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光緒臨終留下“斬袁”遺詔,親弟弟載灃掌權後,為何卻不敢下手?

光緒皇帝和袁世凱之間的恩怨,絕非一言兩語就能說得清的,不少史料中都有這樣一個記載:光緒帝臨死曾留下一道遺詔,上面寫了一個半字,還有半個沒寫完就斷氣了。這兩個字就是“斬袁”,其中的“袁”字寫了一半,最後一筆拉的很長。還有說光緒皇帝私下對隆裕太后說:“殺我的是袁世凱”。

光緒臨終留下“斬袁”遺詔,親弟弟載灃掌權後,為何卻不敢下手?

隨著光緒皇帝和慈禧的雙雙崩逝,光緒帝的親弟弟載灃和隆裕太后掌握了朝政,一心想為哥哥報仇雪恨的載灃當上攝政王以後,卻沒有殺掉袁世凱,反而放虎歸山,這到底又是為什麼呢?

宣統即位時和大清其他皇帝一樣,自然也是大赦天下,封賞前朝重臣,但是袁世凱在接受封賞時卻提心吊膽,唯恐自己性命不保。這位在朝中權傾一時的重臣,知道自己營造多年的北洋系將要遭到滅頂之災,他顯赫的政治生涯到了最兇險的關口。

當年戊戌變法中,正是因為練兵大臣袁世凱的出賣,才使得光緒皇帝被剝奪了權力,軟禁在瀛臺中度過殘生,而袁世凱卻因此飛黃騰達,成為有清一代最年輕的總督之一,他在北洋大臣、直隸總督任上經營多年,一手打造了權傾一時的北洋集團。

光緒臨終留下“斬袁”遺詔,親弟弟載灃掌權後,為何卻不敢下手?

可此時對於袁世凱來說,一切或將成為過眼煙雲,因為他的靠山慈禧死了。慈禧死後,即位的溥儀還是個幼童,最高權力實際掌握在載灃和隆裕太后手中,袁世凱曾極力想向載灃表現自己友好的態度,希望博得載灃的歡心。

但是載灃一心要為光緒皇帝報仇,對袁世凱的態度很冷漠。當時朝中的滿族親貴善耆、載澤、鐵良等人都想除掉袁世凱,因為他掌握著軍政大權,他們想要控制朝中大權,自然要搬掉控制朝政的北洋勢力的頭子。因此載灃一上臺就把袁世凱冷落一旁,載灃處理朝政事務,都和張之洞、世續商議。

很快,載灃在滿族親貴的支持下開始行動了。朝中反袁勢力見時機有利,也乘機彈劾袁世凱,御史江春霖以朝廷優賞不當為名,彈劾奕劻、袁世凱結黨營私;御史趙炳麟也認為袁世凱的勢力在朝中盤根錯節,上疏痛陳用袁的幾大弊端。

光緒臨終留下“斬袁”遺詔,親弟弟載灃掌權後,為何卻不敢下手?

不過,載灃的頭腦還是清醒的,他知道袁世凱在朝中黨羽眾多,勢力根深蒂固,為此他特地徵求朝中重臣奕劻和張之洞的意見。

張之洞雖然和袁世凱政見不合,但是他看出載灃要殺袁世凱純屬滿漢之爭,身為漢人,張之洞自然不願見到朝中出現排擠漢人的局面。因此,張之洞力保袁世凱,他說:“主少國疑,未可輕於誅戮大臣而動搖社稷,可否罷斥驅逐出京?”

奕劻早就被袁世凱收買,他反對說:“殺袁世凱不難,不過,北洋軍造反怎麼辦?”這一番話點中了載灃的命門,但他仍然心有不甘,還以軍機處的名義,密電徵詢北洋六鎮統制的意見。可是得到回應卻是:“請將臣等先行革職,以免士卒有變,致辜天恩。”潛臺詞就是說北洋軍會造反。這證實了當時傳言北洋軍“只知袁宮保,不知大清朝”的說法。

光緒臨終留下“斬袁”遺詔,親弟弟載灃掌權後,為何卻不敢下手?

性格懦弱的載灃終於不敢斷然下手殺袁世凱,只好按照張之洞的意見處置袁世凱,很快,上諭就到了袁世凱的手中,其內容為:“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袁世凱,夙承先朝屢加擢用,朕御極後復予懋賞。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馳驅,不意袁世凱現患足疾,步履維艱,難勝職任。袁世凱著即開缺回籍養痾,以示體恤之至意。”

袁世凱離開京城時,送行的只有嚴復和楊度,他的門生故舊為了避禍不敢前來送行,昔日威風八面的袁世凱就這樣離開了政壇。

客觀地講,袁世凱的北洋集團雖然結黨營私,但畢竟也幹出了一些政績,所用的人也都有些才幹。而載灃當政之後,在政治上無所作為,他清洗了北洋集團之後,代之以滿洲親貴,這些人將國家重器當成了自己的私家財產,不顧大清江山社稷的危亡。

光緒臨終留下“斬袁”遺詔,親弟弟載灃掌權後,為何卻不敢下手?

載灃重用自己的兩個親弟弟載濤和載洵,這是清末著名的兩大貝勒,他們一個膽小怕事,一個貪得無厭,朝政愈加糜爛,直到這時,人們才開始覺得袁世凱其實還是不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