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楚莊王的富國強兵之策——發展農業與“五軍先計後戰”

​晉文公使晉國變強之後,原本依附楚國的宋國,因為畏懼晉國,因此背叛楚國轉而依附晉國。楚成王出兵伐宋,宋國告急,晉文公出兵攻打與楚國結盟之曹國、衛國,以解宋國之危。

楚成王下令撤兵,然而子玉違反軍令,繼續北上攻打晉國。晉文公實現當時流亡楚國的諾言,“退避三舍”駐紮在城濮。晉軍之退給自己的軍隊爭取到了時間,以尋找更好的機會和地理位置,也滋長了楚國將領子玉的驕傲和囂張氣焰。

楚莊王的富國強兵之策——發展農業與“五軍先計後戰”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文公劇照

晉、楚城濮一戰,晉國軍隊以少勝多,聲名遠震。這是楚國自楚武王之後第一次大敗。楚成王被其子殺死篡位,是為楚穆王。楚穆王北上受阻,轉而向東發展,滅了江國、六國等國家,楚穆王在位十二年即急病而亡,楚莊王即位。

楚莊王三年,楚國發生饑荒,庸國和麋國趁機來犯,也變相開啟了楚莊王的改革之路。楚莊王八年,楚莊王“問鼎中原”,王孫滿回答“在德不在鼎”,這使楚莊王明白要稱霸諸侯,必須依賴德行,國家的富強不過是輔佐之用。因此才有滅陳復陳,不求財富;圍鄭、宋兩國後又解圍,來彰顯德行。

楚莊王滅了權臣若敖氏後,才能盡力且無顧忌地行事,又得到孫叔敖的幫助,在楚國施行改革策略,使楚國國力增強。

楚莊王的富國強兵之策——發展農業與“五軍先計後戰”

《東周列國·春秋篇》楚莊王劇照

楚國的富國方面在於農業的生產,興修水利、不違農時都是與農業的生產有關。士會曾說:“商、農、工、賈不敗其業”;欒書說:“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這是對於楚國的情況所說,可以見到楚國在富民上的成功。

一、興修水利。淮水氾濫,使人民難以興農,孫叔敖為楚國主持修建多項水利工程,為發展農業生產和楚國的政治穩定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使得楚國倉廩充實,武備完善,國勢興盛。

二、不違農時。節氣與農業關係甚深,農人藉由節氣可知道該做什麼事,在《孫叔敖碑》有“佈政以道,考天象之度,教授民時。聚藏於山,殖物以藪。”的記載,由此可見孫叔敖十分重視節氣時序的重要,觀天象教導農民節氣的重要,不違農時,穀物收成才能源源不斷,不可勝數。

三、地盡其利。一個國家的資源不會僅有一樣,大地賜予的資源如果可以儘量使用到極致,就可以使國家蒙受更大的利益。 《史記》雲:“秋冬則勸民山採,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在秋冬兩季時要人民到山上砍伐樹木等山林資源,在春夏兩季藉著水利之便,使山林資源可以因此便利地運到山下,節省了大量的人力。

楚莊王的富國強兵之策——發展農業與“五軍先計後戰”

《東周列國·春秋篇》楚莊王劇照

楚國的強兵方面:

一、“五軍”。晉國隨武子說到楚國的五軍——“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後勁,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能用典矣。”由此可見,楚國將軍隊分成五個部分,右軍為戰備軍,左軍為宿備軍,中軍分前、中、後,前為前茅,茅是一種旗幟,前茅為先鋒,再以旗幟通知後方其他士兵敵方狀況;中權,是軍隊的參謀本部及指揮重鎮;後為精兵殿後。五軍各有其職務,互相幫忙輔助。

二、先計後戰。楚莊王對於戰爭謹慎,一掃子玉之驕橫輕敵。戰前設法探清敵情,即使克敵制勝之後,仍對戰事不敢掉以輕心。

楚莊王想要討伐陳國,派人到陳國一探究竟,使者覺得陳國不可打,因為陳國城牆高,溝壑深,積蓄豐富,國家安寧。楚莊王則認為可以打,因為陳國是個小國,一個小國的城牆高聳、積蓄豐富,一定是因為力役和賦稅過重,陳國正處於民怨力罷的狀況,所以陳國可攻。

由此可以推斷出,楚莊王早就下定決心要攻打陳國,加上楚國比陳國強大,可以猜想楚國得勝機率相當大。楚莊王派人探視不過是為了找理由說服群臣。另一推斷則是楚莊王早就知道陳國境內大約的情形,所以可以藉由陳國的防禦反推出陳國真實的情況。

楚莊王的富國強兵之策——發展農業與“五軍先計後戰”

《東周列國·春秋篇》楚莊王劇照

等晉國朝政衰敗、賢良之士已歿,相信晉國已經沒有能力可能得勝,楚莊王才出兵攻打晉國。在“邲之戰”中,伍參分析晉國的情形——晉國三軍統帥意見無法統一,副帥先縠又特別固執,不聽從命令。正因如此,晉國三軍元帥想要專權行事卻做不到,士兵們也沒有可聽從的命令,晉軍如此不團結、混亂,一定會失敗。楚國先經過一番分析查探,確定可以出兵才出兵,結果也都戰勝了。

“邲之戰”是楚莊王報復“城濮之戰”失利之仇,導火線是鄭國叛楚依附晉國,鄭國在楚莊王圍鄭一百二十多日後投降。鄭襄公肉袒牽羊請罪,楚莊王才退兵。楚莊王並沒有將鄭國收為一縣,是因為鄭國的地理位置正好在楚晉兩國之間,若滅掉鄭國,楚國等於直接面對晉國,所以鄭國可以說是兩國的屏障。攻擊鄭國其實就等於與攻擊晉國。

可見楚國時時刻刻懷著戒懼之心,這與楚莊王作戰之前會“先計後戰”呼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