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练形意拳如何避免“三害”

一、何谓“三害”

孙禄堂先生曾明确告诉人们:“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又云:“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笔者认为“三害”之中,拙力是核心,使用拙力练拳势必伴随努气和挺胸提腹。故本文虽名为谈“三害”,实际主要论拙力,戒除拙力,则其余“二害”自可迎刃而解。

1、使用“拙力”的主客观原因

使用“拙力”的原因有二:首要的是师传不真所致,也就是说老师就是那样教的,由此可以看出明师的重要性。第二方面原因是近年来太多的比赛误导的。用“拙力”练拳,看起来虎虎生风,气势逼人,外行人一看好像功夫很大,异常凶猛,既能博得掌声,往往还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练形意拳如何避免“三害”

2、“拙力”的表现

“拙力”往往表现在用心劲太大,拧眉立目,前手用力过大,重心前移,拉动后足。其结果势必造成气往上涌,呼吸急促,气不能沉入丹田,脚下无根,轻如浮萍。付诸实战则阴阳不分,虚实不辨,刚柔不能相济,招势变换不灵,易为对手牵动。如此长期苦练,也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弊病,有罹患高血压、头晕、心慌,甚至胃气上逆等疾病之虞。

  二、如何避免“三害”

1、练拳要建立在中和之性(气)的基础上

练形意拳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正确的锻炼,克除拙气、拙力之病,恢复人的良知良能,达到中和之气质。故自练拳之始就应该把心态放平,不要先存一个一拳把人打死的心态,要以变化气质、修炼武道为目的。去掉急于在短期内出高功夫的急功近利之心,需知功夫是经过长期正确的锻炼,于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的,切不可拔苗助长。

练形意拳如何避免“三害”

2、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首先要在“放松”上下功夫,要获得肢体的放松,需用“九要”之规矩站桩。久之,腰、胯、肩等部位,自然松开。二是在练习基本拳法时要寻求松整劲,初练时对上肢要求:发出的手尽量少用力,相反,收回的手要多用一点力。这样可以形成二争力,也利于气往下行,入于丹田。用后手催前手,所谓前手打人,后手用力。对下肢的要求:重心放在后腿(垫步时除外),后腿踩实,以之为轴,用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在身体转动同时以肩催肘,肘催手,劲力由内发于外,从轻松自然和谐中求刚整。没有松的基础,谈不到刚,只能叫僵硬劲。

以上只限于初学者应掌握的部分形体要求,熟练之后,还应在松活的基础上,将人散乱于外的神气,顺中用逆,缩归于丹田之内,与先天元气相混融,渐渐积蓄,自微而著,自虚而实。所谓顺中用逆就是往外打拳出掌时,往回拉的手多用意和力,气就不致于外跑,而能回归于丹田之中。另外,打出一势停顿时要用缩劲。所谓缩劲就是肢体打出后立即松开,用意将手心、顶心、足心之气往回收引,尤其要与松腰(腰向后松)提肛相配合,收回丹田(古谱所谓“三心要并”)与人体先天元气(肾间动气)混和,进而将后天气化成先天气,从而提高身体健康层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