼事了。

黃巾起義,給東漢敲響了喪鐘、然而東漢朝廷卻依然我行我素

唐周影視劇照

可惜,張角派往洛陽的另一位信使唐周到京城後就主動叛變,向東漢朝廷告發馬元義等人的造反詳情。此舉讓在洛陽作為內應的馬元義被捕,隨即被車裂,附帶“太平道”教眾千餘人。馬元義倒是一條好漢,為什麼這麼說?到死都沒供出東漢朝廷的內應是誰。相比之下,唐周只是一個小人物,但不能說其是小人。作為張角的弟子被派往京城執行如此重要的任務應該深得信任,然而其主動叛變就只能說明張角用人不查;另外也說明唐周只是一名單純的教眾,只是仰慕“太平道”教義而加入。

唐周叛變、馬元義被殺,朝廷下令搜捕張角。遠在冀州的張角聽聞後知道事情敗露,倉促之下不得不提前一個月通知各方渠帥發動起義。張角、張寶、張梁兄弟自稱“天公將軍”、“地公將軍”、“人公將軍”,首先帶領黃巾起義軍在冀州起事,一個月內戰火迅速蔓延到全國七州二十八郡,京城震動。

其實,在馬元義被車裂後,東漢朝廷就緊急任命何進為大將軍率兵拱衛京城,又命令盧植領兵負責北方戰線(今河北一帶)、皇莆嵩、朱儁領兵負責潁川(今河南一帶)戰線。因為這時東漢朝廷面對黃巾起義也是措手不及,兵源告急不得不四處募兵討賊。三國時期著名的劉備、關羽、張飛也就是因為需要鎮壓黃巾起義募兵而捲入到這幕精彩的歷史畫卷中,而董卓(後期代替盧植指揮)、孫堅、曹操當時已經是各領一軍指揮對黃巾起義軍作戰。公元184年二月爆發黃巾起義,期間張角病死、張梁十月戰死,及至十一月張寶戰死,歷時十個月的黃巾起義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黃巾起義,給東漢敲響了喪鐘、然而東漢朝廷卻依然我行我素

黃巾起義前兵力部署圖


雪峰居士論曰:

神秘人物于吉以《太平經》授予張角,是否料定有此之亂也未可知。然張角以《太平經》創“太平道”,收攏民心以致東漢朝廷不查,不可謂不成功。可惜,張角用人不查,聯合朝廷宦官裡應外合如此機密大事僅交辦一弟子,實乃不妥。

東漢朝廷以優勢兵力對黃巾起義軍進行鎮壓,未經嚴格訓練且組織並不嚴密的黃巾起義軍失敗則是必然。黃巾起義失敗後,東漢朝廷並未繼續征剿散落在各地的黃巾餘部,也並未進行安撫,仍由黃巾餘部發展。而此時黃巾餘部也基本上都成為小股反叛勢力,有時五六千人、有時一二萬人。至公元188年,黃巾餘部再次發動起義,各地此起彼伏響應。聲勢已遠遠沒有第一次黃巾起義浩大,然而卻比第一次黃巾起義更令東漢朝廷頭疼不已,疲於奔命而收效甚微。

黃巾起義,給東漢敲響了喪鐘、然而東漢朝廷卻依然我行我素

黃巾起義影視劇照

可見,黃巾起義給東漢敲響了喪鐘,然而東漢朝廷在平定黃巾起義後繼續我行我素,並沒有著手解決社會主要矛盾,並不進行思考和總結黃巾起義的原因,也不進行休養生息、更不促使人們耕躬於隴畝,致使東漢國家根基動搖、東漢朝廷威望一落千丈。

朝廷威望的衰落,也直接導致未來的漢少帝、漢獻帝都是群雄手中的提線木偶。可悲!

雖如此,就算東漢朝廷滅亡也未必會走上三國群雄問鼎中原的局面。顯然,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只是導火索,並非是三國群雄爭霸的實錘原因。那麼造就三國群雄爭霸的實錘原因又是什麼?

注:參考資料《三國志》(陳壽著、裴衝之注)、《後漢書》(范曄著)、《資治通鑑》(司馬光著)等等,諸多史籍不再一一列出。


作者介紹:粗略讀過多本正史,寫文不為流量、不為獎勵,只為興趣、只為表達思考,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每天可能都在進步。如此任性可謂一大奇葩,然生性如此、如之奈何?“三國史話”每週五、六、天各發文一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