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透過《紅樓夢》漫談明清時期佛道的世俗化

作為明清時期社會生活講述性的小說,《紅樓夢》可以說寫盡了當時的人間百態。書中有眾多關於宗教信仰的言論和故事描述,然而在這裡我們更多看到的卻

不是所謂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的信徒思想,而是曹雪芹對於佛道兩教忽遠忽近的遊離式態度

讀過紅樓裡的佛道以後,我們也不難發現這種態度的來由,那正是當時宗教掉下神壇,淪落紅塵的後果。沾染了世俗的不僅是紅樓中的佛與道,也是明清時期佛道兩教的現狀。

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透過《紅樓夢》漫談明清時期佛道的世俗化

一、 從賈府眾人看作者對佛門道教的態度

1、 寶玉的棄佛尊道與其世俗化萌芽

我們熟知的賈寶玉一個追求天性厭惡束縛的人,他不顧世俗七歲不同席的規矩,長久廝混內帷,和女兒家寫詩作畫,調脂弄粉,將經世文章當做汙穢,高官勳貴皆是國賊祿鬼之流,可見其對儒家那套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是從心底裡排斥的

因此受到儒家扶持,與儒學思想相似度極高的佛教自然不受寶玉歡迎,同時這也是嚴格禮教下文人們借寶玉表現出的反抗,也正因這種反抗,佛教嚴格的倫理文化開始出現鬆動跡象,從打壓走向新的方向。

同時,道教所倡導的遵從人性、及時行樂的教義也就更受到寶玉這樣的人的推崇,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其世俗化的趨向,讓原本的情境之地有了享樂、汙穢、爭鬥和私心,這點在紅樓中的眾多佛道兩教中人的行事即可得見。

2、 詩詞中的佛道理念與批判

"不求大士瓶中露,離塵割香紫雲來",賈寶玉的詩都帶著一絲對佛教的不懈和對自己追求天性的推崇。此外,在誦大觀園的詩中也多有"仙境別紅塵""神仙何幸下瑤臺"的詞句,這都是崇尚道家所描述求仙問道之境而背離佛門苦今生求來世的暗示

當時的社會下,由於時代發展漸入佳境,整個社會都崇尚慵懶、享樂風,苦修不再受到世人喜歡,反而崇尚人與自然的結合,因此對佛門學說多有批判也就不足為奇。

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透過《紅樓夢》漫談明清時期佛道的世俗化

那麼曹雪芹先生對佛教是全然的否定嗎?自然不是。"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 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這樣一首充滿佛性的詩同樣是寶玉的手筆,加上林黛玉妙筆一續:"無立足境,方是乾淨。"這便成了兩人談論佛法的手稿。

然而二人是真的想要投身佛學嗎?其實不過是寶玉陷入麻煩,讀佛自我逃避一時興起罷了,之後不久就在姐妹們的打趣中將這些論調忘得一乾二淨了。而這也是當時多數世人對佛學的態度,只是求個一時清靜罷了。

3、妙玉的修行之路與宗教現狀暗示

"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這兩句詩正是妙玉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曹雪芹先生自己對時下宗教現狀的總結。用妙玉自己的話來說,她"自小多病,買了許多替身皆不中用",推崇,終究是自己遁入佛門還了這份因果。

但從這句話也可看出,妙玉的皈依是萬般無奈下的退路,也就是說其動機不純,這也和當時很多投身宗教的人一樣,對信仰本身的忠誠完全不及其所能得到的利益來的誘人。

帶髮修行的妙玉自認為能看破紅塵,實則凡心未泯,不僅對寶玉另眼相待,因他一句話就能走火入魔,而且身邊總有丫鬟婆子服侍左右,甚至到了大觀園吟詩作畫,談笑嬉鬧樣樣不少,正如當時開始追求世俗享樂的一些僧道,其皈依之心不僅沒有隨著修行逐漸堅定,反而被凡塵繁華迷了眼,亂了修行之心。

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透過《紅樓夢》漫談明清時期佛道的世俗化

二、 直面紅樓中的佛道兩教行事

1、 佛門亦非清靜

在紅樓第四回中著名的葫蘆僧亂判葫蘆案是宗教的第一次大規模登場,可這粉墨登場的卻不是慈眉善目、普度眾生的得道高僧,而是一個無足輕重卻至關重要的小沙彌。正是這個小沙彌慫恿賈雨村對薛蟠從輕發落,甚至用一張護官符來鎮住原本壯志滿懷的賈雨村。

僅僅一個小沙彌都如此圓滑,甚至將官場百態看的一清二楚,進而直接開口試圖影響官員的斷案,可見其不僅世俗,而且世故,就是不見清靜

到了賈府衰敗之時,又遇賈母去世。由於抄家之後賈府銀錢短缺,因而賈母喪事也無法大操大辦,而當時請到的僧侶一見賈府輝煌不再,加之給的錢不夠,甚至連潛心念幾卷經也不願意了

,這種勢力的態度讓人大跌眼鏡。

2、 不問仙塵問紅塵的道教

若說佛教變得勢力,那麼道教也難逃此結果。除去智能和秦鍾之流的男女之間的私情,對權勢財富的貪求也絲毫不收斂,甚至到了忘卻風骨的地步。

在第二十九回中,面對大張旗鼓到清虛觀求神祈福的賈母一行,靜虛真人不僅親自接待全程陪同,還蒐羅了眾多寶物獻給寶玉想要藉此討賈母歡心,最後甚至想要為賈寶玉做媒,趨炎附勢之心昭然若揭。

若說那只是求財而起的小手段,那麼馬道婆就算得上圖財害命了。作為賈寶玉的掛名乾孃,不僅長年巧言令色哄騙賈母為眾小輩重金點燈祈福,甚至為了趙姨娘的五百兩銀就做法暗害賈寶玉和王熙鳳,無情堪比強盜,手段也更低劣,不僅世俗而且毒辣,實在是宗教中求財不擇手段的代表人物

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透過《紅樓夢》漫談明清時期佛道的世俗化

三、佛道的世俗化與世人的思維轉變

1、 帝王扶持下的佛道兩教

從明代開始,有十幾位皇帝都是信佛的,在這樣的環境下,佛教自然得到了帝王的大力扶持。當時的高僧大多與權貴交好,也在以自身影響力為皇族服務,起到了控制人心,穩定百姓的作用,因此他們在貴族階級也是很有地位的。

"沙門所作一切佛事,無非為國祝趨,陰栩皇度。"明代有名的佛學家之一德清的這句話就是對當時佛教行事準則的準確表述。

同時,太祖趙匡胤對我國的本土文化教派道教也相當重視,其中發展最好的正一道也相當接地氣,其信徒不需出家,可以不住在道觀,沒有嚴格的清規戒律束縛,而道人和方士多以祈福驅邪之類活動為主,深受百姓歡迎,因此也為明朝收攏人心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帝王的扶持下,佛道兩教發展更快,頗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風範,同時其插手的範圍也開始變得廣泛,這是他們踏入世俗的重要一步

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透過《紅樓夢》漫談明清時期佛道的世俗化

2、 眾人所尋求的宗教慰藉

明清的眾多小說中都對佛教的世俗化有深入描寫,有的假借遁入空門逃避罪責,也有的雖已出家卻思俗世慾望,不僅暗行男歡女愛之事,甚至以宗教為誘餌巧取豪奪甚至偷搶拐騙。雖說此種手法有誇大其詞之嫌,但也可見當時文人對宗教的亂象之深惡痛絕

雖說對佛道兩教現狀不喜,但許多文人同時也還是在信奉佛道兩教。首先是因為宗教信仰中仍然有好的一面,但更多也是因為在自身不得意卻無處排解的情況下,以宗教信仰自我開解和逃避有時是他們唯一的辦法了,因此雖然當時宗教文化變得政治化、世俗化卻還是能深入人心,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失意之人的心裡港灣。

3、 淺談惜春遁入空門的心路

作為曾經國公府的嫡小姐,賈惜春的出身似乎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可是她的結局卻更加令人感慨,落得個

"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的下場,而且她的遁入空門似乎是另一種絕路罷了。

不同於明清文人借佛門逃避苦痛,也不是如甄士隱、柳湘蓮一般是看破紅塵,頓悟以後灑脫離去,惜春從"繡戶侯門"中同樣經歷了寄人籬下的風刀霜劍嚴相逼的生活,之後又見證了豪門落寞,眾姐妹悽慘冷清的下場,萬般絕望之下才遁入空門。

可不光俗世絕了她的路,她在豪門中見識過的佛門那些見不得人的勾當,遁入空門只不過是從現實的虛幻投身了真實的殘酷罷了。面對這種局面,她的"獨臥青燈古佛旁"就是最後的倔強和反抗。

從惜春的人生歷程中看到的是曹雪芹冷眼看人世之後對佛教和道教的人性化作用於世俗化現狀的碰撞與妥協,也許也是作者自己在塵世浮沉裡遭遇困惑和苦痛後的掙扎,最後如寶玉的出家一般,與世俗歸於和解

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透過《紅樓夢》漫談明清時期佛道的世俗化

結語:

從整個紅樓的故事裡我們其實能夠看出,曹雪芹對佛道兩教世俗化後對世人的幫助是持冷眼旁觀甚至帶著一些反對態度的,畢竟若空門不再空,渡人的自己也沾染了世俗的酒色財氣,還如何普度眾生?

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世俗化的宗教卻稱為了帝王統治的利器,一定時期內達到了控制民心、穩定社會的作用。

因此佛道的世俗化其實也是有益處的,並且依舊可以當做內心痛苦之人暫避風雨的心靈港灣,這也是曹雪芹在書中態度猶疑的重要原因,更是明清時期的眾多文人一邊抨擊信仰流失,卻一邊仍舊談佛論道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