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蠶豆赤斑病危害大,導致減產30%-50%,甚至絕收,如何高效防治?

蠶豆又稱羅漢豆,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氨基酸,是一種糧食、蔬菜和飼料、綠肥兼用豆科草本作物,經濟價值高。我國是蠶豆種植大國,主要分佈在我國四川、重慶、雲南、湖北、湖南和江蘇等秋冬播蠶豆區,種植面積佔總面積的85%以上;春播蠶豆主要分佈在青海、內蒙等高原地區。

蠶豆赤斑病俗稱“發地火”,廣泛發生在我國各蠶豆種植區。是一種由蠶豆葡萄孢菌和灰葡萄孢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蠶豆的葉莖、花與幼莢均能受害。受害後,結莢數減少,空莢率增加,籽粒數下降或幹 癟,幼莢不結實,嚴重影響蠶豆的產量,輕者減產30%-50%,嚴重時植株成片枯葉死稈,顆粒絕收。

由於缺乏抗性品種,目前生產中農民多采用多菌靈及其復配劑為主的化學防治方法,但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防治效果越來越差。今天我們從蠶豆赤斑病致病菌侵染循環及影響因素,發病症狀,流行傳播規律以及高效防治措施4個方面進行闡述,並對不同化學藥劑的防治效果進行了比較,希望為農民合理選擇和使用化學藥劑提供參考

一、致病菌的侵染循環及影響因素

1、致病病原及侵染循環

蠶豆赤斑病致病病原為蠶豆葡萄孢菌和灰葡萄孢菌,均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目,淡色菌科,葡萄孢屬。

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和病殘體組織上越冬和越夏,在低溫、多雨及有散射光的條件下,殘留在土壤外表的菌核可反覆產生分生孢子梗,並產生大量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萌發後先端膨大,形成附著器,再產生侵入絲貫穿角質層而侵入寄主,引起初侵染。病葉上產生的分生孢子,通過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

2、主要影響因素

影響致病菌侵染的兩個主要環境因素是溫度和溼度。溫度是影響致病菌侵染,誘發赤斑病的重要因素,氣溫在20℃上下,最適合分生孢子萌芽和侵染,侵染溫度可高達30℃;而溼度,才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誘發病害和產生分生孢子,田間的空氣相對溼度須在85%以上。因此,在氣溫20℃,相對溼度85%以上時,菌核大量萌發,反覆侵染,病害普遍流行。

二、蠶豆赤斑病發病症狀

蠶豆赤斑病主要侵害葉部,其次是莖部,並從莖基部蔓延至根部,還能侵害花和幼莢。

症狀開始,葉片上產生針狀大小的小赤點,小點逐漸擴大成近圓形或橢圓形的赤褐色病斑,病斑直徑2-4mm,中央稍凹陷,邊緣微隆起呈栗色,病健交界明顯,正面多於反面。當溫度高、溼度大時,病斑增多擴大,連結成鐵灰色的枯斑,引起落葉。

蠶豆赤斑病危害大,導致減產30%-50%,甚至絕收,如何高效防治?

圖1 葉片上赤褐色橢圓形病斑,中央稍凹陷

莖和葉柄發病,生出紅褐色條紋形病斑,逐漸出現長短不一的裂縫。花朵受害時,花冠呈褐色枯腐,從下而上逐漸凋落。

豆莢發病,豆莢上產生紅褐色病斑,發展到豆莢內部後種皮上產生紅斑。病株側根稀少,主根皮層腐爛,變為黑色,植株容易拔起。天氣乾燥時,病斑發展慢,僅形成圓斑或條斑,稱為“慢性病斑”。

蠶豆赤斑病危害大,導致減產30%-50%,甚至絕收,如何高效防治?

圖2 花器、幼莢發黑

天氣潮溼時,葉片上病斑擴展快,病葉變黑,表面長出灰色黴層,即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剝開枯杆,內有黑色橢圓形或扁平形的菌核。病情嚴重時,整個葉片、花器、幼莢及枝稈都發黑乾枯,葉片大量脫落,田間植株一片焦黑,如同火燒

三、赤斑病發生流行規律

蠶豆赤斑病在蠶豆生長的整個生育期均有發生。秋冬播蠶豆,每年早春即開始發病,實際每年當11-12月就能在植株較低部位的葉片上,發現有極少數的病斑,為害盛期在翌年2月上旬至4月中旬。春播蠶豆則7-8月為發病高峰。

病害在田間往往成片發生,有發病中心,離發病中心越近,發病越早越重。種子帶菌未經消毒處理,條件適宜時,易造成田間發病。掉落於土壤表面的感病花、葉及莖稈,連同地下的爛根,均為造成下年發病的重要菌源。春季陰雨綿綿,田間溼度大,溫度適宜,容易造成此病流行。抗寒性差的蠶豆品種,冷冬年份易受凍害,利於赤斑病菌侵害,發病重。冬播蠶豆過早或過遲,管理差,蠶豆長勢弱,也易發病。

眼下正值3月初,蠶豆花期,今年開春後連續低溫陰雨,田間溼度大,蠶豆赤斑病開始發病早,目前田間菌源充足,隨著氣溫回升,病情發展將加快,在四川、重慶、江蘇等地區已經大面積成片發生。

蠶豆赤斑病危害大,導致減產30%-50%,甚至絕收,如何高效防治?

四、高效防治措施

蠶豆赤斑病是蠶豆生產中的主要真菌病害,該病害的發生流行直接導致蠶豆產量下降、商品性降低,嚴重時可使蠶豆絕收。由於缺乏抗性品種,目前生產上,農業防治和化學藥劑防治結合,依然是主要方式。

1、農業防治

在因地制宜,選擇合適品種的基礎上,播種前用三唑酮進行拌種或用50%敵磺鈉溼粉500倍液潑澆土壤;

實行輪作換茬,前茬勿選種過豆科作物的大田;冬蠶豆應採用早熟種。晚熟的蠶豆品種,遭遇黴雨時機會較大和時期較長,隨著氣溫逐漸上升,病害將迅速蔓延,甚至病葉更容易黴爛或早期脫落。

適當早播,合理密植,特別是在低窪多溼的地區,保證植株間空氣流通,陽光充足,將降低溼度,抑制分生孢子梗形成大量分生孢子,減輕病害。

多雨季節,及時清理蠶豆大田的溝廂,疏通排水大渠,降低地下水位,調節田間溼度;

忌偏施氮肥,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增強光合作用,延緩植株早衰,增強蠶豆自我抗病能力;

減少病原,拔除嚴重感病株,帶出大田之外及時燒燬;蠶豆收穫後及時清除田間病殘株,並結合耕翻撿拾出根茬,集中銷燬;同時,壓縮重病區面積,改種中藥材、油菜等作物,減少病菌在土壤中的殘存量。

蠶豆赤斑病危害大,導致減產30%-50%,甚至絕收,如何高效防治?

2、化學藥劑防治

蠶豆開花期,是赤斑病侵染的主要時期,適時施藥是控制赤斑病危害的關鍵時期。

2.1 藥劑保護

在蠶豆赤斑病發病初期,每畝選用 2:1:200波爾多液、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800倍液、77%氫氧化銅、 20%噻菌銅1000倍液噴霧,隔7天防治1次,連防2次,可有效控制病害。

2.2 藥劑防治

目前生產中防治蠶豆赤斑病的化學藥劑比較多,常見的有25%咪鮮胺乳油、8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60%唑醚·代森聯水分散粒劑、30%甲霜惡黴靈乳油、50%異菌脲可溼性粉劑、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50%烯酰嗎啉可溼性粉劑、40% 嘧黴胺懸浮劑、 25% 吡唑醚菌酯乳油、32.5%苯甲嘧菌酯、氟啶嘧菌酯、10%苯醚甲環唑等等。農民可以根據發病嚴重程度,交替使用進行防治,但需要綜合考慮化學藥劑對產量造成的影響。

(1)常用化學藥劑防治防治效果比較

一般而言,在發病初期開始噴藥防治,隔7-10天一次,連續噴施3次。

防治效果在80%以上的有:60%唑醚·代森聯水分散粒劑、50%異菌脲可溼性粉劑、百泰·代森聯、32.5%苯甲嘧菌酯、氟啶嘧菌酯、10%苯醚甲環唑等;

防治效果在70%以上的有:30%甲霜惡黴靈乳油、8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25% 吡唑醚菌酯乳油、60%唑醚代森聯水分散劑、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等;

防治效果在60%以上的有: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40%嘧黴胺懸浮劑、12.5%氟環唑懸浮劑等;

(2)用藥安全性問題

以上的大多數藥劑,由於有效控制了赤斑病的流行,都具有一定的增產效果。但是,40%嘧黴胺懸浮劑、125 g/L 氟環唑懸浮劑容易產生藥害,影響產量,建議謹慎使用。

總結

蠶豆赤斑病是蠶豆生產中發生普遍且危害嚴重的真菌性病害,目前已經大面積發生流行。針對赤斑病的高效防治,給農民朋友提3點建議:

(1) 以農業防治為基礎,根據病菌的發病流行規律,加強預警,在15-20℃,多陰雨的天氣環境下,提前噴藥保護,這樣不僅效果好,而且成本低;病害發生後,根據嚴重程度,交替使用不同的化學藥劑進行噴霧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

(2) 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加入硅鈣肥,從苗期開始,初花期,結莢期,都可以噴施0.3%磷酸二氫鉀溶液或0.1%植物激活蛋白液,提高蠶豆的抗病性,減少赤斑病的發生;

(3)通過進行套作、間作,增加生物多樣性和通風透光性,有效控制蠶豆赤斑病的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