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水浒中林冲要杀高俅时,鲁智深就在旁边,为何不帮忙?

shenwenyuan


《水浒传》原著和98版《水浒传》以及央视新版《水浒传》的一大差别就在于此。

一、原著(一百二十回版)。

《水浒传》版本众多,其中流传较广的是两个版本。一是被金圣叹“认定”的、只有七十回的“施耐庵”版,二是疑似他人“狗尾续貂”的一百二十回“终结”版。

在“终结”版中,朝廷对梁山的第一次招安,因为高俅从中作梗,使得招安无疾而终,于是有了后续的童贯征讨梁山失败、继而高俅亲征梁山的故事。

高俅亲征梁山,被梁山集团打败三次,最后被浪里白条张顺活捉。

此时天罡地煞108好汉早已聚齐,梁山集团高(中)层早就持招安的态度。

捉住高俅后,宋江以摇尾乞怜跪舔的态度,让所有头领参见高俅,此时与高俅仇恨最深的林冲以及杨志,也仅仅是怒目相视,没有进一步过激的动作。

直到宋江礼送高俅出梁山期间,林冲是绝对有机会干掉高俅的,但是原著中,林冲并没有付诸行动。

个人分析其中的原因在于,林冲认为和高俅之间的是私仇,朝廷招安梁山是大势所趋,更是兄弟们的心愿,自己不能因私废公。

当时宋江便教杀牛宰马,大设筵宴,一面分投赏军,一面大吹大擂,会集大小头领,都来与高太尉相见。各施礼毕,宋江持盏擎杯,吴用、公孙胜执瓶捧案,卢俊义等侍立相待。宋江开口道:“······”高俅见了众多好汉,一个个英雄猛烈,林冲、杨志怒目而视,有欲要发作之色,先有了十分惧怯,便道:“······”宋江听了大喜,拜谢太尉。—《水浒传》第八十回

二、98版电视《水浒传》。

98版电视中,高俅被阮氏三兄弟和张顺等人捉住,被宋江软禁于宛子城,严加看护。

林冲得知高俅被捉,第一时间提刀赶来就要报仇,结果被拒之门外。

直到宋江礼送高俅出梁山期间,林冲均未能见到高俅,有心报仇,苦于没有机会。

高俅准备离开之际,仅仅是关系较好的燕青通知了林冲,待林冲和鲁智深赶到时,高俅已经远离。

于是就有了98版《水浒传》中最经典的改编情节:林冲吐血重病,在他人欢天喜地受招安的背景下,郁郁而终。

三、央视新版《水浒传》。

央视新版水浒,同样改编了林冲复仇的情节。

与98版的区别在于,新版中林冲在高俅尚未上船时就和鲁智深赶到现场,想要复仇,结果被宋江以身阻拦,继而被其他人武力挟持。

在吴用等人的劝说下,林冲放过了高俅。

此时的鲁智深就在旁边,但是被其他好汉拉了偏架;尔后看见林冲无意坚持杀高俅的意向,也就顺水推舟,放过了高俅。

四、结论

1.仅仅在央视新版《水浒传》中,林冲有了主观报仇的意愿和实施报仇的条件。

2.鲁智深作为林冲结拜兄弟,在这个事情上是竭尽全力了的。

3.林冲主观上顾全大局,客观上也寡不敌众,含恨眼睁睁看着高俅落荒而逃。

4.98版《水浒传》才是真正的神作。


云天明的视角


我来谈谈个人理解。

当林冲拿着刀要找高俅拼命,在场的所有人着实吓了一跳,为何都没有人帮林冲一把,尤其是鲁智深。我想当时的情况应该是这样:

一、宋江已下令不许动高俅。

原著里写到,高俅被梁山人捉上山时,宋江马上让燕青传令下去:杀人者,定依军令,处以重刑。宋江的潜台词重点就是告诉林冲,不管有什么深仇大恨,你不能靠近高俅,动他一根毫毛。所以,鲁智深在旁边的话,是朋友的话,必定是阻止林冲为先。

二、宋江在下令的同时,吴用同时也应交代下去,燕青负责看住李逵;鲁智深看住林冲;武松看住杨志之类的。既然鲁智深受命,就要尽责了。

三、尽管有深仇大恨,但大家都不想林冲为此丧命。按照小说极端贬低妇女的情怀看,当时大部分男人的思想一定是受刘备说的那种“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影响。大部分人觉得为了一个妇女丢命不值得,所以,这些人当时一定是跳出来阻拦林冲,鲁智深想帮忙时也不好下手了。

四、宋江就像一个传销头目一样,经他的不断洗脑,梁山里逐渐接受招安的也不少,一些之前是山贼、混混的,也开始做梦过上好日子出出脸的念头。所以,一部分人不想让林冲坏了好事,鲁智深也应深感这点,迫于无奈只得参与劝阻。

五、宋江、卢俊义、吴用等人为防意外,全程陪着高俅,鲁智深也是怕伤到这些大哥们。





戴草帽的小老鼠


林冲只不过是装装样子罢了,真让他动手,不一定有那个胆量。

鲁智深之所以后来几乎不跟林冲玩,主要是看透了林冲的人品。这家伙别看武艺高强,但是确实做事有点不地道。主要表现在林冲发配沧州,鲁提辖一路护卫着,但是鲁智深不傻,并没有像武松那样做了事还留名。鲁智深真实的想法应该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可是结果呢,林冲在觉得安全之后,立刻告诉董超薛霸说这个是大相国寺的和尚。害的鲁智深刚有个了稳定的工作,不得不又去闯荡江湖。

说林冲装样子,绝对是林冲最真实的想法。毕竟这个高太尉害的林冲家破人亡,今日见了仇人,如果不放个响屁,以后在弟兄们跟前更没面子。所有说表示愤慨强烈抗议还是要说的。

但是林冲也不傻,梁山招安的基调是老大确定了的,凭他豹子头一己之力绝难改变。如果他真杀高球星,那么宋江估计容不下他。这是事关整个山寨一百多好汉的生计和荣华问题,林冲自然不能用自己的私仇葬送整个山寨的前途。

宋江更不是傻子,好不容易邀请到了在朝廷有些份量的高总上山,自然将各种因素都考虑周全。林冲跟高俅的恩怨大家都清楚,所以宋江安排安保措施那自然也就顺理成章。


白酒有黑幕


林冲见到高俅分外眼红,在得知宋江送高俅离开梁山后,快马加鞭的冲到渡口,鲁智深也不愿落后,同林冲一同奔向那个仇人(不同版本是骑马和奔跑两种方式)。眼前的一幕是宋江和即将离开水泊梁山的高俅相互作揖。林冲气不打一处来,当时就上了火气,宋江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直接横在林冲和高俅之间,其他同行的好汉也来帮劝,这些好汉大体都是朝廷旧将,目的可想而知。

(《水浒传》林冲被拉架)

林冲最后选择了妥协,鲁智深气不过,一掌拍翻一匹马(央视版《水浒传》),林冲则宛如中风一般。这是在影视剧版《水浒传》的剧情。

其实鲁智深对林冲的性格了如指掌。早些时候,也就是他们初次相识,林娘子被高衙内调戏的时候,鲁智深领着一帮泼皮小弟帮林冲报仇,来势汹汹,努不可当。此时是这样收场的:鲁智深想揍高衙内,林冲在旁边劝他不要。鲁智深毕竟不是当事人,他再好心,也不至于硬着头皮去给他报仇。事情就暂时告一段落。

(《水浒传》鲁智深救林冲)

林冲虽然有点过于“自我克制”,但好歹还是个汉子,鲁智深又不是他的监护人,报仇这个事,不可能由鲁智深替他完成。

更何况,林冲完全有能力杀死高俅,在武艺方面,他不需要帮手,他失败的原因不是打不过,而是因为宋江,所以多个鲁智深,少个鲁智深没区别,除非鲁智深想同宋江决裂,强行杀死高俅,但是林冲都没去决裂,鲁智深为什么去决裂。宋江对人事的驾驭把握的很好,既然敢让林冲露面,就有控制他的把握。

(《水浒传》林冲临死前)

以上是影视剧的情节。在小说《水浒传》中,宋江捉高俅后,请高俅喝酒,林冲和杨志看到后者就分外眼红,这里没有鲁智深,因为鲁智深和他的仇恨要轻很多。但是事情没闹起来,宋江压着呢。等到送高俅下山,宋江也是半偷摸的送,原文是:“宋江与吴用带二十余骑,送高太尉并众节度使下山。”二十余骑是谁不知道,肯定都是亲信。然后林冲也就对高俅下山一无所知了。更没有鲁智深相助一事。

老版《水浒传》鲁智深心灰意冷,招安后重新当了正经和尚,林冲则在一片喜庆的招安气氛中,吐血身亡。新版的则是他们二人参加了征讨方腊的战争。


泊图泊途



显然,这说的是电视剧中的一段情节:梁山泊在第三次打败高俅并把他捉上山后,林冲怒不可遏,冲上去想要手刃仇人,而一心招安的宋江先是千方百计的阻拦。后来还瞒着林冲私自放了高俅,林冲得到消息追到岸边,眼睁睁的看着仇人坐着一叶扁舟平安的离开,只得在风中凌乱,鲁智深在一旁也是爱莫能助。

因为此时梁山等于已经形成了决议――接受招安。鲁智深,武松等人只是代表了一小部分人的反对声音。宋江阻挠林冲杀高俅,也不是为了自己,他是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鲁智深和林冲交情再好,武功再厉害,也要服从大局!最后,在梁山受招安的当天,林冲愤懑不已,吐血身亡。鲁智深也心如死灰,遁入空门。

这种改编符合一般的行文套路,也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预期,按照常规情况,一个被奸佞迫害的大英雄,捉到对头后,肯定是要恨不得扒皮抽筋,啖其肉,饮其血,才觉得能出胸中这口恶气。仇人人近在咫尺,英雄却把他奈何不得,而阻止自己报仇的还是自己一向尊重的大哥,肯定会憋屈死。

而《水浒传》不是一般的小说,原著中,梁山泊上既有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甚至瑕疵必报的狠人。

比如登州的解珍,解宝两兄弟,就杀了陷害他们入狱的毛太公满门;比如及时雨宋江捉到黄文炳后活生生把他烤成了肉串;而武松更是在飞云浦绝地反击后,又单枪匹马杀回了张都监的府中,大开杀戒,血溅鸳鸯楼,可谓畅快淋漓。

但是,也有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对朝廷,对官僚念念不忘,心存侥幸或抱有幻想的人。

林冲就是其中之一,他既是真正被逼上梁山的唯一人,又是受朝廷,高俅迫害最深的人。高俅把他搞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可谓仇深似海。按说,他应该是最痛恨大宋朝廷和高俅等奸佞的人。可是,从林冲自始至终的表现来看,他并没有显示出对高俅的刻骨铭心的恨,也从没要杀过高俅,他对高俅做的最大的动作也就是“怒目而视”,这个似乎也不需要鲁智深也帮不什么忙。

林冲如果想杀高俅,或者彻底和朝廷决裂,上梁山前就有多次机会。


比如高衙内第二次调戏林娘子时(第一次还可以说不知者不怪),如果林冲想弄死他,直接破门而入就行,不必去假模假式的去喊“大嫂开门”。

退一步,就算高衙内听到声音逃走,林冲想要追上,干掉他的话也应该很轻松吧!他可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啊!

但是林冲没有这样做。

再比如董超,薛霸受高俅支使在野猪林要结果其性命,被赶来的鲁智深救下的时候。如果林冲此时想报仇,肯定就会毫不留情的干掉董薛二人,然后撺掇鲁智深和自己一起杀回东京大闹太尉府一场。运气好的话,也可能来个血溅白虎堂,全身而退,从此名动天下。

林冲依然没有这样做,说明他还心存侥幸。

其实,这中间还有个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情节,就是“林冲误入白虎节堂”这个事。

林冲和高衙内发生第二次冲突不久,突然有一天,林冲在路边遇到一人卖刀,林冲买了。第二天,太尉府就来人请他带着刀去,说是太尉要鉴赏,最后落入了高俅的圈套,在开封府尹的硬气下,才被充军发配发落,要么很可能就是死罪。

难道他对此一点儿怀疑都没有吗?他的心有那么大吗?林冲可是个心思细腻的人啊!

我觉得,很可能这会儿林冲对此也有怀疑,只是他还是不太确定高俅是想以此缓和一下彼此的关系,还是就是欲置自己于死地。如果是前者,那确实是个机会,自己也可趁此机会向其示好。如果是后一种,那也没有办法,自己身为其下属,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所以他想冒一下险,去了白虎节堂,但很不幸,高俅选择的是后者……

这说明,林冲一直对高俅这样的奸佞还心存幻想。

即使在梁山捉住高俅后,有宋江的阻拦,林冲若是一心想要整死高俅的话,他也不是全无机会和可能。大不了就是和宋江等招安派做不成兄弟,翻脸呗,就不信凭自己自己的一身本事不能和对方拼个鱼死网破,别忘了,还有一些不想招安的兄弟呢!

林冲也放弃了这个机会,只是对其“怒目而视”,选择用眼神杀死高俅。其实,这种态度和他在东京时得知被陆谦欺骗后拿着尖刀寻了五六天一样,有点装腔作势的嫌疑。


他骨子里,还是想重新进入大宋的官僚系统序列内的。在这种前提下,即使鲁智深想帮他,造成的结果也可能是热脸贴了冷屁股。


田获三狐


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超群,杀个只会踢球的高俅,岂不是手到擒来,小事一桩,何况高俅这厮已成了阶下囚,所谓板上鱼肉,已是任杀任刮了,哪里还要鲁智深上前帮忙,那岂不是个笑话!

其实,林冲只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

因为林冲性格软弱,凡事都想委曲求全,既然宋江已经发了话,那么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当然也不敢上前就把仇人给宰了!

至于花和尚鲁智深,他早已对林冲不大待见,自从上了梁山,二人关系不说是老死不相往来,也已似寻常路人,虽然都是上山为贼,但在鲁达眼里,已经和林冲道不同不相为谋了!他们两个性格不同,脾气各异,甚至立场也不一样,鲁达是真性情的汉子,林冲是谨小慎微的假行僧,鲁达已经看不上他了!

所以,面对林冲欲杀高俅,别说有宋江军令在前,就是没有阻拦,怕鲁达也只会作壁上观,或者是懒得看上一眼,与这个昔日兄弟,早就没有了同仇敌忾的情谊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与其帮他,还不如去和武松喝酒吃肉快活!

能把花和尚这样义气的朋友给玩丢了,林冲活的也够失败了!




七斗


林冲要杀高俅是电视里的情节,原著里并不存在。实际上,在高俅被捉上梁山之后,林冲也不过怒视高俅一眼,并不敢发作。为啥呢因为宋江吴用这些老大都对高俅十分礼遇有加,林冲心中有怨气却无可奈何。后来高俅一看梁山老大都对自己客客气气,也就放肆起来,大吃大喝,喝多了还吹嘘自己相扑厉害,众好汉都对高俅憋了一股气,于是起哄让他跟燕青比拼,结果被燕青摔了个灰头土脸,也算稍稍给林冲出了口气。不过燕青是个精明而谨慎的人,他相扑之术远胜高俅,如果他有股狠劲完全可以把高俅摔伤,但他最终只是让高俅出出丑而已。


后来宋江在席间不停的跟高俅说招安之事,并且送给高俅大量钱财,还跟吴用两人亲领亲信护送高俅下山,到这里就没有林冲什么事了。

电视里呢,的确有林冲追杀高俅的情节,鲁智深确实也在身边,但是毕竟原著里高俅活得好好的,这一情节安排也只是为了让观众解解恨而已,最终林冲的追杀没有成功。

如果要看高俅被杀,那建议看看《荡寇志》,一本著名的反水浒小说。在里面林冲曾经怒杀高衙内,把他按照宰牲口的法子挖眼割耳,就要做成肉菜,结果高衙内又痛又害怕,直接吓死了。当年就是高衙内调戏林娘子,才招惹那么多是非,林冲杀了高衙内也算报了一半仇。

不过《荡寇志》毕竟是一部反水浒小说,在里面梁山好汉都是反面角色,后来林冲遇到了王进,就是水浒一出场就存在的史进的师父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两人敌对立场互相争斗,可是打了一会儿王进就骂起林冲来,王进跟林冲一样,也是被高俅迫害的,但是王进的选择是投军,对于林冲落草为寇十分不齿,林冲内心也不喜欢当强盗,听到王进的大骂是羞愧难当,直接气晕过去了。

不过《荡寇志》虽然反水浒,对于高俅这样的恶官也是厌恶的,直接安排高俅犯事被皇帝发配沧州,整好被朱仝雷横逮到杀死。这两人知道林冲气病了,赶紧带着高俅人头回去,以为林冲看了这个气顺了,就会好了。没想到林冲看到高俅以后,大骂自己如此下场皆是高俅害得,气得吐血不止,直接死了。

《荡寇志》是反水浒不假,但是在处理林冲问题上,其实跟水浒是一致的。林冲无论是在落草之前还是落草之后,他都没有坚定的反对过朝廷。相反,他一直对朝廷抱有幻想,在林冲内心深处,他最希望的就是一切都没有发生,他还做他的禁军教头,跟林娘子好好过日子。


在《水浒传》原著中,林冲跟王进不一样。王进是因为他父亲曾经跟高俅有仇,所以他受到高俅排挤,而林冲不一样,他跟高俅的关系本来是相当不错的。大家知道,高俅统领禁军,官居太尉,是朝廷高级官员,而林冲只是一个教头,连官职都没有。不过这并不影响林冲和高俅的关系,高俅家里有个宝刀,林冲曾经多次索要观看,如果是一般上下级关系,林冲能开这个口嘛。书中还有说道,高衙内调戏林娘子,是因为他不知道林娘子身份,如果当时林冲在身边,高衙内万万不敢去调戏她,也就没有后来的事了。

估计在梁山上,林冲可能不止一次想起来,假如当时自己不去看鲁智深的表演,假如自己一直守在娘子身边,假如那天没遇到高衙内,那么一切事情都会美好起来,他既不会被高俅陷害,也不用落草为寇了。

林冲在被陷害之初,一直采取处处忍让的状态,甚至想到休妻来保全自己和老婆,他希望发配回来,自己可以官复原职,继续跟媳妇过日子。不过高俅可是狠角色,他讲究斩草除根,不但发配林冲,还要路上害死他,最后逼得林冲没有活路了,这才落草为寇。

鲁智深跟林冲就压根不是一路人,鲁智深属于典型的没事找事类型。本来鲁智深是兵马提辖,有着朝廷俸禄,没事就出去吃吃喝喝,日子过得潇洒。但就因为一个卖唱的说了几句,他就替卖唱的抱打不平,直接杀死了镇关西,从兵马提辖变成了逃犯。鲁智深能够当兵马提辖显然也是靠祖上荫蔽,但是他丝毫不在乎这些事情,他在乎的是只要自己高兴就好,什么当官什么体制,他都不放在眼里。实际上,朝廷并没有亏待鲁智深什么,然而他却远比林冲要更加反感朝廷。当宋江提出要招安的时候,他是首先跳出来反对的。

鲁智深和林冲性格方面差异巨大,言行举止一看就不是一路人,关键核心思想三观也完全不同。他俩唯一相通的地方就是都喜欢舞枪弄棒,都武艺高强,而他俩的相交也是因为武功,除了这一点,他俩就再没有什么类似的地方了。不是一路人,终归走不到一起去,实际上,上了梁山以后,书中再也没有写林冲鲁智深有何交情,反而鲁智深武松走得比较近。一方面是因为两人分别是骑兵首领和步兵首领的区别,另一个主要原因也是两人的性子实在不相投,就没有必要再接触了。


一览众河小


林冲要杀高俅只是想报仇雪恨而已,可是尽管林教头与高俅的仇恨不共戴天,可是偏偏宋江要袒护高俅,执意不准林冲杀了高俅。眼看大仇得报,孰料宋老大却将高俅放虎归山。林冲再一次忍了,给足了宋江的面子。

说道鲁智深当时在场却为何不帮林冲报仇呢?其实这事很好理解,鲁智深仗义疏财具有侠义之范,可以说为兄弟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当年若不是鲁智深相救,林冲早就被董超、薛霸二人害死在野猪林啦!所以说鲁智深和林冲的交情可以说情同手足。可是这毕竟是在梁山上,他们俩上面有大哥宋江在,而且鲁智深也不是以前的鲁智深,梁山好汉虽然大多都是草莽出身,可是毕竟那是一个集体,宋江作为梁山的老大,自然有一定的力度和话语权。所以说老大决定的事情,一般情况下都是要遵守的。要不怎么说人家是大寨主呢?力度在哪摆着呢!



所以就算鲁智深鲁莽性急,他也得考虑宋江的面子,宋江一意孤行为了招安大计执意要放了高俅,说实话别人就是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也没办法,所以鲁智深只能暗地里替林教头憋气。

林冲虽心存怨恨,可是还是克制住了自己,在众人的安抚下,林冲只能委曲求全,心中的怒火只能在战场上发挥了,看过水浒传的都知道,林冲在战场上生龙活虎、所向披靡,杀敌无数,一般都是一枪毙命,这大概就是林冲不能手刃仇家高俅,满腔的怒火只能在战场上发泄的原因吧!



林冲面对仇人都无能为力,更何况鲁智深还能怎么样,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林冲、鲁智深、武松等人,就是在怎么反对宋江,最后不还是随了宋江的心愿,放了高俅是小,接受朝廷招安是大,最终梁山好汉因宋江选择了招安这条路而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方腊一战后,林冲和鲁智深逃过一劫,最后两位故交选择了归隐六和寺,结果林冲含冤病死,鲁智深则听潮而寂,六和寺成了他们的最终归宿。


任驰赢天下


原著作者也是在无奈,毕竟历史上高俅最终是善终的,没法编得太过离谱。

倘若林冲执意要杀高俅,宋江未必能拦住。首先,林冲的武功放在着,梁山上没人能在三十回合内打赢他;而和他打过平手的杨志肯定是和他联手一起杀高俅,鲁智深、曹正肯定帮林冲,武松反对招安,二龙山军团一定站在林冲这边。

徐宁和林冲算半个师兄弟;索超和杨志惺惺相惜;桃花山、九华山的李忠、史进和鲁智深亲密,也会帮助林冲。

李逵可能持中立态度,不喜欢高俅、反感招安,但忠心于宋江,只要不伤到宋江,他不会出手。

林冲军团会有:林冲、鲁智深、杨志、武松、曹正、张青、孙二娘、施恩、徐宁、李忠、周通、史进、朱武、陈达、杨春、索超、杜迁、宋万

拦截林冲的会有:卢俊义、燕青、关胜、呼延灼、花荣、秦明、董平、张清、张顺、张横、王英、扈三娘、燕顺、郑天寿、黄信、戴宗、薛永、侯健、穆顺、穆弘、石勇、孔明、孔亮、宣赞、郝思文等

其他的三阮兄弟、李俊军团、孙立军团等人会持中立态度。

两边打起来胜负难料,花荣、燕青和张清若施展暗器和弩箭技术,林冲那边可能要吃点小亏


天火Jetfire127779822


对于这一问题,本人以为应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写书的作者不从这方面下笔。如果是反对招安派如鲁智深,武松,刘唐,阮氐弟兄等人站在林冲的一方,完全拥护,主张或者是协助林冲杀掉高俅这也是非常容易的事,况且梁山弟兄中痛恨者不在少数。但是此时的梁山已经是一个有组织,有规则,有领导的大形的集体团队,不是以往的三五个头领的小山头,说抢就抢,说杀就杀。宋江为了完成他的等待朝庭招安政策,极力讨好拍高俅的马屁,并不顾惜一些成员中的私仇怨恨。因此抓获高俅后,当即下令:如若今后杀人者,定以军令,处以重刑。虽然好汉鲁智深也曾多次申明:倘若撞着高俅那厮,让他吃俺三百禅仗。然而面对眼下的高俅,身受其害,苦大恨深的众弟兄们也不得不强咽悲愤。假设排除一切,力助林冲杀掉高俅。这种行动明显地是造了宋江的反。他岂能坐视,他又怎能再统领梁山人马?或者是出现内江,或者是出现分裂,这些现象都不是作者下笔的内容。二,鲁智深未出手,也并非一些人所谓林鲁关系疏远了,鄙视林冲了云云。其实从整部水浒看也没有他们的弟兄关系破裂了的事实描述。仅以称呼教头了,接触少了而认定,好象也太简单了。上得梁山,鲁仍然关心着林娘子的处境安危,相互倾述,相互关怀。水浒结近尾声时,他们不仍然是命运相连而同住六和寺么!另外水浒内容千头万绪,也不能只写某些人的来往关系,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