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互聯網金融,為何陷入暴力催收的泥潭?

互聯網金融,為何陷入暴力催收的泥潭?

近期,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催收業務成了眾矢之的,各種負面新聞不絕於耳,反暴力催收的政府文件也是接踵而至,這一切是怎樣形成的?出路又在哪裡?

政府、普通民眾、甚至從業者都對暴力催收深惡痛絕,但為何這個人見人嫌的行業,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卻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魔力,以至於從業者嘴上嫌棄,但暗地裡又難捨難分?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回到借貸這個業務邏輯鏈上尋找答案。

一筆完整的借貸交易按照時間順序,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貸前,第二部分是貸後。貸前主要解決資金來源和借款人風控問題;貸後主要解決的就是借款人還款問題。有借有還,業務才能正常運營。

為了保證“有借有還”,保證業務正常運營。有人選擇貸前,即提高風控水平和標準;有人選擇貸後,靠暴力催收保證回款率。

1、為何P2P偏偏大多數選擇了後者?

首先,P2P借款人資質遜色於銀行客戶。

拿車貸來說,A類、B類車貸客戶均被銀行或汽車消費金融公司瓜分,留給P2P車貸業務的只能是C類客戶及以下客戶。因此其客戶質量具有天生的缺陷。

其次,行業早先發展粗放。

互聯網金融公司繼承了互聯網公司的基因,跑量上規模是大家早期的奮鬥目標,中介評級機構、投資人也把成交量作為評價平臺是否優質的一個指標。在此導向之下,各大平臺皆以擴大規模作為首要任務,至於風控與合規統統打折執行。貸前粗放,必然導致貸後難催,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最後,互金行業基礎設施落後。

互聯網金融借貸往往涉眾,投資人資金安全是紅線,整個環節,虧了誰都不敢虧投資人,對投資人剛性兌付已成行業慣例,難以撼動。據此,一旦借款人逾期,平臺勢必現行墊資(作為信息中介,墊資本身也存在法律問題)。但是隨著壞賬率的提升,平臺墊資壓力很大,隨時有崩盤的危險,因此必然會加大催收力度,追求回款率。

那加大催收力度,為何選擇暴力催收(私力救濟)而不是訴訟仲裁(公力救濟)呢?

讓我們簡單看看一個訴訟程序所需要的時間,答案不言而喻。

普通程序應當在立案後六個月內審結,簡易程序在立案後三個月內審結。這還是完全沒有考慮立案時各種補充資料和意外、被告提出管轄異議、被告無法送達需要公告,以及法院案多人少法官不能及時處理帶來延期等情形。

對於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的金融行業,這樣折騰下來,估計平臺早就崩了。

如此說來,不是從業者不願意走訴訟,實在是訴訟的遠水不解近渴,還是暴力催收來的痛快。為了保證平臺能夠按照有借有還的邏輯運轉,平臺也必須忍受暴力催收帶來的負面效果。但是隨著近期打黑除惡的高壓態勢,暴力催收註定是明日黃花,在行業大洗禮中被果斷淘汰。

因此,互金行業陷入暴力催收的泥潭,本質上是行業發展形勢與落後的糾紛解決機制之間的矛盾導致。

這點已經引起市場與監管者的關注,各地仲裁機構就充分發揮自身靈活性優勢,推出互聯網金融快速裁決機制,也有地方法院開始探討小額訴訟速裁機制等。

但是這些終究處於試驗或試點階段,離成熟應用還有一段時間,這個過渡期內,扛過去的就會“剩者為王”,頂不住的就會被無情淘汰。

2、出路在哪裡?

行業優勝劣汰是市場的選擇,但是對於律師來講,主要之責是在客觀環境限制下,且在法律的框架內儘可能找到幫助企業挺過去的方法。

對於目前的行業困境,我們認為,首先應當果斷放棄暴力催收;其次,要深入分析客戶群體,多角度多學科提出解決對策;最後,巧妙利用訴訟仲裁手段,借用槓桿機制,起到批量化解決糾紛的效果。

行業大變革時刻已來,能否平衡好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對平臺決者而言,是一個殘酷的考驗!

互聯網金融,為何陷入暴力催收的泥潭?

如有相關問題諮詢,可關注留言,統一在每週五進行回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