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升入中学,家长引导孩子必做的五件事

由于我的朋友老师居多,总是听朋友说起,在每届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次聚会中,总会有考得不理想的孩子这样说:“老师,如果我在七-八年级能够听您的话,我敢肯定我今天的分数会高很多。“这是孩子们的心里话,但我听后却感到很失落、很遗憾。

是的,七-八年级的孩子已经拥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成熟的理性思考能力,那些好好学习、认真听课、老实做人的道理他们都懂,但他们缺少的使行动力、意志力和自控能力。

我的这位老师朋友在与这些七-八年级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相信大多数家长也会有这样的感受:

虽然孩子很清楚,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作为一名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但每当家里有自己爱吃的东西时,他们总会想独自占有;

虽然孩子知道不好好学习,将来前途很可能就会不光明,但是趁父母不注意的时候,他们总会偷偷的玩一会儿;

虽然孩子知道,与社会上那些“小痞子”交往很容易就会走上“歪路”,但在虚荣心、利益心的驱使下,他们还是喜欢与那些“大哥大”、“大姐大”一起玩;

......

因此,每当送走一届毕业生时,我的这位老师朋友心里既有欣喜又有自责。欣喜的是,很多孩子的理想终于实现了;自责的是,对于初中三年收获不大的孩子来说,如果当时对他们再多些耐心、再多些教诲......也许这些孩子的收获会多很多,他们的未来的路也会宽广很多。

升入中学,家长引导孩子必做的五件事

为了使每个孩子在初中三年里都会有收获,我的这位老师朋友在后来的教育初中新生的过程中,又多了一条经验——在他们的行动力、意识力、自控能力等方面下足功夫。具体的做法就是从七年级开始,让孩子们每天问自己几个问题:

今天上课时,我积极思考问题了吗?

今天值日时,我积极劳动了吗?

今天回家后,我孝敬父母了吗?

今天,我对自己一天的表现满意吗?

明天,打算怎样改变自己?

......

家长不要小看这些问题,它的作用比座右铭可要大得多,具体到理论上,它还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让一只黑猩猩戴着漂亮的花照镜子,一连照了十天。突然有一天,心理学家把黑猩猩头上的花摘掉,然后再让它照镜子,没想到这只黑猩猩竟然主动去找来一朵花,并示意心理学家给它戴上。

由这个实验,心理学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清楚自己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样时,人们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会通过积极的行动去弥补自己的不足。

每天让孩子自问那些问题,其实就是让孩子寻找自己理想与现实行动的差距。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行动不够时,自然会主动在行动上下功夫。在这一点上,一个孩子这样说:“我觉得老师的这种方法很高明,每天让我们自问这些问题,每当我做的不好的时候,心里就会产生内疚的感觉,为了尽快使这种感觉消失,尽管十分不情愿,每天我还会把这些事做好,这样我的心里就会舒服了。”

的确,七-八年级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会有这样一个特点,虽然他们的行动力差,但当他们应该去做、或者计划去做的事情而没有去做时,他们的心里就会产生强烈的内疚感,当然,这种内疚感很容易消失,但是此时,如果有父母在他们身边提醒、引导,这种内疚感就会转变成行动。

因此,自从我的这位老师朋友用了这条教育方法以后,载参加初中生的毕业聚会时,很少有学生说”初中这三年一无所获“或者”为自己这三年的行为表示后悔了“。

很多时候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提高孩子的行动力、意志力以及自控能力,是孩子脚踏实地的走过初中三年的关键,但此时,我要提醒家长们的是,孩子这些能力,仅仅靠在学校的锻炼是完全不够的,它需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一点点改变、一点点提高。因此,在孩子进入初中的那一刻起,家长就应该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方面能力。

升入中学,家长引导孩子必做的五件事

那家长们具体该怎样做呢?我通常建议家长们引导孩子做以下几件事:

方法一:闹钟一响,马上起床——锻炼孩子的行动力

“闹钟一响,马上起床”,看到这个题目,肯定有家长想,这个建议很不好使,闹钟响上三次、五次,我家的孩子都不会起床,这对于那些“懒”孩子来说太难了。

是的,在早晨要想孩子离开温暖、舒服的被窝是很难得一件事情,但“懒床”不仅会助长孩子体内的“懒惰”细胞,而且会使孩子的行动力大大减退。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喜欢“懒床”的孩子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拖”:

家长让他们去做作业,他们会说“等五分钟再去”;

家长让他们去锻炼身体,他们会说“等一会再去”;

老师让他们去打扫卫生,他们会说“等两分钟再去”

......

因此,就是在这种“等一会”、“等几分钟”的拖延过程中,孩子的行动力在一点点减退。当拖延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时,他们就会把拖延当成一种理所应当,当他们再拖延时,他们的内疚感也会消失。也就是说,“懒惰”会毫不费力的战胜“理智”,这对初中孩子的发展来说,将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孩子的这种“懒惰”行为往往是由家长造成的,孩子早晨不起床,家长为他们准备两个或三个闹钟,再不行,家长会亲自执行闹钟的“职责”,亲自叫孩子起床,而家长的这一做法,便成了孩子”再睡两分钟“理由。第一个闹钟响了,孩子心想:”反正有第二个闹钟呢,再睡几分钟吧!“第二个闹钟响了,孩子会想:”反正我不起床,爸爸妈妈也回来叫我起床,再睡两分钟把!“在这种心理下,孩子的行动力永远不会强。

所以,要想锻炼孩子的行动力,家长只需要做到一点就可以了,送孩子一个闹钟,这个闹钟智能定一个闹铃。闹铃响过之后,起不起床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起床晚了就让孩子接受自然后果的惩罚吧。

七-八年级的孩子什么道理都懂,在很多时候,他们是看家长的态度“下菜碟”的:如果家长送他们两只闹钟,并时刻关注他们的起床情况,他们就会把起床当做一种艰难、不能轻易完成的任务,甚至有时还会以不起床来要挟家长;但当家长们送一只闹钟,并坚定的告诉他们,起床时他们自己的事情,起不起床由他们自己决定,在这个时候,七-八年级的给孩子当然知道,起床晚了迟到了要受到老师的惩罚,当然自己就会主动去把握起床的时间了。

这也就是说,在锻炼孩子的行动力方面,家长必须要给孩子一种明确的态度:行动不行动是你自己的事情,行动慢了,或者没有去行动,那你就必须接受自然惩罚。

方法二:让孩子学着洗衣、做饭——转变孩子的小学思维

洗衣、做饭以及一些简单的家务,其实孩子在小学高年级时就应该学着去做。但在这里,我特别把它作为中学生必做的一件事情,是有一定目的的。

首先,让孩子学着洗衣、做饭,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自立是每位优秀中学生都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他们走向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力。然而现在的中学生没有洗过衣服、没有做过饭的却大有人在,因为有些家长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便把这些事情大包大揽了;还有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做不好,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自己的精力,所以所有事情都由自己代劳了。其实,如果家长这样想,就能够坦然的让孩子去参与家务劳动了:洗衣、做饭以及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实际上是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立能力。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家长让孩子学着洗衣、做饭,实际上是在帮着孩子转变小学思维。

所谓小学思维,就是在小学阶段孩子特有的思维。具体来讲,就是孩子总是认为自己年龄小,需要人照顾。家长不要小看这种思维,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孩子会理所应当的懒惰、不承担责任、不去面对现实......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我曾接触过很多这样的孩子:

有些孩子上了初中,还在让妈妈洗内衣、洗袜子,妈妈让他们自己洗,他们却说:“我还是小孩子呢,你就帮我洗了吧。”

有些孩子上了高中,还不懂的照顾父母,父母对他们的行为不满,他们却说:“等我长大了以后再照顾你们吧!”

有些孩子上了大学,总是以一副需要人保护的姿态示人,亲人朋友劝他们成熟些,他们却说:“人家比你们小,你们就应该让着我!”

......

不管是在家长眼里,还是在其他人眼里,这些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是永远长不大的。而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没有长大,虽然他们的身体在成长,他们的年龄在增加,但他们的心理年龄并没有跟随身体一起成长。也可以说,他们的思维还处在小学阶段。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当这些孩子走向社会时,由于他们的思维还处于小学阶段,他们肯定会被现实打击的遍体鳞伤。即使他们下现实的社会中思维方式会一点点改变,但他们的发展也将远远落后于那些同龄的孩子。

由此可见,在初中阶段,让孩子尽快摆脱小学思维尤为关键。而让孩子洗衣、做饭以及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恰好是帮孩子摆脱小学思维的最好方法。

孩子的衣服脏了,家长告诉他:“你已经是初中生了,必须要自己洗衣服了。”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不仅使孩子学着去洗衣服,而且在向孩子传达这样的一种思想:你已经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必须要自己去做了。

周末,家长请孩子给全家人做饭,并这样对孩子说:“初中生应该学着照顾家人了。”那孩子就会得到这样一种思想:照顾家人是初中生的责任。

......

任何一个刚刚升入中学的孩子,都会带有很严重的小学思维,但如果家长及时采用让孩子洗衣服、做饭、做家务等方式教育孩子,那孩子的思维就会一点点被扭转过来。

当孩子彻底摆脱小学思维后,你会发现,孩子就像彻底变了一个人一样:他们变得积极、勤劳、负责任。更重要的是,面对问题,他们不再逃避,而是主动去解决问题了。

方法三:让孩子每天都去读报纸、看新闻——开阔孩子的视野

看到这个题目,肯定有家长会问,到了初中,孩子们的时间比以前紧多了,让他们每天去读报纸、看新闻不是在浪费时间吗?

的确,升入中学之后,孩子们会明显的发现,时间比小学时要紧迫的多。但是事情并不像家长们所说的那样,读报纸、看新闻确实会占用孩子一定的时间,但孩子在读报纸、看新闻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在同时间内学习的价值。

我认为,初中生与小学生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他们的视野要不同。小学生每天关注最多的事情,就是自己身边的这些事情,而中学生的视野就不能仅限于此了,他们要把视野从自己身边扩大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视野的开阔能够使孩子思维活跃、心态平和,从而使孩子能够以最优异的状态走向初中阶段。

也许又有家长会说,让孩子每天主动去读报纸、看新闻很难,我们总不能强迫他们去做这些事情吧?

的确,家长不能强迫这一阶段的孩子做任何事情,否则只会引来孩子越来越叛逆。“对付”初中阶段的这些孩子,家长们必须要讲究方法,这也是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

当孩子不愿意去做这些事情时,家长可以通过巧妙的引导,使孩子爱上这些事情。

例如,一开始,家长可以讲新闻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读到新闻的乐趣;

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多接触一些爱读新闻、视野开阔、知识渊博的人,让孩子找到榜样;

当然,家长还可以让孩子与那些爱读新闻的同学多交流,在同龄人的影响下,孩子很容易就会接受读新闻的重要性。

方法四:多培养一个好习惯——孩子比别人更优秀的资本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

初中三年,这个孩子的成绩很出色,英语成绩尤为出色。她是班里也是学校第一个坚持用英语与英语老师交流的学生,也正因如此,她成了全校闻名的“明星”。

我问这个孩子的爸爸:“你是怎样把孩子教育的这样优秀的?”这位爸爸说:“我觉得我家孩子比别人多的仅仅是一些好习惯,比如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背几个单词、坚持与英语老师用英语交流等,也许正是这些好习惯,使她的成绩比别人稍微好一点吧。”

这位爸爸说的很有道理,他说出了孩子成才的秘密,这个孩子的这些好习惯,就是她比别人优秀的资本。其实,不管孩子在小学表现如何,升入初中后,所有的孩子都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这一新的起跑线上,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向前跑,他们之间要想拉开差距是很难的。但如果孩子身上的优点多一点、好习惯多一点,这些就会成为孩子比他人优秀的资本。

也许家长们会说,小时候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但现在,这个最佳时期已经错过了,再想培养他们的好习惯很难。

家长们的这些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在孩子小时候,由于他们的合作欲望比较强烈,孩子很容易就会养成好习惯。但这并不是说,上了初中之后,孩子就再也不能养成新的好习惯了。家长们应该明白,在任何时候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都不算晚,在任何时候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都是必要的。

自孩子升入初中之后,家长们就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多培养孩子一个好习惯,孩子就会比同龄人更优秀一点。所以,家长们不妨就从现在开始,从细节入手,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就像上面事例中那位家长所说的,家长可以让孩子每天只多记住两个单词,积少成多,初中三年读完,孩子很可能就会记住一本英语词典中所有的单词;

家长还可以让孩子每天记住一个数学公式、一个成语,就在这种记忆和巩固的过程中,孩子别别人优秀的资本就会一点点显露出来。

......

当然,家长也可以培养孩子别热方面的习惯,如帮助他人、孝敬父母等,这些好习惯不仅能使孩子顺利的度过初中三年,而且也将成为孩子以后人生路上的资本。但父母还要特别注意一点:孩子的好习惯不在多,贵在坚持到底。所以,父母还应在孩子的意志力上多下功夫。

方法五:今日事,今日毕——锻炼孩子的意志力、自控力

由于正处在青春期,这些初中的孩子可谓是“性情中人”,高兴的时候,他们会把该做的事情统统都做完;不高兴的时候,他们干脆手一甩,该做的事情也不去做。

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讲,这十分不利于孩子成长。同时,这表明孩子身上存在着至少两个缺点:一,没有时间观念;二,没有做计划的观念。

在前面我也提到过,由于七-八年级的科目要比小学时多得多,知识的难度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所以在这时,孩子只有学会做计划、学会利用时间,才能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其实,不仅仅是学习,生活中的事情也是如此,只有孩子有了做计划的意识,有了时间观念,所有的事情才会按部就班的完成。

当然,也有很多孩子有时间观念,也知道做计划的重要性,但一遇到困难,他们的计划就要宣告失败。初中的孩子往往会计划做的很好,但执行起来却没有那么顺利,常常是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多以,在这个时候,家长很有必要让孩子明白“今日事,今日毕”的重要性。当然,也许“今日事,今日毕”的重要性,孩子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那家长就要从孩子的自控能力上下功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