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對無網人群的“網絡救濟”勢在必行

對無網人群的“網絡救濟”勢在必行

網課開學已近一月。前兩天,“電腦模擬校園感染科普視頻”熱傳,解釋了“為何當下還不能復課”,除非疫情徹底結束,否則風險極大,因為校內戴口罩和定點隔離都沒用。看來,網課很可能還將持續不短的一段時間。

陸續看到一些全國各地的照片,有的高中女生在鄰居家門外支起桌子蹭網,有的老師家中無網爬到房頂找信號,有的學生要到村委會去借網上課。

特殊狀態,也是極限狀態。“網絡公平”問題在極限狀態下被放大,應當引起。

據《2019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到2019年6月,中國網民8.5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1.2%。

這個數據放到平時,是一個逐年增長,逐步覆蓋的態勢。但在當下這個特殊時期,讓我們意識到,14億人口的中國,還有5億多不是網民,還有一部分地區無網絡。

21世紀是互聯網的世紀,互聯網正在快速成為另一張看不見的社會網絡,甚至可能比現實社會更深入地影響人們生活。

互聯網最初只是帶來便利,增加一種可能性,比如網絡購物很方便,但實體購物依然存在,5億多非網民和不通網絡地區的生活,不用網購,也不影響生存。

但互聯網正在深度滲透。尤其在教育、醫療、民生等普惠領域廣泛覆蓋後,互聯網漸漸成為一種剛需,對均衡性提出新的要求。

比如,藉助互聯網,最優秀的特級教師上一堂課,網絡上有千萬學生可以同步聽講,這本來可能為“教育公平”提供新思路,但是無網絡地區的孩子,可能掉隊更快更遠。

專家參與遠程醫療甚至手術,在5G時代已經沒有障礙,但是在無網絡地區,這種紅利簡直天方夜譚。

這種差距,正在發生。而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這種差距,更超前,更直接,更形象地來到眼前。

伴隨互聯網興起的物流快遞業,並沒有打通“農村最後一公里”。在此次疫情中,我聽說,一些城市的近郊村民,在封閉村莊以後,不通快遞,生活出現困難。

而均衡並不止“城市和農村”這一個方面。

此次疫情防控中,互聯網起到了連通毛細血管的作用。但是,在中心城區,很多老年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因此出現人員聚集。一些特殊和困難人群,生活在手機之下,一旦現實生活被封閉,可能連疫情基本信息也無法接收。

當下和今後一段時間,武漢市的防控日報都將通過手機小程序上報,每個居民也都將以“手機健康碼”作為通行必備。對更多的無網人群的“網絡救濟”,勢在必行。

網絡救濟是戰時的,但不應該是暫時的,當充分利用這一次戰“疫”的力量,將無網人群,拉上互聯網的時代列車。

長江融媒出品評論員:魯珊編輯:楊京校對:梅際勝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