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入侵波蘭前,希特勒曾制定過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綠色方案”

入侵波蘭前,希特勒曾制定過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綠色方案”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出現的捷克斯洛伐克國家,是作為軍事衝突、國際環境、奧匈帝國的戰敗和瓦解以及國內和海外的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實現從帝國獨立的努力的結果。隨著巴黎和會而來的是,初生的捷克斯洛伐克國家作為一個處在易受攻擊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問題。

捷克人民對德國不抱絲毫幻想

他們主要與法國和蘇俄簽訂了一系列協定和條約,希望阻止德國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國際聯盟的成員,並且是小協約國的主要倡導者。不像西方國家渴望與希特勒妥協,捷克人一貫拒絕與納粹黨談判,而喜歡將自己的信息建立在完善的軍事防衛和盟國的承諾上。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大蕭條時期,捷克斯洛伐克的經濟情況開始惡化,首先是國際貿易的衰退,隨後是農業產品的價格嚴重下滑。其中對輕工業的打擊尤其猛烈,特別是在說德語人口聚集的邊境地區。惡化中的危機和政府遲緩的反應引發了公眾示威活動和罷工,這些常常得到該國知識階層和文化領袖的支持。對惡化的經濟條件措手不及的執政聯盟在應對工資、價格和貨幣時反應溫和,然而對公眾不滿的表達卻予以強勢回應。政治生活的円趨激進使對左翼共產黨和右翼法西斯分子和極端分子的支持不斷增長。

《凡爾賽和約》中的條款安排

《凡爾賽和約》的條款可以有三個基本的方面組成:領土損失、賠償和懲罰性行動,其目標旨在將德國消弱為一個弱小的國家。正如人們所期望的那樣,直接的領土損失是阿爾薩斯-洛林交還給法國,德國所有的海外財產由戰勝國分享。對萊茵蘭的命運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根據法國的要求,萊茵蘭左岸從德國領土中脫離出來,成立一個獨立的國家。儘管這一極端的建議遭到了拒絕,但是,和談者們同意將萊茵蘭左岸以及右岸五十公里的領土從德國剝離出來,組成一箇中立的地區,禁止德國在這裡建立任何軍事設施。

在東方,協約國企圖建立強大的緩衝國家以抵抗布爾什維克主義。結果是,波蘭人居住的前德意志帝國的地區劃給了一個新的國家波蘭,而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居住的地區劃給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

不幸的是,大批德國人發現他們現在生活在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德國其他東方或西方領土的命運都由民主的公民投票決定。礦產豐富的上西里西亞在富有爭議的公民投票後被波蘭兼併,同時,西里西亞的其餘部分歸於德國。儘管協約國認為公民投票是民主自決權的表現,但是,當投票結果與勝利者希望的結果發生矛盾時,全民投票並非一直受到尊重。

因此當奧地利要求加入德國的時候,和談者們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將自決權放置在一邊,禁止德奧合併,他們的理由是這會給德國增加太多的領土和人口。同樣的爭議也出現在蘇臺德和蒂羅爾兩個地區。有三百多萬的德國人生活在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這兩個多山的省份,和談者們把這兩個地區給予了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很明顯這是給捷克人更多的防禦前線。生活在這兩個地區的德國人被稱為蘇臺德德意志人,那裡的山脈將波西米亞和西里西亞分割開來。嚴格地說,這些德國人原先屬於哈布斯堡帝國,但是現在發現自己在新的捷克斯洛伐克只是少數民族。

希特勒上臺後,給這個新生的民主國家帶來了危機

一九三三年希特勒掌握權力之後,他決心修改歐洲政治的路線。因此德國成為變化的催化劑,相反,英國和法國被戰爭的不安全感和恐懼弄呆了,它們追逐著在本質上保護性的戰略。儘管英國和法國計劃將它們一戰時的聯合帶入到戰後,並且為了維持和平進行合作,但是,它們在戰略上是不同的。法國相信只有徹底的軍事優勢和旨在孤立虛弱的德國強有力的外交安全安排才能維護和平。另一方面,英國首先尋求消除產生國際衝突的決定性因素。它們越來越感到德國在《凡爾賽和約》中所受到的待遇與它的大國地位是不相稱的,而它所受到的恥辱不論在短期內是多麼成功,也不能使它成為中歐穩定的力量。

當然,法國人也認識到德國不會永遠處於從屬地位,但是在沒有德國和平意願的有力證據的情況下,它們不願意修改《凡爾賽和約》中嚴厲的條款。當這些和平的跡象沒有得到體現的時候,尤其是希特勒一九三三年掌權之後,法國人保持了強硬的路線。但是隨著二十年代末的經濟危機和三十年代的大蕭條以及國內外的政局變動,英法對德的政策也慢慢的改變了。

在一九三三年希特勒掌權之後,他積極支持奧地利的納粹黨,並且催促他的追隨者參與反對奧地利政府的秘密行動。希特勒強行及時地解決奧地利問題的決定成行於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到這個時候,元首基本可以確定墨索里尼不會伸一個手指頭去拯救奧地利,他也強烈懷疑其他主要強國會出面成為奧地利的保護者。一九三八年三月,德國吞併了奧地利。吞併以及實現吞併的方法帶來了深遠的後果。希特勒再一次賭博成功。他確信他無情的權力政治的策略被證明是正確的,

吞併奧地利後,捷克斯洛伐克便成了它的下一個侵略H標。德國對捷克斯洛伐克一直採取敵對態度,併為突然襲擊和軍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而積極進行了政治、軍事準備。

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計劃代號為“綠色方案”。一九三七年六月二十四円,希特勒佈置了在一九三七至一九三八年發動戰爭的計劃,制定了作戰方案,其中之一是“綠色方案”,就是對捷克斯洛伐克進行突然襲擊的軍事計劃,要從一開始就予以消滅和佔領。

這個方案設想集中四個集團軍和一個獨立軍的兵力對付捷克斯洛伐克,用三個戰鬥力弱一些的集團軍守衛西線,用一個集團軍守衛與波蘭接壤的邊界。這種兵力部署提現了以前採納的戰略思想,即在面臨著一個敵對的聯盟的情況下,武裝部隊的上策是迅速擊敗較弱的敵國,然後再對付較強的敵國。

看似難啃的捷克斯洛伐克,還是被希特勒吞併

捷克斯洛伐克本身有先進的軍事工業,有大約三十個師團的武裝精良的軍隊,有充足的後備兵員。在軍事地理上,捷克斯洛伐克三面環山,構成抗擊德軍入侵的天然防線。在國際方面,無論從軍事角度,還是從政治角度來看,捷克斯洛伐克的存在或是被德國佔領,都涉及到英、法的利益。法國的歐洲大國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在其與中、東歐一些國家的同盟關係上面。

如果捷克斯洛伐克遭到攻擊,法國不履行法捷條約給捷克斯洛伐克以援助,就將失去中歐和東歐一些國家的信任。因而當德國侵佔捷克斯洛伐克時,法國政府很可能履行法、捷條約的義務。

令人大跌眼睛的事,最終,“綠色方案”並沒有實施,捷克斯洛伐克被輕易吞併,具體的原因我們下回再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