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10萬大軍望城心嘆!西夏對宋作戰,李諒祚終究還是不如李元昊

自西夏李元昊立國以來,頻頻對北宋西北邊境發動侵襲,宋夏戰爭在接連經歷了好水川、三川口、定川寨等幾次大規模戰役之後,終於在宋仁宗的推動下逐漸趨於緩和,北宋也再一次以“歲幣”的形勢“買”來了和平。

但是好景不長,在“慶曆和議”之後不久,宋仁宗趙禎、西夏景宗李元昊相繼去世。當兩國的最高統治者都發生變化之後,這脆弱的和平也在這一刻開始變得模糊不清起來……

一、西夏的目標在慶州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西夏毅宗李諒祚終究露出了他猙獰的獠牙。10萬西夏精銳驟然突入宋朝邊境,沿著宋朝秦鳳、涇原路呈鉗形攻勢,一路之上勢如破竹、燒殺搶掠。宋軍由於準備不足,面對西夏方面的驟然發難猝不及防之下連連潰敗,一時間北宋西北局勢陷入糜爛之中。

此番出兵李諒祚做了充分的準備,而他這一次進攻的目的也並不是單純的想要深入宋境之內進行劫掠,而是志在奪取北宋的西北重鎮慶州。慶州是北宋西北重要的軍事據點,若是宋軍佔據這裡則可以控扼要衝截斷對方後方糧道,使西夏軍隊難以拉長戰線深入宋朝腹地;而反之若西夏能夠佔據慶州,則等於是在宋朝邊境上釘了一顆釘子,甚至可以以此為跳板可以長驅直入關中,複製當年李元昊飲馬渭水的壯舉!

正是在這樣的局面下,一場大戰徐徐拉開了帷幕!

10萬大軍望城心嘆!西夏對宋作戰,李諒祚終究還是不如李元昊

二、宋軍的守備方略

面對著氣勢洶洶而來的西夏軍隊,此時主持慶州防守的是環慶路經略安撫使蔡挺。他知道西夏軍隊勢大,既不能單純的硬拼也不能消極的固守城池。在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最終決定依託慶州北面的營寨、堡壘群對西夏大軍進行阻擊。

這裡特別要提一下,自慶曆議和以來,北宋朝廷充分汲取了三川口、好水川等戰役失敗的教訓,他們痛定思痛想盡辦法力求限制西夏騎兵的機動能力。而在諸多策略當中,最為有效的當屬“營寨、堡壘群戰術”。

10萬大軍望城心嘆!西夏對宋作戰,李諒祚終究還是不如李元昊

這樣的戰術是通過修建大量的營寨、堡壘群,將廣袤的西北地區分割成無數的小塊,當西夏的軍隊到來之時便會被牽制在堅固的營寨、堡壘網絡之下,從而處處碰壁、處處受制。這樣一來宋朝方面則可以從容集中優勢兵力對西夏軍隊逐個擊破。

當時在慶州的西北面有大順城和柔遠兩座巨型城寨,按照蔡挺的打算,是將兵力分別投入兩座城寨駐守,鉗制住敵人進攻得到勢頭;同時依託周邊的小型堡壘群進行策應支援,並進一步將邊地百姓吸納入城堡之中,對敵人實施堅壁清野的策略,待敵人疲敝、士氣低落之後再實施反擊!

10萬大軍望城心嘆!西夏對宋作戰,李諒祚終究還是不如李元昊

三、有聲有色的守城戰和關鍵時刻的政治攻勢

李諒祚的大軍很快便逼近了慶州,而蔡挺也率領麾下的主力部隊分別進駐了大順城和柔遠兩座城寨。其中大順城由於城池堅固,守備設施齊全,所以由蔡挺率領少量人馬親自駐守;而防禦能力較弱的柔遠城則由其副將張玉率重兵駐防。那麼接下來,宋夏雙方的正面交戰便正式開始了。

一是大順城守得滴水不漏。李諒祚首先集中自己麾下的部隊圍攻大順城。而蔡挺事先則已經做好了周密的佈置,他首先在城牆的各個要害位置安排了強弩手,從而形成了交叉火力網覆蓋了城牆周邊的各個角落。而另一方面,在大順城外有一條環城修建的壕溝,溝內常年蓄滿了水。蔡挺於是命人在壕溝之中放入鐵蒺藜。

在西夏軍隊攻城之時,先是遭到了宋軍弓弩手的遠程打擊,而在強度壕溝之時大批人馬又被溝內的鐵蒺藜所傷,一時間西夏軍隊連遭重創。眼看著自己數萬大軍竟然在一個小小的大順城下碰了一鼻子灰,這下李諒祚有些坐不住了。他忍不住親自到陣前進行督戰,不曾想李諒祚急切之間竟是進入到了宋軍弓弩手的射程之內,宋軍的一支弩箭正好射中李諒祚的肩膀。使得李諒祚大駭之下負傷而走。

二是柔遠城玩的是防守反擊。眼看著在大順城下連遭重創,不甘心的李諒祚於是把主攻方向調整為柔遠城寨。然而駐守柔遠城寨的張玉同樣是個難纏的角色,他已經提前得知了李諒祚在大順城下受傷的事情,於是他決定趁著敵人兵馬立足未穩之際,再給西夏軍隊來一下更狠的。

就在西夏軍隊主力到達柔遠城下當夜,張玉便立即組織起三千人的敢死軍,在夜色的掩護之下偷偷潛入西夏軍的大營,在敵人營地內四處放火併趁亂大量殺傷敵軍。西夏大軍在夜間分不清敵人究竟來了多少,混亂之下不得不向著北面一路潰退,一直退到金湯城一線之後方才堪堪穩住陣腳。

10萬大軍望城心嘆!西夏對宋作戰,李諒祚終究還是不如李元昊

三是焦灼時刻北宋朝廷發話了。李諒祚在大順城、柔遠城接連碰壁,10萬大軍士氣墮盡,然而他卻仍然徘徊慶州北方一線不肯撤退,畢竟此番動員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耗費了如此多的人力物力,不僅寸土未得反而損兵折將,這樣灰溜溜了的撤回去必然導致自己在國中威信大跌。

正當李諒祚騎虎難下之時,宋英宗趙曙向西夏傳來消息,在強烈譴責西夏貿然興兵的同時,嚴厲指出,若是西夏不肯退兵,那麼宋朝將停止每年給西夏的“歲賜”,同時停止雙方的通商貿易。這實際上給了李諒祚一個“臺階”下,要知道宋朝的“歲賜”對於西夏是非常重要的,若沒有這筆“歲賜”,單靠西夏本身是不能自給自足的。李諒祚藉此說服了麾下的党項貴族,最終才罷兵而還。

10萬大軍望城心嘆!西夏對宋作戰,李諒祚終究還是不如李元昊

四、落幕

此番西夏10萬大軍南侵,卻未能取得李元昊時期類似好水川、三川口之類的大捷,究其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是宋朝方面汲取了往昔的教訓,以“營寨、堡壘群戰術”將敵人大軍鉗制于堅城之下,難以有效發揮騎兵作戰的機動優勢,極大的限制了西夏軍隊的整體發揮。二是宋軍將領蔡挺、張玉面對強敵從容調度,果斷依託堡壘群與敵周旋,無論是整體佈局還是臨場指揮都盡顯名將風采。三是宋朝恰到好處的政治攻勢,使軍事上屢屢受挫的李諒祚終於屈服與北宋的雙重壓力,最終不得不撤兵返回。

此役之後,西夏對宋作戰的軍事優勢開始逐漸削弱,再不復當初開國皇帝李元昊在世之時那般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