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讀《毛選》談管理(13):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毛主席提出槍桿子裡面出政權,但他一生很少摸槍,他說:當我要用上槍的時候,紅軍就完蛋了。

不用槍,依然是兵家中之大家。

胸中有雄兵百萬,筆下似風雷激盪。1936年,毛主席總結兩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經驗,寫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運用著哲學的觀點,系統地說明有關中國革命戰爭戰略方面的問題,闡述了在長期革命戰爭實踐中形成的軍事思想、軍事原則。

這是毛主席最重要的軍事著作,之後同樣廣為人知的《論持久戰》,則是基於這套戰爭理論的一次案例分析。

文章4萬多字,有關於戰略戰術最精彩的論述。有人說,讀懂此篇,毛選就讀懂了80%了。

讀《毛選》談管理(13):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原文摘錄】《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消滅戰爭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用戰爭反對戰爭,用革命戰爭反對反革命戰爭。

要了解某種程度的戰略上的規律……因為懂得了全局性的東西,就更會使用局部性的東西,因為局部性的東西是隸屬於全局性的東西的。

指揮全局的人,最要緊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擺在照顧戰爭的全局上面……總之,一個原則,就是注意於那些有關全局的重要的關節。

為什麼主觀上會犯錯誤呢?就是因為戰爭或戰鬥的部署和指揮不適合當時當地的情況,主觀的指導和客觀的實在情況不相符合,不對頭,或者叫做沒有解決主觀和客觀之間的矛盾。

做一個真正能幹的高級指揮員,不是初出茅廬或僅僅善於在紙上談兵的角色所能辦到的,必須在戰爭中學習才能辦得到。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從戰爭學習戰爭——這是我們的主要方法。

中國是一個大國——“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沒有迴旋的餘地。

革命戰爭是進攻的,但是也有防禦和後退——為了進攻而防禦,為了前進而後退,為了向正面而向側面,為了走直路而走彎路,是許多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現象。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在打第一仗之先,必須想到第二、第三、第四以至最後一仗大體上如何打法,我挨次的一仗勝了,敵軍全局將起如何變化,假若敗了,又將起如何變化。沒有全局在胸,是不會真的投下一著好棋子的。

在有強大敵軍存在的條件下,無論自己有多少軍隊,在一個時間內,主要的使用方向只應有一個,不應有兩個。我不反對作戰方向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但主要的方向,在同一個時間內,只應有一個。

【個人感悟】

1、“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企業要走得快,領導者要依靠精於業務、攻城拔寨的骨幹團隊;企業要走得遠,領導者則要有戰略思維。

戰略思維是統攬全局、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與方向的思維方法,體現的是看問題的高度和深度,體現全局性的眼光和敏銳的預見性。即如毛主席所言:“拿戰略方針去指導戰役戰術方針,把今天聯結到明天,把小的聯結到大的,把局部聯結到全體,反對走一步看一步”。

領導者要跳出具體的事務,站在全局角度看問題,要運用聯繫的觀點,對事物的發展變化進行預判,要認清整個組織現在所處的位置,還要明確組織今後的發展方向,順勢而為

毛主席在中共七大的結論中說:“坐在指揮台上,如果什麼也看不見,就不能叫領導。坐在指揮台上,只看見地平線上已經出現的大量的普遍的東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領導。只有當著還沒有出現大量的明顯的東西的時候,當桅杆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並能掌握住它,這才叫領導。”

從建國前的長征及大大小小數次戰役,到建國後的抗美援朝、珍寶島事件,彼時都覺毛澤東是一意孤行,如今,看其戰略格局之大不作第二人想。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2、哲學思維。都說哲學太虛,事實上,哲學能提高一個人的思考能力,它讓人的思維更加開放、更加有邏輯性、更加清晰、更加有批判性,是世界上最務實的學問。若論專業知識,領導者不一定就比下屬有優勢,但在思維、在觀點上,領導者必須有自己的獨特見解,而且這種見解會在管理實踐中會被逐步確認。

毛主席先是一個哲學家、思想家、戰略家,然後才是軍事家。一般人指揮打仗,多研究排兵佈陣、研究兵力武器對比;毛主席往往從哲學高度研究打仗,是從大本大源來研究打仗的,如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即回答了戰爭的本質問題。

企業管理同此理。對於中小企業,企業家跟你聊的往往是市場細分、消費痛點等商業話語;對於大企業,企業家可能更多跟你聊哲學。以哲學的思維研究企業的發展,能讓企業走得更遠。

3、《戰略》四萬多字,建議通讀一遍,受益匪淺。如果實在讀不下去,也可以聽聽主席的這句話:所謂戰略戰術者,說過來說過去,無非就這四句話: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走,你就打不著我;打,我就要打上你,打準你,吃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