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孟子在宋代以后被尊称亚圣?

风起千帆


要想弄懂这个问题,必须把"孔子与孟子″的大概生平经历作个对照,然后就会得出结论。

☀孔子(前551_前479)一一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15岁前接受过母亲“颜征在″及家庭的良好教育,天资聪明,谦虚好学。15岁后发奋读书,30岁博学举世闻名,并"有教无类″的招收门徒,传授古代文化典籍,到50岁前,门下弟子达3000之众!

🌹 孔子曾做鲁国司寇(司法),政治思想不符当政,先后到卫、曹、宋、郑、陈、蔡、楚等诸候国,但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浪迹几十年返回鲁国,边讲学边整理文化典籍。

🍁 孔子老人家在公元前479年病逝于家中。老人家终其一生,没有为自己著书立说!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邹国(山东邹城一带)人。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是孔子嫡孙″子思的学生″。

🌻 孟子的经历与孔子颇为相似,从30岁一40岁,主要活动是收徒讲学,宣扬儒家学说。44岁时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游历了宋、齐、滕、魏等国,以王道、仁政游说诸候,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后又到鲁、腾、梁等国都未重用。

🍃孟子所处时代,是各诸候国相互倾轧兼并的战国时代,怎么会相信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学说呢!无奈,与学生回国,和学生们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62岁结束周游生活,84岁去世。

🎈 因为孟子的生平经历与孔子相仿,又是儒家学派代表,再加上又是孔子嫡孙子思的学生,人们尊奉为"亚圣″。(个人主编)

🌺🌺☀☀👲👲🍀🍀🌷🌷🌷





全峰山


孟子,名轲,(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代。也是战国中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说。提出,王道、民本,主张倡导,性善,论,在中国历史上仅次于孔子的具最影响力的儒学宗师。

孟子40岁之前,主要活动是为门徒讲学,为邹、鲁等小国出谋献策,后来门徒增多,孟子的影响也日愈扩大,虽然邹、鲁等小国的国君对孟子言听计从,但它毕竟是小国寡民,不能左右天下局势,于是孟子又带领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去了。再后来渐渐衰老的他,再也没有力量周游列国,只好带领学生回到家乡。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孟子和他的学生整理了《诗》《书》等儒家典籍,总结他一生的思想活动,潜心著书立学。他的《孟子》一书就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主张,与民同乐,民贵君轻。他还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他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在儒家学说中形成了一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即使如此,孟子的思想一直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中闪烁着熠熠光辉。

孟子,被认为是民贵君贱的儒家精英,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被称为圣人,他则被称为,亚圣。可笑的是,他继承了孔子的,仁,学,但却又抛弃了维护周礼的内容……🐴🌺🌺





飞天ZY漫雪


孟子名亚圣,是在明嘉靖年间才被正式确立的。先梳理一下这个名称形成的历史。

在群雄竞逐,武力征伐的春秋战国时期,孟子“仁政”主张,是不可能被君王采纳的,并且还遭到其它学派的猛烈抨击。在唐以前,孟子因为被司马迁著于《孟子荀卿列传》而多被人与荀子并称为“孟荀”。而唐以前,因为政治的黑暗时局动荡,人们更多的是大谈老庄,孔孟的学说不被人怎么提及。

直到唐代,社会政治稳定,一些朝臣就开始寻求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不断有人开始把孟子及《孟子》一书推向经典。先是杨绾上疏建议把《孟子》把《论语》《孝经》一起列为“兼经”,未得允许;中唐韩愈在其著名的《原道》《读荀子》等文中提出“道统论”,给儒家思想理出了一个传承名单,把孟子列为孔子的唯一真传人物。晚唐时,皮日休又提出把《孟子》列为科举考试内容,仍未得应允。

到宋代,孟子故乡邹县修建了全车第一座孟庙,这是当时兖州知州孔子第35世孙孔道辅主持的,并得到朝廷认可。孟子虽没有确认为亚圣,但他作为儒家学说继承人的地位由民间向朝廷得到正式认可。北宋熙宁年间,《孟子》终于被列入科考,官学地位正式确立。元丰年间,孟子被朝廷封爵为“邹国公”,与孔子一起列入孔庙,接受世人祭拜,孟子开始被神化了。这一步很关键。后来《孟子》被列为儒学“十三经”中。最为著者,当数北宋理学对孟子的推崇。程颢、程颐力推《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儒书,南宋朱熹把这四部书合起来朝廷注解和阐释,称《四书集注》,他在《孟子序》里写到:“或问于程子曰:‘孟子还可谓圣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处。’‘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宋程朱理学开始把孟子尊称为“亚圣”了。宋理宗予以高度评价。

孟子“亚圣”地位得到朝廷认可,是在元代。元科举仍以朱熹注本为范,并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到明朝嘉靖年间,朝廷把孔子的“大成至圣宣王”号改为“至圣先师”,以排在孔子之后的从祀者,按顺序依次是“复圣”颜回、“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孟子亚圣名称由此确立,而为何现在认为“亚圣”就是仅次于圣人孔子呢?原因如下:

宋时“孔孟”“孔孟之道”的说法已经非常流行,《孟子》为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已经超过了前三个。另外,只有孟子完全秉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以“仁政”为核心的思想,阐述系统完整,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被历史儒者不断注释,从而被发扬光大,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而且被历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除了前面所提,还有诸如范仲淹、欧阳修、周敦颐、张载、王安石、陆九江渊等人,不断推重。这些是居孟子之前的颜回、曾子、子思三个远远不及的。

也就是说,孟子完全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发扬创新,形成自己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而且千百年来一直被民间和朝廷的重量级人物所吹捧抬举,最终被朝廷皇帝封祀而成“亚圣”。


在林中路上


由于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制度”、“阶级”非常的推崇,所以,出自平民之家(鲁国流落在外的贵族后裔)的孟子,并没有阶级的正统身份,这对于学习儒家思想的众人来说,是看不起他的理由。

但是我们正视《孟子》这本书中的内容可以发现,孟子于儒家所在的地位,就好像庄子于道家所在的地位。据记载,孟子并没有说出自己师从何人,只是谦虚的说自己并不是圣人门生,所以由此可见,孟子的求学,应该是“从于子思子的门徒”,是比较正确的推论。

《论语》一书中,借孔子的言行来表述很多孔子要表达的思想。而在《孟子》中,基本上把孔子的儒家思想变现,应用到了实际的治国方面。孔子由于自身境遇的原因,并没有那么高的社会地位,也没有那么多可以给国君出谋划策的机会。甚至在当时,孔子本身的思想也并不是那么受推崇。所以他只能靠一些小事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来表示儒家思想是一种怎么样的思考方向。

而在孔子死后的百年时间里,通过门下七十二贤,和子思子对儒家思想的完善,再经过孟子自身的总结,就形成了一套比孔子当时的理论更完善的体系。毕竟已经过一百年的发展,儒家思想已经被更多的人所得知。虽然说当时的环境并不是独尊儒术,但是在百花齐放的年代,很多有野心有大才华的君主还是能分辨出一个谋士的进言是否合乎逻辑。而孟子所讲的儒家思想,句句在理,很难让人不信服。

可遗憾的是,儒家思想在孟子的年代之前,只是做到了众所周知,使君王“愿意听一听”,并不像后世的皇帝一样奉为“圣人之言行“。而在那个年代,众君王没有任何人推行儒家思想并成功的先例,这使得也没有任何一个君主愿意去尝试,去做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而众君王不愿实施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大”。试问,在当时那个认知水平下,谁愿意真正的放弃自己的权力与享乐,改为全身心的为百姓谋福利?

所以孟子的思想虽然独树一帜,而且从逻辑上就感觉大大行得通,却依然没有在任何地方得到实施。很多君王见到孟子都如获至宝一般的恭迎求教,孟子也不吝耐心的一一予以回答。可惜,终归他还是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

而后世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迂腐”。这份迂腐使得没有地位只有思想的孟子不能得到世人的尊敬,这种情况一致延续到唐宋八大家韩愈(《师说》)的出现。上文我们提到,孟子的思想确实是有真东西的,只不过迂腐的儒家子弟不能抛弃阶级观念,却因孟子的“不正统”而不正视于他,尊奉的是孔子最宠爱的弟子颜回。但是韩愈本身就是一个抱有反抗思想的人,他的一生起起伏伏,大起大落,痛苦的经历必然是有着从某种思想中的“顿悟”,来支撑他一次次的重新抬起头来。我猜孟子大概就是充当了他在困境中勃发的“精神导师”的角色。所以借韩愈之势,孟子的地位有所上升。

而真正使孟子地位得到攀升的,却是在元朝。

我们知道,元朝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建立起来的。而关外本身并不是汉文化传承发展的地方,金朝也好,蒙古也好,在消灭了宋朝的统治阶级后,他们族内的文人大士对汉族文化十分推崇,决心要从汉族文化中学习到精髓。由于他们并没有自小受到腐朽的儒家思想的侵蚀,所以可以很好的做到“取其精髓、去其糟粕”。而孟子留下的典籍,是把当时儒家的理念直接应用在君王之道,是一种“如何王于天下”的“术法”,这对于任何朝代的统治者,无非就是至宝一般的存在。只不过之前一直由于固化的“刻板偏见”,导致孟子的伟大思想被埋没了千年。

而当元人挖掘出这块瑰宝之后,后人才能正视孟子的思想对于统治者来说是多么的宝贵。这不是类似于《论语》的那种“原始儒家”的逻辑不通、自相矛盾,而是直接通过精准的例子告诉君主,如何才能“王之于天下,而万民归焉”。

于是自明朝起,孟子“亚圣”的地位就此巩固下来,并取代了颜回的地位。当后人提起儒家的时候,都其之为“孔孟之道”。


马青寅


九微认为,“亚圣”变成孟子的专有称呼,就像“朕”变成皇帝的专有自称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亚圣”的对象宽泛期

所谓“亚圣”,就是仅次于圣人的人。而各个领域都有圣人,因此很多领域也都存在“亚圣”。

在汉代,张昶被称为书中亚圣;

在宋代,张仲景被称为医中亚圣;


2.儒家的“亚圣”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尊孔子为“至圣”。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有了“至圣”,“亚圣”随之而来。自汉至唐,儒家的亚圣一直是颜回。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地位崇高。在祭祀孔子时,颜回配享。

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皇帝下诏:“敕改颜生等十哲为坐像……以颜子亚圣,上亲为之赞,以书于石。”颜回正式被敕封为亚圣。


3.孟子的“亚圣”之路

唐代,儒学道统衰微,韩愈作《原道》,重塑道统,说“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将孟子推上了至关重要的位置。

宋代欧阳修提出“所谓道者,乃圣人之道也……孔子之后,唯孟轲最知道”。

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孟子进入配享孔庙的行列,被尊为“邹国公”。

明嘉靖九年(1530年),皇帝颁布旨意,去孟子邹国公的尊爵,尊称他为“亚圣”,至此亚圣一词成为孟子的专称。

以上是孟子被称为“亚圣”的简要梳理,喜欢请关注九微喵喵哦~


九微喵喵


晴日,我们驅車前往亞聖孟子故地,拿定主意把「 五一」 之行變成遊學之旅,用行動去踐行讀經典、思聖人,償試追求一種「常學常新」的感受,使游和學成為有樂趣的過程,讓生活愛好、生活方式與中國的慱大文化貼近,與聖人產生時空中的對話,真正領會孟子經典的真諦,使此次旅行成為一次不錯的記憶。

山東人自詡為孔孟後人,在鄒縣我们遇到了太多的熱情與和善,這大概是與聖人過近的緣故吧,正應了「近朱者赤」的說詞……!老人,孩子門票全免,具說教師證、學生證照例也是要免費的,當然,熟讀《四書五經》者,疑是有學問者更免,由此可見孔孟之鄉的淳厚朴實了!進得孟廟,憶古思儒,就得啦啦俺們的亚圣孟子了……

孟子被官方加封,始於元代,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蒙元統治者根據統治區域內經濟、政治、文化等實際情況,在官制、禮儀、法律和選官方面實行"因俗而治"的方針,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發展,加強了民族團結,推動了文化交融。「以國制待契丹,以漢制治漢人」成為蒙元的基本國策。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在漢人之中被推崇了千年,故元朝上下也極力推行儒家思想,用文化的融合,達到以「儒」治漢的目的。蒙元時代的政治家耶律楚材曾經說過:「製造器物必用良工,統治國家必用儒臣」,鼎盛時元有儒生四千餘人,他們為元的發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述說是一種習慣,遊覽古蹟,想必都有鐫題「到此一游」的衝動,孟廟內這樣的牌甚多,高達皇上名人下至縣令師爺,不勝枚舉!這裡我隆重推出一塊:皇封亞聖碑,此碑時間上面已提過,重要的是題頭與題未——「上天奉命……施行」…怎麼樣,有點慒。電視劇內看到的聖旨應該是這樣子的「皇帝昭曰……欽此」,從親聽真了:那都是大清款的,而我們看到的是元朝款的,距近已有800多年歷史,而且是貨真價實的古蹟,如何,羨慕吧!











渔丈人2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流传下来的著作是其弟子们整理的《孟子》一书,是“四书”之一。

我们将孟子排在第三位,相对于古人的认识,已经是降低排位了。在古代,孔子称“至圣”,孟子称“亚圣”,孟子是圣人中的亚军,换句话说,是孔子第一、孟子第二,合起来称“孔孟”。“孔孟”在后代几乎成为儒家的代名词了。顺便说一句,民间有句俗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原因是孔子活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只不过在孔孟的时代,在中国人的信仰里还没有阎王这回事儿。

但是,孟子的地位有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早期,孟子只是战国时期两大儒家学者之一,另一位是荀子,而且在一起提到两位的时候,是合称“荀孟”,是把荀子放在孟子前面的。孟子与荀子一样,也被视为“诸子”,是“诸子百家”之一,而不具备圣人的地位。《孟子》一书也属于子书,而不是经书,谈到儒家经典的时候是不包括《孟子》的。唐代以后,孟子的地位才逐渐上升,成为儒家的“亚圣”,《孟子》一书也成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到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孟子的地位才空前高涨。可以说,孟子地位的上升与朱熹是有一点关系的,因此我们将孟子排在朱熹之后。

古人推崇孟子,认为孟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最好继承和阐释,我们也恰恰是从这个角度降低了孟子的排名,因为孟子的思想创新性不是很明显。毫无疑问,孟子在中国古代的影响力是持久的,这是朱熹所无法相比的,但若是涉及其影响力的强度,孟子就比不过朱熹了。毕竟在明清两代长达五百年的时间里,绝大多数政府官员都是用朱熹的思想培养出来的,而在历史上孟子却从未有过如此之强的影响力。

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我们今天看来,这种民本主义思想是孟子思想的闪光点之一,可是历代统治者显然都不可能喜欢听这句话的,因此他们也不可能喜欢孟子。据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孟子这种思想就大为恼火,甚至要取消对孟子的祭祀。朱元璋还命翰林学士刘三吾编辑《孟子节文》,将其中不利于君主的话统统删掉,弄出一个在统治者来说可以称为“洁本”的《孟子》。孟子在古代的影响力一直不够强,这恐怕是原因之一。

本文出自启予国学门创始人杨军老师


启予国学明修


孟子,被称为"亚圣",乃当之无愧!孔孟,就和老庄一样,孔孟不可分割,儒家思想即孔孟之道,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以至到今天。

孟子也是鲁国人,孔子的同乡,是孔子嫡孙子思的学生,孟子从子思及孔子的门人那里,继承学习了孔子的思想学说,但孟子发扬广大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闪烁着思想的火花。

孟子提倡"仁政",强调"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等于把儒家思想进一步升华,具有"民主"思想的火花,十分可贵。可以讲,只有孟子,继承发扬广大了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更深更广。

孟子的思想,以后编入《孟子》一书,作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读完《论语》以后,必须再读《孟子》等,这才能系统的了解儒家思想,不能寻章摘句,割裂儒家思想。


红尘过客甲


孟子被叫做亚圣是一种尊称,也是对孟子思想和著作的肯定,是一种赞扬,因为有了孔圣人孔子,孟子只能够排名第二,可想而知这是何等的荣誉,孟子思想是对孔子儒家学术的延伸和发展,继承和改进,儒家思想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理所当然二圣就成了齐史大圣,至今都在一定程度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可以说今天更需要新时代的孔孟之道。

孟子出生平民,且是贵族后代,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的仁政和民本思想是历代帝王所推崇的,也是经过多少年实践检验的真理,孟子自己并未出书,也不曾写书,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行语录总结汇编了《孟子》一书,成为孟子思想的典存,留至今天,供人们研究学习,孟子和孔子一样都有不幸的家世,也有游说的经历,延续了孔子的天为大的根本思想,把孔子的一些理论化的东西付诸于现实生活,并得到了应用和推广,这也是孟子对儒家学说最大的贡献,孟子在孔子死后几十年才登门拜师,应该说,孔子的弟子很多,后代也有,但是一直都没有一个人像孟子这样将儒家学说发扬光大,足矣说明孟子的确有能耐,而且才华出众,不同寻常。


现在我们来说儒家思想和孔孟之道,并不是非要仔细推敲或者字字研读,背的滚瓜乱熟,而是明白其中的道理,我国是一个有有就文化历史和传统美德的民族,法制健全的现代化建设中更需要更多的道德伦理,孔孟思想的某些精华值得我们学习,发扬传统文化,感悟国学之精髓,成就自我,实现理想抱负,不要说修身齐家平天下,总之能做一个诚实守信守法,有着良好道德的新时代公民就已经很好了。


黑白文章泽渊诗


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提出智,董仲舒提出信。孟子还有许多观点如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君王得位之本在于仁

主张轻徭薄赋,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你看,像不像今天的自由民主,或者日本的重仁重礼

古代中国的发达(虽然有法家导致一些乱世),不用任何怀疑,哪怕到了明代科技上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物理小识,算法统宗,九章算法比类大全,徐霞客游记都有了,郑和的船是长147米的超级大船,浑天仪,望远镜都出现了,有的说儒家集权,那东林党都快把皇帝逼不动了,东林党就是工商业贵族不知道吧,儒家禁锢你了吗?并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