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 復原利津古城縣衙文廟書院如何?


復原利津古城縣衙文廟書院如何?

□ 薄文軍

一提復原古城古建,許多經多見廣的人士一定是連擺手帶搖頭連呼不可。進而則是列舉近年來某地某地斥資恢復古城打造旅遊景點最終失敗的案例。這些教訓確實值得認真吸取,避免重蹈覆轍。但如果我們恢復古城不是急功近利做景點,而是打造文化載體和平臺,用作城市功能區,實現滿負荷承載,則應另當別論。

一、東營地區需要仿古建築

“沒有千年古樹,沒有百年老屋”,這是利津縣的現狀,也是利津文化的缺憾。整個東營市的情況與此差不多,墾利區、河口區這方面的家底不如利津縣,廣饒縣、東營區有點古建築,合起來勉強能湊夠兩位數。但大多屬於局部設施,體現不出古代建築文化的整體風貌與地域特點。

從明朝初期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570年左右的時間,整個東營市範圍基本是利津、廣饒(樂安)兩縣並立的格局。說到縣城、縣衙、文廟、書院,整個地面上自然也是各有兩座。顯而易見,與其他地區相比,這類古代建築設施本來就屬稀缺資源。而因為東營屬於沿海平原地區,一是缺少石料,二是土地鹽鹼,三是因陋就簡,四是黃河水患,五是戰火頻仍,導致這些建築需要反覆修繕,一旦年久失修,必然土崩瓦解。建築質量相對較高的公共設施尚且如此,就地取材、因陋就簡的民用建築就更不用說了。

好不容易許多建築設施改成了磚石結構的,又趕上日寇侵華,古城古建均在戰火中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1946年至1947年,黃河歸故,兩岸堤防吃緊,最終許多磚石料用於黃河防汛,再後來遇到“破四舊”“文革”等運動,境內縣城、縣衙、文廟、書院蕩然無存。而今,在利津縣城也就剩了東關、西關、北關、庠門首、大隅首、書院街等地名、路名,還能喚起人們殘缺不全的一些記憶。

東營人需要恢復文化記憶,需要弘揚傳統文化的硬載體。尤其利津縣是延續800多年的文化名城,歷史上的商業重鎮,更需要一些實實在在的文化支撐。既然電影、電視上的,包括各地一些旅遊景區的古建築都是仿製的、復原的,那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在自己家門口恢復一下明清時期的一些重點建築設施,並藉以修復我們的文化鏈條呢?

當然,這需要花錢。但是,這裡邊有些賬是可算的:

第一,通過招商引資和市場化運作,這事最終可能用不著政府花錢。運作正常的話,應該是出現一種多贏的結局。

第二,利津縣舊城範圍目前基本屬於棚戶區,拆遷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藉機恢復其100多年前的原貌,成本不會太高。

第三,同樣是城市規劃建設,同樣是舊城改造,應該儘量建些文化承載能力強、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的東西。

第四,我們有太多的地域文化,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平臺來支撐。東津渡、鳳凰城、永阜場、大清河、鐵門關、神仙洞,水煎包、八大碗、四合院、八仙桌、民間戲曲、利津八景,歷史文化名人、現代文化名家……

第五,只要科學規劃、整合資源、合理利用,不閒置、不擱淺,就不會造成浪費,甚至於它能激活當地更多的資源。

第六,隨著老城區拆遷改造之前實施的地下文物勘探,有可能帶來更多的考古發現,再次改寫整個利津縣的人居歷史。

二、利津古城古建有圖有數據

從清朝初期到新中國成立後,多部《利津縣誌》(包括續志、補志)都對利津縣古城及縣衙、文廟、書院等城內設施和街巷作了詳細記載,多數都是有圖有數據。這些原始資料,為我們復原古城古建奠定了學術基礎,提供了巨大方便。

首先需要說明的,利津縣舊城體量並不太大,千萬不要一說建城就以為工程浩繁、難以招架。根據多部《利津縣誌》記載,利津縣城的周長是7裡18步(後因東南角遭受河患,城牆改方為圓,略有縮進,減少到7裡12步)。明清時期1裡摺合1.15華里,一步摺合1.6米,那麼利津古城的周長應該是4.04公里。取正方形的話,面積應該在1平方公里左右,相當於咱們東營市區東城的4個小區拼在一起。就這個面積來講,原地恢復和易地重建的難度都不算太大。

清朝光緒九年(1883)《利津縣誌》記載:“城周圍七里十八步,築土為之。有門樓四,東曰觀瀾、西曰朝京、南曰迎薰、北曰鎮海。城初甚卑薄,明正德間流賊劉七等擾近邑,縣丞魏彥昭增修,高一丈五尺,厚九尺。嘉(靖)隆(慶)間,河水氾濫,城屢壞。知縣楊啟芳、賈光大相繼重修,高至二丈,池深一丈二尺、闊一丈五尺。萬曆壬申(按:應為萬曆二十年壬辰,公元1592年),知縣周大年修甕城四、角樓四、敵樓二十座。自後,屢修屢頹。乾隆三十三年(1768),知縣程士範領帑興修,易土以磚,並建城樓四座。又於城東南隅作護城石泊岸一座,長四十丈。逮後黃水為患,石泊岸已衝沒矣!道光十六年(1836),知縣普恆重修城垣、城樓。咸豐四年(1854),知縣張濟第捐廉搶修。咸豐十年(1860),知縣王亮採捐款重修外垣。光緒七年(1881),知縣盛讚熙捐款補修。

復原利津古城縣衙文廟書院如何?

復原利津古城縣衙文廟書院如何?

復原利津古城縣衙文廟書院如何?

復原利津古城縣衙文廟書院如何?


咸豐五年(1855)六月,黃河在河南蘭陽銅瓦廂決口,奪大清河道,重走利津入海。利津縣成為山東境內逼近黃河的十幾座縣城之一,幾度有官員提議搬遷,但最終擱淺。

1935年版《利津縣續志》記載:“城垣周圍裡數俱詳盛志(指光緒九年版的《利津縣誌》,時任知縣盛讚熙纂修)。按其圖,東南隅城基內縮,已非舊址。實因清咸豐六年(1856)黃水陡至,東南適當其衝。壩塌入水 ,用土補築。全城皆磚,而此隅獨異。光緒間修堤委員施補華順河修堤。東南一隅緊靠大堤,由地方另加修建。光緒二十四年(1898),知縣朱慶元重修東南西三面。三十一年(1905),知縣吳士釗將全城重修。宣統三年(1911),知縣寧繼光重修。民國八年(1919)、十五年(1926),知事潘晉、李光宇皆有修葺。”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一度遷入利津縣城短期駐紮。1939年1月,日軍第二次侵佔利津城後,城垣和其他建築遭受嚴重破壞,到處廢墟瓦礫。此後近六年的時間,這座古老的縣城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日本侵略軍在黃河口一帶最大的一個戰略據點。利津城內長期囤積著日軍搶掠來的大批糧食物資,設有電臺數部,是日軍在這一帶的經濟中心和情報基地,也是日偽“掃蕩”“蠶食”清河抗日根據地的屯兵處。1943年冬,日軍對墾區實施二十一天大“掃蕩”時,就是以這裡為大本營。日軍指揮官丘山旅團長坐鎮利津城,擔任前線總指揮;日軍駐山東的最高指揮官、第十二軍團長喜多,亦曾親臨利津縣城調兵遣將。1944年8月中旬,八路軍渤海軍區於東門爆破成功,一舉解放利津縣城。該城由此成為八路軍在山東最早解放的兩座縣城之一。1946年,渤海區軍民將廢城牆拆除,磚石木料用於治黃防汛。此後,城牆廢址逐漸改為路基和房基。

據多部《利津縣誌》記載,利津古城內,西北為縣衙署所在,西南有東津書院,北有衙署、文廟、倉廒、普濟堂,東有洪濟寺、白衣庵。還建有寺觀廟壇10多處。主要街道4條,東為進賢街、西稱太平街、南為慕義街、北稱永安街。這些建築、街巷,圖文資料相對完善。尤其縣衙、文廟、東津書院等資料最為完備,為我們進行恢復性建設提供了保障。

三、復原利津古城古建的可行性

(一)古城區塊現狀

隨著新城區向西部推進,利津老城區年久失修,已經成為棚戶區。許多居民長期受到交通、排水、採暖、入廁等困擾,熱切盼望早日拆遷,住上功能齊全的現代住宅。

(二)古城復原後的功能定位

1.有文化特色的商用房地產項目;

2.黃河口地域文化承載區和展示區;

3.文化創意園區及文化專賣市場;

4.魯北民俗城;

5.華北平原地區影視城;

6.文化機構聚集區、文學藝術創作基地;

7.魯北特色餐飲區;

8.旅遊商品銷售區;

9.國學、書畫教育研究基地;

10.愛國主義教育、黨性教育、廉政教育基地;

11.文化、旅遊、園林等部門單位辦公區;

12.文化科技專家公寓;

13.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

14.手工藝品展示區;

15.利津縣歷史文化名人故居展示區;

16.解放利津城展覽館;

17.開放式國家4A級景區;

18.盛大傳統文化活動舉辦地。

(作者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黃河口地域文化研究學者、資深媒體人,著有《東營進士全傳》《黃河口抗日戰爭史》《穿越黃河口》《黃河口旅遊文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