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高鎳之戰,誰主沉浮?

2018年是高鎳811的元年,隨著國家補貼政策直接與電池能量密度掛鉤,三元電池特別是高能量密度的高鎳811電池成為國內許多電池企業的必然的選擇,同時,伴隨著鈷價格的高漲,高鎳811 成為動力電池的發展趨勢。三元正極材料分為鎳鈷錳酸鋰(NCM)和鎳鈷鋁酸鋰(NCA),國內主要採用NCM技術路線,日韓採用NCA技術路線。NCM按照鎳鈷錳三者的比例又可以分為111、532、622、811。我們經常提到的高鎳主要為811正極材料。

高鎳811正極材料之所以受到國內電池企業的歡迎,是因為採用811作為正極的電池具有較高的能量密度、相對較為穩定的價格和對環境比較友好。

高能量密度優勢明顯,滿足補貼新政能量密度要求

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科技部聯合印發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達到200萬輛,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達到300Wh/kg以上,力爭實現350Wh/kg,系統能量密度力爭達到260Wh/kg、成本降至1元/Wh以下。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佔汽車產銷20%以上,動力電池系統能量密度達到350Wh/kg。現有技術情況下,以磷酸鐵鋰和622以下的正極材料是很難達到這個要求的,而只有以高鎳811為正極材料的電池才能保證能量密度達到300wh/kg以上的要求。

高鎳之戰,誰主沉浮?

成本優勢明顯,滿足補貼退坡下需求

高鎳811正極材料裡面鈷的比例較其他三元材料的鈷比例低,受到鈷價上漲的影響較小,價格也比鈷酸鋰價格低很多。進入2018年,隨著各大電池廠紛紛開始佈局甚至量產高鎳811電池,高鎳811正極材料的需求量和價格不斷增長,進入2018年價格增長達到265元/kg,但跟鈷酸鋰400元/kg的價格比起來還是非常具有優勢。以圓柱18650為例,單顆電芯重量為47g,所需高鎳811正極材料重量為17g左右,單位電量所需811的量為17g/wh,單位電量811成本為0.42元/wh,單個電芯所需高鎳811正極材料成本大概為3.5-4元左右,佔總材料成本的40-50%,是電池成本里面佔比最高的一部分。

高鎳之戰,誰主沉浮?

乘用車企業率先應用,拉開811產業化的序幕

由於811電池具有較高的能量密度,能夠在較小的重量內提供較高的電量,所以開始時主要在乘用車上面使用,如東風、雲度、江淮和小鵬等,車輛續航里程普遍達到300km以上。

高鎳之戰,誰主沉浮?

圓柱電池企業先下一城,率先搶佔高鎳811產品

高鎳811電池所具有的性能優勢讓其在車用動力電池領域非常具有競爭力,各大圓柱電池企業包括比克、力神、鵬輝、遠東福斯特等都已經研發或者和量產出高鎳811產品。

高鎳之戰,誰主沉浮?

高鎳材料需求空間廣闊,材料企業積極佈局

高鎳811材料價格和需求的增長,也吸引了大批材料企業的集中佈局,如容百、當升、杉杉、巴莫等都公佈了自己的高鎳811材料產能規劃。

高鎳之戰,誰主沉浮?

2017年,全年只有少量電池廠在生產高鎳811電池,加上各類研發和試驗所需的材料,其需求量還比較少。進入2018年,各大圓柱廠商的811產線經過設備調試和人員培訓,已經佈局到位,811電池的全年平均實際產能將會達到7Gwh左右,所需的811材料大概在13600噸。而進入2019年,811材料在方型和軟包電池上的應用將會更加成熟,811材料的需求量會不斷增長。

高鎳之戰,誰主沉浮?

雖然811擁有這麼多的優點,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問題:

1、循環過程中的Ni/Li混排,產生相變反應,由於鋰離子的傳輸速率在顆粒內部各部位不相同,所以在充放電過程中會逐漸建立鋰離子濃度梯度,並且缺鋰的程度由表及裡逐漸減小,表層晶格的扭曲程度最大,發生相變反應的概率也最大,這就是所謂的表面重構,這種表面重構現象和材料中Ni元素的含量有密切關係,進而誘發應力應變效應。

2、材料表面與空氣和電解液容易發生副反應,對於NCA材料而言,即便是未循環過的原始材料,只要暴露在空氣中,其表面也存在一層類NiO相,並且和電解液接觸的一瞬間就會發生反應生成更多類NiO相。而對於NCM材料,由於Mn元素以+4價的形式存在,為了保持電荷平衡,必然存在一部分Ni以+2價形式存在,在合成過程中表層會出現一層NiO相。

3、高溫條件下材料的結構穩定性差和表面催化活性較差。

811產品的問題現在主要通過元素摻雜和表面修飾的方式來解決解決。1、元素摻雜:如Mg和F等,可以有效減弱循環過程中和高溫高充電截止電勢下的相變反應;2、表面修飾:一方面包覆的厚度需要足夠大且均勻,以抑制表面的副反應從而保護活性物質,另一方面表面包覆層又需要儘可能的薄,以保證Li+的傳導不受阻礙。

由於高鎳811的高溫穩定性和結構穩定性較差,生產工藝比較難以掌控,現階段主要在生產工藝比較成熟的在圓柱電池上面實現了量產,如比克、力神、鵬輝、福斯特等,而方型和軟包電池現在都還處在研發和測試階段,暫時還沒有量產的產品,預計最快也要2019年才能推出。在補貼跟能量密度掛鉤的情況下,圓柱電池企業將有不錯的表現,而方型和軟包電池企業則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需要了解更多,歡迎訂閱OFweek產業研究院《2018-2022年中國鋰電池正極材料行業市場研究及預測報告》

更多高科技產業研究報告諮詢請聯繫OFweek行業研究中心

電話:0755-83279018(轉295)

直線:15889290552

郵箱:[email protected]

網址:http://research.ofweek.com

地址:深圳市南山區高新南一道中國科技開發院3號樓16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