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武夷巖茶中,除了大紅袍、水仙,正巖肉桂喝起來應該是什麼味道?

武夷巖茶中,除了大紅袍、水仙,正巖肉桂喝起來應該是什麼味道?

《1》

少室山上,有兩個門派,它們雖然在同一座山上,卻互不相干,各自為政。

它們是少林寺和嵩山派。

而武夷山上,也有兩種茶,它們雖然同在一座山上,口感滋味卻也大有不同,各有自己的特色。

它們是正巖茶和半巖茶。

正巖茶,有自巖茶自己的風骨。是武夷巖茶“巖骨花香”的典型代表。

半巖茶,自有半巖茶的特色。是大多數喝不起正巖茶的客人,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各花入各眼。

就像拜師學藝,雖然同在一座山上,也並沒有見到所有人都去了少林派,畢竟當和尚並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一種人生規劃。而俗家弟子又不能練成那些少林派的高深武功。

所以,還是有大票的年輕人,選擇了投在嵩山左冷禪的門下。

不過,少林百年基業,自有其獨到之處。

正巖茶貴,也自然有它貴的道理。

大家可以嫌它貴,選擇喝便宜的半巖茶。但不能抹殺它的好。

正巖茶,除了產量低之外,還有哪些顯而易見的好處呢?

以當下最紅的肉桂為例,講一講正巖茶的這些不同尋常之處。

武夷巖茶中,除了大紅袍、水仙,正巖肉桂喝起來應該是什麼味道?

武夷巖茶中,除了大紅袍、水仙,正巖肉桂喝起來應該是什麼味道?

《2》

首先,正巖茶的香氣,是可以獨步巖茶之林的。

正巖茶產區,由於地形的特殊,在具體的種植區域方面,又有更細緻的劃分。

分巖上與坑澗,兩種。

巖上茶,指的是種植於正巖山場的巖壁上的茶樹。

它們受到光照的時間略長一些,享受到雲霧的時間略短一些,吸收到山上岩石上風化物的機會更大一些。而土壤中的含水量,略少一些。

坑澗茶,指的是種植於正巖的各種山場內地勢低窪處的茶樹。比如盆地的底部,溝的底部,坑的底部。

它們長年處於雲遮霧罩之中,就算有享受到陽光,也是直射光少,漫射光多。下降的雨霧,生成的小分子水霧,大量被它們吸收。從而讓土壤中的含水量,略多一些。

土壤、茶樹根部、茶園壘石生成青苔的機會,就更大一些。

因為這些生長環境上的不同,導致了巖上肉桂和坑澗肉桂,生成了不同的香氣特徵。

巖上的肉桂,香氣張揚霸氣,桂皮香帶辛辣感,刺激感強烈。

巖上的肉桂如果還帶有花香,那麼這股花香,一般會是類似玉蘭花香、梔子花香、桂花香之類馥郁濃烈的香型。

巖上的肉桂,可以以以天心岩肉桂為代表。

坑澗中生長的肉桂,香氣清幽悠長,桂皮香自帶奶香或脂粉香。香氣潛藏於水中,深吸茶湯,方能明顯地捕捉到茶香。

坑澗肉桂中自帶的花香,比較接近細幽的蘭花香,幽蘭開深谷,細膩柔美,天街小雨潤如酥,便是如斯美景。

武夷巖茶中,除了大紅袍、水仙,正巖肉桂喝起來應該是什麼味道?

武夷巖茶中,除了大紅袍、水仙,正巖肉桂喝起來應該是什麼味道?

武夷巖茶中,除了大紅袍、水仙,正巖肉桂喝起來應該是什麼味道?

武夷巖茶中,除了大紅袍、水仙,正巖肉桂喝起來應該是什麼味道?

《3》

其次,正巖茶湯的水感,是極為柔美甘滑的。

正巖,包含武夷山風景區的核心區域。

雖然近年來,由於種種原因,正巖的範圍一直在擴大,但是,正巖的核心區域,仍然是那麼幾個。

無非就是三坑兩澗連線的範圍之內罷了。

在這個範圍之中的正巖茶,具有獨特的"溫光水汽土"氣候特徵。

光照是柔和的,兇猛的光線,從來照不進三坑兩澗的深壑。

生活在這裡的茶樹,享受著獨特的小山場氣候。

以及武夷山丹霞地貌所賦予的獨特土壤養分——獨特的氮磷鉀結構和其它微量元素成分。

故而,正巖肉桂的水感,都比較順滑。

因為光照少和直射光弱的原因,正巖肉桂的湯水中,麻澀感極弱,這就讓肉桂的水感顯得輕柔。

喝一口茶湯,用舌細細攪和它,便能感覺到,那如紗似霧,細滑如薄嵐的水感,是如此的柔滑,如此地打動人心。

尤其是生活在坑澗中的肉桂,因為坑深澗長,雲霧繚繞,它沖泡出來的水感愈發鮮活,正正好應了“活甘清香”的“活”字。

是丹山碧水的鐘靈毓秀之氣,是坑澗窠洞的仙神精華,濃濃溶入茶湯之後,生出來的那絲天氣的靈秀。

尤其,這麼好的產區,再邂逅了成熟而傳統的工藝。那麼,這款工藝絕佳的坑澗肉桂,喝起來,水感是非常細膩的,啜飲中,軟糯無物,確實有入口即化之感。

“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

武夷巖茶中,除了大紅袍、水仙,正巖肉桂喝起來應該是什麼味道?

武夷巖茶中,除了大紅袍、水仙,正巖肉桂喝起來應該是什麼味道?

武夷巖茶中,除了大紅袍、水仙,正巖肉桂喝起來應該是什麼味道?

武夷巖茶中,除了大紅袍、水仙,正巖肉桂喝起來應該是什麼味道?

《4》

第三,正巖茶的湯質,是極為稠厚的。

有了獨特的山區地貌,有了獨特的陽光雨霧,正巖肉桂們,煥發出了獨有的神彩。

生在那特殊的環境裡,它們的湯質,生出了與別處不一樣的感覺來。

它們的湯感,是稠厚的。

是如何一種稠與厚呢?

就像一碗粥,熬好之後,靜置一會兒。米粒們沉到了底下,面上是一層濃濃的、稠厚的米脂狀的湯汁,俗稱“米油”。

嗯,就是羊脂白玉表層的那種“脂”感。

單喝上面那層米油的時候,由於沒有米的打攪,舌面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到那湯的稠,滑,濃。

一種被絲棉被包裹住的感覺。

正巖肉桂的茶湯裡,便是有這種感覺。

形成這個原因,是因為,正巖肉桂的湯水,並不僅僅只有茶葉的內質,它還蘊含著茶葉吸收到的、武夷山景區裡風化巖上流落的礦物質,這種物質,是極渾厚的,極濃稠的,如湯似漿的。

喝這種肉桂,感覺茶湯是可以放口中咀嚼的,是有內容的。

這,是所謂的正巖茶的“巖骨”。

當然,如果一款正巖肉桂生在坑澗裡,那麼,它的湯質還會更綿軟一些,更細滑一些。

彷彿貼身的一層絲棉襖兒。

薄到極致,軟到極致。

柔,若無骨。

武夷巖茶中,除了大紅袍、水仙,正巖肉桂喝起來應該是什麼味道?

武夷巖茶中,除了大紅袍、水仙,正巖肉桂喝起來應該是什麼味道?

武夷巖茶中,除了大紅袍、水仙,正巖肉桂喝起來應該是什麼味道?

武夷巖茶中,除了大紅袍、水仙,正巖肉桂喝起來應該是什麼味道?

《5》

第四,正巖茶的回韻,是它有別於半巖與外山的明顯特徵。

回甘和回韻,是正巖山場茶的驗證標準之一。

所謂回甘,指的是,茶湯咽盡之後,舌面上浮起的一種甘甜的感覺。這種甘甜感,帶著茶湯的鮮香與淳爽,彷彿茶湯再次回到舌面上一樣。

回韻,則是一種韻味。就像空谷迴音,雁過留聲。茶喝過之後,在口腔與喉間留下來的一種值得回味的韻致。

回甘與回韻,它們只在好茶中才會出現。

具體到正巖肉桂,它們的回甘,是如此地迷人。

正巖肉桂的回甘,是會讓口腔生津、讓喉嚨產生舒適感和開闊感的。

尤其是正巖肉桂裡的坑澗肉桂,它茶湯裡的回甘非常持久,從茶湯嚥下之後,這回甘能一直存在於舌面上,停留三到五分鐘,如果你沒有喝下一沖茶,如果你沒有吃別的影響味覺的東西,那這股美好的,清甜的,鮮香的回甘,能一直留在舌間喉頭,久久不散。

像是那傳說中繞樑三日而不散的香氣。

且,正巖肉桂的回甘裡,還帶著山場的氣韻,更特異的是,懂茶的人,有經驗的人,還可以從山場氣韻裡感受到茶樹的生長環境,獨有的地形地貌。

比如岩石、山澗、花木的氣息,閉上眼,便能感受到這株肉桂,它生活的那片山場,那陣空氣。

身臨其境。

而外山茶,由於地理與氣候條件的雙重製約,由於水土與日照的雙重擠壓,它們泡出來的湯水,喝著喉嚨發乾發緊,根本談不上回甘。

更別提有韻致了。

武夷巖茶中,除了大紅袍、水仙,正巖肉桂喝起來應該是什麼味道?

武夷巖茶中,除了大紅袍、水仙,正巖肉桂喝起來應該是什麼味道?

武夷巖茶中,除了大紅袍、水仙,正巖肉桂喝起來應該是什麼味道?

武夷巖茶中,除了大紅袍、水仙,正巖肉桂喝起來應該是什麼味道?

《6》

之所以,正巖肉桂會有如此豐富的湯感,香氣,滋味特徵,與它的獨特地形地貌,也有極大的關係。

武夷山,是獨特的丹霞地貌。

武夷正巖產區的地形,自然地極的特色。

這些獨特的地形,分為幾大種。

第一種,是“坑、澗、窠”。

它們是武夷巖茶頂級的山場形態,大致是地理學上的盆地形構造,四周高山夾峙,中間有小小的盆底。

坑是較大的盆地。

澗是縱深狹長的盆地。

窠,是小小的一塊凹陷。

這些奇怪的地形,擁有了獨特的地理條件,也就讓它們擁有了獨特的小氣候。

生在這些地方的肉桂茶樹們,自然,也就生成了獨特的香氣與滋味。

第二種,是“巖、峰、崗” 。

比如天心岩,比如鷹嘴巖,比如三仰峰。

這些區域,面積大,地勢開闊,相較更加地向陽。

種在這些地形中的肉桂茶樹,肉桂的特徵更加明顯,更加濃烈。

比如桂皮香,就十分濃郁,蓋子上有,湯水裡也有。在回甘上,還會驚豔地浮現。

比如辛辣感,在湯水裡,就會很清晰地呈現出來,讓人明明白白地嚐到喝到,感受得到。

不比坑與澗裡的肉桂,那股辛辣感,欲說還休,欲迎還拒。

第三種,是“洞”。

洞,是武夷山的地形裡,比較特殊的一種。

像是鬼洞,玉華洞,水簾洞等等。

玉華洞面積大,開闊,向陽而生,肉桂的桂皮香也就很足,很顯。

而鬼洞則屬於坑澗地形,被垂直的山壁包圍。幽深壑長。生出的巖茶,必然是細幽而細膩淳和的。

武夷巖茶中,除了大紅袍、水仙,正巖肉桂喝起來應該是什麼味道?

武夷巖茶中,除了大紅袍、水仙,正巖肉桂喝起來應該是什麼味道?

武夷巖茶中,除了大紅袍、水仙,正巖肉桂喝起來應該是什麼味道?

《7》

正巖的肉桂,喝起來是什麼樣子呢?

這篇文章,詳細地給列位看官get到了。

當然是巖骨花香,香清甘活。

還有,稠滑的湯水,骨鯁在骨,含在嘴裡,能稱能掂。

是一股美妙得不能再美妙的風味。

明天,阿蘿要給大家講巖茶了。

一週一次的週日下午三點。

明天的阿蘿會有新造型,值得期待哦。

明天的巖茶,講的主題是,正巖茶與外山茶的區別。

大家不見不散哦~~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cunguchen201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