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疫情期間,孩子游戲充值7萬多 家長急哭,網友熱議:還得靠教育


疫情期間,孩子游戲充值7萬多 家長急哭,網友熱議:還得靠教育


事件緣起:

近日,有媒體報道,長沙於女士的兒子,11歲的小浩玩遊戲花去家長7萬多,總共支付87筆,金額從1元到1萬元不等。後經媒體介入,某網遊公司已退回5萬餘元,還有的款項正和網遊(含王者榮耀)公司交涉中。


無獨有偶,和小浩一樣闖下大禍的還有永州13歲的小雷,玩遊戲偷偷充值3萬9。更讓人不忍的是,這3萬9是他不久前因白血病去世的媽媽的大病醫療補助款……


疫情期間,孩子游戲充值7萬多 家長急哭,網友熱議:還得靠教育


一、網友熱議


一經媒體報道,立即引起了網友熱議。


  • 有譴責網遊的:


“遊戲害人害家害國害了下一代 遊戲行業在中國應該馬上取締 開發遊戲賺的就是傷天害理的錢。”


“網絡遊戲太多,下一代會毀了,誰來管管,不亞於毒品。”


“禁止網絡支付,從你我做起,不給騙子有機可乘。誘騙式消費算是犯法行為。小孩不懂事家長為了孩子遠離網絡支付。”


疫情期間,孩子游戲充值7萬多 家長急哭,網友熱議:還得靠教育


  • 也有替遊戲喊冤的:


“不能怪遊戲 也不能怪蘋果吧 我記的王者都是要身份證認證的 當你微信綁定了身份證 孩子一通過你的微信就登錄上去 默認了你的身份證 關鍵是去約束孩子 有時候孩子還是多陪陪孩子 少在他們面前拿手機。”


“如果能隨便退款,玩膩了大家都會退,原因就說當初是我小孩子充的。這本身不是平臺錯,是家長監督教育問題,你怎麼能證明當初不是大人充的錢?除非以後進行遊戲充值做過人臉識別才可以進行。唯一對雙方好的解決辦法。”


“如果沒有遊戲,有一大批人會失業。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完全禁止遊戲,錯的不是遊戲,應該加強未成年人監護系統……”


  • 有幽默的網友調侃馬化騰的:


“呵呵退款,馬化騰笑了。”


“馬化騰:小夥子乾的不錯。”


“馬化騰:加油。小夥子幹得漂亮。”


疫情期間,孩子游戲充值7萬多 家長急哭,網友熱議:還得靠教育


  • 更多的網友看認為家長有責任:


“你們家長自己的責任,還把責任推給遊戲。”


“明明是自己教育問題,非怪人家遊戲?想不通這些父母是怎麼想的,我兒子也喜歡玩手機,但遇到充值的我都會提醒他不許點,會強調為什麼不許點的原因!看電視遇到付費的,我兒子會說要花錢了,然後自己會把電視換個免費的動畫片去看!自己父母不注意,一味得怪遊戲,呵呵。”


“別一股腦子全怪遊戲公司、家長沒責任嗎?支付寶微信密碼隨便給小朋友知道你不花點錢買點教訓以後還會有、事情到這地步自己先檢討自己。”


二、為什麼人類會迷戀遊戲?


這已經是一個討論已久的話題。


有人從進化角度看。這是物競天擇後優勝者的天性,具備遊戲天性的人,願意進行各種可以擴展能力邊界的消遣活動,有更強的競爭優勢,其生存能力更高,使得基因得以流傳下來。我們現在玩的很多遊戲,都與人類最初的生存行為有關。比如射擊遊戲,就是來源人類的狩獵。


有人從生物學的角度看。在玩遊戲的過程中,玩家經歷挑戰達成目標時,人體會分泌一種物質——內啡肽。它具有類似嗎啡作用的物質,產生跟嗎啡、鴉片劑一樣的讓人產生愉悅感,讓人感受到一種平靜的喜悅。


疫情期間,孩子游戲充值7萬多 家長急哭,網友熱議:還得靠教育


有人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類對於獎勵、成功有著強烈的動機,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斯金納現象,在心理學家斯金納的箱子中,他讓鴿子學會按壓一個槓桿來獲得食物,讓鴿子學會這個“技能”,食物是對它的獎勵。遊戲開發者就利用人類的這種心理,設計各種獎賞機制,還會利用心理的階段性目標的設置,吸引對一個又一個獎勵和成功的追求。


還有人從遊戲者社會境遇的角度看。斯坦福大學曾經總結出一種“普羅透斯效應”,也就是在現實人際交往中越是不順利的人,在網絡世界中越會瘋狂,讓自己的技能超越他人,以此來獲得滿足感,這也會強化一個本身膨脹的人,讓他遠離現實世界,甚至改變他的思維方式。


……


看來,以孩子的能力去抵抗遊戲的誘惑,真的不容易。而且,孩子與遊戲的較量,其實是一人對成千上萬人的“戰役”。屏幕前是一個孩子,屏幕背後是遊戲公司幾十、幾百人的開發團隊,這還是一家公司,全世界那麼多遊戲公司呢?孩子的對手成千上萬,一點也不誇張。這成千上萬人的核心任務,就是研究人性,使玩家迷戀上他們的遊戲。他們的目標,就是讓人慾罷不能。


三、怎樣應對?


1、禁止遊戲?


這當然有人反對,而且理由還很充分。遊戲本身也還是有一定積極意義,適度可以愉悅身心、使人放鬆。其實,遊戲和琴棋書畫並沒有本質的不同,它同樣是對人類生活的一種調劑。遊戲一年還可為國家貢獻多少多少的稅收、解決多少多少的就業……


疫情期間,孩子游戲充值7萬多 家長急哭,網友熱議:還得靠教育


2、立法規範


這個可以有,而且也已經有。我國於2007年就下發了《關於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實施網絡遊戲防沉迷系統的通知》,在2010年還發布了《網絡遊戲管理暫行辦法》。但任何辦法或法規都不可能那麼完美,需要不斷完善修訂。所以,有網友建議,對於網絡遊戲的管理必須在身份認證、充值金額、充值頻率等方面出臺更細緻、更可執行的規定,儘可能在法律層面堵住漏洞。


3、家庭教育


這是最多網友認為的、最根本的解決途徑。像本文中的兩個孩子,明顯是在家庭教育上存在不足,讓遊戲成癮有機可乘。


11歲的小浩,父母離異,所以現在生活在單親家庭。小浩自己也說,他需要陪伴。但媽媽畢竟要上班,加上疫情期間,學校不開學,如何打發在家裡大把的時間?


13歲的小雷,媽媽不久前因白血病去世。應該是突然失去的母愛,造成了孩子精神世界造成了極大的空虛……


當時,這些客觀原因是一方面,相關教育的缺失,絕對不能忽略。針對像小浩、小雷這樣的孩子,應該在以下方面多下些力氣。


  • 勞動教育


“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成為真正的人,我們就不要再為他們精心營造輕鬆安逸、無憂無慮的童年。沒有勞動,沒有身體和精神的緊張,青少年時代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蘇霍姆林斯基


疫情期間,孩子游戲充值7萬多 家長急哭,網友熱議:還得靠教育


讓孩子勞動勞動,精神不會那麼空虛,也可通過勞動了解財富創造的不易。不過對現在的孩子來說,能讓他們參加的勞動並不多,即使有些他們力所能及的,家長也往往捨不得。但有些睿智的家長卻從不忽略讓孩子參加勞動,孩子學習之餘洗碗、拖地、洗衣……既可鍛鍊身體,也可讓孩子更加陽光積極,還可讓人充實,不會有大段大段時間的空虛。


  • 體恤教育


孩子應該學會體恤他人,尤其要體恤父母。不能讓孩子對為自己操勞一生的父母毫不關心,更不能讓孩子覺得父母是為他們提供享樂的工具。要讓孩子學會體會別人的心情,學會用自己的心去關愛除自己以外別的生命。要讓孩子富有同情心、待人熱誠,不能沾染上利己主義和冷漠無情。


  • 幸福教育


和真正的幸福相比,遊戲帶給人的快樂,簡直可以不值一提。要從小讓孩子體驗到高尚的幸福,是對相對低級的樂趣的有效抵禦。


疫情期間,孩子游戲充值7萬多 家長急哭,網友熱議:還得靠教育


當然,最大的幸福不是給孩子各種奢侈的體驗,而是為別人創造幸福。為別人創造幸福的追求,既是自己的目標,也是不斷為之奮鬥的過程。孩子的時間和精力專注於追求高尚的幸福,哪還有時間去玩遊戲?


四、榜樣的力量


這裡分享兩個案例。


  • 案例一:


一年暑假,吳同學在家無所事事,每天玩遊戲。家長說了多少次,基本上沒效果。這樣過了兩個星期,家長想了一個主意,把他送到他伯伯那裡。他的伯伯是一個建築師,他在伯伯那裡能夠瀏覽建築書刊,見到裝飾材料和建築設計圖紙,而且伯伯還帶著吳同學去為客戶監審建築設計。


這些經歷給吳同學展現了一個完全嶄新的世界。隨著興趣和好奇心的增強,吳同學提出了好多問題,他的伯伯都作了耐心細緻的解答。過了一個月,吳同學希望自己成為一名建築師。


但這個理想天天打遊戲是做不到的,小吳同學決定馬上回家,開始好好學習。


疫情期間,孩子游戲充值7萬多 家長急哭,網友熱議:還得靠教育


  • 案例二:


我的一個朋友,姑且稱他為B。當年還在上小學的時候,他舅舅A考上了當地的師範學校(中專),雖然現在來看,中專並不是多數人的意願,但在當時的農村還是非常令人豔羨的,畢竟以後不用種地了。


於是B的父母,就常把舅舅掛在嘴邊,要他以舅舅為樣。


B果然爭氣,讀書非常用功,90年代初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一所全國排名前10的重點大學(現在屬985,當時還沒985這一說),畢業後找了一份非常不錯的工作。


舅舅A生了一個女孩兒C,也就是B的表妹。舅舅舅媽覺得B很有出息,在C讀書期間,一直拿B作為的C的目標和榜樣。


C更爭氣,不但考上了985大學,畢業後出國留學,現在哈佛從事博士後研究,前途一片光明。


朋友B生了個女兒D,現已讀初中,從D懂事開始,就每天給她講表姑C的故事……


疫情期間,孩子游戲充值7萬多 家長急哭,網友熱議:還得靠教育


自己親屬中有這樣的榜樣更好,沒有可以再擴大範圍,總之要為孩子找到一個,讓孩子認可、效仿。學榜樣都學不過來,哪還有時間玩遊戲?


結語:遊戲確實是有很強的吸引力,有些家長說:“它簡直就像這新冠病毒,無時無刻準備向人侵襲。”新冠病毒也不可怕,我們不也快戰勝它了嗎?做好各種防控措施,同時提高自己的免疫力。


·END·



【輔你做更好的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成長。我們彙集上海數百位教育專家(同時是成功家長),給您分享有效的教育經驗、方法、理念和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