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相愛相殺兩千年,清明是怎麼擊敗寒食的?

《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

清明,本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在農曆三月。所謂“清明”,顧名思義,就是清潔明淨的意思。《歲時百問》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作為節氣名稱,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逸周書·時訓》 曰:“清明之日,桐始華。”到了公元前104年,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確立了“二十四節氣”名稱,清明作為節氣名稱逐漸廣為民眾所接受。清明作為節日名稱,最早出現於唐代,其主要是寒食節的組成部分,此後,就逐漸“鳩佔鵲巢”,至南宋時期完全取代了寒食節,成了獨立的節日。

簡單來講,在二十四節氣中,清明之所以能成為一個節日,主要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時間與寒食節相鄰;二是民俗文化不斷變遷,出現了郊祭習俗。前一個因素,自清明確立為節氣時即已具備,後一個因素出現於唐代。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清明是怎麼逐漸從節氣變成節日,最後戰勝寒食成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

相愛相殺兩千年,清明是怎麼擊敗寒食的?

佔據1000多年的C位——寒食節

割股奉君介子推

談到清明,就不得不說到另一個節日——寒食。

公元前655年,晉國公子重耳由於遭到其父王寵妃陷害,被迫帶著一群家臣倉惶出逃,踏上了流亡之路,這其中就有介子推。他們一路上風餐露宿,重耳飢病交加,氣息奄奄。介子推見狀毅然拔刀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熬成湯給重耳充飢,從而保全了重耳的性命。這就是歷史上“割股奉君”的故事。

公元前636年,流亡十九年的重耳登上了晉國王位,史稱晉文公。此時,他受到一幫大臣的曲意奉迎,一時間志得意滿,大肆分封。介子推苦心規勸卻無濟於事,便作出了隱居綿山、獨善其身的選擇。晉文公知道後,急忙帶著大臣們趕到綿山尋找,卻始終不見介子推的影子。晉文公便命人放火燒山,只留下一條道路。一時間,風起火烈,大火綿延數百里。三天後,晉文公上山尋找,卻發現介子推與母親已葬身火海。悲痛之餘,晉文公下令在介子推蒙難的那個月,全國上下家家禁菸火、吃冷食。

相愛相殺兩千年,清明是怎麼擊敗寒食的?

©介子推“割股奉君”| 圖源網絡

清明上位也靠寒食

剛開始寒食節還只是在山西地區流行,魏晉南北朝時,就已經成為全國性節日了,甚至南方的荊楚地區也興寒食節。唐代詩人王冷然的《寒食篇》寫道:“禁火初從太原起,風俗流傳幾千祀,算取去年冬至時,一百五日今朝是。”

到了唐朝,寒食節成為最受重視的節日之一,唐詩中出現了大量歌詠寒食的詩篇。

韓翃的《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王涯的《宮詞》:“春風擺盪禁花枝,寒食鞦韆滿地時。”

薛能的《寒食》:“ 美人寒食事春風,折盡青青賞盡紅。”

唐人對寒食節的重視程度遠超清明,僅從《全唐詩》中有關寒食與清明的詩篇數量便可見一

斑,點明寒食、清明的篇數分別是154、49篇。而且有些詩篇之所以寫清明,主要由於清明的時間與寒食節相近。

寒食節的後一二日便是清明,清明在唐代時依然只是節氣的名稱,但與此前不同的是,唐代把清明定為改用新火之日,這在唐代詩文中也多有描寫。

和凝《宮詞》曰:“清明節日頒新火,蠟炬星飛下九天。”

韋莊《長安清明》曰:“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

鄭轅《清明日賜百僚新火》曰:“改火清明後,優恩賜近臣。

寒食讓位清明,是人民群眾的選擇

唐代墓祭習俗出現

寒食節禁菸火、吃冷食等傳統節俗在唐代得到了很好的沿襲,也出現了新的重要節俗——郊祭。唐代之前寒食節掃墓祭祖這一習俗非常罕見。其實,在三代(夏商周)以前並無墓祭,墓祭拜掃起於秦。杜佑《通典》卷五十二:“三代以前無墓祭,至秦始起寢殿於墓側。”

唐代寒食節拜掃最初盛行於民間,久而成風,官方因俗制禮,將其編入《大唐開元禮》卷七十八,“ 吉禮,六品一下時祀,王公以下拜掃”,成為官方認同並倡導的吉禮之一,後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

因清明日通常就在寒食節的假期之中,所以寒食節的節俗活動除了禁火、吃冷食外的盪鞦韆、蹴鞠、鬥雞、鏤雞子等諸多特有的節俗活動往往順延到清明。特別是郊祭,並不限於寒食節的這一天,數日之內都是可以的。

此外唐人上墳已有送紙錢的風尚,寒食節全國禁菸,唯有清明才可以生火,所以人們逐漸選擇在清明這天上墳,以便焚燒紙錢。這使清明在寒食節中的地位更顯得尤為重要。

相愛相殺兩千年,清明是怎麼擊敗寒食的?

©清明節墓祭 | 圖源網絡

重視墓(郊)祭(遊)的大唐人民

唐代寒食節假期為處於盛世中的唐人們提供了在郊外祭掃之餘踏青賞花的娛樂時間,從唐詩人的大量的詩詞描繪中可以感受到寒食節歡樂的郊遊氣氛。

元稹《寒食日》曰:“今年寒食好風流,此日一家同出遊。”

薛能《寒食》 曰:“美人寒食事春風,折盡青青賞盡紅。”不過,朝廷對這種風氣很不以為然,認為寒食節不能過於娛樂化。唐高宗於龍朔二年四月十五日下詔:“在寒食上墓,復為歡樂,坐對松檟,曾無戚容,既玷風猷,並宜禁斷。”唐玄宗在《大唐開元禮》中也重申“不得作樂”。但民間並不理會這些禁令,唐人在郊祭踏青的同時尋找樂趣,將寒食節的假期生活過得多姿多彩。

唐代寒食節新的重要節俗郊祭衍生出的踏春賞青與禁菸冷食是相對矛盾的,而寒食節的假期為唐人們提供了統一的娛樂時間,因此寒食節的節俗活動逐漸趨於娛樂化,其程度甚至引起了朝廷的不滿,官方因此頒發詔書禁止作樂。這種內在的矛盾,使得寒食節出現了名實不副的問題,就此而言,埋下了寒食節被清明節取代的伏筆。

相愛相殺兩千年,清明是怎麼擊敗寒食的?

©鞦韆原為寒食節宮廷女子游樂項目 | 圖源網絡

徹底放飛的大宋人民

北宋時,宋人的詩詞常將寒食與清明列舉或互指,是由於寒食與清明時間相鄰的特殊性,節點的界限模糊,寒食清明兩節相關的活動通常緊聯,節俗間相互滲透,重疊交織。

花蕊夫人《宮詞》曰:“寒食清明小殿旁,綵樓雙夾鬥雞場。”

晏殊《木蘭花·玉樓朱閣橫金鎖》曰:“玉樓朱閣橫金鎖。寒食清明春欲破。”

且在民間,清明日上墳已漸成風氣,黃庭堅《清明》詩也透露出在北宋中後期清明已有人正式上墳拜掃。至此,雖清明日仍被寒食假期所包含,附屬於寒食,但已逐漸受到關注,寒食清明在北宋時已呈現出融合的趨勢。民間已有清明成節的意識,但清明此時尚未真正獨立。

相愛相殺兩千年,清明是怎麼擊敗寒食的?

©《清明上河圖》記錄了清明的盛景 | 圖源網絡

及至南宋,民間更為重視郊祭,南宋時期的郊祭一般選在清明日。南北宋之交的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七《清明節》中曰:“寒食第三節,即清明日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都城人出郊。”記述了古人講究新墳要在清明祭掃。

高翥《清明》曰:“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戴復古《清明感傷》曰:“清明思上家,昨夜夢還家。”

且南宋時期,踏青之俗遠比唐代還要盛行。社會經濟的繁榮和宋人享樂觀念的萌發,使得郊祭習俗的內涵更加豐富,如祭墓成為踏青春遊的假日時光,墓前分享祭品變成了郊遊野餐。

據李之彥《東谷所見》載:“吾鄉多於至節、歲節、清明詣墳所……乘祭之後,大率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遊覽,盡歡而歸。”

由此可見南宋的清明處處洋溢著歡樂的氣氛,人們並未因莊嚴肅穆的掃墓祭祖而影響。反之人們沐浴著春光,郊遊踏春,鞦韆蹴鞠,享受著節日裡輕鬆愉快的生活氣息。

在南宋,寒食節莊嚴肅穆的氣氛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大體上不再盛行,但並不表示沒有留下痕跡。而清明已不簡單的是一個純粹的節氣,已取代寒食成為一個從皇室至民間都慶祝紀念的風俗節日。

總結

綜上所述,作為節日的清明,其主要節俗基本上完備於唐代寒食節,而寒食節節俗內容也有了很大變化,出現了郊祭、春遊等習俗,一改禁火、寒食的冷清情形,變得娛樂化了。

但是,禁火、寒食仍然是節俗的重要內容,清明尚未成為獨立節日,只是由於與寒食節日期相近,被設為改用新火之日,成了寒食節的一部分。

在整個北宋時期,寒食節仍是重要節日,清明還是寒食節的一部分,但已經被視為節日了。

到了南宋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發達,民眾樂於享受,禁火、冷食習俗失去了社會心理基礎,寒食節事實上已經名不副實了,加之宗族文化興盛,上墳、祭祀親人成了核心節俗,清明節由此替代寒食成節也就理所當然了。

[1]朱志平.從節氣到節日:“清明”節日化的時間及其歷史邏輯[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

[2]張勃.清明作為獨立節日在唐代的興起[J]. 民俗研究,2007(1):169-181.

[3]宋兆麟,李露露.中國古代節日文化[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66.

[4]姚大勇.唐宋寒食、清明拜掃風習[J]. 現代中文學刊,1998(1):47-49.

[5]何海華.論唐代寒食清明詩[D].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5

[6]王賽時.唐代的寒食風俗[J]. 民俗研究,1990(3):47-52.

[7]楊媛.唐宋清明節俗及其旅遊開發研究[D]. 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1

[8]趙馥潔.生命的禮讚——清明文化的價值意蘊[J]. 華夏文化,2009(2):6-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