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战国时代最强重步兵军团,魏武侯的“魏武卒”

战国时代各国强化军队战力,其中以赵边骑、齐技击、魏武卒与秦锐士号称四大精锐。

很多人潜意识里,将魏国初年称霸中原,归功于创建了魏武卒,因此有说吴起离开魏国,便是魏国衰落的开始,但笔者觉得,魏国的强盛是综合性的,在吴起未至魏国时,魏国便已经能够军事上,夺秦之河西,削中山之城邑,经济上清理河道,开垦万顷荒地,鼓励商贸往来。

精兵与良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依托魏国完备的资源,吴起才能成就赫赫威名,而在楚国就没能取得这样的辉煌,击百越不过是倚强凌弱,挫败魏国于州西(河南武陟),也只是趁魏国主力不在,所以有必要探究,魏国引以为傲的魏武卒。

战国时代最强重步兵军团,魏武侯的“魏武卒”

魏武卒

《荀子》提到的魏武卒,很可能从未与齐技击、秦锐士交兵

魏武卒最早的记载当属《吴子》,但可查确实为《荀子》,当时荀子与临武君,在赵孝成王前探讨天下趋势,由此成为《议兵》一文,很多人断章取义,用其证明魏武卒选拔之精良,但笔者所看到的是荀子后面的定论,这是造成魏国财政紧缩的亡国之兵。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由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

通篇观看《议兵》,引用陈嚣问荀子的话“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着重界定荀子的身份是儒家,《议兵》也是以仁德阐述战争的胜负,言论也不具备客观性,其所阐述“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三个兵种理论上就没有相遇过。

战国时代最强重步兵军团,魏武侯的“魏武卒”

齐技击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齐国勇武志士通过加入技击,立功获得爵位和土地,技击是公认单兵作战能力较强,据说从齐庄公时便已施行招募,但《管子》虽然多记述劝谏齐桓公重法令,奖励有功将士,然并未明确提及齐国招募技击之士。

齐威王四年(公元前354年),爆发桂陵之战,齐威王十六年(公元前341年)以伏击赢得马陵之战,两场战争尽灭魏国精锐,使魏惠王与齐国分享中原霸权,但技击依然没出现于史书,且因为称王,遭到楚国出兵徐州,齐国连连战败,被迫乞和,若真的有技击军团,想必齐威王也不会藏私。

因此至《汉书》才明确记载“齐愍以技击强”,证明以雇佣形式存在的技击,是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制度完善,才最终在齐愍王时期达到军团建制

,而在齐威王时也许初具雏形,却难与魏武卒正面交锋,马陵之战后,魏国已无力供养魏武卒,也就难以如荀子所说正面交锋。

战国时代最强重步兵军团,魏武侯的“魏武卒”

秦锐士

秦锐士究竟是秦国精锐,还是秦军统称争议极大,但无疑是商鞅入秦变法才出现

,但商鞅所变之法过于严苛,与秦国传统相悖逆,以至为其埋下杀身之祸,何况秦国积弊已久,十年变法依旧国库空虚,即便招募秦锐士必然数量有限,难敌中原霸主魏国。

秦孝公二十二年,趁魏国马陵之战惨败,秦国发起河西之战,河西地域广博,魏国主力已尽数抽调,因此必然以防守为主,而秦军为避免彻底激怒魏国遭到报复,因此投入兵力规模也有限,双方都很克制,所以商鞅才能拘禁魏国主帅,并偷袭魏国少梁城。

此后秦国愈发强大,但依旧是全民皆兵的状态,未有秦国单独优抚秦锐士的记载,更多是秦国激励战功,且秦国数代君王贤明,文臣武将更是从未断绝,因此才能呈现对东方六国的威逼之势,极有可能,荀子站在后人的角度,比较三支军队的强弱,而并非三支军队真正交战过。

战国时代最强重步兵军团,魏武侯的“魏武卒”

荀子

魏武卒,究竟是“魏之,武卒”还是“魏武,之卒”?决定了其创建者。

魏武卒,若是魏国之兵皆称“武卒”,那吴起所率之兵,称之为魏武卒也通顺,但依照《荀子》所载,武卒是募兵选拔制,考核难度堪称百里选一,那么魏武卒的创建人,很可能并非兵圣吴起。

首先,吴起自从来到魏国,并被魏文侯重用开始,至少22年时间,基本待在河西之地,但河西驻军不过3万,民众移民约20万,本土即便也有20余万,总数才不过50万人,百里挑一的话,河西魏武卒仅有5000人,显然不具备军团级的规模,若放宽标准便不符合“精锐”之名。

其次,《吴子兵法》记载,以嘉奖有功将士方式,“行之三年,秦人兴师,临于西河,魏士闻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奋击之者以万数。”即便文言文,语义解释繁多,也可以明确看出,吴起河西之兵多是应招之士,否则如

《荀子》所说,脱离生产的专职军人,必须长期集中且服从军令。

另外,吴起与魏武侯的关系很复杂,且不说吴起对魏武侯多次劝谏,魏武侯虽然表面采纳,实则安插亲族担任宰相,更是因为魏武侯质疑其忠心,将公主许配为妻,吴起拒绝而担心魏武侯迫害,所以逃离魏国,都说明双方之间早有芥蒂,魏武侯很难将倾国之财打造的精锐“魏武卒”交由吴起掌管。

战国时代最强重步兵军团,魏武侯的“魏武卒”

春秋战国名将吴起

综合而言,答案已经呼之欲出,所谓“魏武卒”极有可能是魏武侯的精锐私军,魏武(侯),之卒。

魏氏作为三家分晋的始作俑者,魏武侯自然明白,军权对国家的重要程度,所以对权利丝毫不肯放松,魏国之所以会衰落,很大程度上源于提拔宗室勋贵,断绝真正贤良的上升通道,因此如吴起、商鞅、张仪等才会为他国效力,反过来使魏国遭到削弱,可谓自尝苦果。

魏武侯的愿望是称霸中原,因此魏武卒最终的定员超过3万人,在魏惠王时更高达7万,另外还有30万常规军,只有魏武卒的选拔范围,扩展到整个魏国,那么400万人口的魏国,才能整合出如此数量的精锐,所以魏武侯才是幕后真正的推动者。

当然,魏武侯即便打造精锐,也难以凡事亲力亲为,

以吴起倔强而要强的性格,必然会主动参与其中,甚至有可能训练第一批魏武卒,《吴子》也对此有明确记载,吴起向魏武侯建言,打造“忠勇、擅走”者,聚兵为军,无论是训练之法,还是奖励之策都能看到吴起的影子,

《吴子》“故强国之君,必料其民。民有胆勇气力者,聚为一卒。乐以进战效力,以显其忠勇者,聚为一卒。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见功于上者,聚为一卒。弃城去守,欲除其丑者,聚为一卒。此五者,军之练锐也。有此三千人,内出可以决围,外入可以屠城矣。”

战国时代最强重步兵军团,魏武侯的“魏武卒”

三家分晋

魏武卒是已知战国时代,创建时间最久,知名度最大的重装步兵军团,但其真正参与的战事,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即便如此不可否认,魏武侯时期,魏国几乎对所有国家开战,且保证胜多败少的优异战绩,魏武卒必然居功至伟。

魏武侯再结三晋同盟击败强楚,夺取军事重镇大梁;由吴起率领反击秦国的阴晋之战,使魏国纵横关中;魏国协助卫国多次击败赵国,割占河东大片土地;魏国再救燕国击败齐国,后又败齐于林狐伐至博陵。

魏武卒有过难以企及的辉煌,但也如《荀子》所言“数年而衰”,至魏惠王时,魏国虽然兵势达到巅峰,却再难以获得更大的战绩,反而在列国的联合打击下衰落,“马陵之战”就是魏武卒的悲情落幕。

参考文献:《吴子兵法》《荀子》《管子》《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