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我在張家港挖文物!

我在張家港挖文物!

“一年九個月在野外,遠看像要飯的,近看是考古的。網上的這個段子,形容的就是我這個職業。”在張家港鮮少有女性從事考古職業,今年27歲的田笛就是其中之一。

我在張家港挖文物!

2017年,田笛正在用手鏟畫地層線

田笛的家鄉在距張家港1200公里的吉林四平,早在學生時期,田笛就對史前文化非常感興趣,常搜尋相關的文獻及紀錄片進行閱讀觀看。大學畢業前期,她決定把興趣變為職業,跨專業考取了考古專業的研究生。

張家港市東山村遺址是目前發現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崧澤文化遺址,見證了5800年前長江下游中華文明起源之始。這讓田笛對張家港的歷史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機緣巧合下,田笛於2016年來到了張家港,

“那時候,我只想把張家港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摸個透徹。卻不曾想這是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我在張家港挖文物!

生活中的田笛

黃泗浦遺址位於張家港市楊舍鎮慶安村與塘橋鎮灘裡村交界處,史載為鑑真第六次成功東渡之地,於2008年11月被發現發掘,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2017年6月,田笛加入了黃泗浦遺址的考古發掘隊。

我在張家港挖文物!

入隊前,除了準備好工作包,作為一個愛美的女孩子,田笛還準備了防曬霜、遮陽帽、舊衣服……但讓她沒想到的是,剛開始發掘工作就迎來了江浙地區的特色——“梅雨季”。

我在張家港挖文物!

田笛的工具包

田笛說,由於考古發掘過程中,需要觀察土質、土色、包含物等情況,雨天會給發掘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為了不耽誤發掘進度,她和同事只能一邊從探方往外抽水,一邊全副武裝地穿帶好雨衣、雨鞋,蹲在泥巴地裡進行挖掘工作。

在常人的腦海中,考古就像熱門影視劇裡那樣,是一項充滿神秘而刺激的工作,相當於探險。而事實上,田笛卻說這些工作是嚴肅而枯燥的,需要耐力、專注和堅持。“挖掘工作一直要持續,有時候可能挖了一整天也並沒有很大的發現。在泥地裡作業也有諸多不便。”

我在張家港挖文物!

黃泗浦遺址俯瞰圖

千年時光,滄海桑田,黃泗浦從曾經的港口變成了農田。這裡到底還有多少等待著出土的文物,還藏著多少等待揭露的歷史呢?要想解開謎題,靠的就是考古人員堅持不懈的信念。

2017年9月,在黃泗浦遺址內的寺廟遺址東側, 田笛和同事們發現這邊的土質、土色與周邊同深度的明顯不同,淤泥的痕跡也比較明顯,結合之前的考古勘探成果,他們有些激動,認為這裡是一條古代的河道。隨著考古工作的一步步推進,他們的想法被證實了,這裡被確認為一條南北走向的宋代河道。

我在張家港挖文物!

河道遺址

在河道清淤過程中,這條宋代河道發現了大量來自福建、安徽、浙江等等全國各地窯口的瓷器。

我在張家港挖文物!

河道內的瓷器

“這說明在宋代時期,這裡是一個重要的貿易集散地,可能有全國各地的船隻來往通行,是張家港地區古代港口文明的象徵,也證明了黃泗浦遺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田笛介紹說。

我在張家港挖文物!

黃泗浦遺址內的明代小路

黃泗浦考古挖掘的整整7個月時間裡,田笛都住在附近的村裡,每天早晨5:50左右就要起床,7點準時上工,雖然辛苦,但成就感十足。

“感覺每天都走在張家港的歷史文化上!”考古發掘生活讓田笛發出感嘆。

我在張家港挖文物!

目前,黃泗浦遺址的發掘工作還在進行中,這裡已發現了近7000件完整及可修復文物,這些文物已被運送至市博物館進行保存。

除了發掘工作,田笛也會對一些破損瓷器等進行拼合、粘黏的應急修復。

我在張家港挖文物!

下圖中的瓷器是田笛之前進行拼合的瓷器碎片,據田笛介紹:“雖然碎片不全,但中間有明顯的八爪魚圖案,這個圖案的器物在日本某遺址曾有發現。所以這個器物可能是古黃泗浦地區與日本文化交流的見證。”

我在張家港挖文物!

田笛應急修復過的瓷器

除了常見的瓷器、瓦罐等文物,黃泗浦遺址內還發現了唐宋時期保存較完整的銅錢、竹編制品、桃核、種子、貝殼等。

我在張家港挖文物!

距今1400多年的桃核、種子

我在張家港挖文物!

距今1400多年的桃核、種子

我在張家港挖文物!

唐宋時期的竹編制品

我在張家港挖文物!

唐宋時期的銅錢

今年3月,張家港黃泗浦遺址成功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對此,田笛有太多的感慨:“之前有文獻記載,鑑真從張家港黃泗浦進行了第六次東渡日本,但卻沒有任何實物依據。黃泗浦遺址的發現,為研究鑑真東渡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提供了新的考古學資料!”

我在張家港挖文物!

“目前,張家港已經有了新石器時期和唐宋時期的重要考古學發現,但這還不夠,作為一個考古工作者仍需要進一步的探索”田笛說。

張家港這片土地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考古人櫛風沐雨,他們是歷史的佐證者更是守護者,他們穿梭千年,連接古今,讓歷史不再遙不可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