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從秦始皇統一全國到二世亡國,制度起了決定性因素。

東漢明帝劉莊向班固詢問賈誼、司馬遷論秦二世亡天下的得失時,班固上表說:

周曆已移,仁不代母。秦直其位,呂政殘虐。然以諸侯十三,併兼天下,極情縱慾,養育宗親。三十七年,兵無所不加,製作政令,施於后王。蓋得聖人之威,河神授圖,據狼、狐,蹈參、伐佐政祛除,距之稱始皇。

周的命數已經過去,漢朝的仁德還不能直接代替周朝,秦正好碰到這個空位,秦王政殘酷暴虐,十三歲即位諸侯,卻兼併了天下,為所欲為,盡情享受,養育宗族親戚。三十七年間,兵威無所不至,創立制度法令,延續到后王,大概是獲得了後人的神威,河神授於了圖文、佔據狼、狐兩星位置,腳踩參星和伐星,幫助他驅逐敵國,推動了稱始皇。此處點明上至周朝是以周孔的禮儀治理國家,所以有了800多年的統治時期,而漢朝的仁政、儒家思想倫理治國思想還沒有發展到周朝的鼎盛時期,秦朝剛好處於禮崩樂壞的空檔期。

從秦始皇統一全國到二世亡國,制度起了決定性因素。

(秦始皇)

始皇既歿,胡亥極蠢,驪山未畢,復作阿房,以遂前策。雲“凡所為貴有天子者,肆意極欲,大臣至欲罷先君所為”。誅斯、去疾,任用趙高。痛哉言乎!人頭畜鳴。不威不伐惡,不篤不虛亡,據之不得留,殘虐以促期,雖居行便之國,猶不得存。

始皇死後,胡亥真是十分愚蠢,驪山陵墓還沒有完工,便又開始建阿房宮,用來實現先前的遺策。還說什麼“凡事貴為天子的人,能夠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大臣竟然想放棄先皇留下的事業”,於是便誅殺了李斯、馮去疾、任用趙高,說起這些多麼令人痛心啊!長著的人頭卻像畜生一樣鳴叫。如果他不肆意妄為,就不會討伐他的罪惡,罪惡不深,就不至於滅亡。直到帝位不保,殘酷暴虐加速了滅亡,雖然佔據了地形上有利的國土,還是不能存身立國。這直接點明瞭胡亥強徵暴斂,為了遵循先皇遺願,秦始皇陵墓繼續修,同時修建阿房宮等等一系列工程。當時修建大型工程人數100多萬人,工程之浩大可見一斑。

從秦始皇統一全國到二世亡國,制度起了決定性因素。

(兵馬俑)

秦國國土屬中國西北部,被高山大河所環繞,因而十分堅固,是四面皆有險阻的國家。從秦穆公開始,二十多位君王,大多都能成為諸侯的霸主,難道代代都是賢明的嗎?那是因為他的地理形勢造成的啊,況且當時諸侯各國曾經進攻秦國,有賢臣與良將,然而被險峻的形勢擋住而不能前進,因為地形不便,局勢不便,名義上是共同滅秦國,實際上是趁機追求私利。

我們來看漢朝賈誼在《過秦論》中的闡述。

親王足以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惑而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為戮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諫,智士不敢謀,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哀哉!

秦始皇自我滿足不向人請教,雖有過失而不加改正。秦二世秉承這種作風,因循不改,暴虐無道,於是便加重災禍。子嬰勢單力薄,沒有親人,形勢危險脆弱,沒有人幫助輔佐。這三位君主終身迷惑而沒有覺悟,國家滅亡你也是應該的嗎?在當時,世界上不是沒有深謀遠慮知權達變的人才,然而不敢盡忠糾正錯誤的原因,是因為秦朝政治有很多禁區,忠言還沒有說完而自己身已遭殺戮了。因此天下有志之士便只能側耳傾聽,雙足重疊而立,閉口而不敢言。因此三位君主迷失正道,忠臣不敢勸諫,智士不敢謀劃,天下已經大亂。

從秦始皇統一全國到二世亡國,制度起了決定性因素。

(銅馬車)

古代賢王認識到堵塞言路會危害國家,因此設置公卿大夫,修訂法律,設立刑罰,使天下大治。

國力強大時,禁誅暴亂而使天下臣服;衰弱時,外有依靠而社稷保存。所以秦朝強盛時,法令繁雜,刑罰嚴酷,使天下震恐;等到衰弱時,百姓怨恨而天下背叛,所以周朝的分封制度深得統治之道,因而保留了一千多年的統治而沒有斷絕,秦朝治國,仁義根本和刑罰枝節都失去正軌,所以就不得長久。

從秦始皇統一全國到二世亡國,制度起了決定性因素。

秦朝統治者懷著貪婪卑鄙的心理,實行個人專斷的權謀,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廢棄為王之道,建立個人專權,禁止讀書習文而執行嚴酷刑法,並把詐術和權謀放在前面而仁義道德放在後,把殘酷暴虐作為治理天下的前提。在兼併天下時崇尚欺詐暴力,而安定天下時需要順應民心,這就是取天下和守天下的辦法不同。秦國統一擺脫了戰國紛爭的局面而稱王,但他的統治方式沒有改變,政策沒有改變,假使親王考慮一下上古的事情,借鑑殷周興衰的軌跡來制定他的政策,後代即使有驕奢淫逸的君主,也不會有頃刻覆滅的禍患。

因此統治人民的原則,就在於使民眾有安定的生活,天下雖然有叛逆的臣子,但一定不會得到人民的響應和協助,所以說生活安定的民眾可以和他們一起奉公守法,而苦難不堪的民眾更容易被煽動幹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