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國5000年曆史,多災多難,我們越戰越強

我國3000多年的歷史資料中,記載的地震至少有近萬次,其中破壞性地震近3000次,8級以上特大地震約18次。這些記載的時間之久遠,內容之詳盡,都是舉世無雙的,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完整的地震歷史資料。但是就是這麼多的震災也給古代人們帶了巨大的損失。在這裡選取具有典型性的地震進行分析,以明我國古代的地震對人們生命財產的破壞和人們在抗震過程中取得的重大進步。

中國5000年曆史,多災多難,我們越戰越強

資料顯示


兩漢時期的地震發生有著鮮明的特點,首先地震的次數東漢較西漢大為增加,區域以長江以北為主。在68次地震中,其中西漢(含新莽天鳳三年)17次,佔地震總數的1/4;東漢51次,佔總數的3/4,次數明顯增多。尤其是和帝、安帝、順帝和桓帝時期,地震更為頻繁。從地震發生的區域範圍來看,絕大多數是在以黃河中下游為中心的北方地區。長安、洛陽作為兩漢的都城,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人口比較集中,地震造成的危害較大,對地震的記載自然就十分詳細。在68次地震中,其中京師地區就達42次,佔總數的61%以上,載只有地震兩字,並未指出具體地點,但一般來說,凡此“往往為國都之事”。而江南及地區記載極少,但並不說明這些地區在這時期就未發生過地震,只不過是沒有被人記載下來而。

康熙十八年地震記載


面對著如此嚴重的災情,當時的統治者採取了正確的救災措施,這顯示了康熙皇帝的英明之處。首先,他發了“罪己詔”,言道:“朕御極以來,孜孜以求,期於上合天心,下安黎庶……地忽大震,皆因朕功不德,政治未協,大小臣工弗能恪共職業,以致陰陽不和,災異示儆。” 他還遣官告祭天壇,並數次率諸王、 文武官員詣天壇親行祈禱。這些形式在客觀上也促使了整個統治階級關心民情。接著,康熙又令戶部和工部撥款震災,由於 地震房屋傾倒而無力修葺者,旗人每間給銀四兩,民間房屋則每間給銀二兩。地震中有死亡人口的家庭,不能棺殮者,每人給銀二兩。還有,對於受災地區的百姓,減免賦稅,以利賑災,並且發放糧食,解決災後饑荒問題。最後,除了官方的賑災之外,民間也是互相幫助

疊溪海子--1933年地震遺址

伴隨地震這一主災害,還連鎖發生著一系列次生災害。根據自然災害發生的規律,往往具有群發性的特徵。兩漢時期地震後主要的次生災害有以下幾種:(1)地震引起山崩。這是伴隨地震產生的最主要的次生災害。如高後二年,“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文帝元年,“齊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宣帝本始四年,“郡國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2)地震引起地表水激盪。因“地震震動破壞了地震現場的地下水水平面,使一些地方地下水上升湧出地面,多則氾濫成災”。如文帝元年,“大水潰出”。安帝元初六年,“京都、郡國四十二地震”,“湧水”。漢順帝建康元年,“京師及太原、雁北地震,三郡水湧地裂”。漢桓帝建和四年,“夏四月,京師地震。郡國六地裂,水湧井溢。”漢靈帝光和三年秋至四年年春,酒泉表氏地百八十動,“湧水出”。(3)地震引起河道壅塞。如漢成帝河平三年,“犍為地震。雍江水,水逆流。”(4)地震引起海嘯。漢靈帝建寧四年,“地震,海水溢”。熹平二年,“北海地震。東萊、北海海水溢。”(5)地震引起疫病爆發。景帝后元二年,“地震。民大疫死,棺貴,至秋止。”地震之後的疫病流行,使民眾大量死亡,以至棺材也為之漲價。這些伴隨地震產生的次生災害,其危害程度有時甚至超過地震本身,尤其是幾種災害相互作用,其破壞性更大。漢元帝時的京房曾說:“今陛下即位已來,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地震石隕,夏霜冬雷,春凋秋榮,隕霜不殺,水旱螟螽,民人飢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