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打架罵人摔東西,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有一件事,我們沒有幫忙做

打架罵人摔東西,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有一件事,我們沒有幫忙做

之前,一則殺父的新聞,刷爆朋友圈。29歲的鄭鵬鵬,因為父親斥責他不務正業。鄭鵬鵬很生氣,對父親拳打腳踢致其死亡。之後,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還將父親肢解。

打架罵人摔東西,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有一件事,我們沒有幫忙做

鄭鵬鵬因不滿父親斥責,拳打腳踢導致父親死亡

而這樣的新聞也並不少見,14歲少年因為不滿父母管教,多次勒母親脖子,還多次產生過殺父的想法。終於有一天,這位少年拿起水果刀刺向了熟睡的父母。父親因大出血導致死亡,母親脖子也多處被刺傷。

打架罵人摔東西,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有一件事,我們沒有幫忙做

心理諮詢師在為當事人進行心理疏導

看到這樣的新聞,父母們都唏噓不已。我們為了孩子付出了這麼多,怎麼會有孩子做出如此傷天害理的事情呢?導致孩子出現這樣行為的原因,其實有很多。但是,其中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負面情緒。

這些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極端行為,主要原因就是在於以往心裡積壓了太多的負面情緒,無處排解,也不懂得如何用正確的方式來排解。

所以,當孩子已經無法再承受這樣的負面情緒的時候,他們就會出現殺母弒父這樣的惡性行為。

其實,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發現一些孩子出現一些行為偏差。雖然沒有新聞中出現的這些行為這樣極端,但是,也是父母所不贊同的,比如罵人、打架等等。

打架罵人摔東西,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有一件事,我們沒有幫忙做

孩子會出現偏差行為,父母往往非常擔心,但是卻很難做到對症下藥

父母發現之後,往往就會比較著急,他們會批評訓斥甚至是打孩子一頓,生怕孩子走上邪路。可是,那些偏差行為卻總是屢禁不止。

這是為什麼呢?其實,絕大部分孩子的偏差行為只是表面現象,之所以會發生,誘發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孩子心裡積壓了太多的負面情緒過多,無法排解

比如,我們看見有的孩子會摔東西,其實他不是為了摔東西而摔東西,而只是不知道如何宣洩積壓的情緒,既然如此,作為父母,我們為了幫助孩子糾正偏差行為,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幫助他們處理負面情緒。

打架罵人摔東西,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有一件事,我們沒有幫忙做

我們不僅要看到孩子的行為,更要看到行為背後隱藏的情緒

這麼看來,負面情緒真的非常糟糕,影響了孩子的狀態、行為,甚至還有可能送孩子走上絕路。這麼想就一定是對的嗎?其實也不是。

那麼,負面情緒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在幫助孩子處理負面情緒之前,我們要先來澄清三個與負面情緒有關的三個誤區。

一、關於負面情緒的三點誤區

對於負面情緒,我們始終存在一些誤區,而這些誤區也不僅僅存在於孩子身上,對於父母來說也是一樣,我們都認為負面情緒是不好的;如果可以,我們想要將負面情緒全部消滅;要是實在無法處理,我們也會全力抵抗。

首先,負面情緒就是不好的。

很多人都認為,負面情緒是不好的。尤其再加上孩子生氣哭鬧,更是讓父母煩得不得了。

其實,情緒沒有好壞之分。我們常說的負面和正面,其實是從我們個人感受的角度來說的。高興或是不高興,開心或是生氣,我們都會有一種主觀感受。不過,這是我們自己給情緒貼上的一種標籤,但是,這並不代表情緒就一定是不好的。

不僅如此 ,情緒對於我們的意義也絕不僅僅是讓我們開心或是不開心,它的存在主要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生存、發展與繁衍。

舉個例子,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總是遇上一些壓力,因此我們會感覺到煩躁、焦慮甚至是抑鬱。我們都不喜歡這種感覺,但是反過來想一下,當我們感覺到煩躁焦慮的時候,它正是在提醒我們,"你遇到壓力了"。

接下來,我們就可以針對壓力來思考,比如,“”我為什麼會有壓力?是因為能力不行嗎?還是我的心態不好?那我們應該如何調整自己呢?“”這些思考都將有助於我們從壓力的情境中解脫出來。

打架罵人摔東西,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有一件事,我們沒有幫忙做

壓力不是成年人的標配,孩子也會經常遭遇各種壓力,尤其是學習壓力,這些壓力都會導致孩子出現負面情緒

由此可見,負面情緒對我們來說,不僅不是不好的,甚至還具有積極的意義。

其次,我要讓所有的負面情緒全部消失。

我們都覺得負面情緒不好,尤其是在對待孩子情緒的時候,我們就希望自己的孩子永遠都可以開開心心,不會被負面情緒所困擾。所以,孩子一產生負面情緒,我們下意識地就想衝上去,幫助孩子把所有的負面情緒都處理掉。

可是,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情緒之所以會產生不僅僅是因為我們對情境的一種反應,更是人類進化而來的生存機制,它是我們在外部刺激下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生理和心理上的反應。

打架罵人摔東西,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有一件事,我們沒有幫忙做

情緒有很多種類,但是無論哪一種,都不能說是絕對的壞情緒

而且,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有情緒的時候,情緒其實已經存在了,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在意識到負面情緒的時候,讓負面情緒消失,它一定會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

第三,我們要全面抵抗負面情緒。

當我們認為負面情緒不好,它還已經出現的時候,我們就會想法設法來抵抗它。,甚至會逃避。可是,我們越是抵抗,對我們來說,就越不是一件好事兒。

因為,太多的負面情緒積壓在心裡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而且,負面情緒是我們內在需求的一種信號,負面情緒意味著你的需求沒有真正得到滿足。

比如,所以孩子在發現自己的日記本被偷看的時候,就會很氣憤,因為你入侵了他的私人空間。而氣憤這樣的信號必然會給孩子帶來痛苦,但是它也在提醒孩子,生活中可能出現了一些問題,需要他進行處理。

打架罵人摔東西,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有一件事,我們沒有幫忙做

父母總想看看孩子在做什麼,也許初衷是好的,但是這種行為,往往會誘發孩子產生負面情緒

所以,負面情緒可以促使孩子產生行動,通過行動去滿足自己的內心需求,從而走出困境,若是沒有負面情緒的提示,可能我們會一直深陷困境無法自拔了。

負面情緒可以給我們提示,幫助我們提升能力,更好地面對生活,進行自我保護。但是,如果長期陷在負面情緒的漩渦中,那肯定不是一件好事兒,尤其是對於孩子來說。

但是,這卻並不是說擁有負面情緒就是一件好事兒。因為,一旦孩子的負面情緒越積越多,他又沒有學會用無害化的方式進行宣洩和處理,孩子變得脾氣暴躁、言辭激烈、行為過激,孩子就會像一個炸藥桶一樣,隨時可能會爆炸,也許生活中的一點小事就會讓他反應過激,從而讓孩子出現傷人或是自傷的行為。

打架罵人摔東西,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有一件事,我們沒有幫忙做

負面情緒處理不當,孩子就容易變得脾氣暴躁

所以,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還不會處理的時候,就需要父母出手相助了。

三、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應對負面情緒呢?

首先,父母要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識別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

在精神分析領域,有一句名言:無回應之處,就是絕境。

在許多父母眼裡,只有成績才是最重要的,他們只在乎孩子最近學習怎麼樣,考試排名怎麼樣,但是他們卻很少甚至從來不關注孩子的內心狀態是怎樣的。

而父母的忽視,就會讓孩子覺得很受傷,從而出現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

有些孩子因為壓抑的負面情緒太多,無法排解,就會說出一些,"我不想活了""讓我去死吧"之類的話,許多父母不以為然,甚至批評、諷刺孩子,"你多大的人,還動不動就要死,想死就死去吧"。但也就是因為父母無心的一句話,我們就會在新聞中看到花季少男少女選擇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

打架罵人摔東西,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有一件事,我們沒有幫忙做

我們要學會關注孩子,識別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

所以,當孩子出現異常情緒時,父母千萬不要"一刀切",覺得孩子沒啥大事兒,不用大驚小怪。我們應該做的是要關注孩子的情緒,靜下心來,與孩子好好聊一聊。問問他為什麼難過,之後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這件事情對孩子造成的影響,進而與孩子討論,用孩子期待的方式一起去解決問題。

其次,建立和諧的夫妻關係,讓孩子的負面情緒在愛中得以宣洩

《培養高情商的孩子》一書作者丹尼爾·戈爾曼指出,"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

兒童教育學研究也指出,尤其是6歲以前的情感經驗對人的一生具有恆久的影響。

所以,想要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情緒,或者在情緒不好的時候,懂得如何排解和釋放,就需要父母之間有一個和諧的夫妻關係。這樣孩子不僅會學習到愛,感受到愛,他還會產生充足的安全感。

只有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中,孩子才敢去表達自己的情緒,因為他知道自己因此變成什麼樣子,父母都會接受自己,不會因為自己情緒不好,就排斥或是拋棄。

打架罵人摔東西,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有一件事,我們沒有幫忙做

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敢去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而安全感的重要來源,就是父母關係和諧

不僅如此,和諧的夫妻關係還可以幫助孩子塑造良好的品質,例如,善良、真誠。

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說過,"健美的孩子是成長在這樣的家庭中,在那裡母親和父親相親相愛,同時並熱愛和尊重別人,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心地善良,寧靜,心靈健康,真誠的相信人的美好,聽信教師的話,對影響人們心靈的事物能敏銳感受。"

第三,我們要懂得關注孩子。

看見有些孩子弒父殺母,有些孩子因為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兒,選擇自殺。有人說,現在的孩子不懂得尊重生命。其實,不是他們不懂得,尤其是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他們就更不知道要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了。

這本來是應該由父母教會孩子的,孩子是父母的複製品,父母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世界,孩子就會習得父母的態度和行為。

可是,很多父母卻沒有教會孩子這些,他們忙於工作,每天回到家孩子都已經睡了,早上孩子起來,自己已經走了。

他們沒有教會孩子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也不會去關心孩子的成長狀態以及內心感受,讓孩子能感受到來自於父母對自己的愛。雖然與孩子天天見面,但是他們卻把自己的孩子變成了"留守兒童"。

打架罵人摔東西,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有一件事,我們沒有幫忙做

給予孩子愛與關懷,不要讓生活在你身邊的孩子也成為留守兒童

就像人吃五穀雜糧,都會生病一樣,每一個孩子也都會產生負面情緒,這並不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但是,如何幫助孩子去處理負面情緒,就需要父母來好好學習,陪孩子一起處理情緒,調整偏差行為,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瑛琦專業解密青春期,做你最溫暖的陪伴。歡迎在下面留下你的育兒煩惱,瑛琦將陪你一起面對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