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周末悦读】从甜水井街走出的音乐大家


□朱文杰

【周末悦读】从甜水井街走出的音乐大家

西安城墙含光门内的甜水井街,是一个出音乐家的地方,被人戏称为“音乐窝子”。

甜水井养育了音乐人

首先是街道西边有个三仙庙,三仙庙鼓乐社当年在西安声名显赫。甜水井街还出了一位闻名中国乐坛的音乐大家,被称为“旋律之王”的刘炽。再有刘炽的胞弟刘烽,参与编曲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也是红极一时。大名鼎鼎的笛子高手梁欣,家住甜水井赵家大院,当时是陕西竹笛学会名誉会长、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我西安市二十七中的学兄。家住东西甜水井64号的张延武,是陕西省歌舞剧院歌舞团笛子独奏演员、西安音乐学院教授。2012年 “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成立,荣誉会长是梁欣,副会长还有家住南北甜水井的程天健和张延武。确实,含光门内的甜水井街,不愧为笛子名家会聚的音乐窝子。

为什么这里出音乐家呢?上世纪七十年代任陕西省文化厅文艺处处长的雷达先生戏称一句:这里的水甜嘛!

板胡 “一门四杰”

本文还要重点介绍住在东西甜水井街的板胡大师荆生彦,他是名贯三秦的秦腔音乐艺术家,是既能演奏又能作曲的著名琴师。荆生彦生于1913年,1960年去世,原名生炎,字香亭,父亲荆贵荃,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享誉秦腔音乐界,是易俗社早期琴师。

荆生彦与兄长荆永福自幼受祖传吹鼓乐的影响,对音乐有着特殊的热爱。荆生彦受到家庭音乐环境的熏陶,有“闻过其声,复能音律再现”之才能。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加入西安正俗社,为“秦腔正宗”李正敏伴奏。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百代公司为李正敏录制的《探窑》《赶坡》《二度梅》等唱片,就是荆生彦为其操琴伴奏的。

【周末悦读】从甜水井街走出的音乐大家

1949年后,荆生彦参加了西北野战文工团(原西安市秦腔三团的前身),1952年调入西北戏曲研究院(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以超人的聪明才智,对板胡不断地研究改进,做了彻底、颠覆性的改良变革。他加长了琴杆的长度,又提升了腰码的高度,使琴弦张力加强,音量得以增大,音色一下变得优美高亢,扩展了秦腔板胡的音域,使只有一个把位的秦腔板胡,演变为可以换把,解决和完成了串二把演奏的问题。他还改革弓法技巧,使演奏技术得到了质的飞跃,发展和创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秦腔板胡演奏旋律,并将板胡发展为秦腔剧种的主奏乐器。人们赞美他的板胡演奏“清晰洪亮,得心应手,刚柔相济,滴水不漏”,他在业界也有“秦腔板胡泰斗”的美称。

荆生彦是我甜水井小学同班同学张振荣的二舅,张振荣给我说:“我母亲叫荆素贤,是荆生彦的姐姐。母亲给我说,我二舅小时候就是个天才神童。他父亲不让他学秦腔板胡,可他睡在被窝里练。父亲教徒弟,徒弟没会呢,他就学会了。家里不让他搞这一行,主要是当时嫌名声不好,被人歧视。当时有不少人把戏班子的乐手叫龟子。一次家里来人请外公出去演出,问龟子在不?被伙计听到,拿起笤帚连打带骂把人撵出去了。”

荆生彦的父亲荆贵荃本意是要供儿子读书,以改换门庭。但荆生彦由于对音乐和胡琴的痴爱,及天赋异禀,常背着家人偷练胡琴。一日,父亲回家忽闻琴声,旋律音色甚美,觅声至柴房,见是生彦,一时爱怨交织,这才决定传艺给儿子。

荆生彦家在东西甜水井47号购有一座宅院,位于市清洁大队对面。他们家在南四府街杜甫巷3号还有一座独院,是他祖居之地。上房有高台阶,如戏台子一样。张振荣告诉我:“听我二舅说,秦腔名角李爱琴的艺名还是他和李正敏给起的呢!当时李爱琴在我舅院子唱戏,唱得字正腔圆,一副好嗓子,正好六岁,我二舅说艺名就叫‘六龄童’吧!”

荆生彦还教了许多徒弟,其中名声最亮的是张长城,中音板胡大师。他是将作为伴奏乐器的板胡搬上舞台独奏的第一人。1933年生于陕西,从小学习板胡,并受教于名师荆生彦,有较扎实的功底。参加工作后,先后在西北军政大学文工团、前卫歌舞团、二炮文工团任板胡独奏演员。他以擅长演奏中音板胡著称,运弓干净利落,音色纯净优美,并善于把戏曲板胡演奏技法糅合到板胡曲的创作和演奏之中。其代表作《红军哥哥回来了》最让人震撼。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有幸在人民剧院聆听过张长城演奏此曲,激动得浑身颤抖。后来,当我听到板胡独奏《秦腔主题随想曲》时,也有过这样的感觉。从此我就爱上了咱们秦腔的板胡。

荆生彦的兄长荆永福,为秦腔司鼓,被誉为“鼓中之王”。他还是秦腔乐坛上的全才,吹、拉、弹、打、文、武(场)兼备,从而名驰秦腔界。1952年,荆永福入西北戏曲研究院演员训练班任教,门下高足有慕家壁和马凌元等。荆永福曾将其打击乐谱整理成册,1960年由长安书店出版。

荆生彦、荆永福的外甥杨满元,也擅长各种秦腔乐器,主攻板胡,是既能演奏又能作曲的著名琴师,秦腔音乐及板胡艺术的探索者、改革家。杨满元自幼得他二舅荆生彦的悉心培养,1956年12岁时,即进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第三期演员训练班音乐组学习。1984年,任陕西省板胡协会副会长。1988年,荣获“国家尖子演奏员”称号。

我同学张振荣说,杨满元是他姨妈的儿子,他把杨满元叫哥,当时杨满元家也住东西甜水井47号。

荆家祖孙三代,皆为秦腔音乐界贡献甚巨的翘楚式人物,可以说,他们是从东西甜水井街走出的“一门四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