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張金哲:98歲仍出診的院士醫生 “孩子的哭聲是最好的診斷依據”

張金哲:98歲仍出診的院士醫生 “孩子的哭聲是最好的診斷依據”

院士檔案

張金哲,中國工程院院士。主任醫師,教授。1920年9月25日生於天津市寧河縣。1946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1955年6月調任新建北京兒童醫院,歷任外科主任,副院長及首都醫科大學小兒外科教授,現仍在一線工作,為小兒外科特級主任醫師及博士生導師。

1950年,張金哲在北大醫院率先創建了小兒外科,是我國小兒外科創始人之一。1955年開始在新建的北京兒童醫院外科工作,創建和完善了全國最大的小兒外科中心;與此同時,在醫學實踐與研究、醫學創新、醫學教育、小兒外科學會與專業雜誌、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等方面做出突出的貢獻。

從醫70多年,為萬名以上兒童操刀手術,各項發明達50餘項,主編及參與著書30餘部,獲省部級以上的科技進步獎10餘項,先後培養了數百名小兒外科醫生和近20名碩士、博士。1997年獲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獲得國際小兒外科界最高成就獎——英國皇家學會“丹尼斯布朗金獎”;2002年獲“印度小兒外科甘地金獎”。

张金哲:98岁仍出诊的院士医生 “孩子的哭声是最好的诊断依据”

愛孩子:98歲依然堅守出診

週一清晨,進入“寒假模式”的北京兒童醫院,又迎來了每年的寒暑假高峰期。門診大廳裡,熙來攘往人群中,一位穿著白衣的長者正步履穩健地趕去診室出診。這就是98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小兒外科的創始人張金哲。98歲的張金哲至今依然堅持每週兩次門診:週一和週四。張老有個習慣,對每一個病人起身相迎、起身相送。從醫70多年,這個習慣也堅持了70多年,即使現在年過九旬,見到患兒和家屬走進來,他依然會站起來相迎。

這一天上午,來到門診瞧病的是一個肚子疼的孩子。“其實孩子的肚子沒有大的問題。”家長帶來了一寸多高的血液化驗和影像資料,一看就是在全國各地多家醫院反覆多次就診。要讓家長相信孩子肚子疼沒有問題,確實還有點難度。張金哲讓孩子躺在診床上,開始給孩子進行觸診檢查。觸診是外科最基本的檢查手段,張老那雙握了幾十年手術刀的手,現在沒有當年那麼穩了,但有力的輕輕觸動,可以感到張老的自信仍在。

“來,家長也來摸摸。”患兒的媽媽有點遲疑的走了過來,伸出手跟著張老的一雙手一起感知。“您看,這是肚臍,從這裡慢慢按下去,是不是能夠摸到脊樑骨?”孩子媽媽輕輕的按著,隨後跟上了張老雙手的力度,“是是,確實能摸到。”“好了,您請坐。聽我給你講講。”張老給患兒家長講起了科普。“脊樑骨前面有大動脈,您感受到了吧?脈搏在跳動。”怕家長聽不懂,張老說,從肚臍摸到脊樑骨,就相當於從前牆摸到後牆,還摸到了血管。“血管周圍有沒有小瘤子、小疙瘩,肚子裡面有沒有小疙瘩,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如果孩子肚子里長了東西,一按肚子他就會繃勁,現在肚子軟軟的,說明沒問題。”家長聽了張老的話,頻頻點頭,連連說,聽懂了!聽懂了!

送走家長之後,張老告訴記者,預約到他的門診來看病的家長,都是輾轉多家醫院反覆就診的患兒,“必須要給家長解釋得特別清楚。”其實,張老不僅對待家長特別耐心,對孩子更是出了名的耐心。很多人聽到孩子哭鬧就會特別煩躁,但張金哲聽到孩子的哭聲,從來不煩,甚至還很喜歡。他經常說,孩子的哭聲其實就是病情最好的診斷依據。怎麼判斷一個孩子的健康狀況?看兩點:吃和玩。如果一個孩子的飲食沒有大的影響,能吃能喝,健康上就沒有大的問題。“只要孩子能吃愛吃,說明孩子從精神系統到消化系統都沒有問題。”第二個判斷標準就是玩,如果孩子睜開眼睛就不閒著,蹦蹦跳跳,開開心心,也說明健康上沒有大問題。在此基礎上,再增加一個“長”的要求,就是每天都要生長,“三個月量一量,身高體重都在適度增加,基本上就是健康的孩子。”

张金哲:98岁仍出诊的院士医生 “孩子的哭声是最好的诊断依据”

愛醫學:不為良相寧為良醫

張金哲的辦公室在北京兒童醫醫院東南角的一座小樓裡。他的辦公桌對面,立著一個桌籤:胡亞美,小兒白血病專家。全國兒科界至今只有3名院士,除了去世的諸福棠,剩下的兩位都在這裡了。

張金哲的醫學事業始於1938年。那一年,在兵荒馬亂中度過中學時代的張金哲準備考大學,抱著“不為良相,寧為良醫”的決心,張金哲考入北平燕京大學醫預系。1941年,考入北平協和醫學院,後輾轉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和上海醫學院,1946年畢業。1947年擔任北京大學附屬醫院外科住院醫師及總住院醫師。1950年,張金哲率先在北大醫院創建了小兒外科,成為中國小兒外科三個創始人中工作開展最早、聲望最高的一個。1955年,受著名兒科專家諸福棠教授的邀請,張金哲調入新建的北京兒童醫院,歷任外科主任、副院長及首都醫科大學兒科系教授。1986以後至今,擔任北京兒童醫院小兒外科特級專家、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後導師。1997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老經常說,現代兒科奠基人諸福棠教授及胸心外科奠基人吳英皚教授對他的影響非常大,“從他們身上,我學到了正直做人與嚴謹治學之道。”

從醫70多年,張金哲不僅收穫了患者的認可,還得到國際同行的肯定。現在國際上有多個以張金哲名字命名的治療方法,包括“張氏鉗”“張氏膜”“張氏瓣”等。2000年,張金哲在意大利接受英國皇家醫學會小兒外科最高獎—丹尼斯·布朗金獎,這一獎項被公認為是小兒外科界的“諾貝爾獎”。2010年,他獲得了世界小兒外科學會聯合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張金哲的治學之道是團結國內同道,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針對國內現實加以改造,目標是向全國推廣,扶持各地專職或非專職小兒外科同道提高技術標準,這種觀點受到國內外的稱讚。

上世紀50至60年代,我國小兒外科重點工作為各種急症,他在嬰兒感染及急腹症方面創新了簡易療法,並進行了深入的理論研究。1950年前,新生兒皮下壞疽死亡率達到100%,經過張金哲的創新,當年新生兒皮下壞疽死亡率的就降為10%,以後逐漸成為罕見病,現在的年輕家長甚至根本沒有聽過說這種疾病。小兒闌尾炎也是外科的常見病,張金哲帶領團隊,創造了30年15000例無死亡、急性絞窄性腸梗阻包括壞死休克患兒連續100例無死亡的記錄。

上世紀80年代以後,張金哲對腹部畸形手術進行了簡化與改進,他還開發創造了中醫外科技術如小兒肛瘻掛線療法與小夾板配合牽引治療小兒骨折等等,在國際上表現了中國小兒外科的特色。

對於小兒外科醫生來說,他是高山仰止的前輩,但對於孩子們來說,張金哲就是位會變魔術的老爺爺。做檢查孩子會鬧,張金哲隨手拿來一個耳鏡,一下子就變沒了,一會兒又變出來,孩子笑了,檢查也能順利完成。他的白大褂口袋裡還會塞滿了小紙條、小器械,小紙條上是小兒常見病的症狀、治療要點、注意事項等,給家長帶回去的。小器械是為了便於隨時給孩子做檢查,省得他們在門診和手術室來回折騰。張金哲家裡還準備了好多玩具,喜羊羊、灰太狼這些時髦的玩具,張老都有,“給小朋友的。”

张金哲:98岁仍出诊的院士医生 “孩子的哭声是最好的诊断依据”

愛生活:一生努力,兩袖清風

年過九旬之後,經常有人向張老請教養生之道。說起養生,張老似乎沒有刻意的養生之道。“很多人問我怎麼吃才能健康,我認為吃的目的第一是解饞,第二是解飽,第三才是養生。”張老說,自己吃飯不忌口,喜歡吃什麼就吃什麼。“我頓頓吃肉,蟲子肉也吃,但每頓吃得不多。”張老吃得不多是有原因的——上世紀70年代他曾經因為“胃癌”做過胃大部切除手術。那次手術,張老記憶猶新,“給我做手術的都是我的學生,當時手術採取的針灸麻醉,手術全程我都處於清醒的狀態。”手術開始了,腹腔打開了,學生們一看,沒有腫瘤!“老師,怎麼辦啊?”如果是胃癌,就需要做根治切除手術,切除範圍大;如果不是胃癌,就是普通的潰瘍,小範圍切除就可以了。學生們不知道怎麼辦,只好問了躺在手術床上的老師,“按照原計劃做手術。”手術之後的病理檢查證明不是胃癌。如今說起當年的經歷,張老沒有任何抱怨。

從吃飯到治病,處處體現著張老的豁達與寬容。現在,他依然堅持每天按時去醫院上“半天班”。定時出診,定時查房。院內外雜誌的約稿、改稿,張老都會在限期內完成。他經常說,長壽不能只給別人添麻煩,還要為社會工作,這是目的,也是動力。業餘時間,張老最大的興趣就是看戲,“我曾經當過10年的京劇團團長。”前些年,張老經常拉起胡琴唱一段。這兩年,聽力有些下降,雖然與人交流沒有問題,但對於要求甚高的張老,擔心拉胡琴有失音準,就放下了胡琴,專心聽戲。90歲時,張老依然堅持騎自行車上班。這幾年,張老不再騎車上班,但會在家裡騎車,“每天5公里,雷打不打。”每天晚飯後,張老會吃上一塊糖,20分鐘後,他會坐在健身車上,“20分鐘,5公里。”

年齡漸長,張老也感受到自然衰老的強大力量:口腔裡換上了全口假牙,眼睛也換上了人工晶體,耳朵用了助聽器,心臟也用上了起搏器。對於這些,張老坦然接受,“這都是高科技維持老年人工作生活能力的見證。”

他常用四句話表明自己的修身之道:一生努力,兩袖清風,三餐飽暖,四鄰寬容。學生們說,這是老師的真實寫照,他一直在努力引領時代,跟隨時代,即使年近百歲,依然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