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靖遠公路交通黃河渡口變遷考述

安寧渡口是黃河上的一個較大渡口,它的存在史很短暫,但在歷史上的地位卻很重要,值得在此一敘。

明、清,乃至民國時代,靖遠最著名的古渡口,就是石板溝古渡口。那個時代凡是從河西、蘭州、景泰等地渡黃河來靖遠者,都必須經過碾子灣的石板溝渡口……而從靖遠縣城出發,去往蘭州,乃至河西,西域,也必須從虎豹口、紅嘴子至碾子灣的渡口過河,方能成行。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這一切有了新變化。民國當局開始測設修建蘭(州)寧(夏)公路,為了縮短里程,決定由吳家川向北直抵今天三灘鎮的礆灘,跨河到水泉去……並在修建蘭寧公路的同時,修建了1條由吳家川跨紅咀子渡口到靖遠縣城的26公里支線。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蘭寧公路通車後,即在礆灘設立“安寧渡口所”,專門管理濟渡往返的車輛、行人等事務。

渡口開始用人力擺渡,使用的是類似石板溝古渡口的大木船。後來,隨著車輛遞增,擺渡任務日趨繁重,渡船人員由最初的20人,增加、發展到31人。而僅有的1只完好單車渡船,也不能適應渡河需要,造成渡河困難和不便。渡口一時積壓了大批的渡河車輛和行人……為了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後來,當局組織財力和技術人員,又將原損壞的4只單車渡船,予以重新修復,均於1946年,相繼投入使用,才使得濟渡困難的局面得到較大改觀。


靖遠公路交通黃河渡口變遷考述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甘肅省建設廳決定由四川省 的華興機器造船廠承製雙車渡船1只,機動拖輪4艘,其中 兩艘調撥給寧夏仁存渡口使用。合同於同年6月27日開始執行,華興機器造船廠遂加緊建造船隻,至本年11月13日竣工,並交付安寧渡口正式下水試渡……機動拖輪為兩臺汽油引擎裝置,雙車渡船每次可承載兩輛汽車或馬車過渡,基本上滿足了行車需要。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蘭寧公路工程竣工通車後,與此同時,靖遠境內成立了“水泉工務分段”,管轄三個道班隊,即水泉、杜寨柯、劉寨柯道班隊。圈內人士對此俗稱曰:6、7、8道班隊。段址設在水泉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安寧渡口加強了管理,改進 了渡運制度,調整了人員,制定了一系列渡運安全措施。1953年水泉工務分段與安寧渡口所合併,成立了“安寧渡分段”,段址設在礆灘,系定西公路段管轄。

以上就是靖遠境內最早的公路交通渡口——安寧渡的基本情況。安寧渡橫跨民國和新中國兩個時代,前後存在了10年時間,可謂短暫矣。



靖遠公路交通黃河渡口變遷考述


紅咀子渡口

紅咀子渡口,也叫石板溝碾子灣渡口。因為黃河兩岸分屬的村名不同,而在坊間的稱謂不盡相同。其實二者是一回事情。渡口的北岸是靖遠縣糜灘鎮碾子灣村,渡口的管理機構也永久設在碾子灣村一側。時至今日,舊時渡口遺留的財物尚留有專人看管。現在碾子灣渡口管理機構的原址,基本由舟橋連部隊駐紮。但官方命名上,則命名為紅咀子渡口。

時令到了1956年,對於安寧渡來說,是一個戛然而止的年份……不利好的渡口現狀,既有了不利好的消息。安寧渡的歷史至此,終於畫上了休止符。冬去春來,年年歲歲,風風雨雨……安寧渡跨越了民國、新中國兩個朝代,歷時近十二年,終於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永久地成為了歷史。

原因何在呢?因為安寧渡口一段黃河河床來回變遷,反覆無常,有著自身不可克服的劣勢。這段河床在夏季裡,河底淤砂嚴重,阻礙著渡船的順利靠岸。而進入冬季,這段黃河由於氣溫驟冷,結冰封凍,致使渡船無法正常擺渡,影響全線車輛通行……無奈之下,甘肅省交通廳決定,蘭包公路(原蘭寧公路)改線繞道靖遠縣城方向渡河,這就有了紅咀子(碾子灣)渡口的興盛,遂將安寧渡口廢棄。


靖遠公路交通黃河渡口變遷考述


安寧渡口以及分段的所有設備全部遷至紅咀子渡口(碾子灣上游),從此,安寧渡分段正式遷往靖遠縣城,名稱也改名為“定西公路段靖遠分段”。靖遠分段專門成立了“渡口班”,主要負責紅咀子渡口的事宜。1957年底,又專門成立了“紅咀子渡口所”的專業機構,靖遠分段不再具體管理渡口事宜。

紅咀子渡口所成立後,增添了設備,新建了辦公房及渡口住宅,並先後根據渡運量,又新打製機輪4艘,日夜輪流值班濟渡。1958年,寶積山煤炭開採量增大,運輸任務繁重,行車密度持續增加,為了保證車輛隨到隨渡,渡口工作人員從原有的50人增加到73人,分成三班晝夜擺渡。

到60年代中期,渡口主要機具設備有汽劃渡船3只,引擎8 臺。據渡口所1972年的統計資料表明,紅咀渡年內渡運汽車5萬餘輛,比1950年前後增加4.37萬輛。此外,渡口每年還過渡馬車2000餘輛,牲畜8000餘頭,貨運量達12 萬餘噸,客運量達8萬人次。這一渡運水平已經達於歷史極限,是驚人的水平了。但是,既就是這樣的運送能力,仍然無法適應日益增長的交通量,隨著人口的增長,物資交流的頻繁,黃河兩岸,晝夜雲集著候渡的車輛、牲畜和行人……

鑑於上述情況,1959年初,省上決定在紅咀子(碾子灣)渡口處,興修一座當時歷史條件下最具現代化意義的公路、鐵路兩用的大鐵橋,以徹底解決碾子灣黃河渡口交通緊張的狀況。工程在蘇聯及其專家的援助、指導下,迅速展開……大橋高聳入雲的8個橋墩隨之建成,但在完成橋樑的下部工程後,於1960年下馬停建。那時,整個國家進入特殊困難的時期,工程遂被迫下馬。

直到十年後的1969年,這座橋樑工程又迎來新的轉機,省上決定重新上馬,工程依然交由原承建單位繼續建設。工程復工後,進度很快,於1972年12月竣工,隨之通車……

大橋建成後,定西地區交通局於1972年11月20日上報地革委,要求撤銷靖遠渡口,地革委於12月7日通過主任辦公會議討論研究,同意:“撤銷紅咀渡口所,全部人員、

財產交靖遠公路段,加強道班力量”,同時將部分渡運設備移至靖遠縣糜灘公社劉家湃農用渡口,用來支援農業生產。

紅咀子(碾子灣)公路黃河渡口自1956年由安寧渡搬來至此成立,這一歷史一直延續到1972年底。至此,靖遠境內黃河公路渡口的歷史又一次發生了新的變化。隨著石板溝黃河大鐵橋的建成,並投入使用,紅咀子(碾子灣)公路黃河渡口業已完成其歷史使命,最終歸於歷史的塵埃裡……


靖遠公路交通黃河渡口變遷考述


紅咀子(碾子灣)公路黃河渡口,從1956年算起,至1973年終結,其存在的歷史共計17年。

如今的人們可能對於曾經存在於靖遠境內黃河岸邊的非常紅火的安寧渡、紅咀子渡已毫無所知,它們存在的岸口遺址也已蕩然無存……這篇文章寫作的目的在於喚起人們對於地方歷史的深切關注。因為某個偉人曾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安寧渡確實已經被湮沒於黃河浪沙裡,難尋蹤跡了。而紅咀子(碾子灣)渡口的歷史痕跡至今仍然依稀可見。如今,這一曾經輝煌一時的渡口原址部分遺存尚在,舟橋連的部隊就駐紮於此。同時,黃河大鐵橋從碾子灣渡口附近像一道飛虹穿過黃河,黃河大鐵橋就是渡口的化身,也是渡口隨著科技水平的演進異變、質變、昇華的結果。我們望著石板溝黃河大鐵橋,彷彿就能看到昔日紅咀子(碾子灣)渡口的影子……

我們是黃河兒女,我們理應牢牢記住曾經發生在母親河身邊的那些有意義的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