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科普课堂】一望千年,带你领略一面古镜的前世今生

【科普课堂】一望千年,带你领略一面古镜的前世今生

契丹文八角铜镜

是目前我国发现的仅有的几面契丹文铜镜中镜面最大、文字最多的一面,对于研究辽代契丹族的文化和社会思想等,皆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精品荟萃

说起镜子,大家都不陌生,是我们生活中的必备用品。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古代的镜子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到吉林省博物院,给大家介绍一件独特的国宝——契丹文八角铜镜。

这面铜镜可不一般,堪称我们吉林省博物院的十大国宝之一。

【科普课堂】一望千年,带你领略一面古镜的前世今生

该镜作八角形。镜背铸契丹小字五行,陈述先生对镜铭作过释读。大意是:

时不再来,命数由天;

逝矣年华,红颜白发,

脱超网尘,天相吉人。

镜边刻汉文"济州录事完颜通"七字。据《金史》记载,天眷三年(1140年)改辽黄龙府为济州,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更为隆州,贞祜初升隆安府。此镜称"济州录事",当为金初官职。完颜通不见史籍记载。此镜为辽代旧物,后经完颜通签刻发放使用。


且跟随这面铜镜......

追寻一段岁月留痕.....

壹|风云变幻——历史篇


背景

辽王朝(公元916~1125年)是契丹族建立的一个民族政权。公元916年,其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辽,建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巴林左旗),1125年被金所灭。


契丹是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他们勤劳、勇敢、豪放,据《辽史》记载:契丹的先祖是炎帝的后裔,号鲜卑氏,后被慕容燕所破,被一拆为三,即宇文氏、库莫奚和契丹,契丹的名字最早从这里出现。

唐初契丹8个原本独立的各部落组成部落联盟,逐渐强大起来。我们这面铜镜为八角形,而且辽墓中也出土了八角形锦盒、八角木围子等实物,应该与八部联盟有关,当耶律阿保机是部落联盟首领时,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击败了周边弱小部落,于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辽,以后的各代帝王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到了辽圣宗耶律隆绪继位时,因他才12岁便由其母萧太后摄政,萧太后是辽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在他们母子统治时代,即公元982-1031年,辽国达到了鼎盛时期。


契丹文八角铜镜的独白

【科普课堂】一望千年,带你领略一面古镜的前世今生

时不再来,

命数由天;

逝矣年华,

红颜白发,

脱超网尘,

天相吉人。


我的背上刻有铭文共5行,从右到左竖读,以上右侧文字为陈述先生释读的大意。虽然我不清楚当时的主人是怎样处境,也不知其身份如何,但我能感觉到他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对过去美好事物的眷恋,或许他从契丹的强盛中看到了隐忧,或许大辽的国势不如从前,而他对此又无能为力,除了感叹和祈求上苍的保佑,没有别的办法。

1101年,辽天祚帝即位,辽走向衰落,1125年,天祚帝被金俘虏,辽灭亡。

贰|匠心独运——技艺篇


【科普课堂】一望千年,带你领略一面古镜的前世今生


【科普课堂】一望千年,带你领略一面古镜的前世今生


宋辽金时代,是中华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的交往频繁,不仅汉民族深受少数民族的影响,少数民族在各方面也沾染了浓厚的汉文化色彩。

这面铜镜契丹文的四周有对称的两组花纹,便是中原地区常用的缠枝纹。镜子质地优良,线条古朴匀整,表明当时仿效、铸造、冶炼、制作等技术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叁|鉴往知来——文字篇


【科普课堂】一望千年,带你领略一面古镜的前世今生


契丹文八角铜镜有边款阴刻7个汉字"济州录事完颜通",陈述先生鉴定为金代人所刻,"录事"是掌管文书的官职,完颜通是金人的姓名,"济州"在辽时为黄龙府(今农安县)。公元1140-1189年间,金改黄龙府为济州,也就是说,完颜通很有可能在这一时期获得这面铜镜。由于禁止私铸铜,再加上战争频繁,这面铜镜显得格外珍贵。

这面契丹文八角铜镜(见图册),1971年出土于吉林省大安县红岗乡永合村的金代遗址中,可见即是一件金代沿用辽代的遗物。


辽代契丹族本无文字,据史书记载,神册五年(公元920年)春正月始制契丹文字,秋九月制成,诏令颁行。契丹字先后共制"大字"、"小字"两种,根据出土文物得知,契丹大、小字的字形,均是借用汉字行草或楷书的偏旁拼合而成。此种文字,至金代初年仍沿袭使用,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下令停用,后逐渐废止。


今天,我们在吉林省博物院所见的契丹文八角铜镜,是历史留给今人的见证。通过文物,鼓励人们不断探寻历史的根源,建立文化的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