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用山西这几段方言吵架,准让康主持威力大增

ERDOS(鄂尔多斯)时装说

多学几门方言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方言是地域文化在特定空间内,以特定人群为载体的凝聚与固定,方言中存有众多地域文化的基因。

方言无好坏之分,唯软硬之别,只要纯正地道,自由驱使,每种方言皆动听,皆悦耳,正如任何地貌,只要交给草木,皆合宜。

有人评价我的文字文绉绉地拽,文言基础过硬,我则当面打哈哈,背地里暗说“我哪里懂得文言,全是方言”。

母亲是语言的第一位老师,方言则是你喝到的第一口文化。

母亲的说话习惯,影响着子女,比如我母亲常说“且慢”“且放下”,而我至今也只用“且”,从不累赘成“而且”。

只说“晌午”,而不言“上午”,起初不解何以然,年齿徒增后方悟,这“午”若以上下截然之,刻度有了,动态没了,而“晌”有白马过隙、片刻而逝之意,理解了此般差异,便理解了李后主“一晌贪欢”用词之贴切。

说打鼾为“打鼾水”,起初不解何以蛇足一“水”字,待自己也打鼾时,方知此间常常咀拢不住,伴有口水流出。

山西地分五域,方言大致也为晋西、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五大部。

晋南方言属中原官话系统,且与关中方言为近亲,广灵方言则属北方官话语系,其余皆为晋语。而晋西方言区域包括陕北、西蒙,晋北方言区域包括冀北。

吾乡介休,地处晋中盆地,为晋方言的核心区域,历史上曾受到过拓跋、蒙古语言的深度影响,但其中仍残存着远古文言的词汇与语音。

如称跑步为“跋踕”,称落下为“跌曳”,称家里为“居舍”,称茅厕为“后庐”,称闲逛为“徜徉”,称轻松为“款款”,称晚上为“晚夕”,称打雷为“忽雷”,称污水为“恶水”,称结伴为“厮跟”。

曾与张颔先生论及介休话中的“坐下”何以称作“降下”,未果,先生也此地人。

晋方言中,说后生长得帅为“人才好”,姑娘漂亮为“袭人”,青春年华为“窈窕”,孩子可爱为“倜傥”。一对姐妹相见,开口就是“哎呦呦,看你恓惶的”,此处“恓惶”有辛苦意,而非可怜。

河曲民歌《那是一个谁》起首唱道“对坝坝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那就是我要命的二妹妹”,其中“要命”的亲昵程度,非临其语境,难解其意会。

而“圪梁梁”所指,为小丘,若是“圪梁”,便指大丘了。以此类推,圪针针、圪壕壕、圪台台、圪洞洞、圪尘尘、圪茬茬、圪掺掺、圪截截,皆指程度。

同样不必冠以大小,“刀”定指大刀,“刀刀”则指小刀,以此类推,车车、勺勺、盘盘、钵钵、珠珠、蛋蛋、扣扣、钉钉、盖盖、桌桌,皆小一号者。

花生豆豆,冰糖蛋蛋,西瓜瓣瓣,麻糖串串,指小,“鸡蛋皮皮脸,瓜子仁仁眼”,不光指小,也昵。

南北方言中,多见话里有话之表达,广东人赞美女性丰满,“又大又圆又弹手”,北人便无此含蓄了。

晋西临县,贫瘠之地,民风淳朴中存粗野,言语无“毬”不成句,其乐而不淫,内涵丰富,调侃也“毬”,自嘲也“毬”,亲昵也“毬”,蔑视也“毬”。

相传从前有一仇(qiu)姓后生,好逸恶劳,游手好闲,因偷人庄稼被告县衙。县太爷问其姓甚名谁,“姓仇名赖”。县太爷听其姓仇,案由偷瓜引起,算不上大案件,遂曰:“仇赖,你若能一句话说上十个‘毬’,我便放了你。”

仇赖脱口而出:“我的爹妈来死毬了,我来穷得甚毬也没啦,威一天饿毬得没法了,接开瓮家空毬圪丹丹地。于是到地里寻毬个吃的,谁知摘得三毬两颗瓜,就让逮毬住了。老爷你看这毬不淡地一点事,还用麻毬烦你。你看能放毬就放毬了,不能放毬也算毬了,我来毬!庄来是个倒毬运了,放回各也没毬意思。”

近来又有笑话云:国家语委某员来晋调研方言,问接待人员晋中方言说法。

问“短”怎么说?

答“毬长长”。

“小呢?”

“毬大点儿。”

“不好”怎么讲?

“寡毬气。”

“看不起人呢?”

“毬相。”

“不满意呢?”

“倒是个毬。”

“不管用呢?”

“毬也不顶。”

“小气呢?”

“毬毛鬼胎。”

“气愤呢?”

“毬粗。”

“差劲呢?”

“毬货。”

“办不成事呢?”

“毬也揽不成。”

“胡说呢?”

“诌毬。”

此员颇感不爽:“难道你们就没有不带毬的话?”

对曰:“少寡逼!”

不日转运城,又问晋南方言说法。

问“反应快”怎么说?

答“灵怂”。

“反应慢?”

“笨怂。”

“说不清?”

“然怂。”

“教不会?”

“闷怂。”

“没头脑?”

“瓜怂。”

“没眼色?”

“瓷怂。”

“不计后果?”

“愣怂。”

“啥都不怕?”

“增怂。”

“啥不干?”

“懒怂。”

“小孩?”

“碎怂。”

“不起作用?”

“怂不顶。”

“不负责任?”

“怂管娃。”

“无所作为?”

“怂囊鬼。”

“如呢?”

“闷怂多,灵怂少,瞎怂把灵怂能绊倒。”

此员再感不爽:“难道你们就没有不带怂的话?”对曰:“寡毬蛋!”

如今方言中的古音尚存,而与之对应的古字没了,古字尚存,古意变了,时遇大融合时代,古音古字皆难存矣。

方言地盘渐缩,以致有人发出保护方言的呼吁。我女儿上小学时,班主任老师偶发脾气,随口道出了几句太原话,回家后女儿对此十分不屑,“一口太原话”。

这是一种对待方言的心态,我想告诉她方言也雅言的道理,可惜听不进去。

用山西这几段方言吵架,准让康主持威力大增

介子平,男,1964年生人。供职于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兼任《编辑之友》杂志社副主编,副编审。

出版有《青灯》(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烟霏云敛》(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年8月版)、《少年文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12月版)、《消失的民艺——年画》、《褪色的记忆——连环画》(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5月版)、《雕刻王家大院》(山西经济出版社2013年8月版)、《风华丹青》《大韵书法》(三晋出版社2015年7月版)、《田园将芫》《苦酒微甘》《此间少年》(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2015年9月版)、《民国文事》(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年10月版)等。

投稿邮箱:laojiashanxi@qq.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