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既做文化,又有钱挣,乌镇吸引“互联网”大佬的秘诀是什么?

既做文化,又有钱挣,乌镇吸引“互联网”大佬的秘诀是什么?

文 / 华商韬略 孔令娟 伊然

每到假期,天南地北的游客齐聚乌镇;才办了七届的乌镇戏剧节,在国际上名声响亮;近日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更是吸引了各界的大佬齐聚一桌,再次开启了“乌镇的高光时刻”……

现在的乌镇被视作旅游行业的标杆传奇,但它也曾破败不堪。

1995年元月,乌镇的儿子、在海外华人圈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标杆人物的木心曾经回来过,但他笔下的乌镇是:房屋倾颓零落,形同墓道废墟……

而改变乌镇的人,是大名鼎鼎的陈向宏。可以说,没有陈向宏,就没有今天的乌镇。

1963年出生的陈向宏本身就是乌镇人。他17岁参加工作,之后参加招干成为公务员。陈向宏梦想走出乌镇,走向他乡,但一场大火却又将他拉回了故里。

1999年的大年初一,乌镇遭遇火灾。

上级派他前往安置,又要他留下来,保护和开发这个地方。

从那时开始直到今天,他亦官亦商,都在做一件事:重塑乌镇。好多人觉得乌镇今天很牛,但对陈向宏来说,它就是无数个不眠之夜。他说,最初这是一种压力,后来变成一个梦想。

既做文化,又有钱挣,乌镇吸引“互联网”大佬的秘诀是什么?

陈向宏总结自己在乌镇只做了两件事:做了一个壳,往壳里装新东西。

要做人家没有做的东西,别人的古镇都是一街一块地,他要做就做一片,做整体风貌。他拿着百年前的照片对照,什么不和谐他就拆什么。做了减法后,原来的老房子一下子就显出来了。

2001年,台湾客人问,这个古镇怎么这么完整?陈向宏笑着回答:“拆出来的。

“我当时是无知无畏,没想到以后怎么赚钱,就拼命地想怎么做得好,做得比人家不一样。”陈向宏说。

东栅是拆出来的,西栅则基本上是新建的,西栅原来只有6万平方米,现在有50多万平方米。用和以前一样的老材料、老技术和老工匠精神,重新建设和原来一样的“老街区”。但是它桥还是原来的桥,街还是原来的街,重要的节点都在,风貌也都新出于老但胜于老。

2003年,顶住压力搬迁1350户人家之后,西栅还做了几件事:一、铺设高水平的基础设施,自建液化气,家家户户通管道煤气。二、建直饮水厂,分级供水。三、搭建无线网络。

东栅做“减法”拆掉所有现代建筑时,骂声一片,说他是个败家子。有人向他的办公楼连泼四次大粪,有人写信到省里批他一意孤行。

做西栅时,没有一家单位能做出陈向宏要的规划,“没人画,我就自己来画。”他在工厂画过三年机械制图,对此信心满满,“建筑比机械制图还要粗嘞!”

他认为,中国工匠自己建民居几千年了,现代也不应该停止建造这样唯美的建筑,而且自信自己也是在创造历史——“再过百年后,看今日古镇,为谁起舞?”

特有的文化气,是乌镇最大的特征。

做文化,陈向宏也要不一样。曾有人建议他做“印象乌镇”,被他否了,因为“只能把自己流同于一般。”2008年,黄磊请陈向宏到上海大剧院看话剧《暗恋桃花源》。陈向宏看到前后左右的年轻人,感到戏剧的受众和来乌镇旅游的消费主力有着相似。于是,不做“印象乌镇”的陈向宏做了乌镇戏剧节。

陈向宏建大剧院、改造小剧场,前后耗资5个亿。有人质疑他浪费钱,他回答:“这是文化的效益,是壁垒的效益。”乌镇戏剧节已经是乌镇文化非同凡响的核心标签之一。

陈向宏还顶住压力,花费8000多万建了木心美术馆;2016年又再推出一个可持续性的艺术项目品牌——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

乌镇一切都以人为本,一切都以细节制胜。

经过5年的相邀,2006年9月,漂泊的木心回到故乡定居,陈向宏聘请了七个人伺候他。陈向宏说,让乌镇为老先生养老送终:“这代表乌镇对文化的尊重,是对文化人的一种礼仪。”

木心的学生陈丹青说,他喜欢陈向宏的坦然与得体,“直到木心辞世,向宏执礼如一,不是弟子礼,更不是官场见了文化人那种夸张到恐怖的虚礼,而是一个江南汉子的敬与正”。

陈向宏说,旅游是体验经济,体验经济有三点:精致、人性、深度参与性

。用小感动制造大消费,在日常中制造意外惊喜,是他做好这三点的秘密。细节和高明来自于陈向宏沉静下来的心,踏踏实实做的事,以及长远的目光。

有人问他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他说他就想:“实实在在做一个属于你、属于团队的东西。”

现在他应该是可以松一口气了。

既做文化,又有钱挣,乌镇吸引“互联网”大佬的秘诀是什么?

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乌镇被定为永久会址。而今年,第六届大会在乌镇如期举行,大佬云集的同时,阿里、宝马、青花郎等知名品牌也齐聚乌镇,这是之前不曾预想过的盛况。

值得一提的是,陈向宏14年前,把乌镇定位为“中国·乌镇”时,遭到很多人嘲笑,每次到市里开会,都有人揶揄道:“‘中国乌镇’来了”。

但如今的乌镇却毋庸置疑成为众所周知的世界名片。为什么陈向宏能既做好文化,又有钱挣?

陈向宏的答案是:“我所有的套路都一样:找最好的制作团队,我就跟他谈一件事情,我们没有甲方乙方,我们要做了,就是一起赌明天。从我想象的一个中国乌镇,真正变成了国家承认的世界名片。这一生再辛苦、再委屈,也值了。”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